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說史記三千年·漢初戰略
- 王嗣敏
- 1694字
- 2024-01-04 10:31:10
第三章 韓王成慘遭殺害 張子房決勝千里
張良這一次并沒有跟隨劉邦入蜀,他還有別的事。什么事呢?要知詳情,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劉邦西進咸陽之前發生的事情。
我在前面說了,張良準備去投奔那個不被人認可的代理楚王景駒,后來遇到了劉邦,他認為自己得遇明主,就跟了劉邦,隨劉邦投奔項梁(此時他還沒死),共保名義上的元首楚懷王。張良這時還沒有忘記舊情,他對項梁說:“您已立楚國人的后裔為王,但聲勢還不夠浩大。我聽說韓國貴族中有一個叫公子成的賢能無比,可立為王,這樣我們多樹黨羽,可以建立更廣泛的同盟陣線,我們這里的壓力也要小得多,這是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滅掉‘嬴家王朝’的最好辦法?!睆埩颊f這話有私心,但于公來說,這種廣樹黨羽的策略對打擊秦朝勢力相當有益,張良的計策是“公私兼顧”。項梁讓張良找到公子成,立為韓王,張良被任命為韓丞相,輔助韓王成在潁川(戰國時代韓國的舊地,政治中心在陽翟,今河南禹州)打起了游擊戰。這樣張良身兼二職,為劉邦與韓王成的未來積極努力。
張良這一次沒有隨劉邦進蜀地,不是他變心了,而是他放心不下韓王成,他要把韓王成的事情安排好再說。張良燒完棧道,就到韓王成那里了。
大家應該還記得項羽分封諸侯那件事,這個韓成也被封為韓王,治所在陽翟,屬于潁川郡。因為項羽憎惡劉邦,而張良輔佐劉邦,他也就討厭張良,而張良又是韓王成的丞相,所以韓王成又成了項羽打擊的對象。這種分不清事理的人總是把不相干的事情放到一起攪和,表現形式是“遷怒于人”,其結果就是越怒敵人越多,越怒事情越糟。
韓王成有功勞,項羽已經給了封地,卻又不讓他上任,而是帶他一起回自己的老窩彭城。這種行為真是如同一個孩子,任性得不可理喻。張良也一同隨行,他對項羽說,劉邦已經燒毀棧道,無東進之心了。他又說了其他許多甜言蜜語,項羽對此深信不疑。
項羽把齊地分成三塊,而有一個叫田榮的不服,把這三個齊王都解決了,自立為齊王。還有一個叫彭越的也搗亂。張良把他們寫的“反項文告”給項羽看,項羽大怒。由于張良說漢王自絕退路無意東侵,項羽就放心地去打齊王田榮,不再顧念劉邦,這就給了劉邦絕好的喘息機會。劉邦利用“老虎”打盹的時間,把自己的手伸向了章邯等人的關中之地,一舉平定“三秦”,等項羽回過神來,一切都成現實了。然后劉邦就舉兵東侵,攻占了項羽的老巢,項羽趕忙從山東抽身回來,致使劉邦遭受“彭城之敗”(大家若能參照其他章節,應該能理順這些人物之間的關系及事件。也正是因為張良的努力,劉邦才能進一步擴展實力)。這時張良和韓王成被項羽扣留在彭城,項羽就是不放韓王成回到領地。過了一段時間,他把韓王成降為侯爵,最后韓王成慘遭殺害,張良卻逃脫了,從小道跑回劉邦那里。項羽的行為激起了張良無限的憤慨,這個謀略大師真要出手了。
張良被封為成信侯,隨軍出征,劉邦對張良說:“我看現在的情況不妙,我準備豁出函谷關以東的地區作為封賞之資,你看誰有資格和我們共建大業呢?”張良說:“九江王英布(黥布。黥,qín?)是楚國猛將,與項羽不和,彭越與齊王田榮共同反抗項羽,這些力量可以聯合。而您的眾多將領中唯獨韓信可任大事,擋一面(成語“獨當一面”之來源)。如果您要出賞資,不如賞給英布、彭越和韓信三人,如此項羽可破。”英布和彭越也是當時的知名人物,英布原是一個刑徒,值逢亂世,聚眾造反,后來歸順項羽,屢建戰功,被封為九江王,但在項羽征討田榮,向他征兵時,他只派了一員偏將敷衍了事。這引起項羽的不滿,二人心里產生了距離。而彭越原先是個盜賊,也拉起了隊伍,但在劉、項進軍咸陽時沒有隨隊前往,項羽認為他沒功勞就沒給他賞賜,彭越心懷不滿。這時田榮抗擊項羽,就賜將軍印聯絡彭越。新仇舊恨讓兩人一拍即合,組成“同盟軍”,在梁地(即魏地。戰國時,魏國建都大梁,所以也被稱為梁國,大致區域在今河南東北部與山東西部一帶)與項羽戰斗。這三個人為劉邦的霸業立下了汗馬功勞,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可惜都沒有好下場:韓信被禍滅三族,彭越被煮成肉湯,英布也慘遭殺害。但在當時,重賞三人是正確的決策,張良再建奇功。因為張良體弱多病,所以他不能單獨帶兵,獨當一面,他只能為劉邦制定戰略與戰術計劃,是個不折不扣的謀略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