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國文明文獻萃編(全二冊)
- 李凱 張子青等編譯
- 1089字
- 2024-01-04 11:13:12
西伯戡黎
商朝末年,周文王開始積極謀劃伐商大業,先攻取了殷人的同姓屬國黎國(今山西省長治縣)。黎國所在地區(上黨地區)高峻險要,可俯視并直通殷人統治的核心區域(今豫北平原一帶)。因此,此役對殷人造成了巨大的戰略威脅和心理震懾。商王朝的大臣祖伊深感情勢危急、天命難保,于是勸誡紂王。但是,紂王自恃天命永祜,不思省過,令祖伊發出亡國的悲嘆。紂王對待天命的態度及其身死國滅的下場成為后世周人眼中的重大歷史教訓,不斷警醒著周人:上天會改變授命的對象,只有敬德保民、贏得人心,才會保住天命。
本節選取的《尚書·西伯戡黎》是現存的記載上述歷史過程的最早文本,也是研究周人天命觀念的經典文本。
《尚書·西伯戡黎》
西伯[1]既戡[2]黎,祖伊恐,奔告于王[3]曰:
“天子!天既[4]訖[5]我殷命,格人元龜,罔敢知吉[6]。非先王不相[7]我后人,惟王淫戲[8]用自絕。故天棄我,不有康食[9],不虞[10]天性,不迪率典[11]。今我民罔弗欲喪[12],曰:‘天曷不降威!’[13]大命不摯[14],今王其如臺[15]?”
王曰:“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16]”
祖伊反[17],曰:“嗚呼!乃罪多參在上[18],乃能責命于天[19]?殷之即喪,指乃功[20],不無戮于爾邦[21]?”
【注釋】 [1]西伯:周文王,姓姬,名昌,周武王之父。周是位于殷商西方的強國,故稱周文王為“西伯”。[2]戡:戰勝。[3]王:商朝的最后一位國王帝辛,即紂。[4]既:通“其”,將要。[5]訖:終止。[6]格人元龜,罔敢知吉:此句意為“上知天意的大賢和(占卜用的)顯明天意的大龜都不敢說有吉兆了”。[7]相:保佑。[8]淫戲:放縱無度的行為。[9]康食:有吃有喝、安然溫飽的生活。[10]虞:通“娛”,“安于”“樂于”之意。[11]不迪率典:“迪”,由,用。“率”,同“律”,典常。此句意為“不用常法”。[12]罔弗欲喪:此句意為“無不希望殷商滅亡”。[13]天曷不降威:此句意為“上天為何不降下懲罰”? [14]大命不摯:“摯”當作“藝”,意為“近”。此句意為“天命即將離棄我們”。[15]如臺:如何、奈何。[16]我生不有命在天:意為“我難道不是生下來就有天命保佑嗎”? [17]反:返回。[18]乃罪多參在上:“乃”,你的。祖伊雖然已回去,但仍用第二人稱稱呼紂王。“參”,當為“累”,積累。此句意為:“你已罪行累累,獲罪于天。”[19]乃能責命于天:意為“難道你能責成上天授你天命嗎”? [20]指乃功:“指”,致,意為“發展到極致”。“功”,事。此句意為“你的所作所為再發展下去”。[21]不無戮于爾邦:“戮”,通“僇”,侮辱。此句意為“難道不會辱及你的國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