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結論
綜上,我們看到,以簡單自然理論為代表的認識理論,是一種依賴于理智的“看”(我們又會將“intueor”理解為“直觀”)的認識方法。作為認識對象的簡單自然,與其說是理智的對象,不如說是“對象性地存在于理智之中”,即它本身即是理智作用的結果。而這種解釋與我們對《規則》十二中展示的認識能力的發揮有著密切聯系。而對此,我們可以得到一些結論:
首先,觀念的雙重屬性造成了理智與想象二者的對象的差別。正是因為想象中獲得的是一種物質性的形狀,而這種物質性又是由感覺器官以及身體其他部分的機械運動造成的,觀念才會具有物質性的屬性,即作為理智作用的物理材料。而這種形狀對于認識物體的本性(自然)而言是不充分的,因此對這些觀念進一步的認識就成為必需的。
其次,作為“物質性的簡單自然”的形狀,本性上不同于想象中或感官中傳遞的形狀,其最大的差別在于,前者是存在于理智之中的,是對身體上的觀念的抽象。這種“自然”,可以被稱為“對于觀念的觀念”,是一種“真觀念”——對物體本性的認識。
最后,回到我們開始的問題,如何理解物質主義的感覺觀與《規則》十二中的認識理論的關系?說這種“感覺觀念”是物質性的,僅僅在于物質性的形狀(觀念)是經由感覺得來的。而它本身又被稱作“觀念”,所以,這里的“感覺觀念”僅僅在與形狀等同的意義上是物質性的,它最多存在于想象之中。而理智作用下的感覺,作為理智應用于共感覺或外感官的結果,并非是物質性的,而是理智的構想、一種思想的樣態。
所以,《規則》十二向我們展示了機械論的感覺理論與理性主義的認識理論的結合,而這種結合向我們展示了笛卡爾《規則》中的理論前提——作為“認識主體”的我們,在現實中,是身體與心靈的復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