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古代文化:工巧篇作者名: 王振鐸本章字數: 1868字更新時間: 2024-01-04 10:29:21
明清的玉制工藝品
如前所述,玉器在新石器時代曾作為部落圖騰的徽征而神秘一時。在殷商的等級社會里,玉器作為裝飾品成為特權和等級制度的標志。在秦漢封建社會里,玉器被儒家賦予“五德”,并制作成神圣的禮器,為皇權和王室服務。權勢人物死后,還出現了玉葬這種怪誕的事情。佛教傳入中國,由石佛而玉佛,用玉來抬高佛的地位。但是,隨著歷史不斷前進,人們賦予玉器上的神秘的宗教和神圣的人倫的面紗被層層剝去,玉器也就徹底演變成供人們玩賞的工藝品了。只要有了錢,就能買得到。
到了明清,隨著商品經濟不斷發展,玉器也就淪為實實在在的商品,玉器的制作受買者的操縱。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玉雕藝術也有它誕生、繁榮、鼎盛、衰微的過程。每個朝代的玉雕藝術發展不盡相同,但就整體而言,這門藝術卻漸漸衰微。這里所說的衰微,并不是指創作的數量和玉雕的技術,而是指玉雕的藝術成就,亦即它們本身所包含的審美價值。
明清玉雕藝術衰微有許多復雜的原因。藝術題材日益狹窄而庸俗,藝術品的日益商品化和從事玉雕匠人的文化素質低下,都是重要原因。當然,這些原因都是封建社會本身造成的。明清以來的皇室、達官貴人、富商以及附庸風雅的權勢人物刻意追求福祉、遷升和長壽,因此以福、祿、壽為中心題材的玉雕比比皆是,諸如玉堂富貴、鶴鹿同春、八仙祝壽、吉慶如意等作品,都談不上審美價值。清代乾隆皇帝嗜玉成癖,極力搜羅古玉,提倡做假古玉,并仿制古彝器如鼎、尊、簋、觥、觚之類作為陳設品,在玉雕領域里倡導復古風氣。他還親自命玉工制作白玉仙人、白玉馬,配文雅座,鏤刻隸書“宣和御玩”,供自己玩賞。藝術的生命在于不斷創新,一味復古必然使玉雕藝術陷入死胡同。
明清的玉雕藝術,就其整體而言是走向衰微的,但并不意味著沒有好的作品出現。明清兩代五六百年歷史,玉雕無論是在創作的數量上還是在技術上,都是歷史上空前的。特別是清代,清帝國版圖囊括天山南北,著名產玉區都由清政府管轄,年年向清廷貢玉。貢玉經軍機處、奏事處驗收斤兩,然后再轉造辦處分品級、定用途。治玉作坊分北(京)派南(蘇州)派。造辦處如意館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玉匠。此外,還有兩淮、蘇州、杭州、江寧、淮關、長蘆、九江、鳳陽等治玉基地,人才輩出。
蘇州自明以來,治玉藝人成就甚高。其中陸子岡、賀四、李文甫、王小溪都是雕琢好手。陸子岡琢的玉水仙簪,奇巧玲瓏,花托下的莖枝細如毫毛而不斷,顫巍巍地顯出花朵的嬌態。清代藝人朱宏晉,可以在玉石、玳瑁、瑪瑙、螺殼等薄片上,雕成極細微的花鳥、樓臺、亭橋、山水等鏤空圖景,惟妙惟肖。蘇州的玉工分工很細,有畫樣、選料、鋸鉆、做坯、做細、光玉、刻款、燒古等工種。其中,畫樣和選料工作是具有創造性的,因而處于領班地位;鋸鉆工屬于粗工,自從乾隆年間引進弓鋸和金剛砂以后,解玉的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做細、刻款、燒古難度較大,屬于細工。鏤空的花朵、瓔珞、紐飾、紋帶,需要用金剛鉆錐穿成小孔,以金絲鋸插入,慢慢雕琢。遇到玉色變異,就要因料制宜,改拙成巧,獨運匠心。
清代的玉工,無論是南派北派,都全面地繼承了歷史上的優秀技藝,如陰線、陽文、平凸、隱起、鏤空多種表現手法。制作玉器或簡樸方正,或繁縟華麗,或古色古香,或富于異國情調。其中仿制痕都斯坦(即今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帶)玉器,尤有建樹。
大型玉雕代表著清代玉雕水平。乾隆四十一年,清政府從新疆運來大玉六塊,共2萬余斤。乾隆四十五年,進貢大玉一塊,計9000余斤。這些大玉為雕琢大型玉雕奠定了基礎。現存故宮博物院的大型玉雕有“大禹治水玉山”“壽山”“福海”“大玉甕”“秋山行旅”“會昌九老”等。“壽山”現設在樂壽堂,原玉重3000斤,由兩淮鹽政制作,約四年完成。“福海”現設在樂壽堂,原玉5000斤,由兩淮鹽政制作,共用四年完成。“大玉甕”現設在乾清宮東暖閣,原玉重4000斤,由造辦處制作,共用三年半完成。最著名的是“大禹治水玉山”,現設樂壽堂后間,原名為“大禹開山山子”,全名為“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玉山。9000斤大玉,做成后高9尺5寸,寬約3尺,金絲銅座,堪稱“玉器之王”。玉的質地溫潤、致密、堅硬,微含碧綠,呈半透明體,屬角閃石青玉類。玉雕以宋人畫《大禹治水圖》為藍本,經造辦處、如意館設計,由揚州鹽政制成。從選料設計到刻字完成,其全部工程整整用了十年。我國古代治水主要方法是開山導水,使水暢通,避免因堵塞而引起泛濫。清代玉雕藝術家再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治水場面。玉雕正面及兩側或重巖疊嶂,或古木蒼松,或湍流瀑布;三五成群的勞動者分布在半山間,或扶長釬,或掄大錘,或擊巖石,或下巨木,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