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帝王之術(shù)是什么朱瞻坺不知道,但他知道的是,在帝王之術(shù)中一定有一個名為制衡的東西存在。
看著一旁一臉興奮的朱瞻基,朱瞻坺無聲地?fù)u了搖頭。
他知道朱瞻基是因為什么而興奮。
從老爺子登基的那一刻起,永樂朝就面對著一件事,一件名為立儲的事情。
且不說當(dāng)事人,就算對于朝中官員來說,立儲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為立儲就需要站隊,這決定著你以后的發(fā)展。
在永樂朝,官員在面對立儲這件事時有三種選擇。
第一,保守派。
所謂的保守派其實就是保皇派,意思就是站在皇帝的陣營中,無論儲君是誰都擁立皇帝的決定。
保守派的好處是穩(wěn),不管最終的儲君是誰他們都不會出問題,但缺點是上限太低。
人之常情嘛,我需要支持的時候你不支持我,我掌權(quán)之后又怎么愿意重用你?
第二,太子黨。
太子黨也屬于穩(wěn)的一派,但相較于保皇派,太子黨的穩(wěn)還是差了一點,畢竟歷史上也不是沒有被廢的太子,比如唐太宗的嫡長子李承乾。
太子黨的好處是相對較穩(wěn),畢竟被廢的太子雖然不是沒有,但還是比較少,等太子登基繼位,這些當(dāng)初支持太子的太子黨基本上都會被提拔重用。
但太子黨也不是沒有壞處的,而且壞處還不是一般的大。
如果被廢,太子黨的官員基本上都沒有啥好下場,大概率被迫致仕,也就是辭官,小概率留任,還有小概率被拿出來殺雞儆猴。
第三,除保守派和太子黨之外別的派系。
這就是劍走偏鋒的一脈,比如如今大明的漢王黨。
漢王早年跟隨永樂皇帝靖難,屢立戰(zhàn)功不說,還先后三次救朱棣于生死危難之際,朱棣本人也多次表露出對漢王的喜愛,更是說過“世子多疾,汝當(dāng)勉勵之”的話。
漢王黨因此而誕生。
漢王黨的缺點是成功率低,而且一旦失敗,支持漢王的人大概率都會被以謀逆罪處死,但高風(fēng)險帶來的是高回報。
如果漢王最終戰(zhàn)勝太子登基大寶,那么漢王黨的成員就能夠得到常人想象不到的好處。
這,也就是朱瞻基興奮的原因了。
在永樂朝,文臣基本上都是太子黨,武將都是漢王黨,雖然都知道太子不會無過被廢,但漢王得陛下恩寵這也是事實。
所以,文臣一脈時刻都在想著打壓武將,一來是文武對立,二來則是儲位之爭。
顯忠廟對于武將來說是一個不一般的存在,所有人都知道配享太廟,顯忠廟對于武將來說就是僅次于配享太廟的存在。
這次如果能夠處理好顯忠廟的事情,這可能會讓太子黨收獲部分武將的支持。
更何況,在朱瞻基看來,這是朱瞻坺立的功,也是朱瞻坺用自己的功勞換來的,但卻交給了自己去處理,這無疑是老爺子在偏向自己,偏向太子一脈。
但是!
看著正在和胡廣交頭接耳的朱瞻基,朱瞻坺無聲地?fù)u了搖頭。
老爺子的安排看似是在偏向太子黨。但實際上卻是在制衡。
顯忠廟一事,可謂是武將最重要的事情了,死后入顯忠廟,受大明王朝的香火供奉,如果說配享太廟是文武皆可的話,那入顯忠廟就是獨屬于武將的最高殿堂了。
這種事情卻交給了文官之首的太子長子,用腳趾頭想也知道這件事不會很順利。
同樣的,對于朱瞻坺來說也是一樣。
看似死傷將士的撫恤問題是戰(zhàn)爭相關(guān)的問題,是屬于武事,但實際上這還關(guān)系到錢,而談到錢就離不開戶部。
所以,這撫恤問題,看似是戰(zhàn)爭相關(guān)的問題,但實際上卻是文政。
讓一個在武事方面剛剛立下大功的趙王世子去和文臣打交道,而且還是讓武將刮目相看的趙王世子……
但凡戶部的官員有點兒私心,朱瞻坺就會被卡很久很久。
這一手制衡,不僅讓文武對立的矛盾更加激化,還將朱瞻坺這兩年在武事上立下的功勞給最大化的壓制了。
想到這里,朱瞻坺不由得在心中贊嘆。
到底是永樂盛世的永樂大帝。
-----------------
這個小型的慶功宴在一種看似皆大歡喜,但實則處處透露著詭異的氣氛中結(jié)束了。
慶功宴結(jié)束之后,朱棣并沒有著急返京,而是在順天府呆了三天。
在這三天里,朱棣安排好了去草原例行巡視的人和部隊,也安排好了邊關(guān)要務(wù)的處理人選和方式,更安排好了暫時接替朱高燧處理順天府政務(wù)的人。
然后,朱棣帶著此次出征的主要將領(lǐng)和朱高燧一家以及朱瞻基等人,開始返京。
從順天府返回應(yīng)天府,就和從草原返回順天府不一樣了。
草原雖然已經(jīng)被打了下來,名義上成了大明的疆域,但畢竟還沒有實際掌握,還是要處處小心的,不然的話陰溝里翻了船,那就成了笑話了。
但從順天到應(yīng)天不一樣,這是中原,是自己的家,而且還有大運河的存在。
所以,在短短的二十天后,朱棣就帶著一眾人等抵達(dá)了應(yīng)天府。
一下船,朱瞻坺就感受到了一種名為興奮的情緒。
他抬眼望去,應(yīng)天府碼頭外圍站滿了百姓,想來是得知今日大明皇帝北征后班師回朝,所以特意過來看熱鬧的。
當(dāng)然了,除了看熱鬧,高興也是真的。
對于百姓來說,他們想要的就是吃飽穿暖,然后再生幾個孩子好好過日子。
對于征召他們家中頂梁柱上戰(zhàn)場的朝廷,他們的確是心有不滿,但相較之下,他們也知道無國不成家的道理。
靖康之恥的教訓(xùn)在前,沒有任何一個大明百姓愿意步趙宋王朝的后路。
就在朱瞻坺看著周遭的百姓愣神的時候,突然感覺自己的肩膀被拍了一下,轉(zhuǎn)頭就看到了自己父親的臉。
“一會兒坐車,不要騎馬。”
低聲在自己兒子的耳邊囑咐了一句,朱高燧就跟上了前面自己父親朱棣的步伐。
看著自己父親的背影,朱瞻坺久久沒有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