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回響

范迪安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各位尊敬的來賓,來自世界多個國家的專家和學者,大家早上好!首先,我要代表中央美術學院祝賀“一帶一路”文化遺產合作與交流國際研討會的召開,也特別歡迎和感謝各位專家學者、朋友們的到來!
今年是中央美術學院百年校慶,此次國際學術研討會是我們百年校慶學術活動中十分重要而且最具特色的一個。我們站在一個新的時代的起點上,尤其要回顧中國藝術發展的歷史和中國藝術教育的歷史,通過這種回顧,讓我們的眼光往更遠的歷史縱深之處延伸。“一帶一路”從倡議到建設的這五年來,得到了世界的響應,不僅促成了廣泛的經貿往來,更重要的是通過文化交流使世界各國人民的心靈更加相通。所以,我們通常說“一帶一路”既是經貿往來之路,更是文化交流之路、文明互鑒之路,也是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文化融合之路。
我從視覺藝術家的角度出發,會更多地認為“一帶一路”的底色就是文化,甚至就是留給我們今天的所有文化藝術遺產所構筑起來的一條寬廣的道路。因此,在這里想請大家簡短地欣賞一下,中國藝術歷史的長河中的許多重要積累與歷史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密切交流。
中國是個文化古國,她在視覺藝術上擁有不曾間斷的傳統,公元前3000年就創造出了人類的藝術產物。陶瓷、青銅器、玉器……這些后來都成為“一帶一路”交流的重要力量。在世界各地的考古發現中,也有越來越多的例證,證明人類早期的文化交流活動早就跨越了地域的界限,把各地迥異的新技術、新材料、新的文化觀念在世界范圍內相互傳播。可以說中國在青銅時代形成的偉大文明與中亞、歐洲各地區、各國的聯系,就是“一帶一路”的文化交流的有機融合。兩千年前,東方的秦漢帝國與西方的羅馬帝國遙相呼應,開始了陸上絲綢之路的聯通。而自公元3世紀開始,佛教藝術的東傳促成了中國藝術的新發展,在絲綢之路的廣闊地域間有了更多的文化交流,中國的書法繪畫也同樣向世界傳播開來。
今天的“一帶一路”有眾多的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最重要的特色就在于它們繼承了文化交流與融合的傳統。這次研討會的主題是文化遺產與今天社會發展的關系,尤其是“傳統與創新、傳統與現代、遺產與活化”,我們更應該具體落實到如何把“一帶一路”的文化遺產與今天的城市發展、社會文化建設相結合上來,并使之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中國藝術有豐厚的積淀,但重要的是我們今天對文化遺產所持的態度。毫無疑問,各國專家學者在一起交流時,都認識到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就是對文化遺產的再研究,包括對文化的保護和將其所含有的各種文化觀念、藝術理念等轉化為今天創造的動力。比如在敦煌,我們通常說敦煌的藝術就是文化交融的產物,但是敦煌藝術所包含的建筑、雕塑、繪畫這種“三位一體”的藝術形式,最早在公元5世紀便已形成。這種理念,對于今天社會文化建設和藝術創造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發性價值。在當今社會,人們從事各種藝術,卻往往容易孤立地看待藝術的創造,因此文化的整體性就成了特別需要加強的部分。比如在一個城市的規劃和建設中,特別需要使規劃的理念、建筑的設計與公共空間的藝術創意形成整體的研究。

宋代官窯瓷器
“一帶一路”許多重要的文化藝術遺產不僅給我們帶來了美,也對我們今天有重要的啟示。比如,因為今天的文化處在更加動態、更加豐富的交融式背景下,我們就需要修正以前片面的文化觀念。福建泉州是鄭和下西洋的中轉站,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同樣,在葡萄牙的里斯本,也有歐洲的船隊向東方揚帆而來。因此,“一帶一路”是起點和終點相互相向的旅程,這種旅程拓寬了交流視野。從中國的東海出發,到葡萄牙里斯本的大西洋,這就是一條連通東西方的寬廣道路。
去年應邀到里斯本做專訪,我們欣喜地看到,在當地的古代官邸里展出了許多來自中國的官窯瓷器。在那里我看到歐洲人對瓷器的欣賞,他們可能不僅僅是欣賞一種來自東方的美學,更重要的是從瓷器里面看到了東方人的生活方式,看到了東方園林家居以及各種跟生活有關的造型。所以,小瓷盤傳遞著大文化。如今,我們更應該將注意力放在如何將這些文化遺產更好地活化上。首先要解放思維觀念,打開文化視野。在葡萄牙里斯本,有許多使用瓷器元素的傳統藝術,其中瓷畫尤為普遍,這些瓷畫可能來自中東國家,但它最初一定是源自東方的中國。在當地的教堂或者民間的建筑里,西方的油畫和東方的青花瓷[1]能夠在一個空間并存,這說明他們具有欣賞文化多樣性的審美智慧,這一點令人頗受啟發。
對我們而言,今天的文化遺產活化就是要進行一種創新性的轉化和創造性的發展,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要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這一重要思想所要求的。一個“活”字為我們指明了讓文化遺產再放光彩的根本路徑。所謂的活就是首先要承認文化遺產是有生命的,雖然它們塵封在時間的帷幕之中,但是它們的生命力是旺盛的。而一個“活”字更點明我們要用今天的眼光和能力重新讓文化遺產的資源變成創造的動力。今天,有許多國家的文化遺產方面的藝術家,利用各種文化遺產的主題和素材進行創作,為我們帶來更直觀的審美享受。比如,有一位藝術家用編織的技術做了大量的當代作品,還有一位教授將現代技術和元素融入中國的傳統皮影,使它能夠走進今天的公共文化空間。
近年來,中央美術學院十分重視“一帶一路”的研究和文化藝術創作,先后舉辦了一系列與此緊密相關的展覽。其中有個活動的題目叫“文明的回想”,試圖通過對文明的投影和對今天的文化關照來進行表達。今天很多城市的領導者都希望用文化遺產激活一個城市的生活和一種新的生活理念,這就需要把更多的遺產資源擺在重要的位置上,特別是要給藝術家提供創新創造的條件。比如在絲綢之路上,藝術家用現代的材料去營造一種新的景觀,形成很有創意的作品。現代建筑材料比比皆是,如何在現代的建筑材料和遙遠的古代傳統建筑之間建立一種聯系?這是一個挑戰,也是一種新意。這位藝術家就在漫漫戈壁上,把中國古代的建筑形式做了活化。類似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通過這種研討交流,了解各國的文化遺產并且學習它們的經驗,能夠讓我們認識到文化遺產是我們今天推動文化發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資源。最后,真誠地感謝各位專家學者為文化遺產的研究所做的貢獻,特別感謝陳平女士召集了這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