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會用“自己的語言”說話的人才有存在感
“through”一詞的本義為“穿過”“通過”“經過”。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人們常在網上用“through”一詞來形容對他人的發言充耳不聞,而現在則多表示“無視”之意。例如:好不容易鼓足了勇氣才說出口,沒想到卻被人無視了。
被人無視絕不是什么令人愉快的事情,這就相當于別人用無聲的語言告訴你:“在這里你并不受歡迎”“沒有眼力見”“沒有人喜歡你”。特蕾莎修女[1]曾經說過:
“愛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關心。”
任何人被人無視之后,必然都會感受到那份漠然,暗自忍受那份得不到關愛的苦楚。
不知你在職場中是否有過下述經歷。
“開會輪到你發言,漸漸地大家都對你發言的內容失去了興趣,注意力也開始逐漸渙散。”
“上司對你的企劃書提不起興趣,認為你的話總是說不到點子上。”
“聽了你在企劃說明會上的發言后,大家總是覺得沒有什么亮點。”
就像這樣,每天都在輕度的“被無視”中度過,漸漸地我們的自信被消磨殆盡。
每天都處于被上司、同事及商業合作伙伴無視狀態中的我們,就快要被“慢性自我否定”所吞噬。處于這種狀態當中,恐怕誰都沒辦法安下心來工作吧。
那么,為了提升自己的存在感,我們究竟該做些什么呢?
在進入正題之前,我先來談談自己的工作吧。
37年來,我一直在一家名為“博報堂”的公司從事廣告創意和為政治家、企業家撰寫發言稿的工作。具體來說就是考慮如何運用語言讓那些對政治及產品不感興趣的人們為之駐足,為之矚目。
另外,我還在明治大學等多所高等院校及商學院中教授與語言有關的課程。在近十年的歲月里,我目睹了學生們在就職、工作及換工作當中屢屢碰壁、煩惱不已的情形。
此外,我還與《朝日小學生新聞》及“博報堂教育財團”攜手,致力于培養、提高中小學生的社交能力,并親眼見證了他們的成長。
因此,我親眼見證了下至小學生、上至政治家是如何通過改善表達技巧來提升自己存在感的過程。同樣我也見到了很多人因無法發掘出個性化語言而屢屢受挫的窘態。
在本書中,我要使出渾身解數,將自己的寶貴經驗傳授給因“自己的發言經常被人無視”而煩惱的讀者朋友們。
本書的構成大致如下。
第1章 加深“自我理解”就不會被別人無視
過于在意他人的目光,一味迎合他人的話,別人就會認為你的意見沒有可取之處,你自然會被他人所無視。
首先要盤點自己的過去,認清自己是屬于什么類型的人。回首過往,肯定能發現自己的優點和積極的部分,讓我們就從這里起步吧。
第2章 豐富詞匯,提升自己的存在感
語言過于單調的話,經常被人忽視也不足為奇。
我認為單純通過查字典或是讀書的方法增加詞匯量并不容易,“詞匯”源自生活。將本章中介紹的方法付諸實踐,你就會變成一個語言豐富、說話有深度、有分量的人。
第3章 掌握正確的表達順序
發言時總是偏離主題乃至語無倫次的人,非常有必要反省一下自己的“表達順序”。熟練掌握本章中所介紹的技巧,你就能輕易捋順發言內容,一張“講話設計圖”便呼之欲出了。如此一來,我們在發言時就再也不會不知所謂了。
第4章 轉換視角
要想讓自己的語言觸動對方的心弦,進而對其行動產生影響,就要從“新的視角”“易于做出選擇的視角”“易于理解的視角”等多方面著手。
本章會介紹一些如何從多個視角著手以及在多個視角之間互相轉換的技巧。
第5章 講出具有感染力的語言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對方產生共鳴。
為此,我們就要掌握一些能夠激發對方干勁和能夠讓對方深有感觸的語言,讓對方成為你所講述的“故事”的忠實聽眾。如果你能夠走到這一步,相信就再沒有人會無視你的發言了。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內傳播,人們的溝通方式也因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遠程會議的日益普及,依靠肢體語言進行“無聲的交流”會變得十分困難。與此同時,語義模糊曖昧的語言也將成為遠程會議交流中的一大障礙。
其實在交流當中,語義嚴謹本就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在這種情況下,交流時慣于用圖片及表情包的人和樂于用自己的語言進行交流的人之間的表達能力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我衷心希望各位讀者朋友能夠成為“不被他人所忽視、存在感超強的人”。
讓我們跟隨中田晴和他的愛犬阿多,在這本書當中找出提升存在感的終極法門吧。故事是從中田晴參加完遠程會議后,回到房間的那一刻開始的。
我相信各位讀者在將本書中介紹的24種方法進行反復實踐后,你們的語言一定也會具備讓別人心悅誠服,從而提升自己存在感的魔力。
那么,就讓我們踏上征程,見證自己豁然開朗的那一刻吧。
蟇田吉昭
[1] 特蕾莎修女(1910年8月26日-1997年9月5日),原名阿涅澤·岡婕·博亞久,阿爾巴尼亞裔印度籍羅馬天主教修女、傳教士,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截至1996年,她在全球百余個國家運作了超過500個慈善項目。——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