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3章 添外孫滿月慶賀,賓客話情愛傳奇

有謂“烏飛兔走,流光似箭。”不覺又暑往寒來,時入是年冬后,而文效、包蕙成婚已有二載余,遂順利誕下一子。至滿月,董氏領著崔鶯鶯、歐陽春,兼鄭香、采繪、無憂等至包蕙居室,一時是親賓盛集,煎香湯于盆中,下果子、彩錢、蔥、蒜諸物,用數丈彩繞之,圍盆大展洗兒會。并以釵子攪盆中水,觀者喜氣洋洋,各撒錢于水中添盆。

待浴兒畢,請得剃頭師傅落胎發,穿著新衣,遍謝過坐客。隨后,文效陪同包蕙抱小兒出居室來,還有悉茗、知畫相從著,直至正屋拜見外祖父母包拯、董氏,且于小阿舅包綖的詢問下,即由文效為小兒取名文勛。遂又一一見過艾虎、歐陽春、艾雯雯、包興及跟隨玩耍之辰雨等,皆無意細述。

而于當日,有宰相韓琦之妻崔氏,攜以禮物怡然光降。參知政事趙概之妻朱氏,領同任大理寺詳斷官之子趙暹,并及子媳晏安柔等,更是欣然而至。

又現已徙知諫院之司馬光——于去歲冬月,朝廷以直秘閣、判度支勾院司馬光,遷同判尚書禮部,兼修起居注。其以自己實非所長,堅決推辭,接連上有五狀,帝一直不收回成命,延至今歲仲春才受任。遂至季夏,將司馬光擢為起居舍人,同知諫院。其聽聞包公添得外孫,今值滿月慶喜,與同妻張琈,歡然惠臨。

另如今職知制誥之王安石——去歲夏初,于司馬光履新判度支勾院前,朝廷嘗命直集賢院、度支判官王安石,遷同修起居注。然安石以入館才數月,館中先進甚多,不當超處其右,固辭不就。既得請,時至去歲冬月,帝又以館閣之職,特意下旨,令合門吏赍敕就三司授之。面此,安石復辭至七八狀,不得準許,而乃到任。尋于今歲季夏,以王安石擢知制誥,兼糾察在京刑獄。今亦不勝榮幸,與同妻吳瓊,陶然登門道喜。

此外,有同判吏部南曹,兼知國子監書學楊南仲,翰林院篆字待詔章友直等,皆攜以精美禮物,乘難得的冬日暖陽,紛至沓來慶賀。包拯與家人自是置備酒食,于寓所大排筵席,熱忱款待之。而崔氏、朱氏,又張琈、吳瓊、晏安柔諸女賓客,隨董氏、崔鶯鶯、包蕙等相邀,于暖室設宴飲食,話語家常不提。

而寓所客房中,也設下兩桌來,有楊南仲、章友直、司馬光、王安石、趙暹等,在包拯、文效、艾虎相請下略略圍坐得二席。但見桌宴上,是群仙羹、蔥潑兔、炙雞、燠鴨、燒臆子、姜蝦、酒蟹、煮菘菜、炒晚筍等菜肴,自不必一一煩絮了。

只說宴飲用訖,時下雖是寒冬季節,卻數日的天氣晴和,遂命人挪凳椅至屋外去。有包拯、楊南仲、章友直、司馬光、王安石等,移步庭院中落坐,沐浴于午間日光下,享受愜意,飲茶閑談。既而,見楊南仲向章友直問道:

“聞伯益賢弟之女芊兒,此年末將適人?”

——今言及楊南仲,字元明,籍洪州南昌人,現早已桑榆年華。其襟懷俶儻,心性曠達不羈。青年時志趣不常,有超脫世俗之思想,無意功名,未求仕途,只是潛心研究篆籀筆法。因而其工于字學,擅長釋讀、摹寫古文;兼精熟顏體楷書,用筆圓潤,遒勁瀟灑。

于皇佑初,由相與交往密切,對其博通古文、篆籀之學甚為欽佩,時任翰林學士、史館修撰之歐陽修舉薦,詔召楊南仲入朝,初授為大理寺丞、知國子監書學。至嘉祐三年仲夏,賜同進士出身,陟屯田員外郎,知國子監書學兼篆《石經》。于今歲暮春,擢升太常博士,權同判吏部南曹,仍兼職典書學。

當章友直聞其言,點點頭,僅只微嘆道:“常言云‘女大不中留也。’”

——若言及章友直,字伯益,籍建州浦城人,今已五旬五六歲。其自幼卓爾不群,不拘小節,讀書只求通達大義,不屑仕途科舉。早年其足跡遍江淮、嶺南及沿海各地,且對權貴、豪杰及街巷平民,都樂與交際。其能書善畫,工玉箸篆,兼通相術,知音律,精弈棋等,而博學之名,是傳播四方。

于皇佑中,獲朝廷近臣推舉,特召至京師,授為翰林院篆字待詔。近年,與楊南仲于國子監篆《石經》。至今歲盛夏間,以章友直篆《石經》成,除試將作監主簿,其堅辭不受。遂改賜銀百兩,絹百匹,仍以原職留于京師。

然對章友直之言,余者并無甚辭說。而楊南仲卻觸發心懷,引出話頭言道:

“情感之事的確使人捉摸不透,難以詳說。譬如吾故里洪州鄉間,有一郭引忠,早年娶妻師氏;另其鄰居羅仁景,娶妻何氏。郭家原是宦族而貧難,羅家驟興而富貴。后來兩家同日生產,郭家生子取名幼謙,羅家生女取名惜惜。

“待到各自兒女稍長,羅家以惜惜寄學郭家,同幼謙一處讀書。因而,人常戲謂曰:‘同生日者,何不結為夫婦?’

“或是二兒女青梅竹馬,私以為然,便密立券約,誓必諧老,而兩家父母并不知也。至年十數歲,尚同席讀書,常眉來眼去,情意洽浹,私會往來無間。

“次年,羅女不復入館,郭子思念前情,雖屢至羅門,怎奈庭院深幽,終不能見。由是郭子書一詞《一剪梅》,自寫其懷云:

“‘誕日相同又共窗,不似鸞凰,誰似鸞凰?石榴花下誓匆忙,為結鴛鴦,拆散鴛鴦。

“‘年載不來家塾堂,教不思量,怎不思量?朝朝暮暮只燒香。有分成雙,只愿成雙。’

“——然視其詞句,白直露骨,不成深意,僅僅俚俗之語耳。

“過有數日,忽惜惜遣婢嬌鳳去看郭子。郭子甚喜,即將其題詞付婢而去。惜惜得之讀罷,不勝其情。

“又次年,緣郭幼謙有一姑丈任越州太守,遣信相問,頗懷馳念之意。為使少子增長識見,郭父遂親送之至越州。姑丈聞其才學,留于齋中肄業,兩年方歸。羅女聞知,遣婢嬌鳳送金錢十枚、相思子一粒與之。幼謙收之大喜,語婢云:‘欲與娘子一會,不知肯許否?’

“嬌鳳無所隱,直答云:‘娘子亦常念公子不忘,昨聞歸來,特遣婢子將此物與公子,正待表后日相見之意,寧不肯許?尚待有機會處,良緣還在矣。’

“郭子聞婢言,心悅不已。然自得羅女贈貽金錢,常擲以為戲,適母師氏見而問之,郭子直告得之于羅女。母覺其意,次日遣里嫗問婚,羅父母嫌其家貧而不許,對里嫗云:‘郭子倘能應試及第做官,結此姻緣則可。’

“里嫗領諾,回報于郭家,師氏知事不諧,遂寢其議。

“年冬,郭子自信滿滿,赴京候考來年春試,卻不料落第。緣其姑丈遷任于荊湖北路,故繞行前往散心,兩下音訊遂絕。

“待歲暮方歸,而羅女已受富室子辛重聘矣。郭子聞之惻然大恨,若有所失,因作一詞《長相思》云:

“‘天有神,地有神,海誓山盟字字真;于今墨尚新。

“‘過一春,又一春,不解金錢化作銀;如何忘卻人?’

“次日,郭子見里嫗,懇告其情。里嫗憐之,密送其詞與羅女道知。羅女見詞含悲,對里嫗云:‘今雖受聘,乃父母意,但得君來一會,寧可與君俱死,永不愿與他人俱生也。若歸見郭生,當以妾言達之。’

“里嫗辭歸,告以羅女之情,郭子怏怏而已。數日,郭子正倚欄看花,若有所思,適羅女遣婢嬌鳳去相約云:‘娘子花園后墻,有山茶數株,可以攀援,及墻有竹梯置墻外以度,今夜令公子于此等候,娘子可相見一面矣。’

“郭子聽罷,歡喜答婢云:‘娘子確有此意,謹當赴約。’

婢去后,至中夜,郭子于墻外凡伺候三日而失期。心懷恨甚,至而賦詩《山茶樹》云:

“‘山茶花樹隔東風,何啻濠溝萬里鴻!

“‘帳暖春宵貪美睡,冷人明露月寒中。’

“次日,郭子復遣里嫗,將詩遞去。羅女細讀后,戚戚然言道:‘三夕不寐,無間可乘,非妾失信也。’

“里嫗聽罷,搖頭離去,將原話回達于郭子。尋羅女再次遣婢嬌鳳,轉告郭子云:‘今夕約燭燈后為期,公子可速來。’

“是夜至期,郭子徑往候之,果有竹梯在墻,遽登墻緣樹而下。羅女延入室登閣,互相敘說前情,極其繾綣。于是相訂后期,以樓西明三燈為約,遇只一燈,不可候也。郭子如約,自后或一二夕,或三四夕,常會于羅女閣中。知其事者,唯侍婢一人而已。

“月余,郭父有事,將赴荊湖北路之行,欲攜子同往。郭子乘夜見羅女道知事情,二人相對泣下。羅女贈以金帛甚厚,言曰:‘幸未出嫁則君比歸尚有會期,否則君只有索妾尸骸,結來世之姻矣!’

“因此,各懷傷心,郭子、羅女皆默默嘆慨無奈,久之而別。

“而當年,羅女亦擬是冬出嫁。待聞郭子歸,即遣婢約以夜夕相會,且書《卜算子》詞一闕以達,書云:

“‘幸得彼人歸,怎可教來也。一日相思十二辰,何止情難舍。

“‘本是好姻緣,又恐姻緣假。或若教隨別個人,約見黃泉下。’

“郭子得婢所言,自是如約而往。及見,羅女喜且怨曰:‘享有會期,子若遲之,則姻緣非所望矣。’

“郭子愴然答云:‘使天若從吾二人之意,當時深盟,寧敢忘哉?’

“羅女云:‘從今當與君極歡,雖死無恨。以君少年才俊,前程未可量,妾不敢以世俗兒女態,邀君俱死也。’

“相對雙雙泣下,許久方平復。而郭子有心,索賡和之《卜算子》云:

“‘去是不由人,歸怎由人也。羅帶同心結到成,底事教拚舍?

“‘心是十分真,情未些兒假。倘使歸遲打棹篦,愿受三千下。’

“——皆兒女粗陋、淺俗之詞,不值細究。然時已更深人散,或許就于當夜同寢敘歡,自是而無夜不往。

“半月余,羅父母頗有所覺,密候捉了郭子。羅女聞知情況,竟索性自經以明心跡。幸好羅母何氏發見及時,慌忙命人解救下來,才未釀成悲事,挽回得一命。

“孰知經此一劫,羅女便瘋瘋癲癲,成日蓬頭垢面,手舞足蹈,口里反復叫喊著甚么:‘妾乃九天玄女轉世,紫陽真人親傳弟子,爾等妖魔鬼怪休想近身,還不速速離開等語。’

“對此,羅仁景夫婦以為女兒遭邪魔侵犯,但先后請以道士驅鬼辟邪,請以郎中數度診脈醫治,皆不著見效。時已迫近婚嫁,那富室子辛重得知羅女瘋癲,遂不肯迎娶,將聘財索取退還而去。

“時羅女已摽梅年紀,面對眼前丑聲與窘厄,羅仁景夫婦不得已,暗里召郭子問云:‘今還有意娶否?’

“郭子不忘情義,言道:‘小生與娘子曾密立券約,誓必諧老,又此前已有肌膚之親,不敢忘卻初心。只待二老許嫁成親,愿迎娶過門,廝守終生,絕不相負!’

“羅仁景夫婦聞言欣懌,而郭引忠夫婦見子執拗不可違,拗不過乃議娶羅女過門。婚后,羅氏卻一改瘋癲狀態,大方得體如初。方知悉先前瘋癲之情實為偽飾,意在擺脫與辛氏婚姻之束縛,亦考驗得心儀郎子之真心。那郭引忠、師氏夫婦見媳婦本無疾患,識知此情更是心中釋然,喜不自勝,使其事于地方上甚播揚之。

“可見姻緣、情愛一事,真真假假,猶如虛無之境,直令人說不清道不明。有時為自認可,心心念念之人,乃至無所顧惜,一意孤行,赴湯蹈火者皆是有之也。”

聞此情事,雖不失為一樁傳奇。然在坐者,算來最年輕之王安石,亦已經不惑之齡,畢竟是飽覽風雨,閱歷世間百態之過來人,皆頷首相示,無所置評。轉而撇開話題,仍舊閑說一些世事,無足輕重之見聞而已。

然不多時,見崔氏、朱氏及晏安柔,加之張琈、吳瓊諸女賓客,于董氏、崔鶯鶯、歐陽春一道相送出房舍來。同時,有文效、艾虎相導趙暹幾位,由游賞后園復返。遂司馬光、王安石,又楊南仲、章友直等也都相繼起身,各自攜了丫鬟或隨從,陸續告辭而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州市| 濉溪县| 左权县| 建平县| 隆林| 蒙城县| 滕州市| 新丰县| 六盘水市| 宾川县| 广河县| 墨玉县| 萨嘎县| 墨玉县| 阳谷县| 沭阳县| 左权县| 舞钢市| 富蕴县| 黄陵县| 营山县| 霍林郭勒市| 遂平县| 彭阳县| 胶南市| 喀喇| 醴陵市| 屯门区| 磐石市| 尼木县| 枣强县| 忻城县| 合水县| 乌拉特后旗| 新巴尔虎左旗| 炉霍县| 榆林市| 勃利县| 来宾市| 云浮市| 二连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