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國文明文獻萃編(全二冊)
- 李凱 張子青等編譯
- 7327字
- 2024-01-04 11:13:12
周人崛起
就在商王朝國勢熾盛之時,在它的西方,一支日后將取代其地位的小部族—周人—正在崛起。在周人的早期歷史上,有四位先祖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后稷始播五谷,奠定了周人農業民族的特質;公劉將周族從戎狄之地遷徙至豳,恢復農耕的生產生活方式;古公亶父繼承后稷、公劉的文明傳統,振興農業,為了躲避戎狄的侵擾而率領族眾從豳遷徙至肥沃的岐下周原,并隔代指定了繼承人—文王;文王則在前人的基礎上,成為西方侯伯之長,并用計謀打消了紂王對他的懷疑,然后用武力征伐立威,以寬仁施政立德,籠絡天下人心,最終在去世時成功地將取代殷商的歷史使命交托給他的兒子武王。縱觀周人的早期發展史,這是一支勤于農事、敬德厚民的文明部族,一支在與異族的殘酷斗爭中不斷壯大繁盛的勇敢部族,一支在政治上沉穩深謀、弘毅致遠的智慧部族。
本節所選《詩經·大雅》中的《生民》和《綿》是記述周人歷史的著名史詩。前者追憶謳歌了始祖后稷的事跡,后者著重描寫了古公亶父率領族人開發周原的火熱場景。《史記·周本紀》則完整記述了周人從后稷誕生到文王去世的崛起過程。通過這三篇文獻,讀者不難遙想周人早期艱苦奮斗的場景,感受其自強不息的精神。
《詩經·大雅·生民》
厥初生民[1],時維姜嫄[2]。生民如何[3]?克禋克祀[4],以弗無子[5]。履帝武敏歆[6],攸介攸止[7]。載震載夙[8],載生載育,時維后稷。
誕彌厥月[9],先生如達[10]。不坼不副,無菑無害。以赫厥靈[11],上帝不寧。不康[12]禋祀,居然[13]生子。
【注釋】 [1]厥出生民:民,周族民眾。此句意為“其初,誕生周族的始祖”。[2]時維姜嫄:時,是、這。維,是。姜嫄,后稷之母,也是周民族的先妣,傳說為高辛氏帝嚳的妃子。[3]生民如何:此句意為“如何產下先民”? [4]克禋克祀:克,能夠。禋,焚燒祭品而讓煙和氣味傳至上天的祭祀。[5]以弗無子:弗,同“祓”,祓除災難的祭祀。無子,不孕之疾。[6]履帝武敏歆:履,踐踏。帝,上帝。武,足跡。敏,同“拇”,大腳趾。歆,心有所感。[7]攸介攸止:攸,語助詞。介,同“愒”,歇息。止,止息。[8]載震載夙:載,語助詞,無義。震,同“娠”,懷孕。夙,同“肅”,生活嚴肅,不與其他男子交往。[9]誕彌厥月:誕,發語詞,無義。彌,滿。此句說的是姜嫄懷孕足夠了月數。[10]先生如達:先生,第一胎。如,而。達,順利。[11]不坼不副,無菑無害,以赫厥靈:坼、副,均為產門破裂之意。菑,災。赫,顯示。靈,靈異。此句說的是姜嫄產門未裂,卻平安順產,顯示出后稷的靈異。[12]康:安于。[13]居然:徒然。由于姜嫄是感孕而懷上孩子,因此內心感到恐懼,求神不要讓孩子出生,但最終還是生了下來。
誕寘[1]之隘巷,牛羊腓字[2]之。誕寘之平林[3],會[4]伐平林。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鳥乃去矣,后稷呱[5]矣。實覃實[6],厥聲載[7]路。
誕實匍匐[8],克岐克嶷[9],以就[10]口食。蓺之荏菽[11],荏菽旆旆[12]。禾役穟穟[13],麻麥幪幪[14],瓜瓞唪唪[15]。
【注釋】 [1]寘:同“置”,棄置。[2]腓字:腓,通“庇”,庇護。字,哺乳。[3]平林:平原上的森林。[4]會:恰逢。[5]呱:啼哭之聲。[6]實覃實:實,是,這樣。覃,長。
,大。[7]載:滿。[8]匍匐:用手足爬行。[9]克岐克嶷:克,能夠。岐、嶷,有知識,懂事。[10]就:求。[11]蓺之荏菽:蓺,種植。荏菽,大豆。[12]旆旆:茂盛的樣子。[13]禾役穟穟:禾役,即“禾穎”,禾穗之意。穟穟,禾穗沉甸甸下垂的樣子。[14]幪幪:茂盛之貌。[15]瓜瓞唪唪:瓞,小瓜。唪唪,同“菶菶”,果實豐碩之貌。
誕后稷之穡[1],有相[2]之道。茀厥豐草[3],種之黃茂[4]。實方[5]實苞[6],實種[7]實褎[8],實發[9]實秀[10],實堅[11]實好[12],實穎[13]實栗[14]。即有邰[15]家室。
【注釋】 [1]穡:稼穡,種植五谷的活動。[2]相:幫助,在此意為幫助植物生長。[3]茀厥豐草:茀,同“拂”,拔除。豐草,長得很茂盛的野草。[4]黃茂:嘉谷。[5]方:通“放”,萌芽剛出土。[6]苞:莊稼之苗叢生。[7]種:谷種生出短苗。[8]褎:禾苗漸漸長高。[9]發:禾莖舒長拔節。[10]秀:禾初生穗結實。[11]堅:谷粒灌漿飽滿。[12]好:谷粒均勻色好。[13]穎:禾穗飽滿下垂。[14]栗:收獲眾多之貌。[15]有邰家室:有,詞頭,無義。邰,亦作“臺”,古代氏族名,位于今陜西省武功縣。家室,居住。傳說后稷被堯封于邰。
誕降[1]嘉種:維秬[2]維秠[3],維穈[4]維芑[5]。恒[6]之秬秠,是獲[7]是畝[8];恒之穈芑,是任[9]是負[10]。以歸肇[11]祀。
【注釋】 [1]降:賜予。[2]秬:黑黍。[3]秠:一種黍的名字,殼中含有兩粒黍米。[4]穈:一種谷子。[5]芑:一種高粱。[6]恒:同“亙”,普遍地。[7]獲:收割。[8]畝:堆在田地里。[9]任:挑。[10]負:背。[11]肇:開始。
誕我祀如何?或舂[1]或揄[2],或簸[3]或蹂[4]。釋之叟叟[5],烝之浮浮[6]。載謀[7]載惟[8],取蕭[9]祭脂[10]。取羝[11]以軷[12],載燔[13]載烈[14]。以興嗣歲[15]。
【注釋】 [1]舂:用杵在臼里搗米。[2]揄:同“舀”,從臼中將搗好的米漿舀出。[3]簸:揚棄糠皮。[4]蹂:用雙手反復搓米粒。[5]釋之叟叟:釋,淘米。叟叟,淘米聲。[6]烝之浮浮:烝,同“蒸”。浮浮,蒸飯時熱氣升騰之狀。[7]謀:計劃。[8]惟:考慮。意為在祭祀前對祭祀之事進行商議和卜問。[9]蕭:香蒿,艾草。[10]脂:牛腸脂油。古人祭祀時,將油脂涂在艾草上,點燃后讓香氣飄至上天。[11]羝:公羊。[12]軷:剝羊皮。[13]燔:將肉放在火里燒烤。[14]烈:將肉串起來烤。[15]嗣歲:來年。
卬[1]盛于豆[2],于豆于登[3],其香始升。上帝居歆[4],胡臭亶時[5]。后稷肇祀[6],庶無罪悔[7],以迄[8]于今。
【注釋】 [1]卬:“仰”之古字,上。[2]豆:一種高腳器皿,用于盛肉。[3]登:盛湯的祭器。[4]居歆:居,語助詞。歆,享受祭祀。[5]胡臭亶時:胡,大。臭,香氣。亶,確實。時,美好、善好。[6]肇祀:開創祭祀之禮。[7]庶無罪悔:庶,幸而。此句意為“幸而沒有獲罪于天,干內心罪悔之事”。[8]迄:至。
《詩經·大雅·綿》
綿綿瓜瓞[1],民之初生[2],自土沮漆[3]。古公亶父[4],陶復陶穴[5],未有家室[6]。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7]。率西水滸[8],至于岐[9]下。爰及姜女[10],聿來胥宇[11]。
周原膴膴[12],堇荼如飴[13]。爰始爰謀[14],爰契我龜[15]:曰止[16]曰時[17],筑室于茲[18]。
【注釋】 [1]綿綿瓜瓞:綿綿,連綿不絕之貌。瓞,小瓜。這句話形容周族由弱小而發展壯大,如同瓜藤綿綿不絕。[2]初生:周族初始時。[3]自土沮漆:沮,同“徂”,到。此句意為“從土河遷徙到漆河”。這兩條河均位于陜西省旬邑西。[4]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祖父,最早定居于豳地,后來為了躲避狄人侵擾,率領族人遷往岐山腳下,定國號為“周”,后被武王尊奉為“太王”。“古公”為號,“亶父”是名。[5]陶復陶穴:陶,用陶冶出的紅燒土筑穴,使得屋穴堅固防潮。復,一種貯藏谷物的地窖。[6]家室:房屋。[7]來朝走馬:來朝,第二天早晨。走,同“趣”,疾,快。趣馬,策馬飛馳。[8]率西水滸:率,沿著。西,豳之西。滸,指渭水岸邊。[9]岐:岐山,今陜西省岐山縣東北。[10]爰及姜女:爰,乃。及,與。姜女,古公亶父之妻,姓姜,亦稱“太姜”。[11]聿來胥宇:聿,發語詞,無義。胥,視察。宇,居處。[12]周原膴膴:周原,岐山腳下周族所居住的原野,周族發展壯大的根據地。膴膴,肥沃之貌。[13]堇荼如飴:堇荼,一種苦菜。飴,麥芽糖。此句是說周原土地肥沃,即便是苦菜,種出來也如麥芽糖一般甘甜。[14]始、謀:計劃、謀劃之意。[15]爰契我龜:契,用刀刻。這句話是說古公亶父用刀刻龜甲,然后在火上加以灼燒,看龜甲裂紋以定吉兇。[16]止:居住。[17]時:善,適宜。[18]茲:此地。
乃慰乃止[1],乃左乃右[2]。乃疆乃理[3],乃宣乃畝[4]。自西徂東,周爰執事[5]。
乃召司空[6],乃召司徒[7],俾立室家[8]。其繩[9]則直,縮版以載[10],作廟翼翼[11]。
捄之陾陾[12],度之薨薨[13]。筑之登登[14],削屢馮馮[15]。百堵皆興[16],鼛鼓弗勝[17]。
【注釋】 [1]慰、止:均為“居住”之意。[2]左、右:劃出東西區域之意。[3]疆、理:疆,劃定疆界。理,區分田畝的條理。[4]宣、畝:宣,以耒耜耕田。畝,開溝筑壟。[5]周爰執事:周,普遍。爰,語助詞。執事,執行工作。[6]司空:即司工,掌管工程事務的官。[7]司徒:掌管勞動力的官。[8]室家:宮室。[9]繩:繩墨,筑墻前用來劃正地基經界。[10]縮版以載:縮版,筑墻用的兩面直板。以,因而。載,通“栽”,樹立之意。[11]作廟翼翼:作,建造。廟,宗廟。翼翼,嚴正之貌。[12]捄之陾陾:捄,盛土的籠子,此處作為動詞“鏟土到籠子里”。陾陾,鏟土聲。[13]度之薨薨:度,將土投進縮版里。薨薨,填土聲。[14]筑之登登:筑,夯土使得縮版內的土變得結實。登登,夯土聲。[15]削屢馮馮:屢,應為“婁”,土墻隆起之處。馮馮,削平土墻之聲。[16]百堵皆興:百堵,許許多多的土墻。興,動工。[17]鼛鼓弗勝:鼛鼓,大鼓。此句意為“大鼓之聲不能勝過勞動的聲音”,形容勞動場面的熱烈。
乃立皋門[1],皋門有伉[2]。乃立應門[3],應門將將[4]。乃立冢土[5],戎丑攸行[6]。
肆不殄厥慍[7],亦不隕厥問[8]。柞棫[9]拔矣,行道兌[10]矣,混夷駾矣[11],維其喙矣[12]。
虞芮質厥成[13],文王蹶厥生[14]。予曰有疏附[15],予曰有先后[16],予曰有奔奏[17],予曰有御侮[18]。
【注釋】 [1]皋門:即城門。[2]有伉:即“伉伉”,高大之貌。[3]應門:宮室的大門。[4]將將:同“鏘鏘”,莊嚴正大之貌。[5]冢土:即“大社”,祭祀土地神的大廟。[6]戎丑攸行:戎丑,戎狄丑類。攸,于是,因而。行,去,往。此句意為“那些戎狄丑類因而逃遁到遠方”。[7]肆不殄厥慍:肆,故,所以。殄,杜絕,消滅。厥,狄人。慍,憤怒。[8]亦不隕厥問:隕,墜,喪失。厥,周文王。問,名譽。這兩句意為“所以文王雖然無法杜絕狄人的憤怒,也并沒因為以大事小而喪失了他的好名聲”。[9]柞、棫:均為叢生的帶刺灌木。[10]兌:道路暢通。[11]混夷駾矣:混夷,西戎中的一支部落。駾,驚駭奔突。[12]維其喙矣:維其,何其。喙,氣短困頓之貌。[13]虞芮質厥成:虞,國名,位于今山西省平陸縣。芮,國名,位于今山西芮城縣。質,評斷,平息。成,和平結好。這句話是說虞芮爭訟的故事。虞國和芮國因為田界問題爭訟,于是二國君主去找周文王評斷。二人到了周原后,發現周族人人和睦謙讓,君臣和睦,遂自慚形穢,不再爭執。事見《史記·周本紀》。[14]蹶厥生:蹶,感動。生,通“性”,即虞芮二君的好爭之性。[15]予曰有疏附:予,文王自稱。曰,語助詞,無義。疏附,親近君主、團結同僚的臣子。[16]先后:在君主左右參謀政事的臣子。[17]奔奏:為君主奔走效力宣傳的臣子。[18]御侮:抵御外侮的武將。
《史記·周本紀》(節選)
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1]。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2],心忻然說[3],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4]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5]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6]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
棄為兒時,屹[7]如巨人之志。其游戲,好種樹[8]麻、菽,麻、菽美。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9],宜谷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棄,黎民始饑,爾后稷播時百谷。”封棄于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10],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劉立。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修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資[11],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12]。百姓懷之,多徙而保[13]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公劉卒,子慶節立,國[14]于豳。
【注釋】 [1]姜原:同“姜嫄”。[2]跡:腳印。[3]心忻然說:忻,同“欣”,欣喜。說,通“悅”,高興。[4]居期:到了足夠的時間。[5]辟:同“避”。[6]覆薦:覆,蓋上。薦:墊著。[7]屹:同“仡”,高大。[8]種樹:動詞,栽種。[9]相地之宜:考察每塊地適合種什么。[10]去稷不務:稷,農官。此句意為“免除主農之官,不再勸民務農”。[11]行者有資:出行的人都有資財。[12]民賴其慶:慶,福。此句意為“百姓得享其福”。[13]保:投靠,求庇護。[14]國:建國。
慶節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毀隃立。毀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亞圉立。亞圉卒,子公叔祖類立。公叔祖類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復修后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薰育[1]戎狄攻之,欲得財物,予之。已[2]復攻,欲得地與民。民皆怒,欲戰。古公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3],予不忍為。”乃與私屬[4]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5],止于岐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歸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于是古公乃貶[6]戎狄之俗,而營筑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7]。作五官有司[8]。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古公有長子曰太伯[9],次曰虞仲。太姜[10]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11],皆賢婦人,生昌[12],有圣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13]荊蠻,文身斷發[14],以讓[15]季歷。
【注釋】 [1]薰育:即獫狁。有學者認為薰育、葷粥、獫狁均為匈奴,只不過是同一發音的不同寫法。[2]已:事后不久。[3]殺人父子而君之:此句意為“讓你們犧牲父親孩子而我當君主”。這幾句話都是歌頌古公亶父愛惜民眾生命、以民為本的美德。[4]私屬:家人。[5]梁山:位于今陜西省岐山縣、扶風縣北部。[6]貶:廢除。[7]邑別居之:讓周族人分別住在各個邑落里。[8]五官有司:《綿》中講到“乃召司空,乃召司徒”,并未提及“五官”。這可能是司馬遷私自改寫增益的結果。[9]太伯:即吳太伯,吳國的始君。關于太伯、虞仲的事跡見《史記·吳太伯世家》。[10]太姜:古公亶父之妃。[11]季歷娶太任:季歷,文王之父。太任,文王之母。[12]昌:周文王之名。[13]亡如:逃出前往。[14]文身斷發:在身上刺青,剪短頭發。這是江南荊楚一帶的風俗。[15]讓:讓位于。
古公卒,季歷立,是為公季。公季修古公遺道,篤于行義,諸侯順之。
公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1]。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2]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伯夷、叔齊[3]在孤竹,聞西伯善養老,盍[4]往歸之。太顛、閎夭、散宜生[5]、鬻子[6]、辛甲大夫[7]之徒皆往歸之。
崇侯虎[8]譖[9]西伯于殷紂曰:“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向之,將不利于帝。”帝紂乃囚西伯于羑里[10]。閎夭之徒患[11]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驪戎之文馬[12],有熊九駟[13],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費仲[14]而獻之紂。紂大說[15],曰:“此一物足以釋西伯,況其多乎!”乃赦西伯,賜之弓矢斧鉞,使西伯得征伐。曰:“譖西伯者,崇侯虎也。”西伯乃獻洛[16]西之地,以請紂去炮格之刑[17]。紂許之。
【注釋】 [1]西伯:西方的諸侯之長。[2]不暇食:沒有時間吃飯。[3]伯夷、叔齊:孤竹國國君之子。[4]盍:一同。[5]太顛、閎夭、散宜生:周文王時期大臣。[6]鬻子:又名“粥子”,楚國始祖。[7]辛甲大夫:紂王的大臣。由于屢次勸諫而不被采納,于是投奔文王。[8]崇侯虎:即崇國的君主,名虎。崇,一說位于陜西省長安縣灃水西,一說位于河南省嵩縣北。[9]譖:誣陷。[10]羑里:古地名,又名“牖里”,位于今河南省湯陰縣北。[11]患:擔心。[12]驪戎之文馬:驪戎,古部族名,戎族的一支,位于今陜西省臨潼區。文馬,長有斑紋的馬。[13]有熊九駟:有熊,有熊氏,位于今河南新鄭市。駟,四匹馬。九駟,即三十六匹馬。[14]嬖臣費仲:嬖臣,男寵。費仲,亦作“費中”。[15]說:通“悅”,高興。[16]洛:洛水,位于今陜西省。[17]炮格之刑:紂王發明的一種酷刑,令罪犯走在放置于炭火中的銅柱上,犯人因灼痛而跌入炭火中被燒死。
西伯陰[1]行善,諸侯皆來決平[2]。于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3]。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祇[4]取辱耳。”遂還,俱讓而去。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
明年,伐犬戎[5]。明年,伐密須[6]。明年,敗耆國[7]。殷之祖伊聞之,懼,以告帝紂。紂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為![8]”明年,伐邘[9]。明年,伐崇侯虎。而作豐邑[10],自岐下而徙都豐。明年,西伯崩,太子發立,是為武王。
【注釋】 [1]陰:暗自,暗地里。[2]決平:裁決爭端。[3]讓長:謙讓長者。[4]祇:同“只”,只是。[5]犬戎:戎人的一支,活動于今陜西省西部一帶。[6]密須:古國名,姞姓,位于今甘肅省靈臺縣西。[7]耆國:即黎國。事見《尚書·西伯戡黎》。[8]不有天命乎?是何能為:此句意為“我不是有天命護佑嗎?西伯能干成什么事呢!”[9]邘:古國名,位于今河南省沁陽市。邘國同黎國一樣,都是通往殷商統治核心區的必經之路,攻伐這兩個國家,實則是為了叩開伐商的大門。[10]豐邑:文王時周邦的都邑,今西安市西南之豐水西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