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利傳:一部“不可能史”
- 王自亮
- 7字
- 2023-11-06 16:05:36
第二章 臺州開篇
路橋這地方
1963年,李書福出生于黃巖縣石曲鄉(今臺州市路橋區路南街道)一個名為“李家村”的地方。他的父親是農民,家人和親戚也大多務農。
那時路橋為黃巖縣所轄。黃巖是個著名的縣份,屬浙江省臺州地區。浙江東南沿海的臺州,具有極為獨特的山川與風俗,是吉利出發和成長之地。莫言說過:“故鄉是血地。”即出生地,浴血之地,血脈相連之地。
李書福“起家”時的伙伴們,不少是臺州人。
臺州依山傍海,季候鮮明,物阜民豐。這里的人民質樸勤勉,又能靈活處事。歷史上民風彪悍,多勇毅之士,特別是沿海人士,更具非凡的冒險精神。甌越之人,有著極強的“事功意識”與“踐行”精神,且頗具激情,時常演繹出一些激越、曲折和壯闊的“人間戲劇”。這些風尚、情境與人物,以臺州為甚。
這一帶人們的精神、思想與習性,與杭嘉湖地區大相異趣,也有別于溫州與金衢地區。這與臺州開發、教化和所謂“制度規訓”稍晚,“永康學派”與“浙東學派”影響較強,又有機會接受朱熹“格物致知”之說緊密相關。這一兼容而獨特的文化系統,恰好有利于臺州的近代化和觀念轉型。既存“天理”,亦不棄“人欲”,正好是普通臺州人的生活信條。在一定條件下,這樣的社會群體極易形成清晰、直截和活躍的思維方式。
路橋這地方,歷來以商業和手工業聞名于浙東南。
此地早在漢代就以制瓷手藝而出名,宋代置鎮以來物質交換活躍,商業氛圍濃厚,到了明清兩代更是盛況空前,店鋪林立的沿河“十里長街”聞名于臺州、溫州一帶。清中葉,路橋鎮率先成為臺州紡織業和商品市場中心。近代以來,路橋工業品開始揚名。1935年路橋普明織物廠產品獲全國工商博覽會一等獎。20世紀50年代,路橋成為浙東著名商品集散地,全省七大農村集鎮之一。
20世紀80年代,路橋鎮居然建成22個“專業市場”,小商品、廢電器和舊鋼鐵市場馳名全國。整個城鎮就是一個大市場,而周邊的農村,則以豐富的農副產品和手工業,支撐著交易和工商業繁盛。
其實,李書福家族并不是純粹意義上的農民,因為這一帶農民實際上大多“亦農亦商”。
農忙時種田,農閑時交換手頭的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則是一個顯性的“非制度化安排”。農事節律與集市、節慶期間的貿易交替進行,這是一個與沿海農業地區相匹配的、與交易相關的社會經濟現象,也是與農耕社會的時間結構緊密聯系的自發行為,對此近年都有一些專著予以討論[15]。
雖然20世紀60、70年代官方對商業活動是極為抑制的,但此類“資本主義尾巴”[16]總是割不完。
李書福幼年時所目睹的這些場景,也深深地嵌入到他的家族的生活方式之中。他周圍的人,非常習慣于這樣的生活方式。農業只是糊口的活計,而所謂的“副業”,則有著相當程度上商業和五行八作的濃厚色彩,在一些非常年代,家族成員也渴望從事商業活動,盡管并不那么順遂。說到底,路橋本質上姓“商”,而商與工又如此密不可分。
近代以來,“五口通商”之后,傳教士也經常光顧甚至“安營扎寨”這一帶,他們帶來了基督教義的同時也造就了很多商業機會,比如臺繡、麻紡織品和玩具這些重要的外貿產品,幾乎將家家戶戶都牽涉在生產鏈中。即使在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路橋也并不閉塞。水網地帶,貿易通道,不僅連接黃巖與溫嶺,也是往返臺州—溫州的要沖。流動性、季節性和交換行為,帶來的是信息和刺激。
人們驚嘆于路橋人的活力、精明與創造性,當年生意紅火的所謂“鋼材市場”實際上是廢鋼材市場,就是從國有鋼鐵企業和制造業企業回收的鋼鐵廢料、邊角料,以各種交換方式將之集中到一個市場里,展開一番別開生面的民間交易,其政策依據是“計劃經濟為主,商品經濟為輔”。在那個年代,這里的鄉鎮企業和私營企業、作坊居然獲得了不可能從國家“大計劃”里撥給的鋼材、電氣設備和有色金屬,加上眾多工業品、日用品市場的助力,很多產業和行業就這樣轟轟烈烈地搞起來了。
很快地,這一帶成了臺州地區經濟的“增長極”。
李書福開始造車之后,路橋、澤國和海門(今臺州市椒江區)的一部分汽車摩托車零部件企業,就隨著吉利汽車共同成長,好多企業成為它的供應商。那些從信用社變成“股份制銀行”和其他信用機構的金融企業,諸如“銀座”“泰隆”等,代表著民間金融的發達,也與吉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一帶早就孕育著鋼鐵、有色金屬和塑料貿易開啟的新商業環境,建構了名副其實的工商業集聚地、民營工業基地、地域性金融中心。
“無心栽柳”的結果,讓李書福和吉利汽車日后大為受益。
考察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狀況,也有類似景象。比如曼徹斯特的興起,就因為這個城市的活力、傳統工業基礎和重大發明及其轉化。美國一些重要的工業城市,就是在五大湖地區廉價的水運、大西洋沿岸便利的海運及稠密的鐵路公路網基礎上,特別是在貿易發達、企業集中、人們冒險精神較強的地方建立起來,如芝加哥、洛杉磯、休斯敦、舊金山、紐約。
臺州人的商業精神,是“工商一體”,技術、質量和價格優勢相融合,而來自上海的“星期天工程師”也給臺州地區特別是黃巖、路橋和海門(今臺州市椒江區)的經濟增加了“技術含量”。那些年,一批批穿著灰色或藍色工裝,坐上夜行車往返于滬浙,于暮色晨曦中出現或消失在街角村口,富有經驗,表情嚴肅的工程師、設計師和高級技師,正是臺州工業興起的重要推手。李書福經常說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實際上臺州的商業環境、人文底色和市場觀念,就是他站立其上的第一個“肩膀”。
說到底,這是一個商業文化與農耕文明相結合的小平原(“溫黃小平原”),一個亦農亦商、頭腦精明、務實能干的農村家族(“李家村”),一個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工商業相對完整發育,市場、企業與技術相匹配的經濟環境(“路橋”)。
如何找一句話來形容這里的人呢?有一句諺語流傳了大半個世紀,那就是:“路橋人連頭發都是空心的。”可見這里的人商業頭腦發達,精明能干得都能“成精”了。后來這句話演變成:“路橋人頭發里可以跑火車。”也許暗示了現代商業社會里,路橋人另有一番特異的表現。
這里還誕生了與追求信譽、名望和財富相匹配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