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說史記三千年·西漢名臣
- 王嗣敏
- 2804字
- 2024-01-04 10:31:44
第一章 苦讀書貧家貴子 只要錢陳平擇婦
陳平是漢代風云人物,也是漢朝的開國功臣,歷經漢高祖劉邦、呂太后、漢文帝三個時代,是當之無愧的政壇“不倒翁”。陳平與張良一樣,都是研究道家經典著作的,二人倒是相得益彰。說張良是“謀略家”,陳平是“陰謀家”,都是智謀,卻體現褒貶。張良的計謀都是戰略層面上的,規劃國家走向,而陳平的謀略多是戰術層面上的,針對現實問題找到切實可行的方法,甚至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善使用陰謀”。陳平和張良在人生態度以及對榮華富貴的處理上也是大相徑庭的。張良真正悟出了道家的精髓,所以他能急流勇退、謙虛退讓、善始善終。陳平也學到了道家的真本領,可是他把道家哲學功利化了,他的目的是攫取榮華富貴,但是,因為他能活學活用,倒也游刃有余、進退自如。陳平是個標準的政客,想要讓他為理想和原則而犧牲,恐怕是辦不到的。他確實是靈活性出眾,善于察言觀色、見風使舵,所以高祖評價陳平是“智有余,而不可獨擔大任”,也應該是看出他過于狡猾,不會是國家的中流砥柱。人性是復雜多變的,陳平更是這樣。他是千變萬化的,不是一個臉譜化、概念化的人,他之所以能夠成為政壇“常青樹”,也說明他是有本事的。陳平的許多行為也是軍事政治中的正常手段,不能用普通的標準衡量。
陳平在秦朝時居住在陽武縣戶牖鄉(今河南原陽東南。牖,yǒu),少時家貧,好讀書。只要不是讀死書,一般好讀書的都應該有點出息,因為這樣的人大多謙虛上進,而且能夠鑒往知來,通過學習得到持盈保泰之法。實踐家所不喜歡的是只知死背教條的讀書人。不能說“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只以劉邦和項羽的成功鼓吹“讀書無用論”。劉邦和項羽這樣的人只能是亂世英豪,也僅僅是一種特例,不具有普遍意義。項羽失敗的原因有一條就是“不學無術”。劉邦雖然自己不讀書,但他用的多是讀書人,他把讀書人的大腦用好了,作為自己智力的延長線才成功的。人不能為自己的沒文化找借口,在任何時代,讀書人真正的智慧都不容小視。即使在“以武平天下”的亂世,單靠槍桿子也很少有成功的,劉邦和項羽就是很好的例子。陳平喜歡讀書,他就已經具備成功的素質了。從后來的表現及司馬遷的評價來看,他讀的應該是道家經典著作。
陳平從小父母雙亡,與大哥相依為命。家里只有薄田三十畝,大哥每日早出晚歸,辛勤地在田間耕作。這位大哥極富犧牲精神,即使自己深受生活重負之苦,仍支持弟弟出外游歷求學。一方面,既讀萬卷書,又行萬里路,增長見識,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另一方面,“學,然后知不足”,盡量尋師訪友,擴大知識面。這對年輕的陳平來說無疑是影響深遠的。陳平身材魁梧,相貌堂堂,風流倜儻(tì tǎnɡ),對女人有很強的吸引力。有人就問了:“家里這么窮,陳平吃了什么東西變得這么高高大大、白白胖胖的呢?”他的嫂子早就對他不顧家庭、不事生產的行為看不順眼了,認為他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知稼穡(jià sè,泛指農業勞動)之難,就說:“也不過是吃糠咽菜罷了。他不想謀生之道,以便早日擺脫貧困,整日里只知游手好閑,吟詩作賦,也當不了飯吃。有這樣的小叔子,還不如沒有,倒落個眼不見心不煩。”陳平大哥聽到老婆這么揶揄(yé yú,嘲弄,諷刺)自己的兄弟,大怒,一紙休書把她打發回了娘家。這種做法未必對,但是這位大哥真是顧念兄弟情啊!
陳平成人以后,到了該娶妻的時候了,但他的終身大事成了問題。富家女兒沒人愿意嫁給他,因為他無權無勢。這種勢利眼,古今概莫能外。金錢權勢是最吸引人眼球的。貧家女兒倒有肯一咬牙一跺腳豁出去的,可陳平又不同意,他想娶一個富家千金。按照陳平的現實主義風格,他應該是想借助妻族的力量早日飛黃騰達。但事情哪有這么巧合的?他的婚事拖了很久,陳平也整天唱著“單身情歌”。孤單的人那么多,快樂的沒有幾個,誰是他的另一半呢?在他們戶牖鄉有一個姓張的貴婦,稱為張負(“負”通“婦”。一說指人名),家資豐饒。她有一個孫女嫁了五回,可丈夫都死得早,輿論普遍認為她“克夫”,是個標準的“掃帚星”,誰也不敢娶她。雖然她家庭富有,畢竟自己的命更重要一些。但陳平不信邪,想娶這個女人,只是沒有機會求婚。
因為家貧,每當鄉里誰家死人了,陳平就過去幫忙理事,這好歹能管一日三餐(也就像現在的“蹭飯”),而且靠著早去晚歸、手腳麻利、八面玲瓏,還總能得點小費貼補家用。這都是沒有辦法的事,窮人的無奈有誰能夠理解?有一次,張負在葬禮上看到了陳平,她應該也是來參加葬禮的。她非常看重陳平,認為他姿容偉岸,定非凡人。陳平看出張負對自己有幾分滿意,就留待最后才走,好與張負有說話的機會。陳平談吐不俗,應該給張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她尾隨來到陳平的家里。若是沒有進一步了解的愿望,她又何必如此呢?張負看陳平家就在靠外城墻的一個偏僻小巷里,破席當門,四壁透風,然而她從陳家門外留下的車轍推斷,與他交往的應該都是有道義、有才干的社會名流或勇武豪俠之士。大概這些人乘坐的車子與眾不同,車轍一目了然,是“奔馳”還是牛車一看便知。
張負回到家以后,對她的兒子張仲說:“我想把孫女嫁給陳平。”張仲說:“陳平沒有正當職業,號稱自由職業者,全縣的人都譏笑他的所作所為,你為什么偏偏要把我女兒嫁給他呢?”張負說:“他們看人太膚淺,只知看眼前,像陳平這種一表人才的人哪會長久貧賤呢?時機未到罷了。”張負決定把孫女嫁給陳平,因為他貧困,她又借給他錢,讓他拿這些錢做聘(pìn)禮并做置辦酒席招待賓客之用,真是仁至義盡。張負又告誡自己的孫女:“不要因為陳家貧窮就傲慢無禮,要待兄如父,待嫂如母,互相恭謹謙讓,才能家和萬事興。人生無常,不能以自己一時的富貴盛氣凌人,切記!”這時陳平的大哥應該又娶了一個女人,所以張負告訴孫女要尊重嫂子。陳平終于撿到了天上掉下來的“大餡餅”,從此他的生活用度日益寬裕,交游范圍也更加廣泛。
那個時候,人們分春秋兩季祭祀土神,“春社”是祈禱有個好收成,“秋社”是感謝上蒼給了豐收年,先祭神,然后分享祭肉(胙肉。胙, zuò)。陳平是社上的“宰”,主管切割祭肉,分肉相當公平,讓人挑不出絲毫毛病。家鄉父老夸贊道:“好,陳平這小子分肉公平,讓人心服口服。”陳平說:“唉,若讓我陳平治理天下(使平得宰天下),也會像分割這祭肉一樣公正的(亦如是肉矣)。”陳平這句“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與陳勝的“燕雀安知鴻鵠(hú,天鵝)之志”、劉邦的“大丈夫當如此也”以及項羽的“彼可取而代也”,體現了偉大人物在青少年時代所具有的傲視今古、氣吞山河的霸氣,預示著來日的不同凡響。
這基本上就是陳平的青少年時代,我們可以總結出這么幾個特點:首先,陳平熱愛讀書;其次,交友廣泛,胸襟開闊;再次,他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型人物,做事公正,一般能做到這一點的人都是比較熟稔(rěn)人情世故的;最后,他風流瀟灑、氣概非凡、談吐不俗,否則也不能引起張負的注意。這些應該是他日后成功的無形資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