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為人不展風云志,空負天生八尺軀

十年前,我創作了這副對聯:

震古爍今,不虛美不隱惡不挾私不茍同不惜命不愛財,不愧不怍不屈不撓,不見風使舵,不怨天不尤人,忍辱苦斗,實事求是,質近孔孟老莊墨翟學,開正史之首。公真做到千秋不朽,克成大德昭日月。

嘔心瀝血,有繼承有總結有創造有肝膽有理想有卓見,有智有信有仁有勇,有以身殉道,有家學有自勵,發奮著書,兼收并蓄,文追屈賈揚班相如賦,酬兩代之勞。我愧未睹先哲風范,光大遺著慰英靈。

通過這副對聯我究竟要表達什么意思,讀者們可能不甚了了。現在就分句解釋,以此作為本書之前言。

(一)震古爍今

書可以讀厚,也可以讀薄。

天下之書,數之不盡,讀之不盡。可如果只讀代表作,也是可以讀盡的。

假如只給人一個選擇,在史學中只選一本,那么就可以只選這本震動天下的《史記》。

(二)不虛美不隱惡不挾私不茍同不惜命不愛財

“不虛美,不隱惡”是《漢書》作者班固對《史記》的評價,這是非常高的評價,可見,雖然《史記》不全是信史,在人物傳記部分,有很多地方需要商榷,可是在學術領域,一等一的學術大師都承認其價值,尤其“八書十表”,作為司馬遷的學術論文,其引用是高頻次的。

這六個字,是文學和藝術的永恒追求,是一種文學求真的態度。

但是,非常遺憾的是,直到目前,能做到這六個字的,寥寥無幾,有時是形勢使然,有時是功力不到,有時是私心作祟,有時是利益驅使,有時源于怯懦。

挾私之人,一心只想給自己辯護,一心只想給后面的利益集團代言,文章自然是美容過度,以至于失真。司馬遷并非完全沒有私心,他也是活生生的人,然而他沒有把私心凌駕于公理之上,這就是偉大。超越了個人局限性,都是偉大。

不茍同,也很難做到。堅持獨立的學術原則,不為外部壓力所屈服,不為取悅世人,敢于發表振聾發聵(kuì,耳聾)的學術見解,使得聾人都能聽見,用文字喚醒糊涂麻木之人,這是何等的功力?

一部大作,可能會耗掉人所有的精華歲月,熬干人的心血,還可能使人因言獲罪,丟了腦袋。一心只想獲取現實利益,只想保養身體之人,絕不會干這種“傻事”。

至于不愛財,就更難做到了。在知識產權可以轉變為財富的當今,追求光明正大的財富,是可以獲得廣泛認同的。然而,不是進行馬上變成錢的創作,想要從事《史記》這樣的創作,必須有一年、兩年、八年、十年,甚至一輩子都看不到錢的心理準備。在物欲橫流的大潮中,必定會有人逆流而上,因為支撐他卓爾不群的那個東西叫信念。

(三)不愧不怍不屈不撓,不見風使舵,不怨天不尤人

不愧不怍(zuò,慚愧),出自《孟子·盡心上》。原文:“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抬起頭看著蒼天,感覺對得起天,低下頭想想,感覺自己無愧于人,這是人生的兩大樂事。

光明磊落,心胸坦蕩,問心無愧,不屈不撓,不見風使舵,不怨天尤人,這樣的人生多么讓人羨慕啊!

人的一生,不是追求功名利祿,長生不老也不是真正的追求,無愧于身、無愧于心、無愧于天、無愧于人,人生做到無愧,做到了無遺憾,才是至高的追求。

能達此境界者,古今中外,有幾人?

《幼學瓊林·卷三》有言:“生平所為皆可對人言,司馬光之自信;運用之妙惟存乎一心,岳武穆之論兵。”

司馬光之境界,司馬遷也可達到。

雖然司馬遷也無數次考問蒼天,抱怨命運之不公,然而抒發過后,他依然秉筆直書,堅守學術底線,堅信學術道德,堅定學術信仰。

是好漢,牙被打掉,和血吞,絕不吭聲。

(四)忍辱苦斗,實事求是,質近孔孟老莊墨翟學,開正史之首

沒有任何一個人的人生是容易度過的。

人生之苦,最難熬的就是精神上的羞辱,尤其對于賢達之士和精神貴族而言。

士可殺不可辱,以死抗爭,也很慘烈。然而,沒有選擇馬上死,而是完成了一件偉大的藝術作品,把自己與漢武帝的爭論、爭斗,延續兩千年,這又是一種何樣的偉大?

《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作者李長之先生說司馬遷是“學術上的漢武帝”,漢武帝是“政治上的司馬遷”。這是非常經典的評論。

我認為,當時手無縛雞之力的司馬遷抵擋不住依托強大國家機器的漢武帝的攻勢,而在這場持續兩千多年的斗爭中,“政治上的漢武帝”依然沒有使“學術上的漢武帝”——司馬遷屈服。

兩個人都是強者。在這種糾纏和較量中,兩個人同時用自己的意志與力量,詮釋了豪氣干云、大氣磅礴、縱橫天下的大漢精神。

漢武帝征服了世界,卻沒有征服司馬遷的靈魂。想一想,這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

忍辱奮斗的司馬遷,依然秉持著學術上實事求是的精神,創作了一部可以與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相比肩的不朽作品。

《史記》列二十四史之首,開創之功,無人能及。

(五)公真做到千秋不朽,克成大德昭日月

馮友蘭先生把人生境界分成四個層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絕大多數的人都停留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中,為衣、食、住、行、功、利、權、錢等耗費全部心血。這也挺好,也都是活著的目的。

可是也有少數人在追求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雖然壯志未酬者居多,然而,正是這部分人撐起了一個社會的架構。

人生是有段位的。兩段三段的人,很難理解八段九段的人。相反也是如此。不同段位的人,要承認對方的價值追求,也就是說,不能用自己的價值觀消滅、壓制對方,不能互相笑話。但總體來說,一個社會兩段、三段的人太多,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獲得一點好的衣食,這個社會也基本是沒有希望的。

不是說這樣是錯的,而是這樣的社會缺少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對人性中動物性的一面超脫能力有限。

司馬遷這種身處人生九段的人物,一般人很難懂。

如果中國也有先賢祠,無論設定什么樣的標準,他都應該名列其中。

生時不幸,能享哀榮,也是對他在天之靈的安慰。

(六)嘔心瀝血

我先不談司馬遷創作時的痛苦,只從我自己寫作時需要付出的努力,就可感受到他的付出與痛苦。

為了做這件事,必須割舍現實的利益與快樂,絕大多數時間只能與清月、清風、清水、清心為伴。

這是一項需要讓人摒棄一切人生享樂的工作,是沒有休息日的工作,是一種身心都容易遭受巨大摧殘的工作,是一種需要賭上一生名譽的工作。

因為此事不成,司馬遷會成為“膽小怕死”的代名詞,會被認為是一個為了活命寧愿忍受羞辱刑罰的“膽小鬼”。

他在中國歷史中的記載,可能只是在《漢書》中的“上以遷誣罔……下遷腐刑”之外,還要加“遷,附逆李陵,因言獲罪,茍活于亂世”這樣的貶低之詞。

然而,他為了《史記》的創作,押上了常人難以理解、難以忍受的賭注——一世英名。

這才是真正的豪賭。

(七)有繼承有總結有創造有肝膽有理想有卓見

一部偉大的史學作品能夠面世,需要史料、史德、史識、史才,四位一體,缺一不可。

《史記》能夠產生在漢武帝時代,與時代大背景是有一定關系的。雖然秦皇漢武并稱,但是與秦始皇大不相同的是,漢武帝“搜求遺書”的力度極大,設置寫書之官,建設藏書之所,使得“搜求遺書”成為制度;不僅中央政府大力提倡,地方政府也是積極搜求,使得“搜求遺書”形成熱潮,經學、史學、文學、目錄學、諸子百家、詩詞歌賦等各種學科都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也為《史記》的創作提供了時代的土壤。

《史記》的成功,不是司馬遷一人的功勞,而是其父子兩代的嘔心瀝血之作。

從他的父親司馬談開始,就已經對《史記》進行策劃、構思,并且著手收集、整理、辨析文字史料,尤其秦始皇以后到漢武帝這大約百年間的歷史,對于司馬談父子來說,就是他們的“近代史”“當代史”。

此時,許多西漢開國功臣的后代還在,“功二代”“功三代”“功四代”的口述歷史,對于《史記》的創作,是非常重要的史料來源。

從司馬遷父親司馬談開始,就非常注重對各種各樣史料的收集和整理。

在給創作帶來便利的同時,當代人寫“近代史”和“當代史”,還有很大的政治風險,尤其是已有“焚書坑儒”的案例在先。

這時,如何秉筆直書,又能讓書順利出版,就考驗司馬遷的大智大勇了。

(八)有智有信有仁有勇,有以身殉道,有家學有自勵

智、信、仁、勇、嚴,本來是《孫子兵法》中對杰出將領的五項要求。

這五項要求,司馬遷也完全可以做到。

他一定有一個充滿了智慧的大腦,具有極強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策劃能力和創作能力等,不具有這些綜合實力,是很難完成《史記》的。

那種信,是九死而不悔的信義和諾言,是他跪在臨終的父親面前發下的宏愿,是他出于一種歷史的自覺,對中國歷史許下的承諾,這是人生之大信。

至于司馬遷的仁,可以理解為一種慈悲之心、惻隱之心、仁愛之心,超凡入圣之人,總有普通人難以理解的浩瀚胸懷,那是可以吞吐天地的志向,仁在其中矣。

說到勇,前文說過,一旦做了這個工作,就是一種挑戰身心極限的工作,只要沒有出現最終結果,就永遠沒有休息日,收集、整理、思考、策劃、創作、修改、定稿,每一個環節都是浩大工程。

創作《史記》這樣的大部頭,就好比蓋一座“無形的高樓大廈”。有形的高樓大廈,是幾千人、幾萬人共同努力的結果,而無形的高樓大廈,一般只能一個人來完成。一般有形的大樓,只要蓋完就可以了,把水、電、煤氣都通上,成為一個毛坯房即可,而建設無形的高樓大廈,他還需要對每一個“房間”進行精裝修。想想這個工程有多大!

司馬遷創作《史記》,有家學,有自勵,這都遠遠不夠,一定要有以身殉道的犧牲精神。那是一種宗教般狂熱的信仰,信仰就是火,自己就是飛蛾,有時,實現理想,就是自己粉身碎骨之時,然而,不后悔,不退縮。

(九)發奮著書,兼收并蓄,文追屈賈揚班相如賦,酬兩代之勞

一部《史記》,幾乎是一部從黃帝到漢武帝的百科全書,歷史、文學、政治、軍事、文化、社會、人物、制度、學術、論文、經濟、天文等,幾乎無所不包,只要是研究先秦史、秦史、西漢史,就不可能不引用它。

牛了兩個月,是網紅;牛了兩年,算是一個現象;牛了二十年,算是站得住腳;牛了二百年,已經是個奇跡;牛了兩千年,這才是真的牛。

關鍵的問題是,《史記》既有“歷史的真實”,還有“人性的真實”“藝術的真實”和“性格的真實”。雖然這樣寫也存在很多問題,在正文中會詳細解釋這個問題,然而,就是因為《史記》兼具文學性,才讓它更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氣質,不全是晦澀難懂的學術語言和歷史表述。

有了文學性,才耐讀、好讀、樂讀,以至于像《史記·淮陰侯列傳》這樣優美的單篇傳記和《報任安書》等,我讀了超過百遍。

屈原、賈誼、揚雄、班固、司馬相如,這些人中,屈原、賈誼在司馬遷之前,司馬相如與司馬遷大致同時,而揚雄、班固則在司馬遷之后,但這五個人都是辭賦大家。

一部歷史作品,卻被認為具有詩意般的行文、藝術的美感和文學的韻律,這可是相當了不起的文化成就,是彪炳千古的名山事業。

如此,司馬遷足以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而兩千多年來,《史記》一直被視為神一般的存在,知音后學傾心研習,也足以告慰司馬公的在天之靈。

兩代之辛苦,創造兩千年的文化奇跡。

曹丕的《典論·論文》中有一句話,它可以概括這個事業的價值:“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

人的壽命終有盡頭,追求的快樂、榮耀也就是當代終結。壽命、快樂、榮耀都是短暫的,只有創作出可以流傳后世的文章,才是名垂不朽的偉大事業。

當然,這是千古文章才有的穿透歷史的價值,速朽文章不算,那只是換取眼前利益的工具。

(十)我愧未睹先哲風范,光大遺著慰英靈

世上不缺明清之世俗、明清之卑污、明清之茍且、明清之鉆營,獨缺秦漢之雄渾、秦漢之詩意、秦漢之思辨、秦漢之氣節。

一直以司馬先生的知音而自居,一直對現存的《史記》普及版本不太滿意,于是不自量力,想要憑借一己之力,創作一個能得《史記》之“魂”的個性化版本,希望各位讀者能通過它更好地理解《史記》,并能因此閱讀《史記》原著,讓更多的人理解它、愛惜它、學習它。

因此,我非常愉快地、不遺余力地投入到這個事業中,結果發現踏入了一個一眼望不到邊的泥潭中,一只腳陷進去了,另一只腳陷進去了,腰陷進去了,最危險的時候,淤泥已經淹沒了胸口,有時還要吃幾口泥,好在憑著意志,一直在向對岸慢慢地移動、游動、爬動、滾動、蠕動,只能一寸寸地前進。

做其他任何事都是迫不得已的謀生,都是副業,我的主業只有這一件事,集中絕對優勢兵力,集中所有的時間、精力、資源、黃金歲月,集中我所能擁有的一切,只做這一件事。

值得嗎?我也在問。能行嗎?我也在問。

既然騎虎難下,那么,要么自己被嚇死,要么把老虎累死。

凡事都有因果。這是我和司馬遷之間的一個承諾,言必信行必果,我要為年輕時吹過的牛,付出我所有的力量。

干就完了。

雖然這是一個人的戰役,但是依然離不開親朋好友的幫助,在此謝謝他們。

為了創作這一版,我在采風和查詢資料方面耗費了大量的心血。我一向欣賞諸葛亮“獨觀大略”和陶淵明“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本來不想做學術上的考證,可是對于《史記》來說,停留在故事層面還是膚淺的,必須做一些學術性探究,才能觸及其精神內核,這是沒有辦法的,也是必然要走的路。在此方面,謝謝張濤、王英等給我提供的學術便利條件,他們始終相信我做這件事的意義。

也要感謝華夏出版社的編輯團隊,他們一有伯樂眼,二有匠人情。謝謝他們對我的信任、支持,“放任”我的創作欲望,給我以最大的包容。謝謝他們對本書的策劃與精雕細刻。

還有很多幕后的朋友,都為本書的出版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支持,在此一并感謝。

為人不展風云志,空負天生八尺軀。

都是一副臭皮囊,要重視健康,可也不要過于愛惜自己,為了值得之事,拼一把!

以上就是我對《史記》和司馬遷的理解,也是我創作這副對聯時內心的浮想聯翩。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此聯,只有知音能懂。

此書,只為知音而作。

王嗣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源市| 都昌县| 吉林省| 神木县| 西乌珠穆沁旗| 秦安县| 青田县| 册亨县| 五峰| 右玉县| 上犹县| 福鼎市| 桂林市| 邛崃市| 天柱县| 枝江市| 招远市| 阜宁县| 玉屏| 油尖旺区| 柯坪县| 崇文区| 彭州市| 阿巴嘎旗| 比如县| 玉山县| 巴楚县| 阿荣旗| 连平县| 壤塘县| 望奎县| 广州市| 读书| 阳新县| 顺义区| 二连浩特市| 天津市| 和林格尔县| 荣昌县| 本溪| 汪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