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代序

陳來學術自述

一個人的學術自述,按道理說,應當依照歷史和時間的順序,將自己學術成長和發展的經歷,按時間先后的順序鋪寫出來。不過,就我的情況來說,這種方法卻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主要的原因是,我的研究領域較寬,從古代到現代,從學術到思想和文化,包含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時代。而且我自己常常在一個時期里同時開展不同方面的研究。所以我在以下采取的陳述的方式,是以領域為分別的方式,而不采取以時間為先后的方式。當然,在每個領域中,我盡量按時間先后來敘述我的學術工作。

我的專業領域是中國哲學史。大體來說,到目前為止,我的學術工作可分為古代、近世、現代幾大方面。具體說來,即:宋元明清理學與近世思想史研究;古代(春秋以前)宗教與先秦思想史研究;現代中國哲學研究與20世紀傳統與現代的文化論爭研究。

我的學術經歷應從1978年開始。雖然1969年以后我一直從事哲學社會科學的自學,但1978年考取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專業研究生后,才真正開始了學術研究的歷程。我的學術基礎是宋明理學研究。我的碩士論文是《論朱熹理氣觀的形成與演變》,這個題目以前沒有人做過研究。做好這個題目需要兩方面的條件,一是對朱子哲學的理氣范疇和問題有恰當的哲學理解,二是掌握朱子論理氣資料的歷史年代以確定其發展演變。在前一個方面,我接受了張岱年先生對中國哲學史范疇問題的分析方法,保證了哲學分析的妥當性。在后一個方面,我追隨清儒處理朱子文獻年代的考證方法而擴大其范圍,在論文著寫之前先作了《朱子書信編年考證》,為論文的敘述分析打下了堅實的文獻考證的基礎。《朱子書信編年考證》書稿也是我最早完成的學術著作。回顧起來,我在碩士研究生期間,研究和成果的起點較高,除了寫成了這部著作的初稿外,我在研究生期間在《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發表了我的第一篇文章《張載的氣觀與理觀》。

我在1981年研究生畢業,留校教書,1982年報考博士生,之后在張岱年先生指導下在1985年完成了博士論文并獲得博士學位。博士論文把對朱子理氣先后論的研究不僅擴大到朱子整個理氣觀的研究,更擴大到整個朱子哲學的研究,其研究的特色即在進行專題理論分析的同時,在每部分的研究中都貫徹了注意其思想歷史發展歷程的分析。取得博士學位后回系繼續教書,并修改這兩部朱熹研究的書稿交付出版。博士論文《朱熹哲學研究》1988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朱子書信編年考證》198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朱熹哲學研究》認為朱熹哲學是由不同層次構成的復雜體系,故通過縝密的分析、論述揭示了朱熹哲學中哲學命題的不同意義,從而以朱熹哲學為典型,對宋明理學的重大問題和基本特征獲得了深切、具體的了解。同時,全書對朱熹哲學思想及其發展作了細密的歷史考察,梳理了朱熹早中晚年學術思想的發展線索和朱熹在重大哲學問題上前后思想的演變脈絡,對朱熹哲學研究中的一系列疑難問題有較大的突破。此書后來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增訂本即《朱子哲學研究》。至于《朱子書信編年考證》一書,世界著名朱子學權威陳榮捷先生為之作序,稱贊“考據之精審,其治學方法之謹嚴,實為當代學者所罕見”,“深信此書將為劃時代之作也”。

1986年在將朱子研究的書稿交付出版社后,我即赴哈佛大學訪學。由于中國內地學術與臺港學者的研究已隔絕三四十年,所以1986—1988年我在哈佛期間,利用哈佛燕京圖書館大量閱讀了1950年代至1980年代臺港學者有關中國哲學與中國歷史研究的著作,廣泛了解了美國中國哲學與宗教研究的概況。在美國期間我也開始準備我的關于明代王陽明的哲學研究。1988年回國后,為了王陽明哲學的研究,我還大量閱讀了現代西方哲學的著作,以拓展哲學詮釋的視野。1990年春我完成了對王陽明哲學的全面研究,并交人民出版社,于1991年春出版,這就是《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該書的特點是,深化了陽明心學的主體性研究,詳細論述了陽明學術思想從誠意到格物到再致知的前后發展,重點論述并詮釋了以四句教為中心的陽明晚年思想及其意義,在王陽明哲學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把中國學者的王陽明哲學研究提高至世界前沿的水平,此書亦被稱為王陽明哲學研究領域的經典之作。全書把哲學史研究、比較哲學研究、文化問題研究和文獻史料研究合為一體,對王陽明哲學的內容進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并對其哲學的不同發展階段進行了細致的考察,力圖呈現出王陽明哲學的基本性格和整體面貌。本書作為系統研究王陽明哲學的專著,在思境、學理、史料等諸方面,都富有開創性;在王陽明哲學思想研究的各個重大問題上都提出了新的分析和詮釋,充分體現了作者在思想把握上的理論造詣和文獻把握上的學術功力,代表了當代陽明學研究的高端水平。學界認為,本書雖集中在王陽明哲學的研究,但其解決的問題和研究方法,對整個陽明學、宋明理學乃至中國古典哲學的研究皆具有普遍的示范意義。

在出版了幾部有關朱子學與陽明學的著作之后,1992年我出版了《宋明理學》,此書以二十幾位理學思想家為主,敘述了宋明理學的產生、發展和演變,以求展示出宋明理學的基本人物、學術派別、概念命題和理論特色,著力揭示宋明理學發展的固有脈絡和內在討論。其起因是:1990年5月,光明日報和遼寧教育出版社的一些同志要辦“國學叢書”,請張岱年先生作主編,要我承擔《宋明理學》的寫作。當時我的《有無之境》剛剛交稿,想暫時告別宋明理學,但因叢書是張先生主編,就接受了約稿。既然接受,我就立意想把這個選題寫得更有意義些。于是我決定把這部書作為國學教材來寫,對象是大學文科學生和研究生,以及對了解宋明理學有興趣的其他讀者。該書1991年在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出版后,根據學界同行和同學的反映,本書應當說是內容比較全面,敘述簡明準確,比較適宜教學和自學使用的宋明理學教材。本書所以得到大家的肯定,除了敘述的教科書方式而外,主要是由于,與其他同名的著作相比,作者是專門從事宋明理學研究的學者,在本書之前,我已經出版過朱子和王陽明的學術專著,在北京大學講授過宋明哲學的課程。

順便一提,由于香港公開大學指定以《宋明理學》為教科書,邀我撰寫與之配套的函授教程,1998年夏我撰寫了《中國宋元明哲學史教程》,其中不僅在內容上比《宋明理學》有很多補充,還詳列出單元目標、測試題、答案等,頗適于自學,1999年由香港公開大學出版并使用。這也使得我的有關宋明理學的教材體系更加完整。

在21世紀初,在出版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以后,我開始回歸于宋明理學的研究。我首先著手編輯《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 《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是從我多年來所發表的有關宋明清思想研究的論文中,選擇其中最重要而有代表性的部分,結集而成的一部學術性著作。雖然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后,我的主要學術精力已不專在理學,但我在集中處理古代宗教與倫理,關注現代中國哲學與文化的同時,仍然會不斷撰寫有關宋明理學的論文,以應對學界的不同需要。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有關明代儒學的研究。如為了與韋伯的儒學論對話,除了有關儒學現代化的研究外,我專題研究了蒙學與明清世俗儒家倫理的特質。又如我對嘉靖時期陽明學會講的研究,對泰州學派顏山農思想的研究等,在當時都是有開創性的。在文獻研究方面,《善本甘泉文集的發現及其史料價值》是我利用北大圖書館的善本所作的研究,它的發現使得明代著名思想家湛若水的思想資料比通行本增多一倍,從而使得日本學者以往關于湛氏的研究著作完全過時。此外,如對王陽明語錄的輯佚研究,在90年代中,由我自己陸續發現、收集、輯佚王陽明的語錄佚文已達二百三十余條,見于《遺言錄、稽山承語與王陽明語錄佚文》 《王龍溪、鄒東廓等集所見王陽明言行錄佚文》等文,大大補充了《陽明全書》的思想資料,不僅體現了作者的功力,也對世界范圍內的陽明學研究起了推動作用。上述這些專著之外的論文,連同我陸續寫的有關朱子學的論文,在2003年收為一集,題名為《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這些在作者學術著作以外所發表的論文,與我已經出版的學術著作一樣,應該說都代表了同時代宋明哲學思想研究的領先水平,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從2002年開始,我著手進行王船山哲學的研究,并于2004年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詮釋與重建——王船山哲學的精神》。王船山是宋明思想史上朱熹、王陽明之后宋明儒學的第三位大家,本書一反五十年來學術界以啟蒙思想和反理學來理解王船山思想的主流看法,基于翔實的文本分析,提出了與以往學界全然不同的結論。本書的特點是:第一,以船山關于《四書》的義理詮釋為中心,作為研究船山與朱子學派關系的基本進路。第二,以船山《正蒙注》為歸結,突出道學的問題意識,與通常的哲學史問題意識不同。第三,致力船山思想資料及其義理的深入解讀,注重內在的研究和客觀的呈現。第四,立基于宋元明清儒家思想運動的歷史觀察,以觀察船山思想的地位。全書以“經典與詮釋”為研究進路,集中研究王船山對《四書》的哲學解釋及其對宋明道學《四書》解釋傳統的批判繼承,突出其中的道德論、心性論、功夫論、解經學,致力呈現其中的儒學思想和理學思想在王船山整體思想中的意義。同時以船山《四書》詮釋的哲學觀照其晚期與道學有密切關系的重要著作《思問錄》和《張子正蒙注》,從而整體地理解并闡明了王船山與宋明道學的內在關聯。本書認為船山不僅是儒學思想家,也應被視作宋以來道學運動中人,他的思想形態是屬于道學中張橫渠的一派,并與朱子有著廣泛的繼承關系。在思想領域,清初這個時代的主導方向是指向于對明代理學衍變(陸王派和程朱派)的反思和超越,轉向篤實的道德實踐,而船山學術思想的這種反思活動,以“文化的反省”和“正統的重建”為主要特征,可以視為這一反思和轉向時代的開端的代表。由于我自己多年從事宋元明的理學思想史的研究,所以這種突出道學和道學史(或儒學史)的視角的船山研究,便于和適合發揮我自己的研究特長。評論認為,本書注重內在理解與客觀呈現的態度,與其嚴謹、精密、扎實、厚重的學風,以及本書的分析與結論,把王船山哲學思想的研究在世界范圍內提升到新的境界,也使本書成為王船山哲學思想研究新的典范之作。

1991年秋,《宋明理學》一書交稿后,我決定暫時告別宋明理學研究,把主要精力轉向古代思想研究和現代哲學研究。這里所說的古代是指上古,即三代文明,重點是商代、西周、春秋的思想研究。在收集了相關的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資料后,1992年夏我確定了研究的主題和線索,主題即在三代文明中探求儒家思想的根源,線索是從宗教人類學入手,從巫覡文化、祭祀文化、禮樂文化的展開來加以論述。1994年開始、1995年完成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一書的寫作,1996年夏由三聯書店出版。這部著作交叉使用人類學、宗教學、文化學、歷史學等方法,對夏商周的宗教與倫理觀念作了綜合性思想史的研究。由于這個時代是前哲學時代,故不能采取一般的哲學史研究方法,又因為這個時代屬于前軸心時代,故特別關注中國早期文明發展中前軸心時代與軸心時代的連續性。這部著作在思想史研究上是具有開創性、奠基性和典范性的。評論者指出,由于作者把中國前軸心時代的文化置于世界歷史的宏觀框架中比較考察,并且廣泛地吸取了世界學術前沿的研究成果,由此而提出了一系列獨到創新的看法;認為本書以恢宏的氣度、寬廣的視野和精辟的論證,將思想史傳承的起點追溯至殷周之際,從而提供了理解一種前諸子哲學的思想史的理論框架和可能途徑,創造性地闡釋了古代中國思想的特征和發展模式。在該書的后記中我說道:“本來,按照我的計劃,是要寫到春秋末期孔子出生的時代,但現在已經完成二十多萬字,所以就此告一段落,我希望如有機會,在下兩本書中再來繼續本書的研究。”這部書只寫到西周,還未及詳細研究春秋時代,而由于1995—1996年我在日本東京大學教書,1997年在哈佛大學教書,故在此段時間中沒有繼續這一主題的研究。

1998年教育部推行跨世紀學人計劃,我被北京大學推為人選,入選后要求完成一項研究課題,于是我確定以“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為主題延續我的古代思想研究。1999—2000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書期間,我完成了《古代宗教與倫理》的姊妹篇《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2002年由三聯書店出版。這部書也可以說是一部孔子以前的春秋思想史,因為這個時期罕見有成體系的思想家人物,所以思想史的研究不可能以人物來呈現,仍然適宜以問題來展開。以往的春秋思想研究只是研究春秋末期孔墨等家的思想,對孔子以前的春秋思想尚無系統研究。本書可以說是第一部“春秋思想史”的研究。全書通過對前孔子時代的春秋時期的占筮文化、神鬼信仰、神話傳說、宇宙觀念、天道觀念、民神沖突、史官文化、宗法制度、政治秩序、禮儀文化、君子理想、經典的形成、德性倫理的具體研究,意在說明這一時代的文化與西周文化在精神氣質上的連續性,具體體現這個時代精神生活的變化和文化的各個領域的生動發展,確定這一時期文化發展的方向和水平,并呈現出儒家思想及整個燦爛的先秦哲學發生的文化前提與環境。本書交叉運用了宗教學、神話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文化哲學等多學科的方法,對以往單一思想史的研究具有突破性;本書不僅在對春秋時代思想文化演進的基本線索把握方面,而且在信仰文化、德行倫理、經典形成、禮治秩序等方面都能發前人所未發,提出了獨到深入的思想論點,對今后春秋思想史的研究和諸子學的研究,有其重要的學術意義。

1990年代以來出土文獻的公布,吸引了古代思想研究學界的關注,我也不例外。早在1993年馬王堆帛書易傳釋文公布時,我就寫了論文《馬王堆帛書易傳與孔門易學》,后來我又寫了《帛書易傳與先秦易學》一文。1998年發生了一個重要的學術史事件,這就是郭店楚墓出土戰國竹簡釋文的公布出版。作為推進郭店楚簡思想史研究的參與者,我在第一時間也寫了幾篇論文。1998年5月2日我在國際儒聯研討會上宣讀了我的論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篇的論文,最早提出此篇與子游學派的關系。同年秋天,我又寫了《郭店楚簡儒家記說續探:〈尊德義〉與 〈成之聞之〉》。1999年夏參加香港中文大學五十年慶會議,我提交了論文《史料困境的突破與儒家系譜的重建——郭店楚簡與先秦儒學》,在2001年寫了《郭店楚簡 〈性自命出〉與上博藏簡 〈性情篇〉》。2005年因參加龐樸先生在山東大學主持的儒學研究中心的會議,我對《性自命出》的思想義理重新加以研究,寫了《郭店楚簡 〈性自命出〉與儒學人性論》。2006年夏在哈佛,專心研究竹帛《五行》篇,一共寫了四篇論文,即《竹帛 〈五行〉為子思、孟子所作論》《竹簡 〈五行〉分經解論》《竹簡〈五行〉與子思思想研究》 《帛書 〈五行〉說部與孟子思想探論》,從作者、章句、思想等方面對《五行》作了比較系統的研究,全面地提出了我自己對《五行》篇新的系統的看法,從而成為與龐樸不同而可與之并立的另一五行篇解釋系統。我把這些討論簡帛文獻的論文集結在一起,由三聯書店于2009年出版。由于此書之中對于《五行》篇的研究比較系統,故定名為《竹帛五行與簡帛研究》。

此外,我也寫了一些先秦思想史研究的論文,如有關孔子、孟子、荀子、莊子、公孫龍子等。還應提到,我也就魏晉玄學、王弼、郭象的哲學性質等問題寫過論文,在魏晉玄學的領域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視的觀點,得到了魏晉玄學專家的肯定。

自1980年代后期以來,我一直積極參加了有關傳統與現代化的文化論爭。作為反對激進的反傳統思潮的代表之一,我在致力于學術研究的同時,始終關注并努力回應思想文化界的反傳統聲浪,也寫了不少文章和評論,投身對思想文化問題的介入與參與。1997年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人文主義的視界》,這是一部思想文化的著述。由于80年代文化熱以“傳統—現代”為核心展開,而反傳統思潮又頗盛一時,因此,在思想文化界一直有一種抗拒反傳統思潮,要求正確理解價值與精神傳統的呼聲。它是和反傳統的主張相伴而生的,只是,在80年代,反傳統的思潮在社會上居主導地位,它的聲音比較弱。90年代以后的情況有所變化,其所以變化的原因很多,而知識界思想文化觀念的成熟與中華經濟的迅猛發展應是重要的原因。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圍繞儒學價值傳統在現代社會的意義,對近代以來有關的文化討論和社會科學研究的一種反思。作者的文化立場是肯定儒學價值傳統與世界其他大的宗教傳統一樣,在現代社會仍有其意義,而對全盤反傳統的激進主義文化觀持批判態度。書中通過批判的分析,站在中國文化和儒家思想的立場上,批判地回應了20世紀文化激進主義的口號、觀念。此前,1994年我在臺灣允晨出版公司出版了《哲學與傳統——現代儒家哲學與現代中國文化》,該書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為哲學,下部為文化,上部為我對現代儒家哲學如熊十力、馬一浮、馮友蘭哲學的研究,下部為我對20世紀文化激進主義反傳統思想的理論分析與批判,并致力回應馬克斯·韋伯對儒家文化與現代化關系的不當理解,這是我關于現代中國哲學和現代中國文化的第一部著作。后來此書的“文化”與“哲學”兩部分內容,隨著我的研究的擴大和增加而發展為兩部獨立的書,文化的部分在1997年即歸結為《人文主義的世界》一書,此書的增訂本2005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更名為《傳統與現代——人文主義的視界》。此增訂本在2009年也出版了英譯本,由歐洲著名出版社Brill出版。本書可謂是作者論述其文化觀的代表作,其主要內容是圍繞儒學價值傳統在現代社會的意義,對近代以來有關的文化討論和社會科學研究進行的一種深度的反思,全書的主旨是揭示并分析近代文化觀論爭的對立主張,謀求化解近代以來傳統與現代的緊張,肯定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學價值傳統在現代社會仍有其意義。此書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代表了當代儒學對時代文化思潮的回應。

“哲學”的部分,后來發展為《現代中國哲學的追尋——新理學與新心學》,由人民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內容是對熊十力、馬一浮、梁漱溟、馮友蘭哲學的較為全面的研究,特別是對馮友蘭哲學的研究。20世紀中國哲學的發展顯示出,在引入、學習西方哲學的同時,繼承、借鑒并發展中國古典哲學的傳統,以建立起與傳統有聯結性的新的中國哲學,始終是后五四時代哲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1919年以后,現代中國哲學中出現了幾位與中國傳統哲學有密切關系的哲學家,即熊十力、梁漱溟、馬一浮、馮友蘭等。不管他們在自我意識的層面對“哲學”的了解和觀念有何不同,從思想實踐的特質來看,他們的基本特點都是,面對西方哲學的引進和西方文化的沖擊,一方面在文化上堅持肯定中國文化傳統的價值,一方面在理論上吸收西方哲學對傳統哲學進行重構。他們在20世紀遇到的問題,仍然是我們今天要面對的問題。也因此,他們的思考和努力,是21世紀中國哲學發展所必須參考的借鑒。本書在寫作上,是以當代中國文化的視野和中西哲學的融合前景,作為研究和觀照的出發點,探索20世紀現代中國哲學家在發展具有中國性的哲學方面的經驗,以作為21世紀中國哲學建設的參考。

2011年我出版了又一部關于現代思想文化的專著,即收入“清華國學叢書”的《孔夫子與現代世界》。20世紀中葉以來,儒家思想的開展是在和現代文化的互動中實現的,有關現代文化的各種思想對儒家哲學和思想文化形成了刺激和挑戰,而現代儒學必須對這些挑戰進行回應和思考,在這種回應和思考中,一方面盡其關注現實的文化責任,另一方面發展儒學的現代思考。《孔夫子與現代世界》是一部有關儒學的前沿性思想理論著作,全書從孔子在當代中國的重新登場開始,以面對世界文化而提出新的哲學觀念“多元普遍性”為結束,對儒家思想和儒學傳統與現代世界與文化的各種關系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討論。全書主題集中,時代感強,對儒學在當代面臨的挑戰,都從現代文化的問題意識給予了回應,進一步表達了我的儒學思想。本書各章既有面對全球倫理、人權對話、生態文明等挑戰對儒家立場的闡發,又有對古典儒家教育、政治、禮治思想的現代詮釋和解讀,以及對現代儒學發展的透視和分析,是對儒家價值以及現代意義的較全面的闡述。

承三聯書店的好意,把我在2009年以前已出版的學術著作加以整合,編為“陳來論著集”共十二卷,并于2009—2010年出齊。我的有關宋明理學的主要著作都已經翻譯為韓文出版,在中國臺灣也已經都有繁體字本。《傳統與現代》則有英文譯本,是由歐洲著名人文出版公司Brill出版的。

2014年6月我出版了我的哲學著作《仁學本體論》。其直接緣起是,2010至2011年,李澤厚先生出版了《該中國哲學登場了?》和《中國哲學如何登場?》,但我一直未曾注意。2012年夏在吉林大學開會,聽到有學者發言提到這兩本書,于是在2012年12月我請學生幫我買來這兩部書,并細讀一過。李澤厚在書中說:“后現代到德里達,已經到頭了,應該是中國哲學登場的時候了,當然還早了一點,但可以提提吧。我先冒喊一聲,愿有志者、后來者聞雞起舞,競創新思,卓爾成家,走進世界。”這兩部書所說的“中國哲學”不是泛指當今中國的所有哲學研究系統,而是專指中國傳統哲學直接傳承的系統,即所謂“中、西、馬哲學”的“中哲”。因此,這一關于“中國哲學”登場的呼吁,無疑是對作中國哲學研究的學者的挑戰與促進,而吾人必須響應這一呼吁、回應這一挑戰,以促進中國哲學當代的發展。于是我立意以仁本體回應李澤厚的情本體,期以帶動中國哲學界的更多響應。當然,李澤厚表達的是要“走進世界”即從世界哲學的范圍對中國哲學登場的期盼,而我們的立場則以適應中國當代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參與中華文化的復興、發展新的儒家哲學的需要為主,并非專以世界哲學為思考基點,但無可否認也包含了針對現代世界的意義。現代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有貞元六書,書名皆以“新”字為首,如韓愈有《原人》篇,馮先生書稱《新原人》;韓愈有《原道》,馮先生書稱《新原道》。但馮先生沒有《新原仁》之作。在一定意義上,我的《仁學本體論》書可謂為“新原仁”之書,可以說是接著《新原人》 《新原道》等現代中國哲學思想講的。“新原仁”即對仁的根本義進行深入研究,而建立一仁的本體論。

2013年11月在深圳大學新儒家會議上我作了主題發言,這個發言修改后以《新儒家之后儒學何為?》為題刊載在《人民日報》,我在這篇文章的結尾處說:“除了這些重要的工作之外,還有一項中心的工作,即哲學系統的重建與發展。也就是說,面對從中國現代化初期邁向進一步的發展,新的儒家哲學應當出現,也必然會出現,而且將是多樣多彩的。它將在傳統儒學與現代新儒學的基礎上,面對中華文化走向復興、走向世界而展開、而顯現。正如五四前后的文化論爭,到20年代整理國故的沉淀,再到30年代民族哲學的發揚的歷程一樣,中國大陸經過1980年代文化熱的文化討論,經歷了1990年代后期至今的國學熱的積累,可以期望,伴隨著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復興進程,新的儒家思想理論,新的儒家哲學的登場,是指日可待的了!”這里所說的,主要依據之一就是即將登場的《仁學本體論》。

這本書的內容提要說:本書是作者論述其儒學本體論的哲學著作。作者繼承和展開了古典儒學的仁論、道體論等,批判地吸收了近代以來的中國哲學本體論,在綜合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從而將儒學的仁論演為一仁學的本體論。其哲學建構既是對儒家古典仁學的傳承,也是對近代以來中國哲學本體論的接續與回應,是當代儒家哲學的綜合創新之作。

***

編者按:以上內容是陳來先生的學術自述,其主體部分來自先生2013年9月在《學術界》中發表的《陳來學術自述》一文。編者認為,該學術自述可以說是本書的一個絕好序言,故列于此,代替序文。讀者讀陳先生的《自述》,即可知其一直以來學術關心之所在。2014年,先生又出版了《仁學本體論》一書,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上文“自述”的第四部分,是先生在新浪博客上補充的內容,可以揭示陳先生自覺從事當代中國哲學建構的心曲,以及學界對該書的高度評價,故編者在編輯該書的時候,特別選取了該書的部分篇章。另外,先生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很關注西方美德倫理的發展,也努力從儒學的角度對西方的美德倫理運動給出儒家的回應。這些理論成果都收到2019年三聯書店出版社新出版的《儒學美德論》一書中。陳先生在該書《序》中說:“本書可以說是以美德的追尋為中心的一個中國倫理研究。……我們的目的是檢視儒家倫理與美德倫理的關系,辨明儒家倫理與美德倫理的異同,并把美德倫理作為一個研究視角,擴大儒家思想的研究,加深對儒家美德理論和道德思想的理解。”編者認為,《儒學美德論》代表了目前儒學德性論研究的一個集中而突出的典范,該書的出版,可以預見會掀起一個儒家德性倫理研究的新熱潮。陳先生的“學術自述”并未述及該部分內容,故編者特別在此揭出該書的重要性。在本書中,編者也選取了先生研究儒家德性倫理的三篇文章作為代表。其他內容的選編,則主要依據先生的“自述”,以及自己多年來跟先生學習時的體會。

縱觀陳先生的中國哲學研究,他總是站在國際學術的至高點,對世界中國哲學研究的全局、前沿問題、最新動態了然于胸。且不止于此,陳先生有著高度的學術研究的自覺,他不斷通過自己的學術研究參與并引領國際中國哲學的發展,他的很多研究成果早已成為國際中國哲學研究的典范,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先生著述宏富,且精義紛呈,充滿真知灼見,編者在選編的過程中更是有“仰之彌高、鉆之彌堅”之嘆。不過,限于篇幅的原因,對于其中很多非常有影響的學術成果,只能忍痛割愛。

最后,希望讀者通過閱讀本書的內容,嘗一臠而知其美,并進而研讀陳先生的其他重要著述。當然,限于學力、識見的原因,去取失當之處,也敬請陳先生和讀者諒解。

2020年9月2日編者謹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汇区| 南澳县| 冷水江市| 定安县| 石首市| 西和县| 三门县| 志丹县| 都兰县| 闻喜县| 玉山县| 南澳县| 湖口县| 确山县| 华容县| 海兴县| 白朗县| 渭南市| 淄博市| 高阳县| 营山县| 桦南县| 宝兴县| 名山县| 兴隆县| 海宁市| 钦州市| 定兴县| 巴彦县| 甘德县| 上饶市| 会泽县| 梅河口市| 镇江市| 香格里拉县| 福安市| 永定县| 乌苏市| 香港 | 银川市|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