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書》與中國文化
- 姜建設
- 765字
- 2024-01-04 11:06:02
《尚書》源流
馬克思說過,歷史發展是不平衡的,有時候一天等于二十年,有時候二十年等于一天。雅斯貝斯則說,從公元前9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的七百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這都是在講歷史發展的差異性問題。不同歷史時期向后世顯示意義的大小在不同領域里顯然是有差別的。對于中國思想文化史來講,周秦時代具有特殊的意義。今天所謂的“傳統文化”,其核心內涵和基本特征差不多都是在這個時期凝聚成形的,因此,記錄這一時期思想文化演進歷程的歷史典籍,自然備受歷代研究者的關注。當代有的文化史研究者把它們稱為“文化元典”,竭力探究其中蘊涵的“文化元”,目的在于為今天的社會生活提供借鑒。這件工作顯而易見是有意義的。在這些文化元典中,《尚書》無疑屬于“元中之元”,地位顯得特別突出和重要。唐代著名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斷限》篇中對此有一個十分明確的說法:
夫《尚書》者,七經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學者必先精此書,次覽群籍。譬夫行不由徑,非所聞焉。
“七經”是指儒家學派的七部經典,在劉知幾生活的初唐時期,被尊奉為“經”的儒家著作已經從五種擴展到七種,故稱為“七經”;而“百氏”則是指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及其以后各位思想家們的著作。事實上,劉知幾在這里是用“七經”和“百氏”來總括古代學術的。由于《尚書》是一切學術的淵藪,所以正確的學習次序是,先把《尚書》讀熟,然后再讀其他著作。平心而論,劉知幾的這個說法是很有見地的,《尚書》理應受到人們的重視。至于后來圍繞《尚書》而出現的今古文之爭及其真偽之辨等等,則是文化元典迷人魅力的一個個具體表現形式,也應該有個歷史的說法。因此,這里就先從《尚書》傳播過程中出現的幾個不同名稱談起,進而說到它的思想內涵及其對后世中國歷史發展的種種影響,旨在從一個新的角度對這部重要的文化元典作出一個全新的文化詮釋。不當之處,敬請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