第2章 《大變革》:史蒂夫·喬布斯的三個故事之結束與開始
- 英雄主義:魅力型企業領導發展史
- (美)理查德·S.泰德羅
- 12218字
- 2023-11-29 22:54:13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的大公司變成了千篇一律的“官僚機構”。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標準石油公司(Standard Oil)、美國鋼鐵公司(United States Steel)等公司的名稱就體現了這一特征。即便我說出1955年這些公司的首席執行官(CEO)的名字,你可能也不認識他們。事實上,在1955年,很少有人知道他們是誰。之所以我選擇1955年,是因為當時《時代周刊》(Time)將通用汽車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評選為“年度風云人物”。之所以他能夠當選,是因為他所在的職位,而不是因為他本人。是工作造就了人,而不是人造就了工作。
1956年,威廉·H.懷特(William H.Whyte)出版了經典著作《組織人》(The Organization Man)。懷特認為,在美國大公司中取得的成功關鍵在于“適應”(fitting in)。例如,他提到一部關于一家大型化工公司研究實驗室的紀實影片,片中的旁白自豪地說:“這里沒有天才,只有一群普通的美國人在一起工作。”
這與我們當今的世界形成了鮮明對照。如今的大公司往往有個性化的名字:亞馬遜(Amazon)、蘋果(Apple)、臉書[1](Facebook)等。這些公司的領導者或最近上任的領導者的名字在全美國乃至全世界都廣為人知:杰夫·貝佐斯(Jeff Bezos)、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這些公司里,如果人們刻意回避天才而贊美普通人,那么這種做法簡直匪夷所思。
為了維持美國商業界的活力,這種大變革是至關重要的。為什么會這樣?導致這一變革的原因是什么?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魅力型領導力的興起。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也有魅力型首席執行官,就像在今天也有非魅力型首席執行官一樣。但我們要描述的是一種總體趨勢,即首席執行官不再是在公眾注視下努力讓公司的車輪不停轉動的首席機械師,首席執行官已經變成了集魅力、智慧與運籌帷幄于一身的人,他們重新定義了行業,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改變了整個社會,并在這個過程中成為名人。
什么是魅力?這是一個含義多變的詞語。我們通過觀察有魅力和沒有魅力的領導者,嘗試概括這個詞的含義。提到魅力,我們首先會想起史蒂夫·喬布斯,他總是被形容為魅力非凡,但我們從未給這個形容詞下過定義。
2011年10月5日,喬布斯逝世,蘋果公司收到了來自美國和世界各地鋪天蓋地的哀悼信。其中一些內容令人感動。其余一些信件的內容想必也是如此,只是難以確定這些信件的具體含義,因為它們由各種各樣的語言寫成,我們很難逐一翻譯。更困難的是,我們(我在2010年至2018年就職于蘋果公司)還收到了很多用沒人認識的字母寫成的信件。
除了位于加利福尼亞州庫比蒂諾(Cupertino)的蘋果公司總部,世界各地的蘋果零售店也收到了這樣的信件。它們被貼在零售店的櫥窗上。此外,一些人還在蘋果零售店門前留下鮮花束。很難想象,由于一位首席執行官去世,人們就在他生前所在公司的零售店門前留下了鮮花束,但這真的發生了。
我們也不知道到底收到了多少信件。蘋果公司官網上“紀念喬布斯”的頁面顯示,“來自世界各地的一百多萬人分享了他們有關喬布斯的記憶與感想”。在喬布斯臨終前,許多人前往他位于加利福尼亞州帕洛奧圖(Palo Alto)的家看望他。喬布斯的女兒曾寫道:“有幾個父親不認識的人也來看他……有的在院子里徘徊。有個身穿紗麗[2]的陌生人請求見他一面。還有一個人徑直走進大門,說是乘飛機從保加利亞專門來看他的。”
喬布斯逝世后,加利福尼亞州州長杰里·布朗(Jerry Brown)宣布每年的10月16日為“喬布斯日”(Jobs Day)。當時的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和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Michelle Obama)也發布了悼文。
喬布斯的離世早在人們的預料之中。2003年10月,他被診斷出患有胰腺癌。他將手術推遲到2004年7月31日。手術第二天,他向蘋果公司的全體員工發送了一封電子郵件,宣告自己的手術非常成功并且自己將完全康復。與此期間,蒂姆·庫克(Tim Cook)將管理公司,表示“我們不應該因此亂了陣腳”。
2005年6月12日,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一般的演講者在這種場合很難說出什么值得一聽的內容,但喬布斯做到了。他是這樣開場的:“我想向你們講述我人生中的三個故事。”其中一個就是他罹患癌癥并與死神擦肩而過的故事。他最重要的建議是“求知若饑,虛心若愚”。截至我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這段演講在油管(YouTube)網站上的播放量已接近3500萬。
關于喬布斯,人們已經說了很多,寫了很多。沒有人懷疑他不會講故事。而在斯坦福大學的那一天,他講了一個好故事。他所說的未必全是真的,但有魅力的人往往能在現實和想象之間游刃有余。
2008年初,他的癌細胞擴散了。這是一個無法掩飾的事實。喬布斯的體重減輕,他大部分時間都被疼痛折磨著。2011年8月24日,他通知蘋果公司董事會,自己已“無法承擔首席執行官的職責,滿足人們的期望”。此時除了等待,什么也做不了。2011年10月5日,他的生命走向終點。
死于癌癥的痛苦無法用語言形容。很多癌癥病人一直拒不接受自己即將死亡的現實,直到最后一次呼吸結束。但這真的是結束嗎?在2003年,喬布斯就忍受著癌癥的折磨。他一次又一次地挺了過來。
就在2010年1月,他還發表了主題演講,介紹了另一款變革性產品iPad(蘋果平板電腦)。還會有這樣的產品嗎?蘋果公司未來將會怎么樣?1985年9月17日,蘋果公司解雇了喬布斯。而在1997年9月16日(距離他離開蘋果公司的12周年還差一天),在蘋果公司還有一兩個月就要破產的時候,他回來力挽狂瀾。只有他能做到。沒有他的世界將會怎樣?
為什么喬布斯的逝世會成為全球事件?在發來哀悼信的數百萬人中,只有極少數人見過他。雖然有許多在蘋果公司誕生之初關于喬布斯的傳說,但了解他或認識他的人認為他并不是一個很好相處的人。那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覺得自己與他非常親近,將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他身上?為什么他們覺得喬布斯是屬于他們的……與他們心靈相通?
是因為喬布斯推出的產品打動了這么多人嗎?是因為產品的設計高級,富有美感,在某種意義上體現了對買家的尊重,而其他競爭對手的產品沒有做到這一點嗎?是因為他的生命終結于事業巔峰期嗎?是因為他在毫無優勢的情況下取得了成功嗎?
喬布斯出生于1955年2月24日。他的父親阿卜杜勒法塔赫·錢德里(Abdulfattah Jandali)是一位來自敘利亞的移民,出身顯赫;母親喬安妮·西貝爾(Joanne Schieble)在美國威斯康星州的一座農場中長大。二人相識于威斯康星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當時錢德里擔任西貝爾所修的政治學研究生課程的助教。那一年他們都是23歲,沒有結婚。
錢德里想與西貝爾結婚,但女方的父母反對。當時西貝爾的父親已到了彌留之際,她不想讓父親難過。西貝爾與錢德里在敘利亞霍姆斯(Homs)共同生活了一段時間。后來她離開敘利亞前往舊金山,住在一個接收未婚準媽媽的收容所里。喬布斯出生后,西貝爾沒有與錢德里商量,立刻為孩子尋找領養家庭。
第一對想領養這個孩子的夫妻“受過良好的教育且非常富有”。這非常符合西貝爾的要求。但不幸的是,這對夫妻最后改變了主意,因為他們希望領養一個女孩。
第二對想領養孩子的夫妻是克拉拉·喬布斯(Clara Jobs)和保羅·喬布斯(Paul Jobs),而他們并不是西貝爾的理想人選。因為他們都是工人階層,連高中都沒有畢業,更不用說上大學了。
西貝爾拒絕在領養文件上簽字,并去法院阻止領養。直到幾周后,喬布斯夫婦在一份保證書上簽字,承諾設立專款,送這個孩子上大學,西貝爾才松口。然而,喬布斯最終也沒有獲得大學學位。
所以,喬布斯的生母是一位未婚媽媽。喬布斯是“非婚生子”。這個詞在今天看來沒什么。在今天的美國以及其他國家,許多情侶都選擇在未婚的情況下生育和撫養孩子。但喬布斯出生于1955年,那時候的社會環境并不像現在這樣包容。在歷史上,非婚生子女有時會被剝奪繼承權,甚至一些公民權利。喬布斯夫婦生活在中下階層。喬布斯遇到的大多數孩子都是合法的婚生子,而他在這一點上與眾不同,這在當時給他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1955年8月,西貝爾的父親去世。他是西貝爾與錢德里不能結婚的主要阻力。所以那一年他們兩人結婚,并生下了第二個孩子。這是一個女孩,他們為她取名莫娜(Mona),由夫妻兩人親自撫養。這個孩子長大后成為杰出的小說家莫娜·辛普森(Mona Simpson)。
喬布斯有一半的敘利亞血統。他長相英俊,但看起來與標準的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有些不同。其實他和所有同齡孩子都不太一樣。
從出生和成長的環境來看,喬布斯的人生從一開始就與其他人不同。
讓我們快進到1983年。蘋果公司創立于1976年4月1日。喬布斯23歲的時候已經非常富有了。兩年后,他的身家達到2.5億美元,并已聞名世界。對于一個大學輟學生來說,這相當不錯。喬布斯表示,他并不為錢所動。事實并非完全如此,但這是他為自己樹立的形象,也是構成他個人魅力的基石之一。他年輕、富有、英俊,不是靠攀爬公司晉升階梯,以平庸的方式來賺錢,而是通過創造令人興奮的全新產品來獲取財富。
從一開始,蘋果公司看上去就是一個贏家。從1977年到1980年,蘋果公司銷售額每年呈數量級增長,利潤也同步增長。1980年,蘋果公司首次公開募股(IPO),銷售額超過1.17億美元,利潤1170萬美元。這是一項驚人的成就,它讓大約300人變成了百萬富翁,超越了當時歷史上任何一次首次公開募股。
但蘋果公司的目標不只是賺錢。它是一項事業,是一場讓普通人也能掌握技術的世界革新運動。喬布斯曾按照自己的節奏前進,也無意遵守規則,他只想改變規則。
正如他自己所說:“當你長大后,總有人對你說,這個世界有它的規則,你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別總想著去打破規則……試著去組建一個美好的家庭,獲得快樂,再存點錢。但這樣的人生太狹隘了,人生可以更加寬廣;只要你能領悟一個簡單的道理——你身邊一切所謂生活的東西,都是由一些并不比你聰明的人造出來的,你可以改變人生。當你意識到你可以觸碰到人生中的一些未知領域之后,你的頭腦中就會靈光閃現。你可以改變人生、塑造人生。最重要的是,擺脫那種‘生活就那樣,你只能適應’的錯誤觀念。”
喬布斯的確是這么做的。他敢于“觸碰人生的未知領域”。但他沒有說的是,要過上他所描述的生活需要勇氣,痛苦也常常與他所珍視的自由相伴而生。他做出的選擇并不適合所有人,只適合少數魅力非凡的領導者。
盡管如此,當年像蘋果公司那樣快速發展的企業必須得到妥善的管理。很難想象年輕的喬布斯會成為總經理。他對管理工作沒有興趣,也不具備管理技巧。1981年到1983年,蘋果公司由一位名叫邁克·馬庫拉(Mike Markkula)的硬件工程師管理,他比喬布斯大13歲,是第一位為蘋果公司投資的人,并在公司成立之初找到了其他幾位投資者。馬庫拉本人和他的妻子都不希望他繼續擔任蘋果公司的管理者。蘋果公司的員工是一群年輕人,他們在一位熱衷于創造未來且具有遠見卓識的人的激勵下奮發工作,公司需要找一位能夠管理他們的首席執行官。
第一個人選是唐·埃斯特里奇(Don Estridge),他曾開發了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個人電腦。這是一個有趣的想法。埃斯特里奇在佛羅里達州的博卡拉頓(Boca Raton)建立了一個“臭鼬工廠”[3](skunk works),距離位于紐約州北部阿蒙克市(Armonk)的IBM總部很遠。他和團隊制造出了一臺電腦,于1981年8月12日推出,到1982年底,該電腦的銷量超過了蘋果電腦。
喬布斯親自邀請埃斯特里奇擔任蘋果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埃斯特里奇擺脫了IBM壓抑的企業制度,成功制造出了IBM個人電腦。他的團隊對他就像喬布斯的蘋果團隊對喬布斯一樣忠誠。兩人都屬于任務驅動型人格,也是規則的破壞者。但埃斯特里奇對蘋果公司的職位不感興趣。他為在IBM工作而感到自豪,盡管他的忠誠并未得到回報。
接下來喬布斯和馬庫拉找到了著名的企業獵頭格里·羅齊(Gerry Roche),請他為蘋果公司物色管理者。“喬布斯特別囑咐我,他需要一個了解消費市場的人,因為他們的電腦將投放到市場上。我的獵頭經驗告訴我,我最中意的永遠是我找不到的人!越優秀的人,越難尋。”羅齊回憶道。所以,在與羅齊打交道時,“欲擒故縱”才是正確方法。而羅齊為蘋果公司物色的首席執行官人選正是這么做的。
約翰·斯卡利(John Sculley)比喬布斯大16歲,與喬布斯的背景也截然不同。他曾就讀于新英格蘭地區的私立預科學校圣馬克學校(St.Mark's),后來又分別在布朗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取得學位。斯卡利來自一個富裕的家庭,住在紐約市曼哈頓上東區的“絲襪區”[4]。他的父親是一名華爾街律師,他的母親用他的話來說是“著名的園藝家和得過大獎的插花師”。
斯卡利在百事公司(PepsiCo)步步高升,于1983年初已成為百事可樂部門總裁。此時羅齊聯系了他。斯卡利是一位備受關注的高管,因為當時百事可樂是一款引人注目的產品,公司也進行了大量的廣告宣傳活動。他說自己接到過很多獵頭的電話,大部分他都懶得回復。但羅齊不一樣。業內有句話:“你一定要回復格里·羅齊的電話。”斯卡利也是這么做的,于是“求賢之旅”開始了。
羅齊的開場白是這么說的:“約翰……我知道你不想離開百事公司,我也不愿意勞煩你。但請相信我。你能去一趟加利福尼亞,見見這些家伙嗎?”不出所料,斯卡利飛去了加利福尼亞。
斯卡利的第一站是洛杉磯,他要看望和前妻所生的兩個孩子,女兒19歲,兒子17歲。他們與母親住在一起,可以想見,他們的母親也是一位有錢人,是百事公司首席執行官,即斯卡利的老板唐·肯德爾(Don Kendall)的繼女。
斯卡利帶著兩個孩子去了一家電腦商店,孩子們問他為何會對電腦感興趣,他立刻說自己要去會見喬布斯。“喬布斯?你要去見喬布斯?”女兒興奮地叫道。
“喬布斯所引起的反應令我非常吃驚,尤其是我的孩子們。他們在好萊塢的環境中長大,和影視明星的子女念同一所學校,對名人沒什么興趣。但一提到喬布斯似乎就另當別論了。”這是因為魅力比名氣更重要。
斯卡利沒過多久就被“迷住了”。他確實在欲擒故縱。“但是去硅谷創造新生活、共同實現喬布斯的夢想,這令我著迷。”斯卡利表示。喬布斯的夢想是什么?他想建立的公司是通往未來的高速公路,而不是一堵扼殺想象力的磚墻。
斯卡利在百事公司度過了自己的職業生涯,公司總部位于紐約州帕切斯市(Purchase)韋斯切斯特(Westchester)郊區,占地144英畝[5],擁有大量無價藝術品。1982年,百事公司市值75億美元,在《財富》(Fortune)雜志全球500強排名中位列第49。這是一家位于美國東部的企業,高管們非常重視自己的形象,搭乘商務客機是當時的風尚,每個人都穿西裝。當斯卡利去加利福尼亞參觀蘋果公司時,他是唯一一個穿西裝的人。直到今天,你也很難在蘋果公司的園區內看到一個穿西裝的人。
百事公司的產品未必能得到所有人的喜愛。產品不是最重要的,百事公司的關鍵是營銷。飲料部門出售的是“嘶嘶聲”,即“百事新一代”(Pepsi Generation)。當斯卡利本人接受“百事挑戰”[6](Pepsi Challenge)時,他選擇了可口可樂。在強勢的首席執行官肯德爾的領導下,百事公司取得了巨大成功。
關鍵問題是如何衡量成功。斯卡利說:“在百事公司,衣帽間里的‘戰爭故事’[7]都與競爭有關。一位經理如何在一個州或地區搶占四分之一的市場份額。一位公司英雄如何在周末夜以繼日地工作,保證自動售貨機里的糖漿機在特殊活動期間正常運行。”
換句話說,在百事公司,程序與經濟效益最重要。這是一家用傳統指標管理的傳統公司。“特殊活動”是吸引顧客的竅門。“四分之一的市場份額”是底線。你會熱愛這個公司。你可以享受與同事在一起的時光。你可以領取高薪,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同時又承擔著失敗的風險。這是一場“勝利的喜悅與失敗的痛苦”之間的競賽,它只對參賽人員有重要意義。
產品本身沒有什么特別之處。正如斯卡利本人所說,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在口味上的差異“微乎其微”。最重要的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而最終的目的就是贏利。斯卡利畢業于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在他位于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鎮的豪宅中,有一本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的經典著作《競爭戰略》(Competitive Strategy),收藏于漂亮的私人圖書館中。斯卡利是商業領域的行家,而喬布斯是夢想家。
喬布斯,他在蘋果公司所打造的世界以及硅谷的文化都與斯卡利取得成功的商業世界截然不同。在會面的過程中,喬布斯問他:“你想一輩子賣糖水,還是改變世界?”這成了“商界最著名的臺詞之一”。
1983年春,斯卡利離開百事公司,來到蘋果公司。同年5月,他來到庫比蒂諾。“當時我44歲,是蘋果公司年齡最大的員工……蘋果員工的平均年齡是27歲。在很多公司,這個年齡的員工還在做接待。”斯卡利說道。
在那10年間,計算機行業一直處于動蕩狀態。新面孔和新技術層出不窮。一些公司創立了,一些公司倒閉了。從蘋果公司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挑戰是IBM推出的個人計算機。一方面,IBM進入市場,使整個行業規范化,這是其他公司無法做到的。正是這個業界巨頭——它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推出了IBM 360電腦,改變了整個行業——宣稱面向大眾市場的臺式個人電腦不僅僅是電腦愛好者的玩具,它應該得到普及。
蘋果公司在《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上刊登了整版廣告,標題為“歡迎IBM,說真的。”蘋果公司的工程師并未重視IBM個人電腦技術,因此整個公司都低估了IBM。比爾·蓋茨(Bill Gates)不僅出色地自學了編程,還是美國歷史上最精明的商人之一。當IBM發布其產品時,他就在蘋果公司總部。“他們似乎并不在意,他們花了一年的時間才意識到發生了什么。”蓋茨在談到蘋果公司的員工時說。
為什么斯卡利會加入蘋果公司?有很多眾所周知的理由。一是蘋果公司要為消費者生產個人電腦,而他在消費品營銷領域創造了輝煌的業績。二是喬布斯過于年輕,難以經營一家市值20億美元的上市公司。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是:公司需要“老人監督”。這些都是事實。但斯卡利被蘋果公司聘用的真正原因是他要管理喬布斯。但在此項任務中,他完全失敗了。
伙伴關系可以在商業中發揮作用。沒有比比爾·休利特(Bill Hewlett)和戴維·帕卡德(Dave Packard)更好的例子了。但他們都是工程師。他們共同創立了公司并共同運營。他們是同齡人,都能約束自我。而斯卡利和喬布斯不符合上述任何一個條件。
斯卡利并不適合這個崗位。他所了解的營銷策略針對的是消費者可以在不假思索的情況下購買的快消產品。相比之下,1983年一臺臺式電腦的價格為2000~3000美元。對消費者來說,這太昂貴,等于是在一個復雜的耐用消費品上下注。
斯卡利后來寫道:“我沒有意識到,蘋果公司從來不是一家消費品公司。它是一家科技型電腦公司。”1983年到1984年,由于庫存管理不善,該行業遭受了20億美元的損失。“這類公司要么因庫存過剩導致業務發展放緩,要么錯誤預估銷售量。在消費品領域,你不必擔心庫存價值,因為庫存價值通常保持不變。在百事公司,你可以在前一天晚上生產蘇打水,第二天就發貨。”
斯卡利也無法管理喬布斯。入職蘋果公司時,斯卡利擔任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直接向董事會報告。喬布斯任董事會主席和公司副總裁,負責麥金塔電腦(Macintosh,Mac)部門。他也是蘋果公司最大的股東,在1982年“福布斯美國400富豪榜”(Forbes 400)中位列第286。按照程序,斯卡利要向董事會主席喬布斯報告,而喬布斯要向首席執行官斯卡利報告。喬布斯需要一個嚴格執行紀律的人,而斯卡利無法承擔這個責任。“喬布斯的行為沒有給我敲響警鐘,”斯卡利說,“也許是因為我從他身上清楚地看到了年輕的自己。”這簡直糟糕透頂。一名“高管教練”不能被他的“學生”所迷惑。
一開始事情進展順利,甚至可以說是太順利了。在蘋果公司內部人員私下聚餐時,斯卡利說:“蘋果公司只有一位領導者——喬布斯和我。”直到1984年11月26日,《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還用喬布斯和斯卡利做封面,標題為“蘋果公司的活力二人組”。
但其實問題已經出現了。生意突然變得不景氣。銷售量增加,但利潤首次在1984財政年度出現下滑。喬布斯和斯卡利之間的聯盟——如果說一開始的確有聯盟的話——崩潰了。他們之間的甜蜜關系被怨恨壓垮。在經歷了無休止的波折和痛苦之后,喬布斯被迫離開了。據知情人透露,喬布斯被蘋果公司解雇的整個過程“非常完整,目的是羞辱他”。喬布斯于1985年9月17日提交了辭職信,此后再也沒有和斯卡利說過話。
斯卡利成功解雇了美國商業史上最偉大的首席執行官之一。問題出在哪里?喬布斯說:“這很痛苦。我能說什么呢?我選錯人了。”據斯卡利表示,分歧在于兩人對麥金塔電腦的意見不合,喬布斯想更積極地推銷麥金塔電腦,但斯卡利認為麥金塔電腦的技術過時,無法取得成功。
事實上,喬布斯無法與他人一起站在聚光燈下。斯卡利也不明白喬布斯與那些曾與他共事的人有多么不同。“我來自這樣一個世界,”喬布斯于1987年寫道,“在那個世界中,高管基本都是千篇一律、枯燥無味的生物……”人們不禁好奇,百事公司的員工讀到這句話時有何感想。無論如何,喬布斯筆下的那個無聊的世界與蘋果公司、喬布斯或高新技術公司的世界格格不入。
就喬布斯而言,他是一個出了名的極端的人。如果他愛你,那么他知道怎么做才能讓你感覺自己是全世界最棒的人。但這種愛可以在瞬間變成恨。曾與喬布斯在麥金塔電腦部門共事的朋友安迪·赫茨菲爾德(Andy Hertzfeld)表示,這種轉變是必然的。“喬布斯就是忠誠的反義詞。他完全處在忠誠的對立面,總會拋棄那些和自己親近的人。”與其他魅力型高管一樣,喬布斯創造了一個不同于真實自我的角色。那個角色會讓你以為,你就是被他選中的人。但是當他不再需要你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從來沒有真正地接近過他。
斯卡利說喬布斯“會告訴你一些只有你自己知道的事情”。喬布斯長期以來的“殘酷行徑”非常有效,因為他對所有人的恐懼和不安有著獨特的洞察力。他會毫不留情且毫無顧忌地利用人們的這些弱點。
1981年,黛比·科爾曼(Debi Coleman)加入蘋果公司,成為麥金塔電腦團隊的一員,1982年麥金塔電腦部門成立后擔任財務主管。對于喬布斯,她說道:“他會在開會的時候大喊‘你這個蠢貨,你從來就沒把事情做對過’。類似的事情好像每個小時都會發生。但我還是認為,能夠和他并肩作戰,我真的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
這是為什么?
喬布斯身上有一個謎團:他為什么能夠吸引那些無疑是才華橫溢的人,使他們比一般人更加努力地工作,不斷壓榨他們,最終使他們甘愿獻身于他的事業?為什么這些人在硅谷積累了所謂的“fuck-you money”[8]之后,還要忍受喬布斯的種種行徑呢?他們的能力足以在其他公司找到工作,為什么還要留下來?
在喬布斯的這段職業生涯中有兩個故事,這兩個故事可以表明,他不只能“將別人的臉按進泥里”,也能以獨一無二的方式為他人的努力賦予崇高的含義。
在最初的麥金塔電腦——這是喬布斯的特別項目——設計完成后,喬布斯召集團隊開會。他說:“真正的藝術家會在作品上簽上名字。”于是他請設計團隊的45名成員逐一上前,在一張紙上簽名。喬布斯本人最后簽上自己的名字。這些簽名被刻在每一臺麥金塔電腦內部。傳記作家沃爾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寫道:“沒有人會看到這些名字,但團隊里的每個成員都知道那里面有自己的名字……”
儀式結束后,喬布斯以香檳向大家祝酒。比爾·阿特金森(Bill Atkinson)是喬布斯聘請的第51位蘋果公司員工,他開發了MacPaint軟件[9],并創造了其他諸多成就。阿特金森說:“在這樣的時刻,喬布斯讓我們覺得自己的成果就是藝術品。”
第二個故事關于1984年的電視廣告,該廣告宣布麥金塔電腦首次亮相。喬布斯既沒有構思這個廣告,也沒有撰寫廣告腳本。他想要的只是“酷斃了”的東西。喬布斯做了什么指示?他說:“我想要一種能讓人們當場停下來觀看的東西。我想要的是一聲驚雷。”他不顧一些人的質疑,堅決支持發布這則廣告,結果這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電視廣告之一。
該廣告由Chiat/Day廣告公司制作。這家公司的李·克勞(Lee Clow)值得特別一提。這則廣告的導演是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即現在的雷德利爵士)。這樣的陣容注定使這則廣告的成本不菲。最準確的猜測大概是75萬美元。這則廣告長達60秒,但它涵蓋的內容非常豐富,難以用語言描述。觀眾感覺自己好像看了一部完整的電影。
廣告開始時出現了一排臉色蒼白的死氣沉沉的男人,如同僵尸一般,正盯著禮堂里的一個巨大屏幕,屏幕上一個像“老大哥”[10]一樣的人物用嚴厲、富有威嚴的聲音胡言亂語。男人們一動不動地坐著,呆若木雞,仿佛被麻醉的病人。
就在這位沒有愛、性冷淡、沒有情感的邪惡“老大哥”嘮嘮叨叨地講話時,一位強壯的年輕女性出現了,她的外表迷人,留著一頭淺金色的短發。她從壓迫者身邊跑開,沖進禮堂,跑向屏幕,掄起手中的鐵錘旋轉了三四圈,積累了足夠的沖力后一口氣將鐵錘甩了出去。鐵錘砸在巨大的屏幕上,屏幕在一道耀眼的白光中爆炸。
破碎的屏幕中吹出一股強勁的風,吹向如囚犯般呆坐在一起的男人們的臉上,每個人都沉默地坐在那里,一臉傻氣,無能為力。這部扣人心弦的迷你劇結束后,傳來一個畫外音:“1月24日,蘋果電腦公司將推出麥金塔電腦,你將明白為什么1984年不會變成《1984》。”
揮舞鐵錘的是一位女性。她強壯、獨立、矯健、孤身一人、無所畏懼。這位強大的女性象征著蘋果公司的技術的積極潛力,將人類從壓抑技術潛力的“老大哥”手中拯救出來,而“老大哥”很容易被當成是IBM的代表。這則廣告原定在“超級碗”[11](Super Bowl)中播放,這是美國每年觀看人數最多的電視節目。
在“超級碗”播出前不久,喬布斯向董事會展示了這則廣告。董事會不喜歡,甚至討厭這則廣告。它沒有做任何廣告應該做的事情,沒有傳達任何關于產品的信息。它看起來就像是在集中營里拍攝的。
據一位消息人士透露,斯卡利本人對這則廣告“信心全無”。蘋果公司已經(關于這一點說法各異)購買了兩個廣告時段,一個60秒,另一個30秒。斯卡利讓Chiat/Day廣告公司賣掉這兩個廣告時段。于是Chiat/Day廣告公司出售了那個時長30秒的廣告時段,但表示另一個廣告時段賣不出去。事實上,Chiat/Day廣告公司根本沒打算出售這個時長60秒的廣告時段。克勞和他的同事們對這則廣告充滿信心。幸運的是,喬布斯也是。
這則廣告在一場無聊的比賽的第三節后的休息時間播出。觀眾們幾乎是出于責任感才觀看這場比賽。畢竟這是“超級碗”。突然,廣告出現了。廣告沒有開頭。觀眾們還在等著電視即時重播奧克蘭突襲者隊(Oakland Raider)觸底得分的畫面(突襲者隊始終領先,最后輕松獲勝)。取而代之的是,“電視屏幕突然詭異地黑屏了兩秒”,然后廣告開始了。
“連體育節目的解說員都不淡定了,”斯卡利說,“一個解說員說:‘哇,那是什么?’”斯卡利說:“當廣告成本被泄露出去時,一些憤怒的股東寫信向公司抱怨,他們認為這是在浪費錢。”但這樣的抱怨沒有持續很久。
這則廣告成了熱門新聞。所有的電視頻道都報道并重播了這則廣告。毫不夸張地說,它已成為當時美國的全國性話題。《電視指南》(TV Guide)和《廣告時代》(Advertising Age)將它評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商業廣告之一。
這則廣告是偉大的。這是一個科技進入家庭的時代。你可以掌控技術,因為你不會與按照“老大哥”的指令行進的機器人產生共鳴,而與一個矯健、強壯、獨立、無所畏懼的強大女性產生共鳴[這個角色由英國運動員兼女演員安雅·梅杰(Anya Major)扮演],她用鐵錘敲碎了“老大哥”的臉。這則廣告抓住了蘋果公司從成立開始延續至今的核心信息:你掌控著你的技術。只有喬布斯才愿意制作這樣的廣告,只有他才會不顧批評,積極推出這樣的廣告。
喬布斯的周圍常常被形容為充滿“現實扭曲力場”。這個詞語由蓋伊·L.特里布爾(Guy L.Tribble)——人稱巴德(Bud)——創造,他是麥金塔電腦團隊成立初期的關鍵成員。特里布爾是這樣解釋這個詞語的:“喬布斯在場的時候,現實都是可塑的。他能讓任何人相信幾乎任何事情。等他不在的時候,這種力場就會逐漸消失,但這種力場讓我們很難做出符合實際的計劃……陷入喬布斯的‘現實扭曲力場’中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但也正是這種力場讓他可以真正地改變現實。”
“他可以欺騙他自己,”阿特金森說,“因此他可以說服別人相信他的觀點,因為他自己已經接受并內化了這個觀點。”
創造“現實扭曲力場”是一種復雜的掩飾行為。為什么像特里布爾這種真正的計算機科學家能夠容忍這一點,這是一個未解之謎。并非每個人都能欺騙自己。
亞瑟·羅克(Arthur Rock)做不到,他是蘋果公司董事會成員、早期投資者,也是硅谷的風險投資人之一。他現在仍然堅定地把握現實,任何異想天開的人都無法改變這一切。
蓋茨做不到。他本人是一個技術專家,欽佩喬布斯那無與倫比的演說技巧,但并沒有被喬布斯構建的“空中樓閣”所吸引。
斯卡利的第二任妻子卡羅爾·李·亞當斯(Carol Lee Adams)——也叫利茲(Leezy)——做不到。她從來都不喜歡喬布斯。當喬布斯與她的丈夫關系破裂時,她在午餐時間追著喬布斯來到了一家餐廳。“我本能地想打他,但我控制住了自己……”她對喬布斯說:“你知不知道,能認識像斯卡利這樣好的人是多么榮幸?他一直把你當成真正的朋友,但恐怕你直到臨終的那一天才能知道……當我看著你的眼睛時,我看到了一個無底洞,一個空洞,一個死區……我為你感到難過。”(幾年后,利茲的憤怒轉向了斯卡利。他與在蘋果公司結識的一位女士陷入了婚外情,2011年利茲和他離婚。四年后,她起訴斯卡利在離婚協議中隱瞞了資產。)
20世紀90年代英特爾公司輝煌時期的首席執行官安迪·格羅夫(Andy Grove)也做不到。當格羅夫被診斷出患有前列腺癌時,他直面事實。但喬布斯沒能做到這一點。
喬布斯的確可以欺騙自己,但他無法欺騙癌癥。2003年10月,他被診斷出患有一種罕見的胰腺癌。發現癌癥是一個“偶然事件”。也就是說,醫生是在進行其他檢查時發現了它。“令朋友和妻子感到害怕的是,喬布斯不愿進行惡性腫瘤切除手術……”他選擇了替代療法,毫無疑問這完全無效。據格羅夫說:“喬布斯告訴我他嘗試吃些雜七雜八的草根來治療,我說你瘋了吧。”
即使喬布斯在確診后第二天就做手術,癌癥可能還是會要了他的命。但專家意見的重要之處在于為他戰勝癌癥提供了可能性。而替代療法則給他判了死刑。
“現實是無情的。”蘋果公司董事會成員、基因泰克(Genentech)董事會主席亞瑟·萊文森(Arthur Levinson)如是說——他本人有癌癥生物學背景。正如另一位專家所說,喬布斯“基本上是自殺的”。
在做出一生最重要的決定時,喬布斯的個性不再發揮作用。他很幸運,能及早發現惡性腫瘤,然而他最終還是死于這種腫瘤,這印證了古希臘人“性格決定命運”的觀點。
注釋
[1]現已更名為元宇宙(Meta)。——編者注。
[2]印度婦女的裹身長巾。——編者注。
[3]“臭鼬工廠”是指一個小組在某個組織內以高度自治的方式從事高級別或秘密的項目。——譯者注。
[4]“絲襪區”是富人區的舊稱,因為以前只有富人才穿得起絲襪。——譯者注。
[5]1英畝≈4046.86平方米。——編者注。
[6]1975年百事公司舉辦“百事挑戰”活動,邀請顧客品嘗各種沒有品牌標志的飲料,然后說出哪種口感最好。——譯者注。
[7]戰爭故事是指一段令人難忘的經歷,往往涉及危險、困難或冒險因素。——譯者注。
[8]fuck-you money是指如果你有這筆錢,當老板要你做這做那,否則就解雇你的時候,你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不干了!”——譯者注。
[9]MacPant軟件是蘋果公司為麥金塔電腦開發的位圖編輯應用軟件。——譯者注。
[10]“老大哥”是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的小說《1984》中的獨裁者角色。——譯者注。
[11]“超級碗”是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的年度冠軍賽。——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