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
枕,乃生活用品,算得上“文化”嗎?枕,往昔少有被視為“文化”的機緣;甚至近世的服飾專著,也大講衣冠,不予枕一席之地。三國吳人張纮則比較公允,曾作《枕箴》,將枕與冠相提并論,提出“冠御于晝,枕式于昏”,皆為“元首”(頭)所用,只是晝夜有差罷了。古禮規定,新的鞋也不準放在枕上。因為,鞋卑枕尊,不能以卑犯尊。由此可見枕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了。枕在漫長的歲月中,與民俗、文學、藝術、醫藥學等結下了不解之緣。若細論起來,內容相當豐富,稱之為“枕文化”并不為過。
最早出現的枕是角枕?

青銅角枕
欲說“枕”,還得先說說它的起源。
李白有兩句詩:“醉來臥空山,天地即衾枕。”詩人自稱這詩句是寫的醉態。讀來深感詩人心胸豁達。現在我們從枕史的角度來看,在茹毛飲血的時代,先民也可能曾與詩人一樣,以蒼天為衾、大地為枕吧!確切地說,最初曾有無枕的時代。
賈島也有兩句詩:“井底泉通竹下池”, “床頭枕是溪邊石”。這詩講的是有枕的時代。從枕的起源來看,先民大概也曾和詩人賈島一樣,以天然河卵石為枕。若此,這當是最古老的枕頭,即石枕。歐洲考古曾發現19萬年以前的石枕,是在法國的莫斯特發現的,發現時枕在一具尼安德特人遺骸的頭骨下,是塊燧石。這是已知的世上最早的石枕。

《雙鹿圖》【清】沈銓 繪
中國先民歷來也有枕石之風。但據文獻記載,最古老的枕頭卻是“角枕”。《詩經·葛生》有句曰:“角枕粲兮,錦衾爛兮。”這是寫一位相思之婦,看到丈夫的枕衾粲爛若新,而人不見歸的情景。《周禮·玉府》記載:“大喪……復衣裳、角枕。”即國王死后,將其上衣蓋在尸體上,再枕以角枕,以之招魂。這里提及生前死后都用角枕,是值得注意的。
角枕是怎么起源的?如前所述,石枕起源于枕石,角枕自然起源于枕角。所枕為牛角、鹿角。考古曾發現有青銅鑄成的牛角形物,時代為西周,但難以確定是否即為一種角枕。可以確知的青銅角枕,是西漢時代的,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的古墓中,屬于滇文化。那角枕兩頭翹起,枕的兩頭各立一雄健的黃牛,那牛角被夸大而突出了,顯得十分威猛。鹿角枕考古未見,但古籍中有所記載。明代陳仁錫輯《潛確類書》中載有“四皓鹿角枕”。“四皓”,也稱“商山四皓”,是漢初的四位德高望重的長者。

玉鹿
先民為何要枕角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認為,“枕,臥為所薦首者也”。薦,即墊。然而,可薦首之物甚多,為何唯獨要用角呢?這同先民的角崇拜有關。我原以為角生于獸頭,其勢威猛,甚為可懼;可是,死獸之角,又有何可懼呢?1986年,我從四川,購得牛角號一只。當回京到家,我家那烏云蓋雪的小貓咪如見虎狼,渾身顫抖,尾毛奓起,嚎叫之聲甚為凄厲,惶悲之狀,實難言表。我不得不將那牛角號藏起。由是令人聯想到漁獵時代的先民,若以牛角、鹿角護身,睡時枕在頭下,可防范一般禽獸的侵擾,想必角崇拜的觀念即由是而生的吧!
民族學的材料揭示,幾十年前仍過著狩獵生活的鄂倫春人,埋葬死者后,即在其墓頂放上成對的鹿角。這也許是生者送給死者的護身符吧。
無獨有偶,考古學已然揭示:2000多年前,楚人也有為死者隨葬鹿角的風俗。有的用真鹿角,有的用青銅鑄成生有鹿角的異禽怪獸,也有用漆木雕成的鹿角。考古學者稱之為“鎮墓獸”。
角崇拜的風俗,大約起源于人類的童年,或許已有幾十萬年的歷史了。枕角的風俗,想來也相當古老。然而,“角枕”一詞見于文獻記載,卻只有2600多年。
古人怎么就愛睡硬邦邦的枕頭?
角枕,初用真角,后則制為角狀。文學家司馬相如在《美人賦》中曰:“茵褥重陳,角枕橫施。”這表明,西漢時角枕仍在使用。考古發現的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枕頭,已是方形,可兩頭還各加有一獸頭,其形為從角枕到方枕過渡型。東漢時,已盛行方枕,也稱“六安枕”,因呈長方體、六面皆可安放而得名。崔骃曾作《六安枕銘》,稱“枕有規矩,恭一其德”。張纮《瑰材枕賦》中也說:“制為方枕,四角正端。”這是枕的形制的一大變革,故引起史學家和文學家的注意。
從考古發現看,早在先秦已有準方枕問世了。河南信陽楚墓出土的竹木枕,形若幾案,兩頭有木制方框為承托,兩框之上用12根竹片排成枕面。長60.8厘米,寬16.8厘米,高13.3厘米。這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方枕,距今2400—2500年。
秦漢以及六朝制枕,多以木、石為之。
木枕有柏枕、芳松枕、黃楊枕、楠木枕、色棱木枕,以及竹根枕、藤枕等。
石枕,如文石枕、白石枕、桃花石枕、青玉枕、碧玉枕、翡翠枕、水晶枕,以及琥珀枕、玻璃枕、珊瑚枕、石膏枕等。據史料記載:清末慈禧太后入殮時,曾特制一翡翠枕,雕成西瓜之形,名曰翡翠西瓜枕。如此碩大的翡翠,世所罕見,價值連城。
這些材質的枕頭大多硬邦邦的,難道他們睡著不覺得難受嗎?
古人認為睡硬枕可以使人睿智。其實,在戰國時就有“高枕而臥,國必無憂”的記載。而且,古代男女皆束發,尤其是隋唐五代時的女性,特別喜歡高聳的發髻,睡覺時依然用釵或簪固定發髻,睡硬枕能很好地保持頭發的造型。在硬枕最流行的唐宋,詩詞里就有描寫女子睡覺翻身時,頭上的簪子與玉石枕頭輕微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響:“羅帳四垂紅燭背,玉釵敲著枕函聲。”
枕頭還有許多形形色色的名堂,令人生趣。
鹽枕。《后漢書》載:“高昌有白鹽,其形如玉,高昌人取以為枕,貢之中國。”
夜明枕。《開元天寶遺事》載:“虢國夫人有夜明枕,設于堂中,光明一室,不假燈燭。”
重明枕。《杜陽雜編》載:唐元和八年(813年),大軫(秦)國貢重明枕,潔如水晶,中有樓臺人物,栩然若生。這大概是有內畫的玻璃枕。
漆畫韋枕。據《魏武上雜物疏》載:“漆畫韋枕兩枚。”為漢獻帝的御用物。韋枕即皮枕。另外,《夢溪筆談》則載:“古法以牛革為矢箙(箭囊),臥則為枕,取其中虛,附地枕之,數里內有人馬聲則皆聞之,蓋虛(中空)能納聲也。”這可謂是皮枕的一種科學妙用。
方枕取代了角枕。可是,角枕的神秘性也遺傳給了方枕。這里略說兩例。
一為柏枕。南朝劉義慶《幽冥錄》曰:焦湖(安徽巢湖)廟祝有柏枕,三十年后拆一小孔,縣民湯林,來廟祈福。廟祝令其入枕上孔內。林入枕中,見朱門瓊臺,勝于現世,后升高官,得趙太尉之女為妻,育子六人,四男二女……林于枕內,永不思歸,忽遭災難,突而逃出。枕內幾十年,而實只俄忽之間也。

這個柏枕的故事,就是后來唐人撰寫《黃粱夢》(又稱《枕中記》)的母本。《黃粱夢》中稱為“囊中枕”,依其母本當為柏枕。古人以為柏有神力,其木有香氣,可辟邪;其柏子為仙人之食,可長生。故自先秦以來,塋墓之地多種柏樹。
一為無患枕。晉人卞敬宗有《無患枕贊》,曰:“器物多祥,君子攸宜。”“長隔災氣,永集靈祉。”簡言之,無患枕乃吉祥之物,長睡此枕,可辟邪得福。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宋摹本)
【五代】顧閎中 繪
宴會中的床榻上,床帖拉開,被子堆疊,枕頭也放好了,以便累了隨時可以躺下休息
無患枕,因用無患木制成而得名。何謂無患木?即今櫨木,亦稱黃櫨,屬漆樹科,葉若卵形,落葉灌木。在北京,深秋之季,西山上紅葉遍布,確有“霜葉紅于二月花”之美,人爭往觀勝。同時,由于受了“停車坐愛楓林晚”詩句的影響,人多以為紅葉是楓葉。其實,西山紅葉,楓葉為次,而以黃櫨為主。櫨葉入秋變得鮮紅,這是一大特色。
“櫨木”又為什么稱“無患”?
晉人崔豹《古今注》中有一段注解:
“昔有神巫,曰淫眊,能作符劾百鬼,又以櫨木為棒,得鬼則棒殺之。世人競取此以為器,以厭邪魅。故‘櫨木’曰‘無患’。”
原來,櫨木枕同神巫的殺鬼棒有關,枕此,自然平安“無患”了!
古人為什么喜用動物造型的枕頭?
角枕的神秘性,不但遺傳給了某些方枕,也遺傳給了某些肖生枕。

北宋定窯孩兒枕

唐三彩獅子枕
枕的形態,除方的、圓的、角形的、扁形的之外,最為多彩多姿的是肖生枕,形象多富情趣,乃枕中的藝術品。諸如:
鷓鴣枕。《杜陽雜編》記載:唐朝,同昌公主有鷓鴣枕,以七寶盒盛之。公主出嫁時,捧出之。顯然,這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
孩兒枕。唐代始燒制瓷質的孩兒枕,宋代廣泛流行,其中不乏珍品。考古多發現,有的還流落異邦,均堪為國之珍寶。
龍虎枕。唐詩有句曰:“收取頭邊蛟龍枕”,宋詩人梅堯臣有句曰:“虎頭雕枕剔空嵌”,分別提及“蛟龍枕”與“虎頭枕”。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收藏的一宋代名枕,形為一龍一虎正在爭斗,極為生動,名曰影青龍虎斗圓雕瓷枕。這種既有實用意義又有欣賞價值的藝術瓷枕,尚不多見。
在諸多肖生枕中,流行時間最長、地域最廣的是老虎枕。老虎枕為今日民間的生活用枕,也是民間一種工藝品。
老虎枕起源于何時?
晉人王嘉《拾遺記》曰:三國時,魏宮中有玉虎枕。昔東漢時誅梁冀所得,云單池國所獻。虎胸上有題記,云為“帝辛九年獻”。
帝辛,即殷紂王。依此說,3000年前已有虎枕了。但此說乃宋人編造,并云紂與妲己曾共枕此枕等,實不足憑信。但是,若說魏晉時已有虎枕,則即為確據了。試想:作者若不曾見過虎枕,怎能編出這段傳說來?
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宋人趙令畤《侯鯖錄》的記載:“李廣兄弟射于宜人之北,見臥虎焉,射之,一矢即斃,斷其虎頭為枕,示服猛也。”又云:“鑄銅象其形,為溲器,謂之虎子,示厭辱之。”
依此說,自李廣始,方以虎頭為枕,鑄虎形溲器。考古已發現有戰國的、漢代的青銅虎子。同時,此說最早見于《西京雜記》。該書所記西漢事不盡子虛。李廣為漢代虎將,生年不詳,卒于公元前119年。看來,中國為父母者多喜讓孩子睡虎枕,希望孩子虎虎有生氣的風俗,至少有史2100多年了。
其實,虎枕的作用,并不僅為示猛,還在于辟邪。《論衡》記有一則神話。
東海中有度朔山,山上有桃樹,其枝葉所覆三千里,為眾鬼所歸之處。有兩神人,名神荼、郁壘,看守眾鬼。若有為惡者,則用葦索捆之,讓老虎吃掉。
所以,漢代人畫門神,門神旁畫有猛虎。大概這神話的緣故,做父母的才為小兒穿上虎頭鞋,戴上虎頭帽,令其睡在虎枕上,那小兒不但形象威猛,且鬼不敢犯,得保平安。
與老虎枕類似的還有許多肖生辟邪枕。
據《舊唐書·五行志》載:唐中宗的皇后韋后有個妹妹,稱“七妹”。她頗信肖生枕之神效,制有“豹頭枕”“白澤(一種神獸)枕”“伏熊枕”等。據說,豹頭枕可以辟邪;白澤枕可以辟魅;枕伏熊枕,多生男孩兒。這是古代的風俗。其實古人也不盡相信,有識之士,稱之為“服妖”,不以為是。
大約在元代,繡花枕興起,肖生枕的形象則衍變成繡枕兩頭的吉祥圖案。如今枕上也多繡花,人們所追求的已經是藝術美,其原始的神秘性早已悄然而逝。
孫思邈靠藥枕活到142歲?
據記載,唐代著名醫學家、藥學家孫思邈活到了142歲,就是因為他自己有一個藥枕。所謂藥枕,就是把中藥放進枕頭里,通過中藥獨有的芳香氣味,達到“聞香祛病”的效果。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記載:“治頭項不得四顧方,蒸好大豆一斗,令色變,內囊中枕之。”
藥枕,可醫治眼疾、頭痛、感冒、高血壓、風濕病、老年慢性氣管炎,以及神經衰弱、失眠、多夢等。因之,其品類很多。諸如:
菊花枕。南宋詩人林亦之自述說,自己閉門讀書二十年,弄得老眼昏花,秉燭夜讀時竟連蟲、魚等字也分不清了。后經睡菊花枕,居然返老還童,又能讀蠅頭小字了。因此,他作有《菊花枕子歌》,有句曰:“故人所說菊花枕,似把冰丸月下飲。秋水一雙明炯炯,數在青囊第一品。”同時代詩人陸游,也于秋采菊,縫枕,并為之詠詩,流傳頗廣。菊枕之外,還有以蕎皮、蠶沙、茶葉、決明子等為枕的,皆取其性涼,清腦而明目。
豆枕。唐代詩僧齊己《豆枕詩》有句曰:“豆枕依涼冷,蓮峰入夢魂。”據《本草綱目》講,“煮豆枕之”,可治“日夜不眠”。怪不得那位詩僧說,枕了豆枕,自己上了蓮峰,成了佛,再也不失眠了。豆枕,多用綠豆,其性涼。亦有用赤豆、黑豆,也有以米為枕的。其藥效則不盡相同。
麝枕。麝香有通絡、開竅的功能。相傳,枕內放入麝香,可令人安神,不做噩夢。可是,詩人陸游卻懷疑此說,有詩句曰:“麝枕何曾解夢惡,玉壺空解貯啼紅。”
相傳,還有一種枕,能令人做美夢,飄飄欲仙,故名“游仙枕”。《開元天寶遺事》載:“龜茲國進一枕,色如瑪瑙,溫潤如玉,枕之則十洲之島、四海五湖盡在夢中。”此種游仙枕如何制得,未詳其理。當代詩人流沙河,有詩詠《藥枕》,即說:“醫我失眠,載我遠游,你是翩翩不系的木蘭舟。贈給屈原一艘、杜甫一艘,請前賢伴我航天去,漂向月球。”詩人將那藥枕喻為航天的木蘭舟,還要乘舟去月宮,訪問嫦娥呢!這或許可以作為那“游仙枕”的一個注腳吧!

《端陽故事圖冊·采藥草》
【清】徐揚 繪
磁石枕。唐人著《云仙雜記》載:“益眼者無如磁石。以為盆、枕,可老而不昏。寧王宮中多用之。”寧王,乃唐玄宗之兄。明人著《遵生八箋》載:將磁石安枕上,枕之,可“明目益睛,至老可讀細書”。古人不但早就認識了磁石針指南的特性,也發現人的肌體與磁的關系。今日中國有售磁療眼鏡以治目疾者,或許有其科學的依據,值得研究。
琥珀枕。琥珀枕的歷史較早。西漢時,“趙飛燕為皇后,其女弟在昭陽殿”,曾“遺飛燕琥珀枕”。時稱“虎魄”,不知是否已知其藥性。南朝初,寧州有人向宋武帝劉裕獻琥珀枕,光澤甚麗。當時正興師北伐,因之,劉裕大悅,命將枕搗碎,分給諸將,以治金瘡。
古人在枕內儲藏止血藥物,不限于琥珀,也有的以荊芥、香蒲充枕,一旦有傷抓出即用。枕頭成了備急藥箱。
藥枕始于何時?
南朝梁元帝談及藥枕起源時說:“泰山之藥,既使延齡;長生之枕,能令益壽。”這里說的是泰山父枕。典出葛洪《神仙傳》,文曰:“泰山父者,時漢武帝東巡,見父鋤于道,頭上白光高數尺。呼問之,對曰:有道士教臣作神枕……臣行之,轉少,齒生。”泰山父者,即鋤于泰山之下的老頭兒。其所說為“神枕”,能令人延年益壽。梁人指出,其枕中有“泰山之藥”。泰山父枕,實為“泰山藥枕”。
若依此說,藥枕始于泰山父。然而,此系神話,并非史實。
藥枕,大概起源于古人的枕香草風俗。
南宋范浚有詩曰“獨夜不眠香草枕”,南宋楊萬里也有句曰“荼蘼為枕睡為香”。北宋晁次膺有詞詠荼蘼花:“風不定,雨初晴,曉來苔上拾殘英。連教貯向鴛鴦枕,猶有余香入夢清。”荼蘼花,一名獨步春,也稱佛見笑。二三月開花,大朵千瓣,雪白清香。春時折入書冊,至冬取出,猶有余香。
這種枕草風俗由來已久。枕草猶如枕石,自古有之,《左傳》載:古人居喪,則“居依草廬,睡苫枕草”,以艱苦度日,表示哀悼。其實,這是原始生活的一種回歸,也是人類童年長期枕草的遺風。
草有香臭,枕之,自然選擇氣味芬芳的。從而,形成了古人枕香草的風俗。依文獻考證,枕香草至晚在西漢時已流行。司馬相如作《長門賦》,即有句曰:“摶芬若以為枕兮,席荃蘭而茝香。”這里的“若”,即“杜若”,別稱“竹葉蓮”,即為一種香氣濃郁的藥草,它可以治療蟲蛇咬傷。枕此,既可聞香,又備下了藥物。
有趣的是,藥枕的起源,無論是神話傳說,還是文獻考證,均始自漢武帝時代,至今有2100余年了。更有趣的是,考古卻發現了比神話傳說還古老的藥枕。那是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的。
藥枕出于棺室的北邊箱,作長方形,長45厘米,寬10.5厘米,高12厘米。枕的上下兩面用的是香色絹,兩側用的是茱萸紋錦。枕因在地下埋藏2000多年,有些部位已經糟朽開裂,填枕物露出。填枕物為佩蘭。佩蘭為菊科植物蘭草的莖葉,性平、味辛,具有解暑化濕功能。佩蘭全草含揮發油,葉含香豆精、香豆酸、麝香草等成分。這種香草枕當是用來以香辟穢的。這或許可以作為藥枕起源于枕香草古風的一例佐證吧!
枕,除藥枕聞香治病外,還有不加藥物的種種健身枕,即醫枕。如靠枕、穴枕、抱枕、竹夫人、涼枕以及診脈所用的脈枕。
靠枕。靠枕也稱“依枕”。依枕是一種軟枕。白居易有詩句曰:“一團香絮枕,倚坐穩于人。”先秦兩漢南北朝,席地而坐,多用憑幾,以為依靠。大約從唐代起,有了靠枕。宋史中記載,在金人擄去的物品中,即有“紅纻絲靠枕一”。它在沙發流行的今日,仍到處可見。您若游覽北京故宮的殿堂,則仍可見到古代帝后所用的碩大的黃綾靠枕。
穴枕。也稱“引枕”。其特點是枕上開有一穴,大可容耳,以便側枕時,耳朵不受壓擠。唐玄宗有句曰:“穴枕通靈氣。”通什么靈氣,不得而知。今日民間為幼兒制的布枕上,也有開“亞”字形孔穴者,其用途是有利于兒童耳朵的正常發育。

馬王堆漢墓出土藥枕

《槐蔭消夏圖》
【宋】佚名 繪
畫中那位正在甜睡的文人,腦后枕著一個枕凳,雙腳搭在一個細長的“懶架”上,好不愜意
抱枕。名雖曰枕,實則不以頭枕,而是睡時抱在懷中。其長從胸至膝,約90厘米。內充以木棉、棉絮、海綿等。中國南方老幼多有抱枕而眠的習慣。它有利于小兒肢體的發育,以及治療老年人的“睡僵”“五十肩”等肢體關節病癥。
竹夫人。是夏季用的一種抱枕,是用竹編的空心長枕。唐人陸龜蒙有詩,稱其為“竹夾膝”。宋代詩人則稱之為“竹夫人”,也被叫作“竹幾”或“青奴”。蘇軾有詩道:“聞道床頭惟竹幾,夫人原不解卿卿。”黃庭堅則道:“我無紅袖堪娛夜,正要青奴一味涼。”
這種抱枕始于何時?未見確載。宋人張耒曾作《竹夫人傳》,托稱元狩年間(前122—前117)漢武帝避于甘泉宮,即有了竹夫人。該傳乃文學作品。記此,以備一說。
涼枕。酷暑難眠,人多睡涼枕。涼枕有竹制的、漆制的、藤制的,還有瓷制的。此類枕具生活中常見,無須贅述。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種瓷枕,上開有口,夏日可注入冷水,其枕冰涼;冬日也可以注入熱水,其枕熱烘烘。民間多有,稱之冷暖枕。類似“湯婆子”的作用。湯婆子是一種瓷的暖水袋,也可放涼水,具有醫用價值。
脈枕。中醫切脈診病,已有幾千年歷史。據說黃帝即令俞跗、岐伯等研究診脈之理。西晉時,中國第一部脈學專著《脈經》已問世。相傳,“脈枕”比“脈經”還早,漢代醫圣張仲景診脈即用脈枕。然而,古代脈枕卻少有傳世的。令人欣然的是,醫學上的缺憾為考古與文物界的成就彌補了。現已發現三方唐代脈枕。
一為三彩枕,長方形(長11.5厘米,寬9.5厘米,厚5厘米),兩側飾柿蒂紋,施白、綠、紫三彩,陜西洛川出土。
二為水晶枕,略呈梯形(上寬14厘米,下寬11厘米,側邊長10厘米,厚6厘米)。扶風縣法門寺佛塔地宮出土。據載為唐僖宗禮佛之物。
三為青瓷枕,長沙窯燒制,長方形(長15厘米,厚8.5厘米,寬10厘米)。這是河北省文物商店收藏的一個唐代脈枕。瓷枕可能是位醫生用的,枕面書有某宅院劉玉的妻子生一男孩,身上有毛。這個記有唐代毛孩兒的脈枕,成為脈枕研究的一段佳話。(《中國文物報》1991年9月1日報道)這幾方脈枕的問世,表明中醫診脈用枕至少有一千幾百年的歷史了。
沒有鬧鐘,古人如何準時起床?
何謂“警枕”?請讀讀下邊的一些故事。
相傳,宋代史學家司馬光著《資治通鑒》時,天天秉燭到深夜,凌晨又伏案提筆,十九年如一日。他怕因困乏睡過了頭,就睡在一個光滑的圓木枕上,只要一翻身,頭便落枕,即被驚醒,繼續伏案,故名曰“警枕”。
同代人富弼,年輕時在故鄉洛陽天宮寺內讀書,亦勤苦奮勉,夜用圓枕,以求自警。后為宋代著名宰輔。
警枕,宋人多用之,然而,卻不自宋代始。
五代時,吳越王錢镠勤于軍政,未嘗一日安寢,即以圓木為枕,時名之曰“折中不睡龍”。折中,即不偏不倚;不睡龍,即龍(指吳越王)不得安然熟睡。
“警枕”一詞也不自五代始,早在東漢,學者蔡邕即曾作《警枕銘》,文曰:
應龍蟠蟄,潛德保靈。
制器象物,示其有形。
哲人降鑒,居安慮傾。
這里的警枕,不是圓的,而是蟠蟄的應龍之形,應龍為有翼的神龍。它的神力能遨游九天之上,可蟠踞蟄伏,一動不動,意在不顯露自己的神異之德,而暗暗地保存自身的靈性。這警枕是以物象形,以形示警,告誡世人,居安思危,臨高慮傾。

元鏤空廣寒宮影青釉瓷枕
東漢季世是動亂的年代。士人多隱逸蟄居,以求自保。作者蔡邕雖深諳此理,可是,他自己卻蟠也不成,蟄也不成,終被卷入政治旋渦,為政敵所殺害,留下個孤女蔡文姬,使她受盡人間苦難。
警枕也有自身的演變、發展史。漢代是肖形的,起座右銘的作用。五代至宋,是圓木枕,是實用的。另外,還有一種,似乎也當列入警枕類,它的作用類似今之報時的鬧鐘,名曰“神雞枕”。

《雞鳴圖》【明】陳嘉言 繪
《云仙雜記》載:唐代宣城(今屬安徽)有個妓女,名叫史鳳。她接客視人有差,特別看重的,令住迷香洞,有神雞枕、鎖蓮燈;次者,則只予交紅被、傳香枕。
那神雞枕有何奇異呢?原書未詳。明人所著《華夷考》中卻有較詳細記述。
有名武孟者,得一瓦枕。枕之,聞其中鳴鼓起雷,一更至五更,次第不差,既聞雞三唱而曉。至暮復然。武孟以為鬼物,舉而碎之,見其中機局,以應夜氣。有識者謂為“諸葛行軍枕”。
同一傳說,還有另一版本:
有漁翁從水中撈得一瓦枕,枕之,每至五更,即聞金雞報曉。有一天,漁船旁停靠了一艘大糧船,糧商晨聞雞鳴,卻不見雞影,便來問漁翁。翁以枕示之。糧商欲借一試,翁予之。果然,五更剛至,即聞枕中雞聲喔喔。糧商以為是件異寶,欲以全船糧食與漁翁交換。漁翁同意了,即將糧船換走。那糧商得了異寶,又試了幾夜,分毫不爽。他很好奇,想知道其中的奧秘,一天,竟將瓦枕打破了。結果,除了幾片瓦礫外,還有一張字條,上寫:
諸葛行軍枕,雍正二年損。
漁翁發了財,糧商蝕了本。
這些傳說,當屬民間文學。然而,神雞枕、雞鳴枕以及諸葛行軍枕的種種傳聞,卻反映了古人的科學幻想。這在今日已不難做到,連小小手表上都可以附裝報時裝置,制個裝有錄音的雞鳴枕又有何難呢!可是,在古代,能提出這種科學幻想,也是難能可貴的吧?我六十賤辰,即有摯友送我一金雞報曉鬧表,置之枕側,黎明之時,它即喔喔長鳴,可以說,古人那神雞枕的夢想,早已成為現實。
(郭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