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國文明文獻(xiàn)萃編(全二冊(cè))
- 李凱 張子青等編譯
- 3173字
- 2024-01-04 11:13:13
牧野之戰(zhàn)
牧野之戰(zhàn)是周人為取得天下而與殷人展開的大決戰(zhàn)。歷經(jīng)帝乙、帝辛(紂)兩代國王與東夷的戰(zhàn)爭(zhēng),以及紂王暴戾恣睢的統(tǒng)治,此時(shí)的商王國已是國力疲敝、矛盾叢生。武王抓住時(shí)機(jī),奮先祖之余烈,承文王之遺志,在諸賢臣和眾友邦的協(xié)助下東征滅殷。在商都郊外的牧野,武王舉行戰(zhàn)前誓師,歷數(shù)紂王的罪惡,申明軍紀(jì),然后一舉擊潰孤家寡人的紂王和人心渙散的商軍,以一日之功,定八百年基業(yè)。而此役同殷夏革命一樣,成為后世儒家眼中“以有道伐無道”的標(biāo)志性事件,在中國思想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此處選取的《尚書·牧誓》記載了牧野之戰(zhàn)前的武王誓師之辭,是研究殷周革命的第一手傳世文獻(xiàn)史料;《詩經(jīng)·大雅·大明》是描繪牧野之戰(zhàn)的著名史詩,文筆形象生動(dòng),氣勢(shì)雄偉堂堂;《利簋》鑄于武王伐紂后不久,其銘文是記載武王伐紂及日期的最早出土文獻(xiàn)史料,可與《牧誓》對(duì)證,價(jià)值彌足珍貴。
《尚書·牧誓》
時(shí)甲子[1]昧爽[2],王[3]朝至于商郊牧野[4],乃誓[5]。
王左杖黃鉞[6],右秉白旄[7]以麾[8]曰:“逷矣!西土之人!”[9]
王曰:“嗟!我有邦冢君[10]、御事[11]、司徒、司馬、司空、[12]亞旅、師氏、[13]千夫長(zhǎng)、百夫長(zhǎng),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14]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15]”
【注釋】 [1]時(shí)甲子:意味“甲子日這天”。對(duì)這一具體日期,學(xué)術(shù)界尚無最終結(jié)論。[2]昧爽:“昧”,黯而不明。“爽”,明爽。“昧爽”即早晨天快明的時(shí)候。[3]王:周武王,姓姬,名發(fā),周朝的開國君主。[4]牧野:地名,位于商都朝歌南郊,今河南省淇縣以南、汲縣以北一帶。[5]誓:軍事行動(dòng)前申明紀(jì)律、約戒所屬人員的重要戒辭。[6]黃鉞:黃金裝飾的大斧,為象征王權(quán)的禮器。[7]旄:用氂牛尾插在竿頭的旗幟,用以發(fā)布軍令。[8]麾:用旗指揮。[9]逷矣,西土之人:“逷”,遠(yuǎn)。“西土之人”,周人發(fā)跡于今關(guān)中地區(qū),相比居住在東方的殷人而言來自西方,故稱“西土之人”。此句意為“遠(yuǎn)征辛苦了,我居住在西方的族人們”。[10]有邦冢君:“有”,通“友”。“冢”,大。“有邦冢君”意為“友邦的各族首領(lǐng)”。[11]御事:治事行政之官。[12]司徒、司馬、司空:司徒為管理耕耤、山林、浦澤和畜牧的官員。司馬是在王左右、擔(dān)任贊右王命的官員。司空是管理田地、居處、草料、工司的官員。[13]亞旅、師氏:均為高級(jí)武官,但職位次于司徒、司馬、司空。[14]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周族周圍地區(qū)的八個(gè)部族,是武王伐紂的盟友。庸,今湖北房縣以西竹山一帶。蜀,今陜南漢中一帶。羌,今甘肅西南一帶。髳,今山西南部平陸縣茅津渡一帶。微,今陜西扶風(fēng)、眉縣附近。盧,今湖北南漳縣以東、襄陽市以西之地。彭,今湖北房縣附近南河流域。濮,今湖北西南及湘西湘北的湖沼地區(qū)。[15]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稱,舉。比,并列。干,盾牌。此句意為:“高舉你們的戈,列好你們的盾,立直你們的矛,我就要頒誓了!”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1]雞無晨[2];牝雞之晨,惟家之索[3]。’今商王受[4]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5],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6];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7]是崇、是長(zhǎng)、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8]暴虐于百姓[9],以奸宄[10]于商邑[11]。今予發(fā)惟共行天之罰。[12]今日之事[13],不愆[14]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夫子勖哉![15]不愆于四伐[16]、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17],于商郊弗御克奔[18],以役西土[19]。勖哉夫子!爾所[20]弗勖,其于爾躬[21]有戮!”
【注釋】 [1]牝:雌性。[2]晨:早晨打鳴。[3]牝雞之晨,惟家之索:之,倘若。惟,就是。索,空、散盡、蕭索頹敗。此句意為“誰家母雞如果打鳴,誰家就要倒霉了”,暗指紂王寵幸婦人妲己。[4]商王受:“受”即“紂”。[5]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蔑棄。肆,一種對(duì)先王的祭祀。答,報(bào)。此句意為“蔑棄祖先而不舉行報(bào)答祖先的祭祀”。[6]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迪,用。此句意為“蔑棄父母?jìng)冞z留給他的兄弟不用”。[7]多罪逋逃:逋,逃亡之人。此句意為“犯罪逃亡的人們”。[8]俾:使。[9]百姓:百官。[10]奸宄:即“奸軌”,奸詐邪惡。[11]商邑:商的都邑。[12]今予發(fā)惟共行天之罰:予,我。發(fā),武王之名。共,同“恭”,奉行。此句意為“如今我周王發(fā)要對(duì)他奉行上天的懲罰”。[13]事:伐紂作戰(zhàn)之前為頒誓儀式所舉行的武舞。[14]愆:過。[15]夫子勖哉:夫子是對(duì)男子的美稱和敬稱。勖:勉勵(lì),努力。[16]伐:刺擊。[17]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尚,命令副詞,表示希望。桓桓,威武之貌。貔、羆,兩種猛獸。[18]弗御克奔:弗御、克奔分別是武舞中舍車、徒步兩個(gè)動(dòng)作。[19]以役西土:役,使,發(fā)動(dòng)。此句意為“用舞蹈發(fā)動(dòng)來自西方的戰(zhàn)士,讓他們勇猛作戰(zhàn)”。[20]所:倘若。[21]躬:身體。
《詩經(jīng)·大雅·大明》(節(jié)選)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1]。纘女維莘[2],長(zhǎng)子[3]維行[4],篤[5]生武王。保右[6]命爾[7],燮伐[8]大商。
殷商之旅[9],其會(huì)[10]如林。矢[11]于牧野:“維予侯興[12],上帝臨[13]女[14],無貳爾心。”
牧野洋洋[15],檀車[16]煌煌,駟[17]彭彭[18]。維師尚父[19],時(shí)維鷹揚(yáng)[20]。涼[21]彼武王,肆伐[22]大商,會(huì)朝[23]清明[24]。
【注釋】 [1]京:周的京師。[2]纘女維莘:“纘”為“”之假借,美好之意。纘女指文王之妻、武王之母太姒。維,是。莘,古國名。此句意為“美好的姑娘是莘國人”。[3]長(zhǎng)子:長(zhǎng)女,指太姒。[4]維行:行,列、齊等之意。“維行”指太姒德行配得上文王。[5]篤:語氣助詞,無義。[6]保右:保佑。[7]爾:周武王。[8]燮伐:“燮”為“襲”之假借。“燮伐”即武力討伐。[9]旅:軍隊(duì)。[10]會(huì):“旝”之假借,軍旗。[11]矢:即“誓”,參見《尚書·牧誓》。[12]維予侯興:維,發(fā)語詞。予,武王自稱。侯,是。興,興起。[13]臨:監(jiān)視。[14]女:汝,參加會(huì)師的軍隊(duì)。[15]洋洋:廣大之貌。[16]檀車:檀木做的戰(zhàn)車。[17]駟
:四匹赤毛白腹的駿馬。[18]彭彭:強(qiáng)壯之貌。[19]師尚父:師,太師。尚父,呂尚(即姜太公)的尊稱。[20]時(shí)維鷹揚(yáng):時(shí),是。鷹揚(yáng):如雄鷹飛揚(yáng),形容姜太公的英武奮勇之貌。[21]涼:“亮”之假借,輔佐。[22]肆伐:肆,迅疾。“肆伐”意同“燮伐”。[23]會(huì)朝:一個(gè)早上。[24]清明:即“凈明”,天氣晴朗。
《利簋》銘文[1]
珷[2]征商,隹(唯)甲子朝,歲鼎(貞)[3],克聞(昏)夙,又(有)商[4]。辛未[5],王才(在)闌師[6],易又(右)事(史)[7]利[8]金[9],用乍(作)檀公[10]寶尊彝。
【注釋】 [1]利簋:又稱“武王征商簋”。方座簋,1976年出土于陜西省臨潼縣,高28厘米,內(nèi)底鑄有4行32字,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武王在伐紂成功之后論功行賞,賜給一位名叫利的貴族許多銅。利用這些銅鑄就了這件簋,以告慰、紀(jì)念先祖檀公。這件簋的銘文明確記載了武王于甲子日征商,印證了《尚書·牧誓》的內(nèi)容,成為目前唯一一件記載武王伐紂信息的文物,并于2002年被確定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2]珷:“武”“王”二字合文。[3]歲鼎:歲,歲星,即木星。鼎,同“丁”,意為“當(dāng)”。此句意為“歲星正當(dāng)其位,適宜伐商”。[4]克昏夙,有商:昏,昏暮。夙,早,黎明前。“昏夙”意為“從初昏到黎明前”,即一個(gè)夜晚。此句意為經(jīng)過甲子日白天的激戰(zhàn)后,周人經(jīng)過“一夜就得以占據(jù)商國”。[5]辛未:甲子之后八日。[6]闌師:地名,位置不詳,應(yīng)位于朝歌附近。[7]右史:官職名。[8]利:作器者的名字。[9]金:制作青銅器所需的銅等金屬。[10]檀公:利的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