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典雅文字

至此,本書介紹的內容和觀點呈現出三個主題:原始主義、個人主義和解放。第一個和第三個主題在路德提出的基督徒自由理論中清晰可見,其基礎可以總結為無須教會,只靠福音。它們結束了西方的信仰統一,也預示了另一個主題的出現,即個人主義。個人主義在這里不是一種政治或社會權利,而是林林總總的宗教派別的理論依據,這些派別都建立在個人和上帝之間不受限制的關系的基礎之上?!?3】

與這個革命思想同時發揮作用的還有另外一種力量,它加強了個人的意識和個人的要求。這支力量就是人文主義,在上文描述革命重要人物時曾經提及。人文主義也是產生于對過去的興趣,但這個過去卻不是原始的過去,而是文明的過去;如果恢復這個過去,迎來的不是更純正的宗教,而是更加沒有宗教氣息的世界。

人文主義者這個名稱聽來熟悉,但通常沒有明確的代表人物。我們看到,因為伊拉斯謨是人文主義者,所以路德稱他為無神論者,并譴責說人文主義者追求的是瑣屑而無意義的東西。然而,他為自己的拉丁文不好而深以為憾,而他的門生梅蘭希頓像所有的人文主義者一樣精通拉丁文。我們也知道,加爾文盡管受的是人文主義的教育,但并沒有變成無神論者。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初期,這個名稱已經有了不少含義,后來又有了更多的含義,前面還加上了各種形容詞:世俗的、神學的、自然主義的,甚至美學的人文主義。

更為復雜的是,這個名稱又與本身伸縮性很大的文藝復興一詞聯系在一起。在描述繪畫、外交或多才多藝的天才的書中都能見到文藝復興這個詞,多才多藝的天才被稱為文藝復興人。文藝復興的含義和出現的時間是個永遠有爭議的問題。但這方面的混亂并非不可解決。如果追根尋源,就會看到它始自一種新的文化興趣的成長,代表著時代宗旨和感情的變化。文藝復興的起源在近代開始之前150年。

19世紀初,德意志學者首先使用人文主義者這個術語來描述14世紀和15世紀那些拒斥近代歷史的某些部分,向往根據古羅馬經典著作想象出來的文化的人,這批人尤其偏愛這些古典著作的拉丁文風格?!?4】

哦世紀!哦文章!活著是何等令人歡欣。

——烏爾里?!ゑT·胡滕致伯克海梅爾,皇帝的秘書(1518年)

人文主義這個名稱有些奇怪——意思是作為人的主義——但這不是隨意想出來的,它的原義是形容古人的風格:litterae humaniores,即更有人性的文字。這種文字不像中世紀的哲學文章那么抽象,而且文法優雅,用詞簡練。這就是人文主義者所說的“典雅文字”的特點。相比之下,中世紀學者的文章粗陋笨重,只配用來討論神學。中世紀的文章并沒有忽略人,但缺乏邏輯,把人的一切關注統統與來世掛鉤。14世紀初期,意大利一些才華橫溢的作家,其中著名的有彼特拉克、薩盧塔蒂和薄伽丘,對中世紀的文章深惡痛絕,他們的門徒把人文主義變成了以后幾個世紀的文化。

其實這種否定過去的態度是不公平的。人文主義者從歷史中汲取的東西比他們所認識到的,或者肯承認的,要多得多。他們的態度是典型的創新者的態度。但是,既然他們所宣揚的東西形成了西方時至今日的思想和行動,所以需要研究一下由于注重風格而產生的人文學科的概念。如今,我們談到“人文學科”時總是為它們似乎永遠處于險境而擔心不已。然而,我們并不確切地知道它們到底指的是什么,為什么這樣稱呼。它們是否只是大學的學科?或者不僅如此?

最初的人文主義者認為,古典著作中描述的文明在處理世俗事務時是以人為中心的。這些著作包括詩歌、戲曲、史書、傳記、道德和社會哲學。它們是古人生活的指南,本身具有重要的意義,并不從屬于把人的幸福統統推遲到審判日的某個大計劃。世俗主義的主題即由此而來。

人文學科所涉及的研究擴大了今世可以實現的目標的范圍,如個人的自我發展,主動行動而不是一味被動地虔誠,在生活中用理性和意志來改進環境并領悟大自然的啟示。人文主義者是學者,但是他們不需要象牙塔。了解了他們這樣的理想,西塞羅成為人文主義文化的英雄就毫不令人奇怪了。他文筆卓絕,又是演說家、政治家、道德哲學家和羅馬共和國的最后捍衛者。除了不是個優秀的戰士以外,他具備了一個理想的人文主義者的一切品格。他的“不朽名聲”只是在1890年自然科學把拉丁文從教程中擠走以后才消失。但在這之前的500年里,受過教育的西方人腦子里都裝滿了西塞羅的演講和文章,以及其他羅馬人著作中的思想和名言,盡管他們小時在學校學這些東西時感到苦不堪言。西方語言的思維結構和辯論方式都受到了西塞羅的影響,演說也一直是一種重要的文學形式(51、63>)?!?5】

除了西塞羅的著作以外,還有李維的羅馬史以及羅馬與迦太基的交戰史,塔西佗的《編年史》和《日耳曼尼亞志》(<9),塞內加的悲劇和道德論文,普勞圖斯和泰倫斯的喜劇,維吉爾、奧維德、盧克萊修、卡圖盧斯和賀拉斯的詩歌,再加上獨一無二的普林尼的包羅萬象的自然史,這一切構成了一幅完整的文化畫面,在14世紀信徒的眼里,它遠比他們自己所處的文化更加宏偉,更加文明。

新的科學學士學位并不能保證獲得學位的人懂科學,但能保證他一定不懂拉丁文。

——哈佛大學校長布利格茲(1900年左右)

為什么不提希臘人呢?的確,經院哲學家在推理中一直引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人文主義者把他們視為重要人物。荷馬、修昔底德和狄摩西尼也同樣重要。但是,為了拜讀他們的著作而去學希臘文是后來的事,要到15世紀中期,土耳其人占領了講希臘語的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之后才開始。那時才有受過教育的難民逃到羅馬,以教希臘文謀生。即使如此,懂希臘文也從未成為過一種普遍的造詣。知識階層普遍熟悉的人文主義指的是古羅馬。英國議會就是個例子,一個議員在辯論結束時可以引用拉丁文的句子來收尾,如果把單復數弄錯了還會受到嘲笑,但是引用希臘文卻是大忌,因為不管是輝格黨還是托利黨,并不是人人都懂得希臘文。

人文主義者是通過羅馬去看希臘的。清楚了解并崇拜希臘文化,知道帕提農神廟、伯里克利、米洛的維納斯這些東西,是到我們的時代較晚的時候才開始的(514>)。每個時期關于希臘的概念都不一樣。不過,過去一貫要求教育程度高的人精通這兩種古代語言,僧侶還必須掌握希伯來文。20世紀的一個明顯特征是,1000年來,知識階層第一次不需要至少掌握兩種語言。

從典雅文字開始風行,到現代人文主義者成為自由思想家或學者,這一段道路迂回曲折,但是從未中斷。倘若尋找這幾百年里人文主義者的共同點,可以發現兩點:第一,他們有一組得到公認的作家;第二,他們有一套學習和辯論的方法。此外,他們還有一個信念,即理性和自然是幸福生活的最好指南。現代的人文主義者認為這個理念至高無上,因此批評早期的人文主義者對文法和措辭過分挑剔。但是,他們如果不首先掌握語言的微妙之處,怎么能夠勘訂出后人如此珍視的古典著作的學術版本呢?有些事情后人做得到,是因為前人為他們打好了基礎,回過頭去批評前人沒有做到后人所做的那些事情又有什么意義呢?【46】

人文主義的方法至今還在普遍運用,它的規則在政府機構、商界、周刊,甚至學校功課里到處可見。有誰能逃脫“研究”呢?又有誰敢不提出確切的引文和時間,不參考以前的作品,不引證出處,不開列參考書目,或者不使用腳注這個表示坦誠的標記呢?

得到公認的作家并非一成不變,盡管他們來自同一個圈子。剛才已經提到了西塞羅的沉浮。隨著氣氛的變化,原來的無名小卒可以一躍成為文化巨擘,新的選擇往往反映了所謂當時“缺乏的”最新文化需要,而被崇拜的新人正好填補了這個需要。一代人的老去常常意味著一場搏斗的結束,新的一代又呼吁樹立新的英雄,好笑的是,這些新英雄被說成是享有“永遠的榮光”。今天,許多人都說西方古典文化的珍作已經全部過時無用了,但若是問他們攻擊的到底是什么,他們卻答不出來。

在15和16世紀,崇古風有增無減,因為人們認為文化傳統正在解體,從古人那里可以找到豐富的思想和態度,以用于重新建設,就像把丟在閣樓上的寶貝取出來擦干凈一樣。古時作家的名字、著作的名稱和涉及的內容令人感到新鮮,不是日常聽厭了的東西。這是塊未經探索的寶地,為在文學上有志向的人提供了豐富的寶藏。尋找、恢復、比較和編輯舊書稿成為一時之風。學者們周游四方,搜遍了古堡和修道院;業余愛好此道的有錢人派人到君士坦丁堡和希臘的城市去收購。僧侶們把舊的書稿謄抄了一份又一份,做永久保存的打算,不過他們對古典著作的看法來自另一個角度。當然,早在12世紀,霍亨斯陶芬王室的腓特烈二世在那不勒斯當政的時候就已表現出真正的人文主義興趣,甚至對阿拉伯文的著作也感興趣,但他是個獨一無二的例外。

中世紀雖然也崇拜古人,甚至復制他們的著作,卻沒有產生出人文主義者。這個奇怪的現象只有用“方面論”才能解釋。根據這個理論,對于一個物體或一種思想,很難看到它的全貌,就像一座山,橫看成嶺側成峰。觀察者出于某種目的,把部分當作全體。這是文化的普遍現象。它說明了為什么同一位藝術家或作家在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價值,為什么不同的歷史學家對歷史會做出不同的描述。這種偏向并不奇怪,它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一個人只能“接受”他經歷中的一部分內容,這樣的自發選擇決定了他的品位、職業、價值觀和對生活的感受?!?7】

對于早期人文主義者來說,古代著作光彩奪目之處是優美的語言和它們反映出的一個業已消失的文明的面貌。這兩個方面使他們找到了一種新的感覺——歷史感,可以把它解釋為能同時認識到古今之間的異同。那么,中世紀的人難道缺乏歷史感嗎?他們認為自己是羅馬帝國的后裔,他們崇拜第一個基督徒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和他的封建繼承人查理曼。他們閱讀維吉爾的著作,并認為維吉爾詩中的某些特洛伊英雄建立了西方的這個或那個國家。因為維吉爾是巫師,所以他們還用他的詩來預測未來,方法是隨便翻到某一頁,然后朗讀那一頁上的某一句。這一切都是了解中世紀人歷史觀的線索。他們把時間和空間隨便地混在一起,把事實、傳說和奇跡混為一談,一心只想來世。他們“接受”不變和連續性,認為它們比發展和變化更為真實,因此,他們的歷史完全不是現代人所說的歷史(234>)。

人文主義者懷著先進思想家共有的自豪感認為,他們重新找回了一個偉大的過去,這是文藝復興之舉——他們使一個文明獲得了再生。不久前的過去在語言、思想和感性方面均是“哥特式”的。這種再生文明的夸耀直到我們這個世紀之前一直為人所廣泛接受,沒有異議。后來,一些持反對意見的研究者聽膩了對于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頌揚,開始大力研究中世紀。他們的發現證明,許多歸功于文藝復興的成就,包括一些科學觀點,其實來源于更早一個階段。因此,如果有過文藝復興的話,那也是12世紀的事,然后才迎來了13世紀更高級的中世紀文明。

這是個無法解決的爭議,每個人的判斷取決于他對不可質疑的事實的看法。然而,也不一定非要表態站隊。首先,傳統的文藝復興好比一場流動的盛筵,14世紀意大利的彼特拉克被認為是第一個純粹的人文主義者?!拔乃噺团d”的繪畫是15世紀的偉大成就。伊拉斯謨、阿里奧斯托、塔索、拉伯雷、蒙田、莎士比亞以及法國七星詩社的詩人都被稱為“文藝復興”作家,而他們是16世紀的人。文藝復興的音樂也是如此。據我們了解,伊拉斯謨于1497年到達英國時,高興地發現英國的學者已經在撰寫“典雅文字”。簡言之,所謂的文藝復興經過兩個半世紀的文化延滯之后已經從意大利向北向西轉移。【48】

如下這些日期可以幫助解決爭議:近代被認為是從1500年左右開始的,彼特拉克被認為是第一個人文主義者,而文藝復興早在14世紀和15世紀,即近代開始之前,就已經方興未艾,因此它部分地屬于中世紀;它在中世紀后期萌芽,在近代早期結出累累碩果。如果這樣來看,各個時代之間的鮮明對比就消失了,它本來就是創新者的一種幻覺,是用來自我激勵的。對我們來說,這種看法要站住腳,就應該拉大所比較的時代之間的距離,比如,把1250年與1550年相比,把阿奎那與伊拉斯謨相比,或者比較沙特爾大教堂那兩座建造時間前后相隔200年的塔樓。如從這個角度看問題,一個好學的讀者便會覺得布克哈特所著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以及對他提出質疑的赫伊津哈所著的《中世紀的秋天》都是不可多得的好書,是兩部文化史的杰作。它們盡管在某些地方有分歧,但提出的看法是相輔相成的。

由于時間的推移會造成理解上的不同,所以需要用具體的例子來充實人文主義者這個抽象的形象。這樣,不斷演變的理想和動蕩的文化中的一些微妙之處才不會失真。顯然,第一個要提到的人就是在生活和著作中處處表現出對古人及其語言的敬重的——

彼特拉克

他是佛羅倫薩一個公證人的兒子,生于1304年。年輕的弗朗切斯科最初學習法律,后來他父親由于政治原因被流放到法國南部,家境因此敗落,于是他改行成為教士。他30歲時已經詩名卓著,甚至被一位羅馬元老院議員封為“桂冠詩人”。這是古羅馬的風俗,那時,人們給英雄戴上用月桂樹的枝葉編成的王冠。彼特拉克以用拉丁文朗誦維吉爾的一篇文章作為答謝。然而,他的拉丁文造詣只是他名望的一部分。今天,提到彼特拉克這個名字,我們就會聯想到勞拉,他連續多年給勞拉寫了許多十四行詩和抒情詩,都是用意大利文創作的。不過要順便說明,那些詩中沒有任何親昵情愛的成分,只是純文學的贊頌。使用的贊頌手法多種多樣,后來一些學者把這些詩歌分成反勞拉、親勞拉和中性三類——這真是分解手法的登峰造極。

試想勞拉若是彼特拉克的妻子,他是否會一生為她寫十四行詩?

——拜倫《唐璜》

加冕桂冠詩人這種早期人文主義的儀式現在雖然不再盛行,但并沒有完全消失。眾所周知,英國還保留著這種做法。桂冠詩人是終身職位,為紀念重大的事件寫頌詩。這樣的詩作數量并不很多。在美國,從1985年以來,每年選出一位當年的桂冠詩人,沒有別的奢望,只希望通過這種活動提高公眾對文學的重視。彼特拉克在羅馬被封的意義則要深刻得多,它象征著古羅馬光榮的復蘇,是一種對未來的預示。彼特拉克的作品包括了所有“必要的因素”,還加上了新的東西。他因此而成為新型的人,為無數人所爭相效仿?!?9】

他從父親那里繼承的唯一值錢的東西是一本西塞羅的手稿。這本手稿使他充分了解了古代的事件和思想。去羅馬的一次旅行使他形成了自己明確的觀點,因為他在羅馬瞻仰了古跡,一個曾經充滿活力的完整文化的遺跡。當時教皇已不在羅馬,這可能對他的觀點也產生了影響:由于教會內部發生了矛盾,教皇被流放到彼特拉克的故鄉阿維尼翁地區。教皇在那里的宮廷仍然充滿了明爭暗斗,這使這位年輕人對此深惡痛絕。他一生拒絕當官,甚至拒絕擔任大學的教士。

他開始以寫作為生,當然不是靠賣書。他先是克羅納家族的清客,成名之后作為使者被派往各諸侯國。當時只有零零星星的外交活動,不像16世紀時需要互派常設大使。在14世紀中期,通常派一個精通拉丁文的人就有關問題作正式講話。用拉丁文演講是彼特拉克的特長。雖然他的演說很少產生結果,但是他的名望使受訪的王公受寵若驚,他的演講作為高級娛樂得到應邀而來的聽眾的贊賞。

為了成為不朽的詩人,彼特拉克著手用拉丁文創作一部史詩,歌頌一位羅馬英雄,那位指揮與迦太基人進行第二次戰爭的將領西庇阿,因此他把史詩的題目定為“阿非利加”。這部作品未能完成,部分原因是他沒能掌握這個古典文體的韻律,就像他沒能學好希臘文一樣,盡管他做過多次嘗試。由于他離后來的人文主義者全面造詣的標準還差這么一點兒,一位現代學者稱他只是“改變重點的先鋒”。

在游訪歐洲時,彼特拉克找到了西塞羅的另一部文稿——致友人的信函。他熟悉這種文體,掌握并普及了它。同時,他把自己用意大利文寫的詩歌——遠不止十四行詩或致勞拉的詩——改寫成整齊的、半自傳性的敘述形式。這是一種新的手法,同時也反映了他對自己的極大興趣,他說:“我不同于我所知道的所有人?!彼Q藝術因人而異,并非所有專業人士都能掌握?!懊咳藨搱猿肿约旱膶懽黠L格。”在此值得注意的主題是自我意識,它與個人主義有相似之處,所不同的是,它是一種精神狀態,而不是一個社會或政治條件。比如一個坐牢的人,個性幾乎全部被封殺,但是個人意識還是很強的。個人主義因為與其他人共處而受到限制,自我意識卻不存在這個問題。幾百年來,對自我的研究越來越深,它的深度和廣度似乎是無限的。【50】

彼特拉克還有另一個非常之舉:他曾爬上法國南部的一座高山去觀賞景色。沒有記載說在他之前有別人這樣做過。大自然一直是討論的題目,但過去只是泛泛而談,并不具體到“這片”風景。彼特拉克為了培育自我,還完全出于唯美的考慮而改姓。他的原名是Francesco di Petracco,但是,這個名字在他那詩人的耳朵里聽起來不夠悅耳,于是他去掉一個c,加上r來拉長中間的元音,然后又把最后的o改成a,把他的姓改為Petrarca(拉丁文詩人一詞是poeta,結尾是a)。改得如此巧妙,功夫不亞于創作一首好詩。

彼特拉克幾乎所有的詩歌和文章都帶有自傳性質。他的《致后人的信》則是明顯的自傳。他在給友人的信中敘述自己的行動,通過詩歌表達思想和感情。彼特拉克進行內省之后做出自我描繪,這些是與他的另一個獨特之處聯系在一起的,那就是他明確表示希望能流芳百世。這也是復古。當時人人希望能得到上帝永久的恩典,很少有人愿意表達這種激情的向往。但在彼特拉克以后,所有的詩人都效仿他(以及賀拉斯),力求吸引后人,并向贊助人保證,他們通過與作者的關系也將青史留名。

無論我們是否希望通過思想或寫作在后人中留下我們的一點兒痕跡,以此抓住飛逝的時光,延長短暫的生命,我們都應該逃走,在隱居中度過所剩不多的時間。

——彼特拉克《論隱居》

盡管彼特拉克在勞拉系列的詩歌中講述的是自己的事情,感情純潔,描述生動,但是缺乏像梅瑞狄斯的《現代愛情》中的細節,不能表現人物的特點?!叭宋铩笔呛髞淼陌l明(135;140>)。毫無疑問,彼特拉克的自我的概念比較簡單,因而容易模仿。在他以后,歐洲人寫的十四行體的愛情詩源源不斷,彼特拉克發明的這種詩體現在已經成為規則:“寫到十四行時汝須停筆?!焙孟襁@是上帝的訓誡一樣。其實,這種詩體的確立是一個巧合,而過去并不存在確定的格式。在彼特拉克時代,這種詩是供朗讀或頌唱的,篇幅可長可短?,F在包括起句、發揮、結句的所謂的傳統篇幅正適于短篇朗誦。這一經典格式經過人文主義者的精心研究和運用之后,至今仍然主宰西方的創作,包括演講、詩歌、戲劇、散文和交響樂(419>)?!?1】

當然,十四行詩的格式并非適合于所有語言,(比如)法國的詩人就不常用這種格式。但是,彼特拉克或莎士比亞的系列十四行詩使詩歌可以寫成一段敘述。與史詩不同的是,詩人不需要照顧故事之間的連接,這種手法比電影和電視早了600年。梅瑞狄斯在寫《現代愛情》的十四行詩的時候,發現需要十六行才夠,于是他就多寫了兩行。這種自由原已被彼特拉克廢除,但梅瑞狄斯做了這種自由選擇也絲毫沒有影響他所敘述的偉大的故事。

眾多模仿彼特拉克的詩人對通常是女性的偶像抒發愛情或絕望,故意過分夸張,使愛情詩這類詩歌因而遭受連累,名聲掃地。德國曾一度掀起彼特拉克熱,模仿的作品如同潮涌,結果使彼特拉克式成了貶義詞。但是這一體裁總是再次復興,不僅用來抒發愛情,也被用來描繪自然或表達道德和政治觀點。

彼特拉克本人的經歷證明,一個只顧思考生命意義的詩人受到某個事件的震動,也會變得關心政治。一個名叫科拉·德里恩佐的平民于1347年領導了一場起義,“恢復了羅馬共和國”——它只存在了幾個月。(瓦格納的一個歌劇用了他的名字和故事。)當時,40歲出頭的彼特拉克為又一個古典體制的恢復而歡欣鼓舞。盡管他并沒有中斷與幾個統治意大利城邦的暴君交往,但他的理想沒有因現實而改變。像在他之前的但丁和在他之后的其他作家一樣,他渴望意大利的統一,他的《意大利頌》和其他一些作品描述的是他在李維作品中讀到的那種輝煌。

這種烏托邦式的愿望成了人文主義者的另一個特點,受過教育的男女開始崇拜羅馬共和國,而不是威震中世紀的羅馬帝國。為拯救自由政府而戰的西塞羅成了模范公民,甚至連16世紀王公統治下的忠誠子民都這么認為。愷撒是可恨的篡權者,布魯圖殺了他是英雄之舉——請讀莎士比亞的《尤里烏斯·愷撒》。和他們對身后名聲的重視一樣,這種對于政治理想的激情表明人文主義者是看重世俗的。

但是,也不應該忽視事物的反面和矛盾之處。人文主義者并非不關心宗教,也不想用多神教來取代基督教。現在的人文主義者可能否定上帝,并且以人來衡量一切,但彼特拉克卻是篤信宗教的。他認為福音書高于一切世俗的著作,他崇拜圣奧古斯丁,并在后半生寫了一篇輕視現世的短文,是類似反勞拉詩的對罪過的懺悔。他甚至攻擊追隨阿拉伯醫生兼哲學家阿威羅伊的人,罵他們是物質主義者,是異教徒。如果有人文主義修道院的話,可以想象他老年時一定會去那兒。他唯一的愿望是研究典雅文字,以此“躲避現實生活”?!?2】

在彼特拉克之后,各派詩人把多神教神話、歷史、地理與基督教混在一起,這可能會使人對人文主義者的真正信仰產生誤會。堅定不移的信徒彌爾頓就是一個例子,他的詩歌滿篇都是仙女和古老的傳說。詩人喜歡用新的詞匯,神的名字、英雄的名字、地名和事件都成了新形象和新聲音的寶庫。人文主義詩人動輒贊嘆“神一樣的柏拉圖”“天賜的塞內加”。有的稱上帝為朱庇特或耶和華。當荷馬史詩講到神庇護了一個斗士時,他們稱之為上帝的旨意。他們這樣說、這樣寫的時候根本不想自己是不是成了自由思想者、異教徒或無神論者。讀了古人的著作使他們日益堅信,有些古人的思維和生活方式與基督教徒并無二致。我們已經知道伊拉斯謨就曾把蘇格拉底稱作“圣蘇格拉底”。許多人認為,柏拉圖之所以不是基督徒,只是因為上帝當時還沒有降下啟示而已。羅馬的禁欲主義者塞內加因他嚴謹的道德觀和宇宙萬物從屬于一個神的觀點而受到推崇,雖然他認為神是遙遠的。

由于這些傳統的合并,在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之后,17世紀時出現雖自稱斯多葛派但并不放棄基督教的思想家也就并不令人驚奇了。因此,今天所說的“我們的猶太——基督教遺產”不符合歷史事實。還應該加上多神教或希臘——羅馬。它們與上述短語中的猶太教和基督教一樣,是融合在一起的因素,并沒有另立一支。僅舉一個例子就可說明問題,過去500年來人們為改進社會而不斷努力,這是希臘——羅馬的傳統。這又顯示了人文主義在整個近代的存在。

從彼特拉克到伊拉斯謨時期,人文主義的知識和品味主要是在意大利發展成形的。意大利偉大的城市和大學像磁石一樣吸引了各國大膽的思想家,就像當年維騰堡、里昂、斯特拉斯堡和日內瓦相繼吸引了新教教徒一樣。吸引著青年才俊和好奇的游客的不只是知識和氣氛,還有新的繪畫和雕塑,以及創作它們時使用的驚人的新方法。另外還有名勝古跡、新建的教堂和新宮殿。還有一些人是被意大利先進的科學、法律、思想和經商方法所吸引。此外,人們也開始講究烹調器具和用餐禮儀(183>)。

游客帶回了多方面的文明影響,其他國家不得不承認“意大利是藝術之母”,更確切的說法應該是“意大利是一切高級文化之母”。這種主導作用至今留在我們所用的藝術詞匯中。莎士比亞和與他同期的英國或其他國家的劇作家在作品中給許多角色取的都是意大利名字。來自意大利語的詞匯有奏鳴曲、回旋曲、詠嘆調、對開本詩集、八開本、厚涂法、明暗對照法、隔句押韻法、間奏曲、獨唱、顫音、中提琴、女主角、精湛,還需要繼續列舉嗎?倘若沒有這些藝術詞匯,我們將如之奈何?直到不久以前,文人都必須精通意大利文,他們必須讀懂薄伽丘、塔索和阿里奧斯托的作品原文;它們是“典籍”的一部分,也是意大利人所發明并長期壟斷的歌劇唱法和歌詞的一部分(159、174>)。【53】

因此,17和18世紀時,歐洲國家的富家子弟都要做一次大旅行,行程的高峰是在導師的指點下到羅馬、佛羅倫薩,可能還有那不勒斯和威尼斯去欣賞藝術,體會舒適的生活。彌爾頓的旅行對他的職業生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據說他的《失樂園》受了意大利人寫的《亞當的墮落》的很大影響,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對于希望成為藝術家的人來說,到藝術的故鄉意大利去“深造”是絕對不能少的,法國和美國至今還在羅馬為這些人設有藝術學院。

他們對音樂、修辭和韻文藝術不感興趣,對演講和詩歌一竅不通。他們認為研究邏輯是白費力氣。幾乎沒人手里有亞里士多德或其他哲學家的著作。新大學里的學生整天就是尋歡作樂,狂飲暴食,行為放蕩。他們不分晝夜地閑逛,傷害其他的公民,沉迷于不良女子。

——教皇庇護二世論維也納(1458年左右)

若說整個歐洲都坦承自己野蠻原始,贊頌意大利的文明高雅,未免有失偏頗。當時的情況就像那些想在社會上往上爬的人,否定自己的出身,一心要學會外國的時髦風俗。以某種外國的風俗為時髦,這在西方是一個不斷回潮的現象。繼意大利之后,西班牙成了明星;然后法國和英國曾兩次各領風騷(361、489>);英國和法國一度掀起了德意志熱,但為時不久;接著是東方;最后美國成為不可抗拒的模式,在被咒罵的同時又為各國所效仿。

除了所列舉的意大利的例子之外,對一個國家的崇拜一般是跟著它的政治和經濟力量走的。奇怪的是,掀起這些文化崇拜熱的往往是以超越世俗著稱的藝術家和知識分子。

在意大利以北和以西地區相繼發生的“文藝復興時代”的開始階段,意大利的詩歌、戲劇、小說和人文主義的學術方法被視為典范。對文學的重視影響了人們對法律、歷史、政治和宗教的態度。通過比較出處,核實年代,斟酌證據和證人的可靠性,以及分析詞句的用法來確定一篇文章的真偽,歐洲人認識到了時代變遷所造成的后果。人們閱讀文件時開始采用分析的眼光,口述歷史除非得到核實,否則不再有權威。于是,識字的時代開始了。這種系統的懷疑主義的第一個成果是洛倫佐·瓦拉證明《君士坦丁的饋贈》一文是偽造品。傳說《君士坦丁的饋贈》是從第一個基督徒皇帝那里傳下來的一份文件,諭囑把領土奉獻給歷代教皇,它給宗教勢力增添了物質力量。瓦拉證明文件的措辭和比喻屬于比這個皇帝更晚的時代?!?4】

這使宗教改革分子感到欣慰,因為他們所反對的教皇不論是在人間還是在天堂都是篡位者。雖然福音派鄙視人文主義者死摳文字的做法,但虔誠的圣書研究者也只能采用同樣的做法,否則就不可能出現大量的《圣經》新版本和新譯本。這些著作對于經文進行了初級批判,后來又出現了對《舊約》和《新約》的“高等批判”,即在對措辭提出疑問之后對實質內容提出疑問(359>)。這種學派現在仍然存在,但現在的放肆一定會使這個學派的前輩驚惶萬分。有專門的刊物討論大衛王是否確有其人,以及“撒拉到底有沒有排卵”等諸如此類的問題。總的來說,16世紀的學術研究鞏固了新教關于教義的來源是福音書而不是教會的觀點。根據人文主義的原則,要了解真理,就必須查原作,而不是依賴評注。簡言之,人文主義和宗教改革雖然未結為同盟,但在向著同一目標的行進中一度走到了一起。這個事實足以使我們把16世紀的文化稱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文化。

當然,人文主義者的領袖人物并不具有新教徒那種激情。文藝復興時期的教皇如果不是在行動上,至少在品味上是人文主義者。他們鄙視新教徒,認為他們心懷偏見,是異端。人文主義者是無神論者嗎?如果不是的話,他們真正的信仰是什么?我們知道,伊拉斯謨深信自己是虔誠的基督徒。彼特拉克從信仰進一步變為虔誠,先是取悅俗世,然后又企圖拋棄俗世。這兩種立場具有代表性,它們之間的差異是神學和意識形態上的差異。它們分別以福音書中不同部分的內容為基礎:基督寬恕罪惡是為了鼓勵人們過規矩的生活,這是個道德和社會的問題。但他同時也規勸放棄世俗,稱之為靈魂得到拯救的先決條件。一個人是否能同時遵從這兩個訓誡呢?

宗教和道德之間的矛盾很少得到承認,這也許是因為在人們心中這兩個愿望同樣強烈。它們反映了社會和個人的不同要求。浪子回頭比始終遵守道德更加珍貴,這個教義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比如路德,大眾寧可把他看作一個被馴服的野性的人,而不是個心如枯井的乏味書呆子。但是如果人人在生活中以此為準則,那么社會就不可能太平?!?5】

如果一個人說不出圣子誕生與圣靈流出之間如何不同,難道他就不能做基督徒嗎?如果我相信三位一體,就不需要給我解釋。如果我不相信,怎么解釋也說服不了我。宗教的頂點是平和,定義越少,觀點越自由,便越能達到平和。據說我們現在的問題要等待下一次主教特別會議解決。最好讓這些問題一直等到我們去見上帝。

——伊拉斯謨(1522年)

意大利的人文主義者只目睹了福音派激情的一次爆發,就受不了了。15世紀末,僧人吉羅拉莫·薩沃那洛拉把佛羅倫薩人的虔誠推到了一個新的高潮,導致了著名的“焚燒虛妄”事件。高度熱情的理想是不可能在整個社會中持續很長時間的。這次運動失敗后,這位先知被指控為異教徒,在公眾的贊同下被綁在火刑柱上燒死。薩沃那洛拉向大眾布道時,太拘泥于《圣經》的表面字眼,太福音派了。

虔信基督教的人文主義者是傳統的、守道德的人。但是他們受過訓練的思想卻渴望更高深的東西——一種對天主教教義進行了改進的神學,或至少能使用古典詞匯重現其意思的純哲學。大多數人認為柏拉圖的學說就是這樣的哲學。他曾經說,人好比坐在洞里,背對洞口,目視內墻,所看到的只是對外部世界的黯淡的反映。他的意思是說,感官對于存在的永久形式的印象是不完美的。人應該注意的是這種永久形式。如果不斷努力,人就能夠提高境界,從熱愛世俗的東西轉向熱愛由純形式構成的永恒的美。柏拉圖主義者認為這就是上天的降恩和拯救。

也許這幅景象有點兒枯燥、抽象,所以新柏拉圖主義者又增添了一些猶太神秘哲學和傳統的“白魔法”的成分。柏拉圖因此變成了神學家,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不再必要,這位偉大的經院神學的棟梁就這樣被拋棄了。亞里士多德是物理學家、化學家、社會科學家,也是美學家。根據他的學說,物質具有根本的重要性。他教導說,財富、朋友和舒適是美好生活的組成部分,是徳行的先決條件;任何理想的可能性都是建立在自然(物質)的基礎之上。雖然柏拉圖通向永恒形式的梯子更接近于基督教的理想,但有少數人文主義者由于受到科學新發現的影響,繼續堅持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尤其是后來讀到了他的原作之后。這是新學術的又一個成果?!?6】

從此以后,這兩大派別,或者說兩大傾向,就物質和精神的問題展開了辯論,但辯論雙方的地位并不平等。每一個階段總有一派的觀點占上風,滲透于每個領域的智力活動,包括自然科學。在自然科學領域中,唯物論的反面被稱為生機論(665>)。這種此起彼伏的拉鋸戰產生了巨大的成果;推翻正統學說所帶來的刺激是文化中長存的因素。[參閱保羅·奧斯卡·克利斯泰拉(Paul Oskar Kristella)的《文藝復興思想》(Renaissance Thought)。]

對傾向神秘主義的人來說,柏拉圖的學說滿足了一種強烈的愿望,類似宗教改革派對純信仰的愿望(后來宣揚柏拉圖學說的波菲里也起到了這個作用,他顯示了如何從感官美升華到抽象美)。例如,米開朗琪羅的手接觸的是物質,在這一點上他與挖溝的工人沒有區別。他珍惜自己的作品,并不是和我們一樣是因為作品的藝術價值,而是因為他把理想的美灌注于作品之中,作品的物質性對他來說也就因此而消失了。他寫給維多利亞·科隆納的愛情十四行詩贊頌的同樣是這個女子體現出的一種不可言喻的存在。

唯物論者反駁說,理想不能脫離自然而存在,正如抽象不能脫離具體而存在一樣??上У氖?,“柏拉圖式的愛情”現在通常只是用來指沒有性關系的愛情。一個重要的觀點經常被如此簡化,結果無法用它來形容對于純粹的追求這一西方文化中長存的奮斗目標。許多不一定與宗教或純科學有關的個人和運動常常聲稱要追求或已經實現了純粹的愛情、思想或藝術形式(622、639—640>)。這是一種類似原始主義的愿望。

那雙眼中沒有對于世俗的渴望,那姣好的臉上寧靜安詳;

但是在她心靈深處的神圣所在,我感到了她天空中的同伴,那就是愛。

——米開朗琪羅《第52號十四行詩》

人文主義把信仰和哲學結合在一起,產生了一個副產品,可以稱之為“由于不在意所造成的寬容”(toleration by absentmindedness)。一個徹底人文主義化的宗教體制能夠理解不同的宗教感受,除了像薩沃那洛拉那種極端情況之外,應該允許不同形式的存在。畢竟,許多熱衷于柏拉圖學說的人是神職人員,但他們對自己的身份沒有感到不安。洛倫佐·瓦拉就是這方面的一個例子:他揭露了《君士坦丁的饋贈》是偽造之后,因擔心留在羅馬會遭到懲罰而逃到那不勒斯。在那里,他像一個名副其實的人文主義者,開辦了一所演講學校。即使在那么早期的時代,教皇還是寬恕了他并賜給他一個書記官的職務。

瓦拉對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學說都不贊成,他被算作路德思想的先驅之一。他主要感興趣的是歷史,把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的著作譯成了拉丁文,因為當時大多數人還不懂希臘文。從此可以看出,在人文主義覺醒以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對古代世界一半的智慧寶藏還僅僅有些模糊的、間接的印象。向只知道西塞羅的拉丁文著作的人介紹希臘思想,此事意義重大,是意大利的又一個勝利。希臘思想的到來帶來了柏拉圖。通過下述這位瓦拉同代人的生平和著作,可以看到生活與文化之間緊密的交織——【57】

馬爾西利奧·費奇諾

馬爾西利奧·費奇諾一手促成了佛羅倫薩學院的活動,激勵、啟發著詩人和政治家,是傳奇人物皮科·德拉·米蘭多拉的導師,當時被奉為最重要的人物。但后來很長時間里再也沒有人讀他的著作,他的作品至今基本上沒有被翻譯為其他語言。

15世紀中期,當拜占庭的皇帝偕同他的一個學者,80歲的普萊索,訪問羅馬的時候,費奇諾才值6歲稚齡。他們此行是為了尋求同羅馬結盟,對付土耳其人。土耳其人當時已經打到了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也許他們還討論了希臘和羅馬教會和解的問題,但是沒有什么結果。普萊索在羅馬講課時宣講柏拉圖的學說,語驚四座,因為當時人們還普遍認為柏拉圖是異教徒。就連拜占庭人也被視為分裂派,因為他們不承認圣靈是三位一體中平等的一員,他們的復活節日子不對,他們還有其他許多錯誤的觀念。

因此,當普萊索宣講柏拉圖時,有人懷疑他是魔鬼化身前來誘惑信徒。但是,最富有的銀行家和佛羅倫薩的政治領袖科西莫·德·美第奇不信邪,冒險邀他赴宴。席散時,科西莫決定成立一所希臘思想學校。這個想法醞釀了一段時間,君士坦丁堡于1453年陷落的4年后,學校正式成立??莆髂獮樗鹈⒓拥旅讈啠ˋccademia),以紀念柏拉圖在雅典任教過的學園,那是一片以英雄阿加德莫斯(Academos)命名的樹林。現在意指學校、大學和正規教育的學院(academy)一詞即由此而來。“學院式的”一詞在高雅藝術和社會理論中作為形容詞卻有時用作貶義。(請注意,Academe不是學院的同義詞,而是Academos的變體。)科西莫建立的學校由一些自薦的學者組成,他們定期交流個人的學術成果。這個機構需要一個負責人,于是,科西莫找到他兒子喬瓦尼的醫生,請他的兒子擔任這個職務。喬瓦尼與馬爾西利奧·費奇諾是密友。時年25歲的馬爾西利奧已經精通拉丁文,而且酷愛音樂,好學不倦。

大約同時,另一個拜占庭人,從土耳其人手中逃出來的阿伊羅普洛斯,也在教書謀生。他自稱為亞里士多德的公共講解人,但在人們的堅持要求下,他改講柏拉圖,同時繼續教授古希臘文。已經接受了亞里士多德理論的費奇諾在他那兒上語言課,聽了關于柏拉圖的講座之后,開始懷疑自己的信仰。他當時正在受訓,為當神父做準備,而他卻開始對基督教失去信仰。他去懺悔,神學院的院長禁止他再去聽講座,并遣送他回家。在家里,父親發現他在閱讀伊壁鳩魯派唯物論者盧克萊修的著作,于是打發他到波倫亞去學習法律。這時,科西莫出面干預了,他對費奇諾的父親說:“你醫治的是人的身體,而他醫治的是人的靈魂?!薄?8】

在科西莫的卡雷奇莊園做“家人”期間,費奇諾在墻上畫了些壁畫,畫中有占星圖像,還有德謨克利特和赫拉克利特。這兩位希臘自然哲學家的觀點截然不同,(據說)一個永遠在笑,另一個永遠在哭。壁畫里沒有亞里士多德。然后,費奇諾著手翻譯柏拉圖的著作,把學生、藝術家、銀行家和政治家召集在身邊,舉行講座,宣講柏拉圖的學說和柏拉圖之后一些人物的思想,這些人物包括波菲利、柏羅丁以及大魔術師赫耳墨斯·特利斯墨吉斯特斯。當時,神秘主義流行于世。科西莫臨終時,還讓自己提拔起來的這個年輕人給他朗讀這些人的著作。不久之后,費奇諾完成了題為“柏拉圖的神學”的評注,為人文主義者提供了一套體系,使他們可以用柏拉圖的神秘主義來取代天主教的正統理論,但同時又不影響做一個好的基督徒。

費奇諾雖然信奉柏拉圖主義,但同時仍然保留著自然主義的傾向。他的《生命之書》是關于思想家和作家身心保健法的論述,共分成三部分,分別題為:關心學生的健康;怎樣延年益壽;使生命順應天道。費奇諾運用占星學,其他的人文主義者也從事此道。對他們來說,占星學是一門科學,不是迷信,因為它是在觀察和計算的基礎上預測未來的。哥白尼、開普勒和與他們同時代的其他科學家一直持這種觀點。

《生命之書》中對于腦力勞動者所提的建議是:飲食有度,睡眠充足,多笑少憂;勿壓抑性欲,但也不要縱欲。這些建議至今沒有過時。費奇諾認為所有這些訓誡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為知識分子很容易得抑郁癥(當時叫作多愁善感),那是一種“斫害身體和靈魂的疾病”(222>)。【59】

科西莫說對了,費奇諾醫治人的靈魂。他重拾神學,被任命為神父。雖然他住在卡雷奇莊園,但被任命為納科里一個教堂的首席神父,只是個閑職,不用做事。15世紀后期這段崇尚人文主義的時間內,天主教的行為給后來的新教革命提供了借口:默默的基督教信仰被公開享受現世的態度所取代;教廷把這些知識分子任命為不在職的神父,用教區的經費把他們供養了起來。

人和神的結合被普遍接受,皮科·德拉·米蘭多拉的一舉成名便是最好的說明。他是個伯爵,小時是神童,家里早已為他鋪平了擔任神職的道路。作為對他的鼓勵,在他10歲的時候,就已經為他在教皇的一個辦事廳里謀到了一個職位。他先后在波倫亞、帕多瓦和佛羅倫薩的大學里學習典雅文字,并自學了希伯來文和阿拉伯文。23歲的時候已經寫了900篇論文,其中有7篇遭到教皇譴責,6篇被批評。皮科居然發表了一篇文章進行抗辯。

此舉極不明智,他被迫逃到巴黎避難,在那兒遭到囚禁。好幾個意大利的貴族為他奔走說情,使他終于獲釋。之后,他定居在佛羅倫薩,在那里進行寫作并與“學院成員”交往,直到31歲那年去世。

拉丁語系的歐洲國家曾把皮科樹立為中學生的典范,說他知識淵博,無所不知,學生應該努力向他學習。正是由于這個傳統,皮科的名聲才得以保留至今。(在我上學的時候,對于成為“真正的皮科”這個要求,教師和學生的態度大不相同。)除了博學以外,皮科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他信仰的新穎獨創。他雖然信奉人文主義和基督教,但是不局限于福音書和風靡一時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大多數理論他確實都不接受,但是,他在詩歌和文章中表示過,在《論人的尊嚴》的演講中也指出,所有的神學家和哲學家都只是看到了一部分真理。他想把這兩位著名的希臘人、新柏拉圖主義的神秘派、托馬斯·阿奎那、猶太神秘哲學作者和波斯的拜火教等所有方面的觀點都調和起來。

有人會說:“馬爾西里奧不是個神父嗎?神父與醫學有什么關系呢?他研究的占星術又是怎么回事?一個基督教徒與魔法和偶像有什么關系?”

“但請告訴我們你為什么譴責占星?它難道排除了自由意志,與信仰一個上帝背道而馳嗎?我還要譴責并鄙視你所作的事情呢。費奇諾談的并不是魔鬼的魔法,而是對人的健康有益的自然界的東西?!?

——費奇諾《生命之書》

但愿每一個有思想的人都感謝上帝,使我們降生在這個新的時代。它充滿著如此的希望和期待,高尚有才的人層出不窮,為過去1000年來所僅見。

——馬泰奧·帕爾米耶里《論公民生活》(1440年)

有人可能認為,如此混雜的觀點表明了精通多種語言、雜覽旁收的危險。然而,今天我們幾乎一門外語都不懂,可還是同意皮科的意見。皮科認為人的“尊嚴”是上帝在亞當墮落之前賜予他的,后來又通過救贖而得以恢復。人文主義者會想起劇作家泰倫斯的一句名言:“我是人。人的任何東西對我來說都不陌生?!弊饑喇斎灰部梢越忉尀槊镆暩R絷P于保持謙卑的要求,拒絕承認現實的罪惡。人文主義因此被指控顛倒人與上帝的關系,是無神論,企圖去除宗教對社會的影響?!?0】

徹底的人文主義間接和直接地否定壓抑身心的禁欲主義。禁欲主義常常被認為是非人性的,但它和它的對立面一樣,都是人的一種傾向。一個禁欲主義者往往是一個能力達到極限的感覺主義者。無論如何,我們使用人性和非人性這兩個詞的時候概念不嚴謹,用人性來形容我們的優點或者我們所贊許的東西,給自己貼金。歷史學家不會同意這種用法,因為他知道殘酷、謀殺、大屠殺也是人的行動中最典型的一部分。

哦,上帝,在天之父崇高的慷慨!哦,人最高尚、最了不起的幸福!他被恩賜如愿以償,天父賜予他各種各樣的種子以及各種生活的萌芽。人不論培育什么樣的種子,都會開花結果。

人如此多變,雅典的阿斯克勒庇俄斯說,人能夠改變自己的本性,神話中普羅米修斯就是他的象征,誰不會為人的這種多變而驚嘆?

——皮科《論人的尊嚴》(1486年)

人文主義者拒絕禁欲的生活,甚至連自責都不愿接受,因此釋放了助長個人主義的情緒。意識到自己的才能并希望發展這種才能,這就是個人主義。好社會可以使人感到自己發展的前途無限。因此,個人主義導致解放,這是近代最典型的主題。

與典雅文字有關的一切都與印刷書籍相關。固然,在發明印刷之前,僧侶中間就彼此傳播新的思想和發現,但是文稿的傳播十分緩慢,全靠偶然的機會。手抄造成了眾多訛舛,高成本限制了流通。如前文所述,印刷使宗教異見變成了一場革命(<4)。思想的快速傳播使得激動的情緒更為高漲。此外,羊皮紙和原始紙張的手抄書卷讀起來不方便,處理和儲藏也很困難。書后沒有索引,即便有也不能令人滿意,因為中世紀的人拒絕接受字母順序——既然沒有一條特定的原則來管理,所以字母順序是“人為”的、“不合理”的。對于愛書的人來說,印刷品會激起深刻的情感。丟勒有一幅炭筆素描畫的就是一雙手捧著一本書,看起來這位藝術家也是個愛書的人。書和自行車一樣,是一種完美的形式?!?1】

新舊書籍越來越多,識字的動力隨之加大。印刷的唯一缺點是,白紙黑字像是有一種權威性,天真的人會誤以為書上的每個字都是真理。當不同的書中所載的真理不同的時候(因為寫作和出版的動力也加大了),就造成了智力生活的變化。本來是兩派之間的爭斗,現在變成了群斗。它所造成的概念的模糊現在已經是一種常存的現象,為人們所接受,認為它就像自由經濟一樣,是篩選真理的好辦法。

書與大教堂較量,

前者會戰勝后者。

——雨果對巴黎圣母院墻上和玻璃窗上的故事發表的感慨(1831年)

意大利在這場變化中又是先驅。15世紀末,威尼斯一個富有發明精神的人創辦了阿爾定印刷所。他是個印刷匠,也是人文主義者,自稱阿爾杜斯·馬努蒂烏斯。他的印刷所在之后的100年中出版了質量最高的希臘文和拉丁文經典著作。阿爾定版本意味著最佳版本,是現在收藏家趨之若鶩的珍品。阿爾杜斯設計出了簡單的格式和字體,尤其是發明了斜體字,據說是根據彼特拉克的手跡發明的。平常的字體根據傳統稱為羅馬字體。在這之前,印刷工把最新的手抄本字體刻在金屬版上,生產出“黑花體字”版。這種版本作為收藏品如今尤為珍貴。成對的字母之間有連字弧線,當同樣的字母并列在一起時,便用該字母的特別字體。一組同型的鉛字有240個變體,頁面雖美但不易看懂,對于剛剛學會識字的人來說則更為困難。直到20世紀中期,德國還在使用經過改進的“黑花體字”。

并不只有阿爾杜斯是偉大的印刷設計師。每個國家都有幾位這樣的天才,例如,法國的艾蒂安兄弟和荷蘭的埃爾澤菲爾家族。我們生活中的許多便利要歸功于他們的發明,如:標點符號、羅馬系語言的重音符號、使句子和段落成為獨立的意思單位的空間,以及使意思更為清楚的大寫字母。統一拼寫的要求也是那時首次提出的,也是為了便利讀者。

另外一位成就卓著的出版商叫威廉·卡克斯頓。他經商致富,之后興趣轉向文學,著手翻譯一本流行的書,譯好后手抄出來。據他自己說,他用筆“寫得累了”,因此學會了印刷,并在科隆建立了印刷廠。經營了兩年后,回到英國。在英國,他繼續進行翻譯和出版的工作。與外國同行不同的是,他只翻譯和出版用方言寫的書。幾乎所有流傳下來的最佳英文作品都是他出版的,比如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和馬洛禮的《亞瑟王之死》??怂诡D自己的文筆并不流暢,但他選定一種英國方言,源源不斷地出版書籍供給讀者,即貴族、鄉紳、僧侶階層,幫助實現了英語的標準化?!?2】

這些第一代國際出版商不只是出書和賣書,他們本身也是學者和贊助人。他們翻譯經典作品,扶植作家,自己也搞創作。他們不斷重新設計字形,因而產生了排印術這門新藝術。從1500年以來,十幾位藝術家為不同的用途創造了各種字體,但同時也沒有取締早期的字體。在鑒賞家的眼中,一本書有年代感,他能從字體上看出成書的年代。當然,新印刷的書還是采用卡斯隆、詹森、加拉蒙的字體,或者其他以早期的印刷匠命名的字體。只是近期在非人的“閱讀器”的無聲壓力之下,才出現了一種丑陋的、劣等的字母(以及支票上印的那種數字)。

總的來說,高質量的早期印刷書是一件藝術品。頁面是一幅構圖(composition),排字工人(compositor)的名稱即由此而來。頁邊、行距、縮排、大寫字母,所有這些都有仔細確定的比例;木刻插圖都出自大師之手,霍爾拜因、丟勒和克拉納赫就是其中一些最多產的畫家。這種對美觀的注重并不是新現象,而是中世紀傳統的延續,但在一個方面后來還不如中世紀,因為第一個字母已經不用金色裝飾了。不過,書的扉頁十分漂亮,上面通常印著作家的名字和簡介,如:費奇諾,佛羅倫薩人,著名醫生和哲學家,后面還加上一句宣傳:“怎樣照顧學生和文人的身體,保證他們的身體健康?!毕旅姹闶菍ψ髡哔澲说墨I詞,作者的生計主要就靠這位贊助人。這是一個相當聰明的安排。作者因希望得到恩惠而對贊助人大加贊頌,或對以前曾從贊助人那里獲得的饋贈表示感激;贊助人私心大悅,必然對該書關心保護。而且,由于印刷術的發明,書籍廣為流傳,確有可能使贊助人因此而“流芳百世”。雙方都有可能從中獲利(說到獲利,15世紀已經出現了版權意識的萌芽)。

作為實物,那時人文主義者讀的書在幾個方面與現在我們擁擠的書架上的書有所不同。在16世紀的學者看來,我們現在的八開本書像袖珍本,雖然它也是阿爾定印刷所的發明。16世紀的書又厚又重,是12英寸×15英寸的對開本的大型書。所謂對開本,是把一張大型布制優質印刷紙對折一次,做成四頁。書的封面用牛皮或羊羔皮包上真正的木板做成,書的中間用金屬搭扣扣住;用布裝訂書不過才有175年的歷史。為了防盜,書上常常用一根鏈子把書鎖住。居然會有人偷書——多么奇怪!直到1750年,耶魯大學圖書館的立架上還鎖著一本對開本的《莎士比亞全集》。旁邊的說明寫著供學生在閱覽室認真研讀真正的經典之余“消遣”。

書在近代有了新的用途。人們開始默讀和單獨閱讀。在修道院的餐廳里僧侶在飯間給兄弟們朗讀的情景已經成為往事。大學講師這個頭銜的本來含義是“朗讀者”,后來這一職能也消失了。中世紀的學生買不起昂貴的手抄本著作,圖書館很少,或者根本不向他們開放,于是在缺少書籍的情況下產生了中世紀的口頭辯論形式。當17世紀的印刷技術使小冊子成為流行之后,便可以用書面形式與同行展開辯論了。【63】

由于印刷商和書商通常是作家的朋友、知己或保護人,所以他們常常出版一些大膽的書,這些書因驚世駭俗而暢銷,出版商也因此受到連累。艾蒂安·多雷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他的書被焚,他自己也被處以火刑——“為書殉了難”。他原來是作家,非常崇拜西塞羅,但并不是個仁慈的人文主義者;恰恰相反,他性情殘暴,喜怒無常,在一次毆斗中打死了一個人,本·瓊森也干過這樣的事。書籍越出越多,慢慢地如同今天的家用電腦一樣普及,然而,古老的口頭傳統仍有一絲幸存,它表現在人文主義者在書面辯論中喜歡采用對話的方式。這是對古人的模仿,有著中世紀“正方與反方”的口頭辯論的余韻。這種體裁看似公平,但是,最后總是表達作者意見的一方取勝。書面演講詞是人文主義者喜歡的又一流行體裁,它模仿古代的經典演說,以口語為基礎。

書的各方面特點產生了重要的結果:印刷增加了學者思想交流的準確性,因為一本書的所有印刷本都完全一樣;斷章取義地引用對手著作中某一頁的內容會使對手措手不及,從而擊敗他的論點。然而,這種便利是有代價的:書削弱了個人和集體的記憶,把智力分成了不同的方面,由此產生了許多專業。每個專業中的材料都浩如煙海,使學者難以應付。過去的學者熟諳他研究課題的所有資料,而現在,因為資料無窮無盡,那樣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所以,E.M.福斯特曾經把一切與古典著作無關的東西都稱為“偽學問”,毫不留情地指出了現代的狀態。最后,通過閱讀古典著作和文藝復興的書籍,人們可以看到書這個概念含糊不清。在16世紀和以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一部著作的標題都說明里面包含多少“書”,例如,讓·博丹的《共和六書》(245>)。“書”指“部分”,“章”指一小節,可想而知羊皮紙制成的書不可能很長很厚,否則就太過笨重,所以才能用幾本“書”合成一部著作。

人文主義者并非都是專業的出版商。最熱切的人文主義者是教皇,首先是15世紀中期的尼古拉五世。這位虔誠的基督徒把宮廷變成了藝術中心。他聘請建筑師阿爾貝蒂畫規劃圖,要重建梵蒂岡,還有破舊的圣彼得大教堂。它并不是教皇的教堂,但是它坐落在最古老的基督徒墓地上,據說那兒埋葬著被基督任命主持教會的使徒。北方的人民為這項工程捐獻了大量錢財,圣彼得大教堂的重建體現了人文主義的歷史觀。【64】

幾年以后,又出了一個人文主義的教皇庇護二世。他出了一部著名的自傳,根據維吉爾史詩中的英雄庇護·埃涅阿斯的名字給自己取名為埃涅阿斯。同樣,亞歷山大六世也沒有用圣人的名字,而是用了亞歷山大大帝的名字。在他們兩人的統治之間,出現過一個反人文主義的教皇,但是他的反人文主義運動失敗了。這些“文藝復興的教皇”除了各不相同的道德品格之外,還以留下的石雕和繪畫遺產而聞名。此外,他們也喜歡詩歌、音樂、戲劇、哲學辯論,并在動物園里收集外國的珍奇動物。他們為顯示奢華高貴不惜重金,確定了高雅的宮廷的形式。

那個世紀四分之三的時候,尤利烏斯二世登上了教皇之位。這位以釣魚和作戰技術聞名的教皇在收復領地的戰爭中屢戰屢勝,在對藝術家和他們作品的判斷上也慧眼獨具。圣彼得大教堂的重建是在他手里開始的。他在梵蒂岡建了一個雕塑花園,以“無上的雕塑”阿波羅像和1506年出土的同樣著名的拉奧孔群雕為中心。尤利烏斯聘請了布拉曼特和米開朗琪羅擔任設計師,一心要把羅馬重建成一個美麗的城市。他還發明了出售贖罪券的辦法,結果他的繼承人利奧五世為此遭了報應。利奧五世也是藝術鑒賞家,是拉斐爾最大的主顧。

這些情形引起了年輕路德的反感。在他眼里,人文主義只不過是世俗的代名詞。高級神職官員道德低下,更使他覺得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的。其實,人文主義者作為一個整體,與那些平庸的神父、僧侶,或者是施行暴力,卻認為自己會因信仰而得到拯救的激進福音主義者相比,反而可能是真正的基督徒。至少有一點,他們的腦子里充滿了關于兩大古老文明的知識,因而不得不考慮超越宗教信仰的永恒的問題:生命的意義何在?人的責任和命運是什么?死亡意味著什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邑县| 陆良县| 伊宁市| 甘孜| 奉化市| 田林县| 昔阳县| 依兰县| 浦县| 湟源县| 涞水县| 常州市| 锡林郭勒盟| 张掖市| 大连市| 绥棱县| 卢氏县| 玉环县| 柳河县| 云霄县| 绥芬河市| 汉阴县| 黎平县| 万宁市| 青田县| 内丘县| 个旧市| 新乡市| 涿鹿县| 疏附县| 望江县| 湾仔区| 延津县| 水富县| 盘锦市| 京山县| 漯河市| 江孜县| 兴化市| 民乐县| 平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