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臺梭利家庭方案:0~3歲
- 尹亞楠 吳永和
- 3365字
- 2023-10-30 17:02:09
家庭觀察幫助我們獨立自信地了解孩子
觀察記錄女兒發展變化的三年中,我還深入多個家庭進行跟蹤觀察。我深深地意識到,當代父母如此好學,卻又迷失在紛繁復雜、不成系統的育兒信息中,到頭來竟沒有精力關注育兒的當下,回歸最簡單的育兒哲學:觀察。
很多朋友給我冠以“專家”的名號,時不時拋來一堆育兒問題讓我解答。在很多父母眼里,似乎一兩句話就能解決所有的教養難題。
人是何其復雜的生物,嬰幼兒的復雜程度尤甚,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真正了解他們到底在想什么,只能努力去解讀。世上不存在完全一樣的孩子,同一種教養方式應用在不同的孩子身上,效果可能完全不同。即便是“閱兒無數”的教育專家,也比不上你日積月累的觀察、陪伴所能達到的對孩子的了解程度。每個孩子都獨一無二,每個家庭都千差萬別,不少專家容易犯經驗主義錯誤,武斷地得出結論,而家長們往往會盲目跟隨。
于是每當有人向我拋來育兒難題時,即使我第一時間會生出很多主觀的分析和判斷,也要盡量咽回肚里,反問他:“你覺得為什么呢?你覺得怎么辦好呢?”隨著觀察和思考的積累,我發現很多父母總能自己找到解決方法。這兩句反問推動父母開始主動探索育兒之路,推動父母自己去觀察、分析和改進,效果要比所謂的“專家建議”好得多。
教育觀察
有一次,在社群里同時有三位媽媽問我同樣的問題:“我家孩子打人怎么辦?”
“打人”這個行為背后可能有一百種解釋,但是只有在我了解了這個孩子的成長細節、家庭背景以及打人的前因后果之后,才有可能找到最接近真相的原因,即使找不到原因,也能找到有效的應對方法。
我翻閱了這三位媽媽近期在社群發布的各種分享和問題,尤其是她們的家庭觀察手記,才猜想到:其中一個孩子可能是由于剛剛入托,在模仿班里其他孩子的行為,這種情況要淡化處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另一個孩子是通過拍打來跟人打招呼,是語言能力跟不上社交發展程度造成的,這種情況則要給他示范如何用正確的方式與人互動;最后一個孩子則是處在“自我認可期”,不高興了就打人,這種情況就要明確劃定界限,引導孩子用別人可以接受的方式發泄情緒。
而這一切也只是我的猜想,真正能夠幫助父母的,也只有他們自己了。
我們需要最基本的科學育兒理念,而這些內容并不需要父母花那么多時間去學習。很多父母舍本逐末,看了很多書,聽了很多課,卻依然一頭霧水,糾結在那些旁枝末節之中,錯過了太多寶貴的時光。孩子在0~3歲的每一天、每一刻都是教育的黃金期。當我們自學成為育兒專家的時候,孩子已經長大,我們已有的知識也不再管用了,到那時又要面對更加多變、復雜的育兒問題,你會發現自己永遠處于焦慮的追趕式學習當中。
蒙媽說
在家實踐蒙氏教育的父母并不需要深入鉆研太多知識,最核心的是堅持不懈地去觀察自己的孩子,將那些已知的、看似簡單的理念應用于當下,你必然會成為孩子最權威的育兒專家,擁有絕對的育兒自信。
很多父母會問,什么才是最基本的科學育兒理念?是蒙臺梭利教育理念嗎?的確,有很多人質疑,蒙臺梭利教育理念是一百年前創造的,是不是早已不適用于當今時代了?我也一直帶著這個疑問學習和工作,直到完成三年的全職育兒觀察實踐。
在法國學習、工作的幾年中,讓我受益最大的就是這些質疑和批判。我自認為始終在以這種客觀的角度看待我所研究的蒙氏哲學,同時也在不斷比較歐洲其他流派的教育理念。在三年日積月累的觀察中,我清空了先前所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僅僅就是專注、持續地觀察眼前的孩子,慢慢地,我也發現了很多“童年的秘密”(2),而這些發現竟然與蒙臺梭利博士一百年前的發現不謀而合。于是在我心中,這位老奶奶降下了“神壇”,原來她是做好了觀察這門功課,再加上廣博的生物醫學背景,才創設出流傳百年、在世界各地“開花結果”的蒙氏教育。由于這種教育法是完全基于對兒童的觀察而設計的,因此它不僅不過時,而且尤其適應未來世界的個性化教育。
時至今日,神經生物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都有了很多突破性進展,也驗證了蒙臺梭利博士通過觀察提出的很多教育理念。然而即便如此,現代科學依然不能幫助我們解開兒童大腦的全部奧秘,神經生物學家和兒童心理學家也不得不將觀察作為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蒙臺梭利博士通過長年班級觀察創設了蒙臺梭利教育法;世界公認對兒童心理研究影響最大的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杰(Jean Piaget)也是通過觀察自己的三個孩子,提出了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我國現代兒童心理學和幼兒教育學研究的開創者陳鶴琴對她的長子陳一鳴進行了808天的跟蹤觀察,并以此為基礎發表了中國最早的兒童心理學著作《兒童心理之研究》;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也堅持觀察、記錄兒子的成長并將其發表;精神病學家勒內·施皮茨(Rene Spitz)通過觀察、記錄嬰幼兒影片推動了棄嬰收容所、兒童醫院的種種變革……
作為普通的父母,即使沒有廣博的學術背景和專業的觀察訓練,僅是隨機但持續地觀察,就能夠幫助我們超越育兒書本和專家,獨立自信地解決大部分教養難題。
這就是為什么我將觀察列為本書最重要的一部分。在閱讀過程中,你會發現書中每個部分都需要以觀察記錄為基礎,沒有觀察,一切實踐都是以成人為中心的臆想。比如,我們要通過觀察新生兒的不同哭聲,才能摸索出他睡眠和吃奶的節奏;我們只有通過觀察,才能了解一個學步兒看似毫無頭緒的忙碌和堅持背后真實的愿望和目的。
那么這里肯定有父母會問:如何觀察?
這個問題的確值得一答。觀察本來很容易做到,但在今天這個時代,也成了一個需要學習的課題。現代人的生活節奏過快,很多人已經失去了觀察和反思的能力。
可以這樣做
在這里我給出兩條關于觀察的建議:
1.觀察之時,當然要放下手機、關掉電視,暫時忘卻自己滿腦子的雜念和煩惱,專注于眼前,從全新的角度去認識眼前這個孩子。
2.家庭觀察的核心不是記錄,而是全身心陪伴。家庭觀察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樣,像專業人士一樣拿著紙、筆在一旁不停地看和記。家庭觀察的自由度很大。如果孩子要和你一起玩兒,那就全身心和他互動,這也是觀察的一種方法。當孩子感受到了你全身心的陪伴,你就會有越來越多的時間旁觀。如果發現特別需要記錄的地方,也只需簡單寫下關鍵詞,過后再完善、補充。
從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認知和社交5大方面密切跟蹤觀察女兒三年,我將這些觀察記錄在本書中悉數與大家分享。第二部分的實踐篇便以這些私家觀察記錄開始。這些觀察筆記可以為大家提供觀察的切入點,慢慢地,你就不會局限于我的觀察視角,也許會更加深入、敏銳地發現孩子的更多發展細節,也會對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陪伴和教育孩子得到更獨到的啟發。
除了觀察自己的孩子,我也定期在女兒所在的蒙臺梭利班級觀察與她同班的其他孩子的發展情況,還進入到5個歐洲家庭跟蹤觀察累計超過250個小時。由于女兒的大動作發展比較滯后,語言、認知兩方面的發展又比較快,因而呈現在書中的觀察筆記,是我在女兒發展記錄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更接近于平均發展狀態的整合和調整之后的結果,方便大家參考。
分享觀察記錄的目的不是讓家長給孩子的發展做驗收,家長不能通過按月逐條比較的方法找出孩子的發展是超前還是落后,尤其是隨著月齡的增大,孩子的發展差異會越來越大,可比性也越來越小。
蒙媽說
父母要時刻謹記,每個孩子都有獨一無二的成長秘密,尊重孩子的發展節奏,比別的孩子慢了不要焦慮,快了也無須給孩子太多的贊揚。
如果孩子出現了長期明顯的發展滯后,請找專業人士評估。在成長的前三年,大部分孩子身邊沒有專業人士參與觀察、評估他們的發展狀況,這就使得父母的責任尤其重大。父母只有用心觀察和了解,才能及時發現問題,尋找專業人士給予孩子及時有效的幫助。
觀察的時候,父母不需要按照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認知、社交這5大方面分類,因為每個類別都是相互影響的,很多表現難以確切地歸于某一類別之中。
為了幫助大多數對嬰幼兒發展了解不多的父母做到更有目的性的觀察,我們以自己的家庭觀察記錄為藍本,參考國際蒙臺梭利協會的心理動作發展圖,繪制了一張0~3歲蒙臺梭利家庭方案圖,附在本書最后。父母可以借助這張圖來設計觀察環境,借助手記中的觀察提示來記錄孩子的成長變化。相信很多父母都能從這種有準備的觀察中受益。在做觀察手記的同時,你會逐漸發現,在進行到一定階段時,你自然會生發出更多的自我觀察,這對教養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如果有余力,也可以將這些內容記錄在手記中,我在書中也會不時與大家分享自己的家庭觀察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