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圖1 希伯來民族詩人比亞利克。攝于1924年他從柏林移居以色列地的前夜。

圖2 西奧多·赫茨爾最有名的一張照片。1901年由猶太藝術家Ephraim Moses Lilien在第五屆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期間拍攝,照片上赫茨爾站在巴塞爾的三國王(Drei K?nige)酒店房間的陽臺上,思考著猶太國的建國大業。

圖3 《新故土》初版(萊比錫,1902年)扉頁,上有著名的題詞:“如果你渴望它,它就不是夢想。”

圖4 阿哈德·哈姆于1922年1月移居特拉維夫。

建設家園,發展農業:建設伊休夫和在土地上耕作是早期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核心精神。

圖5 1932年人們在農田里勞動。

圖6 人們在安裝觀察哨和防御柵欄。

圖7 亞伯拉罕·以撒·庫克拉比和世俗猶太人會面。

復興希伯來語是早期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一個重要工程。希伯來語作家廣受尊重,成為代表民族的聲音。

圖8 “學習希伯來語!”

圖9 埋首書堆的埃利澤·本-耶胡達。

新猶太人的形象:早期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強調要創造“新猶太人”。不同于歐洲猶太人,“新猶太人”能夠掌控自己的命運。早期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海報展現了肌肉發達的“新猶太人”,塑造了他們在土地上勞動和保衛家園的形象。

圖10 “參軍入伍!”

圖11 “拯救民族和人類。”

圖12 20世紀30年代猶太國民基金的海報,一位拓荒者擼起袖子在以色列地從事建設。

圖13 約瑟夫·哈伊姆·布倫納(右二)和他的作家朋友,左一是196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阿格農。

圖14 哈伊姆·魏茨曼博士和亞瑟·貝爾福勛爵。

圖15 哈加納第一屆指揮官培訓班1921年在特拉維夫和Kfar Gil'adi舉行。中間穿夾克的是教官Elimelek Zelikovitz,典型的新猶太人。

圖16 “澤夫·雅博廷斯基回到祖國”海報,1964年。1964年7月7日,根據雅博廷斯基1935年的遺囑,并得到以色列總理艾希科爾的批準(見本書第198頁腳注),雅博廷斯基夫婦的遺體被重新安葬在耶路撒冷。這張海報具體列出了下葬隊伍停留的地點和時間,供送葬的民眾瞻仰。

圖17 1933年6月18日《達瓦爾》報首頁的頭條新聞《哈伊姆·阿羅佐羅夫遇刺》。

圖18 1932年春天在特拉維夫舉行的第一屆馬卡比運動會的海報。這是猶太世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當時吸引了21個國家的猶太運動員和數千游客,不少人后來作為非法移民留了下來。

圖19 以色列最重要的民間舞蹈霍拉(Hora)舞,攝于20世紀30年代的恩哈羅德(Ein Harod)基布茲。

圖20 1944年猶太工人總工會的海報,畫面上刀形的“以色列地”地圖將1939年的“白皮書”劈成兩半。

非法移民:猶太人不顧英國的限制政策移民巴勒斯坦。早期非法移民非常關鍵,不但拯救了很多從歐洲逃亡的猶太人,還為以色列建國奠定了人口基礎。

圖21 英國士兵嚴密監視一艘載有非法移民的船只靠岸。

圖22 一艘移民船被拖上岸。

圖23 難民乘船抵達。

圖24 1947年11月29日夜晚,特拉維夫街頭的人群歡慶《聯合國巴勒斯坦分治方案》在聯合國大會獲得通過。

以色列獨立被認為是猶太歷史上最具開創性的時刻之一。

圖25 1948年5月,即將宣布以色列建國的大衛·本-古里安。

圖26 1948年5月14日,在特拉維夫博物館,本-古里安站在赫茨爾的畫像下宣讀以色列《獨立宣言》。

圖27 1950年貝京領導的赫魯特黨出版的海報,上面的文字是“記住阿爾塔萊納號及其武器和戰士”。

圖28 1949年3月,最早抵達Umm Rashrash(今埃拉特[Eilat],以色列最南端通往紅海的出海口)的帕爾馬赫戰士發現這里沒有國旗,便即興用藍墨水在一塊布上畫出國旗并升起。

圖29 1964年上映的電影《薩拉赫·沙巴提》,以法蓮·基翁導演,是以色列第一部獲得國際聲譽的電影。

圖30 布痕瓦爾德集中營的猶太幸存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抵達以色列。

圖31 1967年6月7日,戈倫拉比在西墻前吹羊角號。

圖32 1968年的《哈加達》插圖。《哈加達》是猶太人逾越節的宗教禮儀用書,紀念的是圣經中希伯來奴隸擺脫埃及法老的奴役,整本書的主題是救贖。這頁插圖來自1968年耶路撒冷《哈加達》,它賦予六日戰爭的勝利和東、西耶路撒冷的統一以宗教含義:傳統插圖上這里一般是騎著驢子的彌賽亞來到耶路撒冷的城門前,象征最終救贖的到來;但此處一位以色列空降兵背著槍支,手持象征勝利的棕櫚枝,來到耶路撒冷老城的雅法城門前,城門上插著以色列國旗,上面的文字是“以色列的自由,耶路撒冷的救贖”。

圖33 “達揚和沙龍又笑了”,攝于1973年戰爭期間。

圖34 梅厄夫人。

圖35 2011年,耶路撒冷穆斯拉拉(Musrara)區(即黑豹運動發源地)一條小巷以“他們不是好人”命名。

圖36 “1989年因提法達”,巴勒斯坦無名藝術家創作的海報。一位年輕的巴勒斯坦人手舉彈弓,背后是燃燒的車胎。燒車胎是用來在游行和騷亂時干擾以色列士兵的視線。

圖37 “以色列”。以色列藝術家Iris Dishon于1988年為以色列建國40年而作的海報。構圖取自赫茨爾在巴塞爾的一幅著名照片(見圖2),海報所用的赭、黑、綠三色取自巴勒斯坦的旗幟。

圖38 “媽媽”。以色列藝術家David Tartakover作于1988年的海報。一位在占領土地上巡邏的以色列士兵路過一位阿拉伯婦女,兩人對視的一瞬間,他可能想到自己的媽媽,而她可能在想自己的兒子。

以色列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依靠來自全世界的猶太移民建立起來的猶太國家。

圖39 1949年6月至1950年9月,將也門猶太人運送到以色列的“魔毯行動”。

圖40 1991年5月,將埃塞俄比亞猶太人運送到以色列的“所羅門行動”。

圖41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極端正統派在耶路撒冷發起的示威游行規模越來越大。他們主要抗議違反安息日教規、在極端正統派居住區附近設立世俗機構、考古挖掘和要求他們服兵役的議案。

圖42 伊扎克·拉賓及其實現和平的伙伴約旦國王侯賽因。

圖43 阿里埃勒·沙龍長期以來是人們心中的戰士和政治家,但在他自己心中,他只是一個農民。

圖44 貝京歡迎越南難民,1980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屏县| 庄浪县| 咸阳市| 榆中县| 磐石市| 定边县| 广水市| 永新县| 吉林市| 嘉兴市| 莒南县| 龙州县| 郑州市| 察哈| 开江县| 惠来县| 淄博市| 卢龙县| 霍城县| 奉节县| 双峰县| 即墨市| 黔南| 眉山市| 静海县| 石景山区| 乌兰察布市| 光山县| 长宁县| 襄汾县| 高青县| 龙山县| 雅江县| 临城县| 厦门市| 祁东县| 镇原县| 乌鲁木齐县| 嘉荫县| 嘉定区| 桐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