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劇場點滴
- 音樂的故事
- 房龍
- 1195字
- 2023-11-07 18:45:47
戶外運動是古希臘人和羅馬人的酷愛,戲劇是其中之一。因此,他們的劇場,是露天的建筑,在歐洲南部隨處可以看到那些古劇場的遺址。通常情況下,這些劇場都十分宏大,以法國南方的阿爾勒為例,它規模如此之大,以至中世紀把它改建成居民公寓時,就是一個自成一體的獨立的居民小區。
隨著古希臘神話的興起,戲劇的光暈逐漸消退。直至中世紀戲劇得已復興,但仍只有宗教劇,因而劇場是設在教堂內的。只是在觀眾太多太擠的情況下,偶爾在教堂墻外搭木臺演出。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戲劇的發展有了新的契機。教堂不再附載劇場的作用,各地紛紛興建專供演戲用的劇院以適應戲劇發展的需要。不過,建造劇院的建筑師要遵循一定的規則,比如,維特魯維亞有許多關于古劇場詳情的著述,他們可按此工作。不同的是,現在的劇場發展趨于成熟,方形的舞臺與劇院的寬度大小一樣,只是仍建在室內,觀眾座位同樣呈半圓形排列。
當時的舞臺,現代意義的布景還沒有出現,舞臺的后墻成為天然的背景。建筑師們傾心于將琳瑯滿目的裝飾布置到劇場,但這談不上創新,在法國南方奧朗日的古羅馬劇場就有了。
后來現代戲劇中的最大革新產生了——采用活動布景。1580年意大利帕拉第奧(16世紀意大利北部最卓越的建筑師,也是西方建筑發展過程中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靈機一動,在舞臺上嘗試“透視景”,以便讓觀眾有真實感,想象到背景后面的更多東西。但文藝復興時期,由于傳統舞臺后面的門太小,無法實現這一構想。不久,一位年輕的建筑師(據說是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的宮廷營造監英尼戈·瓊斯,英國畫家和建筑設計師,建筑古典學派的總奠基人)試著把中間的入口擴大,這樣在入口處的后面就擴展出了新的空間,可以畫出兩邊有雄偉建筑的寬闊的街道。他希望通過這透視技巧的運用,能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想。
接下來在帕爾瑪對劇場進行了更大的改進。背景的中間出口,被大膽地改成了舞臺,古希臘時期的舞臺,則變成幕前部分,用厚幕布和正式舞臺分開。相應地,V字形的席位排列代替了半圓形的排列。而中間空出的部分,則用于跳芭蕾舞,并不影響舞臺上正在進行的演出。
舞臺形式的逐漸完善,令觀眾感到十分滿意。所以這種大致定形的舞臺,在此后幾百年得以延續,沒有變化。舞臺后的墻上,有時可加上一個有入口的陽臺,使朱麗葉可憑欄望月,浮想聯翩。這些都是出于強化莎士比亞和莫里哀們戲劇效果的需要。真正的舞臺背景到了10世紀末才出現,大都是一張可視的網,上面掛著各種用硬紙板剪成的樹形、紙片剪成的秋天的紅葉以及一些紙做的連打噴嚏都會動的看似粗大的“花崗巖柱子”。
這些不是劇作家和演員為了增強場面的真實性而設計的,而是歌劇作曲家為了提高他們的歌劇氣氛而作的。歌劇有了舞臺布景,戲劇舞臺設計也就照搬了。于是,在整整一個世紀里,觀眾不得不忍受這種騙不了人的假的裝飾背景。
終于,新的一代導演在40年前出現了,為我們帶來了活動的和靜止的背景。自然我們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但我們還有更遠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