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朝第一件事,那就是上朝。
其實從朱瞻坺的角度來說,他是不想上這個朝的,因為他實在是不愿意去面對那些嘰嘰喳喳的文臣。
想也知道,在草原的時候顧忌身邊沒人,不敢硬懟朱瞻坺的胡廣,在回朝之后肯定是要參他一本的。
況且,從政客的角度上來說,這本也必須要參。
如果不考慮個人情感,單從政事方面來說,這個時候參朱瞻坺一本是最好的時機。
在草原時為了避免出現軍心不穩的情況,對于先以火攻殲滅阿魯臺部,又率軍殲滅兀良哈三衛的大功臣朱瞻坺,自然是不能動的。
但在回朝之后,卻必須就北征時過激的手段進行一番小懲大誡。
一來是這可以避免武將陣營過于飄,二來可以避免這種不正之風滋長,畢竟大明的名聲還是很重要的。
最起碼,胡廣是這么認為的。
“陛下!手段過于激烈,這會讓其他藩屬國害怕的啊!”
看著坐在高位之上的朱棣,胡廣如是說道。
“唔……”朱棣眉眼低垂,似乎是在權衡利弊。
過了好久之后,朱棣才微微抬頭,看著下面的朝臣,開口說道:“瞻坺,你覺得呢?”
“回皇爺爺。”朱瞻坺從自己的位置走了出來,低頭拱手。
“孫兒覺得胡大學士說得對。”
……
一時之間,滿堂皆寂。
其實在胡廣參朱瞻坺的時候,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都認為朱瞻坺會像去年進京的時候一樣,在朝堂上再次上演舌戰群儒的一幕。
只不過,文臣是在擔憂,而武將是在期待。
然而,事實讓所有人都驚掉了下巴。
“嗯?”就連朱棣也被朱瞻坺的這種反應給驚到了。
“你說什么?”
“回皇爺爺,孫兒說胡大學士說得對。”朱瞻坺仍舊低著頭,語氣平穩。
“無論是火燒飛云壑殲滅阿魯臺部,還是全殲兀良哈三衛,都有些過激之嫌,于我大明的名聲不利。”
“是以,孫兒請辭市舶司指揮使一職。”
……
相較于之前的寂靜,朱瞻坺這句話說出口,那就是滿堂皆驚了。
所有人都覺得朱瞻坺會趁著這個機會再向前一步,最起碼掌控一些以前掌控不到的東西,就算是采取保守的態度,那也保持不動就好了,不求也不要。
但沒想到,朱瞻坺卻要放棄自己去年才得到的市舶司指揮使一職。
一時之間,包括朱棣在內的所有人心中都浮現出了一個詞:以退為進。
不過,就算是以退為進,朱棣也不可能按照朱瞻坺所說的那樣去做。
有功之臣在戰后得不到封賞,反倒是要被削官降職,這要是傳出去,那不是得寒了天下武將的心?
“行了!”眼見局勢不受自己控制,朱棣猛地拍了一下扶手。
“你們要不要看看自己都在說些什么!?”
……
隨著朱棣的勃然大怒,朝堂上瞬間鴉雀無聲。
朱瞻坺見好就收,低著頭不說話,胡廣也和朱瞻坺一樣,但他卻不是見好就收,而是不得不閉嘴。
從朱瞻坺開口的那一刻開始,胡廣就知道今天朱瞻坺不可能會受到任何懲罰,因為沒有任何一個皇帝會在戰爭剛剛結束就處罰一個有功之臣,而且還是有著宗室身份的功臣。
別說什么朱瞻坺所用的手段都太過殘忍,有傷天和,有損大明天威,這些都沒有用。
在眼前的這種情況下,對于有功之臣,只要犯的不是謀逆的大罪,最多也就是個功過相抵,更何況朱瞻坺用得著功過相抵嗎?
方才從碼頭到皇宮,周遭百姓的議論聲沒有聽到嗎?你聽有多少人都在說朱瞻坺所作所為才是真正的好辦法,才能讓大明最徹底的免除邊禍?
這個時候處罰朱瞻坺……呵呵。
“行了,其他的事情暫且擱置。”眼看著滿朝文武沒人再開口了,朱棣開口打算結束這次的朝會。
“兵部和吏部統計這次北征的功勞,戶部盡快把此戰的繳獲給處理掉,瞻基和瞻坺,你們倆各自處理好顯忠廟和撫恤的事情。”
“就這樣,退朝!”
說完,朱棣不容置疑地轉身離開。
在他的身后,滿朝文武跪地叩首,口中高呼著恭送陛下。
只不過,再之后,隨著滿朝文武都站起身來,文臣們幾乎同時將目光都投在了胡廣的身上。
感受著周遭同僚的目光,胡廣感覺渾身都不舒服。
原因無他,他從這些同僚的目光中沒有感受到期許,也沒有感受到安撫,感受到的就只有冷意。
至于原因……胡廣明白。
作為戰后的第一次朝會,文官要做的事情是很多的。
彈劾朱瞻坺,這只是其中之一,只不過因為朱瞻坺比較好拿來做突破口所以胡廣才選擇先從這里開始。
在他的計劃中,后續他還要引申出顯忠廟的事情。
武將坐大,這是文臣們不愿意看到的。
但現在,因為沒有掌握好尺度,惹得朱棣生氣,導致此次朝會草草結束。
雖然顯忠廟一事不會不了了之,文臣們以后還會努力,但今天提還是明天提那可是有區別的。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明天之后,這顯忠廟的事情就幾乎是板上釘釘了。
因為胡廣清楚,對于文臣來說,他們是將所有的身家、仕途都掛在了太子的身上,但太子卻不是。
想要壓制覬覦儲位的漢王,除了有文臣的支持之外,太子還想要得到武將的支持。
不過,對于朱瞻坺來說,這些都無所謂。
朝會結束,文武百官們也都準備離開奉天門,休沐的回家,當值的去自己的位置,朱瞻坺也準備跟著自己的父親返回在應天府的趙王府。
不過……
“奴見過趙王殿下,見過世子殿下。”
走出奉天門的大門,朱瞻坺想著和自己的父親回家,卻被總管太監給攔了下來。
“陛下召二位殿下去乾清宮。”
朱高燧皺了皺眉,沒有說什么,但卻轉頭看向了身后的兒子。
然而,他的兒子卻雙手一攤,以一副我什么都不知道的樣子來回應他。
“知道了,帶路吧。”沒有找到原因,但皇帝的召見顯然是不能不去,朱高燧也只能讓總管太監先行帶路。
在文武百官們的目光中,朱瞻坺跟在朱高燧的身后,朝著乾清宮的方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