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帶與橋梁

盧秋田
中國原駐德國特命全權大使
中國外交學會原會長
剛才范迪安院長短短幾分鐘的講話,把我們會議關于世界遺產的“保護、傳承、合作、創新”這八個字的主題表達得淋漓盡致。我與范迪安院長相識是在21年前,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本人不僅是一位藝術家、書法家、畫家,更是中國當代藝術推廣和普及的領軍人物,同時也是中國跟世界文化藝術交流的一個優秀使者。范迪安院長的致辭充分體現了他對國際交流的重視,凸顯了他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思想的深刻領悟,更向大家形象地闡釋了如何把文化遺產跟時代創新理念和當代需求相結合,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我在歐洲工作了28年,作為一名外交官,過去的工作讓我見證了歐洲的變遷和中歐之間的文化交流。德國有個成語叫作“好事成三”,中國也有個成語叫作“好事成雙”,我就從這兩個成語講起。今天的會議可謂是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三點條件,順應了“一帶一路”建設的大勢,我相信這個平臺也會為國家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做出積極貢獻。
2018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第五年。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理念是合作共贏,探索共商、共建、共享新模式,五年間,這一理念也越來越得到沿線國家的支持,成為各沿線國家合作交流的共識。“一帶一路”中的“五通”即道路暢通、資金融通、設施聯通、政策溝通、民心相通。剛才范迪安院長特別提到了民心相通,民心相通的基礎是文化交流,這一點在“一帶一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說“五通”中的道路暢通、資金融通、設施聯通是硬件的話,那政策溝通和民心相通就是重要的軟件。我們不僅要在沿線國家把一條條道路修起來,一個個港口建起來,還要在沿線國家人民的腦海中把民心相通的人文大樓筑起來。
從“天時”來說,規模史無前例的上海進博會昨天閉幕了,短短幾天的時間達成了570億美元的交易金額,同時已有20多個國家報名參加明年的進博會。這次上海進博會向世界表達了開放合作的理念。中國的大門不僅不會關閉,而且中國跟世界各國的合作會在合作共贏、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中國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另一個“天時”就是中德目前面臨更好的合作機遇,中德之間將建立更加穩定的合作關系,來共同應對世界局勢變化的重大挑戰。
從“地利”來說,中國是有著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古國,中央美術學院是一座百年老校,是國內頂尖的藝術殿堂,是國際知名文化藝術交流平臺,同時也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所院校。這里孕育誕生了許多著名的藝術家,很榮幸的是我的一位同鄉名人也曾經在這里工作過,他就是蔡元培先生。今天,中央美術學院在范迪安院長的帶領下,人才濟濟、優才輩出,為中國的文化藝術事業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后備軍。
從“人和”來說,今天在座的都是來自各國的藝術大師,大家齊聚在此,共商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共同探討合作與創新。眾多英才大師在陳平女士的號召下齊聚一堂,將“天時、地利、人和”詮釋得淋漓盡致。
我在歐洲的28年間,見證了歐盟從6個國家最終壯大到28國的發展歷程。歐洲的一體化包括政治一體化、經濟一體化、外交政策一體化、安全政策一體化,但是唯獨沒有文化一體化。因為在歐洲,大家更加追求文化的多樣性,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歷經漫漫歲月發展起來的,它們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歐洲的一體化發展仍然保持文化的多樣性,這是歐洲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之一。
文化既是事業又是產業,這一偉大事業需要情懷創造出文化產業。說起德國,大家會想到高端制造業,例如奔馳、寶馬、奧迪等汽車工業,但最令德國人自豪的是,德國是一個學者和工程師的國度,在那里誕生了歌德、席勒、貝多芬、康德等大師,他們都在歷史的天空中璀璨。德國有360個博物館,有80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文化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它是國家的靈魂、民族的血脈。柏林大教堂曾經把教堂中的每塊磚收集修整,花了28年的時間才完成教堂的修復工作,這體現了一種對文化深入骨髓的尊敬。
文化的傳承不僅需要對人才進行教育和培養,還需要法制和制度的保護。德國有許多專門從事傳統文化傳承和保護事業的人,他們為國家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創新嘔心瀝血,并不斷推進法制環境的建設。
今天這個會議的意義非常重大,我希望它在范迪安院長的支持下,在陳平女士有力的組織下,能夠成為一個永不落幕的合作平臺和友誼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