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羅馬文明文獻萃編(全二冊)
- 楊共樂主編
- 6375字
- 2024-01-04 11:01:28
羅馬文明序言
就世界歷史而言,羅馬是后起的國家。無論是兩河流域的國家,還是古代埃及,無論是希臘,還是迦太基,都比羅馬發展得要早。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東征,用10年時間打敗波斯軍隊,建立了亞歷山大帝國。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在巴比倫去世,由他創建的帝國隨即解體。亞歷山大的主要部將將帝國一分為多,其中主要有希臘馬其頓王國、埃及托勒密王國和敘利亞塞琉古王國等,西方歷史進入了所謂的“希臘化時代”。希臘化的各國競爭不斷,攻伐不絕,始終找不到大國治理的良好方法。而就在希臘化國家于東方相互廝殺、激烈爭斗的時候,在他們的西部,也就是希臘人眼中的蠻荒之地,卻悄然出現了一個新興的國家。這個國家就是赫赫有名的羅馬,也就是中國史書上記載的“大秦”。它不僅將改變意大利、迦太基、希臘的命運,也將改變整個地中海世界的命運。兩河流域、埃及、腓尼基、希臘,這些曾經創造過古代輝煌成就的地區和國家都將成為這個帝國的一部分。
早在公元前2世紀,波利比烏斯等西方學者就開始對羅馬帝國的興起這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并書寫了40卷本的《通史》。此后,從西塞羅到李維,從馬基雅維利到孟德斯鳩,從吉本到蒙森,從維科到黑格爾,很多大學問家都對此作過研究,且留有眾多極具價值的探索成果。大家總是在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名不見經傳的羅馬變成了一個囊括地中海,地跨歐、亞、非的大國?這確實是世界史上的一個奇跡。
創造這個奇跡的羅馬人,或許根本沒有想過這一輝煌的結果,但它確實出現了。周邊強大的敵人消失了,埃特魯里亞人、高盧人、厄魁人和伏爾西人等都被羅馬打敗了;意大利中部的薩莫奈人也被羅馬人征服了;意大利南部的“大希臘”雖然邀請亞歷山大的遠房親戚皮洛士帶兵參與和羅馬人的戰爭,但除了留下“我們是在跟一條九頭蛇作戰”“羅馬是許多將軍之城”“羅馬是許多國王之城”等一系列經典名句、取得一丁點“皮洛士式的勝利”之外,根本無法挽回其失敗的命運。
羅馬人對意大利的征服不但收獲了大片的土地與巨大的人力資源,更重要的是鍛煉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陸軍,使尚武文化成了羅馬民族崇尚的核心理念。
在征服意大利大部分地區以后,羅馬的戰車開始走出意大利,駛向更為廣闊的地中海戰場。首先向羅馬人挑戰的是迦太基人。迦太基是當時西部地中海最強大的國家,占有迦太基本部、地中海西部的眾多島嶼、西班牙南部、西西里西部等廣大地區,其富裕程度遠遠超過地中海地區的其他國家。迦太基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以及裝備精良的陸軍,還有一批智勇雙全的軍事家,號稱“閃電”的哈米爾卡以及天才的漢尼拔就是他們的杰出代表。漢尼拔應該說是世界上超一流的軍事家,但羅馬也有擊敗超一流軍事家的方略,這就是“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和天才絕頂的軍事家作戰”。羅馬人通過拖延戰略,歷時18年,終于把漢尼拔逼入了絕境。公元前201年,第2次布匿戰爭最后以漢尼拔的失敗而宣告結束。公元前146年,迦太基軍隊被羅馬戰將小西庇阿徹底擊潰。[1]迦太基城被夷為平地,剩下的迦太基人全被賣為奴隸,昔日強盛的海上帝國永遠失去了生存的空間。
面對羅馬人的迅速崛起,東部的希臘人也開始關注羅馬。有人盛贊羅馬,認為羅馬人的行為是在捍衛自己的帝國,具有政治家的風范。因為鏟除威脅的根源,摧毀反復與他們爭奪霸權的迦太基,確保自己國家的主權,是英明、遠見卓識之舉。
也有人持相反的觀點,說羅馬人遠沒有堅守他們賴以贏得世界霸權的那些原則,而是出于與雅典人和斯巴達人同樣的統治欲望。的確,羅馬開始稱霸過程的時間要比這兩個城邦更晚,但一切跡象表明,它必定會抵達相同的目的地。因為羅馬人最初對所有民族進行戰爭,只是到對手戰敗、承認自己必須服從他們、執行他們的命令時就罷手了。而現在,在對珀修斯的行動中,羅馬的新政策首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它導致了馬其頓王朝的徹底覆滅。而新政策在有關迦太基的決定中更到達了頂點。因為迦太基人對羅馬并沒有刻意的冒犯行為,但羅馬人卻對他們施與了嚴厲而徹底的懲罰,即使他們已接受了羅馬人的一切條件,并同意服從他們的一切命令。
更有人認為,羅馬人總的來說是一個文明民族,他們有引以為豪的特殊美德。他們總是以一種直率而高尚的方式作戰,既不夜襲或埋伏,也不屑于搞各種欺詐行為。他們認為,直接而公開的襲擊是他們正當合法的作戰方式。不過,在對迦太基的整個行動中,羅馬人使用了欺騙手段。他們在某個時候提出某些條件,但隱瞞了其他條件,直到他們剝奪了這個城市的任何希望。[2]
希臘人的評論并沒有影響羅馬人向東擴張的步伐。當時活躍在這一地區的國家主要有:希臘馬其頓王國、敘利亞塞琉古王國和埃及托勒密王國等。這些希臘化國家雖然在當地還有一定的實力,但由于墨守成規、不思進取,加上內憂外患不斷,根本無法與日益強大的羅馬抗衡。通過3次馬其頓戰爭,希臘馬其頓王國成了羅馬的行省。隨著對馬其頓的征服,羅馬的國庫財富與日俱增。據普林尼記載:“在塞克斯圖斯·尤利烏斯(Sextus Julius)和路西烏斯·奧勒里烏斯(Lucius Aurelius)任執政官的那一年,即第3次布匿戰爭爆發前7年(前156),在羅馬人民的國庫之中有17,410磅沒有鑄成貨幣的黃金,有22,070磅白銀以及6,135,400塞斯退斯銀幣。在塞克斯圖斯·尤利烏斯和路西烏斯·馬爾西烏斯(Lucius Marcius)任執政官的那一年,也就是同盟戰爭爆發的那一年(前91),羅馬公共財庫中有……黃金和1,620,831磅白銀。尤利烏斯·愷撒在內戰中第一次進入羅馬時,從國庫中拿出了1.5萬磅黃金、3萬磅沒有鑄成貨幣的白銀,還有3,000萬塞斯退斯錢幣。事實上,國家從來沒有這樣富有過。埃米利烏斯·鮑魯斯(Aemilius Paulus)在打敗佩爾修斯國王后,從在馬其頓王國獲得的戰利品中抽取數量達3億塞斯退斯的錢財放入了國庫。此后,羅馬人便不再交納賦稅了?!?span id="rev_annot6">[3]
公元前60年,羅馬大將龐培征服敘利亞,敘利亞塞琉古王國滅亡,成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公元前30年,屋大維挺進埃及,埃及女王克里奧帕特拉自殺身亡,托勒密王朝也隨即從地中海的舞臺消失。羅馬終于成了地中海地區的主人,地中海也就變成了羅馬領土的一部分,成了“羅馬人的?!?。
那么,羅馬人究竟是以何種手段、在何種政制下,用不到53年的時間,成功地將地中海世界幾乎所有人類居住的地方置于自己的統治之下的?
波利比烏斯是希臘阿卡迪亞聯盟的將軍,也是羅馬崛起的見證人。他把羅馬的崛起歸結于政治制度的優越。因為這種分權制衡的共和政制可以應付多種事變并產生良好的效果,這在希臘的政治實踐中是沒有出現過的?!爱斖鈦淼奈kU威脅并迫使他們團結一致、互相支持時,國家的力量就會變得十分強大,任何必做的事都不會被忽略,大家都爭著想辦法來解決當前的難題;任何已經做出的決定都會馬上落實。所有人無論在公共事務方面還是在私人事務方面都會通力合作,以求實現他們自己設定的目標。因此,這種政體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所追求的任何目標都可成為現實。當他們再度消除了外來的威脅,獲得了由他們的成功帶來的幸運和富裕,并在享受這種繁榮的過程時,他們卻被阿諛和懶惰所腐蝕,變得傲慢和霸道,像世上經常出現的那樣。不過,我們看到國家本身已為它所犯之過錯提供了一種補救之法,這就是它的特殊之處。因為當三大機構中的某一機構發展得跟其他機構已不相稱,并企圖取得優勢、變得過分攬權時,由于上面所提到的理由,即三者之中沒有一個可以專權,大機構的意圖要受到其他機構的反制和阻撓,所以,很明顯,它們之中沒有一個可以凌駕于其他機構之上,或者以輕蔑的態度對待其他機構。事實上,各個機構永遠都保持著原狀,這是因為任何越權的行為都會遭到制止,而且每個機構從一開始就得考慮受到其他機構的制約?!?span id="rev_annot7">[4]
阿庇安把帝國的崛起歸結為謹慎和幸運?!坝捎谥斏骱托疫\,羅馬人的帝國達到偉大而持久的地位,當取得這個地位的時候,在勇敢、忍耐和艱苦奮斗方面,他們超過了所有其他的民族。在他們牢牢地鞏固他們的勢力之前,他們絕對不因為勝利而驕傲。雖然他們有時候,在單獨一天內喪失了2萬人,在另一次喪失了4萬人,又一次喪失了5萬人;[5]雖然羅馬城本身常在危急之中,[6]他們也絕不會因為不幸而沮喪;饑饉、時常發生的瘟疫、人民暴動,甚至所有這些事情同時發生,都不能使他們的熱忱受挫。直到經過700年勝負不能預測的斗爭和危險,最后他們才達成現在的偉大,取得現在的繁榮,作為老謀深算的報酬。”[7]
啟蒙時代的法國學者孟德斯鳩則認為,共和時期的羅馬之所以強盛,是因為當時的羅馬公民享有政治權利。他們都是國家的主人,具有勤勞、勇敢、愛國家、愛自由的主人翁精神。
應該說,羅馬的崛起依托于共和政治,這是不爭的事實;而崛起后的羅馬內爭又與共和政治密切相關,這也是不爭的事實。經過百余年的內部斗爭,屋大維終于恢復了羅馬的和平,開啟了帝國羅馬的元首時代。維吉爾是時代的親歷者,也是謳歌時代的詩人。他沒有辜負奧古斯都的期望,用了將近13年的時間,寫出了羅馬成功的必然以及建立奧古斯都元首政治的合理性。他以預言的筆調向世人宣布:“羅馬將由于他(羅慕盧斯)的掌權而聞名于世,羅馬的統治將遍布大地,它的威靈將與天相侔,它將用城墻圍起7座山寨,建成一座城市,它將幸福地看到子孫昌盛,就像眾神之母庫別列,頭戴峨冠,乘車馳過弗利吉亞的大小城市,眾神是她的后代,使她感到驕傲,她撫摸擁抱著成百的子孫,個個都是以天堂為家,個個都住在清虛之府?!薄斑@就是愷撒(指奧古斯都),這里是你(指埃涅阿斯)的兒子尤路斯那一支,他們的偉業有朝一日都將與天比高。這千真萬確就是他,就是你經常聽到要歸在你名下的他—奧古斯都·愷撒,神之子,他將在拉丁姆,在朱庇特之父薩圖努斯一度統治過的國土上重新建立無數個黃金時代,他的權威將越過北非的迦拉曼特和印度,直到星河之外,直到太歲和太陽的軌道之外,直到背負蒼天的阿特拉斯神在他肩上轉動著繁星萬點的天宇的地方。”[8]
史學家李維也在《建城以來》(又稱《羅馬史》)的序言中強調:“從來沒有哪個國家具有比羅馬更偉大、更神圣、更杰出的典范;從來沒有哪個國家能像羅馬那樣如此長時間地將貪婪和奢侈杜絕于社會之外;也從來沒有一個國家能對清貧和簡樸的生活保持如此特別的敬意和如此長期的尊重。”
鼎盛時期的羅馬,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版圖西起英格蘭北部,東至亞美尼亞山區、敘利亞沙漠和幼發拉底河上游,南達撒哈拉沙漠,北到萊茵河、多瑙河及北蘇格蘭高地。所轄人口約5,400萬,約占當時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龐大的地中海完全成了羅馬人的“內湖”。它與中國的漢朝,一東一西,遙相對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強的兩個國家。
在羅馬治下,“整個世界都好像是在歡度假期一樣,脫下了古代的戰袍,穿上了自由歡樂的錦袍。所有的城市都已經放棄了它們舊有的爭端,希望在一件單純的事情上取勝,那就是每個城市都希望使它自己變得更快樂、更美麗。到處都是游戲場、噴泉、紀念碑、神廟、工場和學?!谐鞘卸汲錆M著光明和美麗,整個大地都好像是元首的花園一樣。友好的烽火從它的平原上升起,而那些戰爭的硝煙就好像是隨風散去,到了山海以外,代替它們的是說不盡的美景和歡快……今天,希臘人和外國人都可以空著手,或是滿載著金錢,到處作自由的旅行,好像是在自己家里一樣……只要做了羅馬人,或者成為你們治下的一位居民,即有了安全的保障”。荷馬曾經說過,“大地是屬于大家的,你們使這句話變成了現實。你們已經測量了整個世界,架橋梁于河川之上,開驛道于山地之間,建基地于荒漠之中,使萬物都有了文明,使萬物都有了秩序和生命”[9]。
在羅馬治下,“各種商品的交換,以及和平帶給我們的福祉,大大提升了我們的生活質量,甚至連過去一些不知名的事物,現在也都進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10]。
在羅馬治下,“整個世界,包括人類享用的所有物產,都在不停地進行著交換和流通”[11]。
大約在公元100-101年,羅馬屬下的一支馬其頓商隊不遠萬里,跨越崇山峻嶺,來到漢朝的首都洛陽,受到了東漢政府的歡迎。馬其頓遣使內附之事被正式寫入中國正史,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
羅馬人不但武功蓋世,文化建設也很有成就。以拉丁語的發展為例,羅馬的拉丁文有23個字母,其中21個是從先進的近鄰埃特魯里亞人那里學來的。早期羅馬的拉丁語很不成熟,學校以及大量的作品都用希臘文完成。監察官迦圖是第一個用拉丁文書寫歷史的人。以后,經過愷撒、西塞羅、維吉爾等人的不斷努力,拉丁語才開始在羅馬世界傳播并產生影響。帝國時期,隨著帝國政府對其他民族統治的加強,拉丁語這一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得到了更為迅速的傳播。除了在少數地區受到希臘語抵制外,它逐漸取代了其他民族的語言,成了地中海世界最主要的語言。正如恩格斯所言:“羅馬的世界霸權的刨子,刨削地中海盆地的所有地區已經有數百年之久。凡在希臘語沒有進行抵抗的地方,一切民族語言都不得不讓位于被敗壞的拉丁語;一切民族差別都消失了,高盧人、伊比利亞人、利古里亞人、諾里克人都不復存在,他們都變成羅馬人了?!?span id="rev_annot15">[12]
人們常說,“光榮屬于希臘,偉大屬于羅馬”。羅馬是古代西方偉大的實踐者和建設者。偉大的羅馬不但創建了偉大的地域帝國,還創造了偉大的精神帝國。盧克萊修、迦圖、波利比烏斯、西塞羅、瓦羅、愷撒、李維、維吉爾、賀拉斯、奧維德、昆提良、普林尼、塔西佗、普魯塔克、阿庇安等都是創建羅馬帝國的功臣。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勞為羅馬增光添彩,為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公元284年,羅馬進入君主制時代,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晚期羅馬帝國時代。原先連接帝國領土上廣大人群的羅馬國家,逐漸成了“他們最兇惡的敵人和壓迫者。各行省消滅了羅馬,羅馬本身變成了行省的城市,像其他城市一樣。它雖然有特權,但已經不再居于統治地位,已經不再是世界帝國的中心了,甚至也不再是皇帝和副皇帝的所在地了,他們現在住在君士坦丁堡、特里爾、米蘭。羅馬國家變成了一架龐大的復雜機器,專門用來榨取臣民的膏血。捐稅、國家徭役和各種代役租使人民日益陷于窮困的深淵,地方官、收稅官以及兵士的勒索,更使壓迫加重到使人不能忍受的地步。羅馬國家及其世界霸權引起了這樣的結果:它把自己的生存權建立在對內維持秩序、對外防御野蠻人的基礎上,然而它的秩序卻比最壞的無秩序還要壞,它說是保護公民、防御野蠻人的,而公民卻把野蠻人奉為救星來祈望”。
普遍的貧困化,商業、手工業和藝術的衰落,人口的減少,都市的衰敗,農業退回到更低的水平——這就是羅馬人的世界霸權的最終結果。[13]
公元378年,羅馬軍團為西哥特騎兵所敗,羅馬失去了地中海世界軍事上的優勢。公元410年8月24日,阿拉里克帶領的西哥特軍隊攻占羅馬,羅馬城陷落。公元455年6月,羅馬再次遭到汪達爾人的洗劫。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終于在羅馬人民和日耳曼人的雙重打擊下滅亡了,西羅馬帝國已經失去了其生存的條件,永遠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帝國已逝,但影響久存。羅馬不但為后人提供了許多實踐的案例,還留下了豐富的遺產。后來的尤其是近現代的西方文明皆與羅馬人培植的歷史土壤密切相關,更與羅馬人奠定的人文基礎緊密相連。正如恩格斯所言:“沒有希臘文化和羅馬帝國所奠定的基礎,也就沒有現代的歐洲?!?span id="rev_annot17">[14]
[1]阿庇安,《漢尼拔戰爭》,13。
[2]波利比烏斯,《通史》,9。
[3]老普林尼,《博物志》,33,17。
[4]波利比烏斯,《通史》6,18。
[5]例如在坎尼之役喪失了5萬人?!凶g者注
[6]例如漢尼拔進攻羅馬?!凶g者注
[7]阿庇安,《羅馬史》,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16-17頁。
[8]維吉爾,《埃涅阿斯紀》,楊周翰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61頁。
[9]阿里斯提德斯,《羅馬頌》,97-101。
[10]老普林尼,《博物志》,14,1。
[11]老普林尼,《博物志》,27,1。
[1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8頁。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8-150頁。
[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