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卷八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這一篇主要討論了如何保全性命形體,論述了人與天地的關系:人生于天地之氣,人的氣血虛實變化與天地陰陽變化相對應;說明了針刺的五大法則和用針的方法以及疾病虛實的治療方法。

黃帝問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君王眾庶,盡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慮之。余欲針除其疾病,為之奈何?岐伯對曰:夫鹽之味咸者,其氣令器津泄;弦絕者,其音嘶敗;木敷者,其葉發;病深者,其聲噦。人有此三者,是謂壞腑,毒藥無治,短針無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黑。

【語譯】

黃帝問道:天在上覆蓋著,地在下載負著,世間萬物完全具備,沒有什么比人更為寶貴。人秉受天地之氣而生,順應四季陰陽變化的規律而成長。無論是君王還是百姓,都希望可以保全自己的身體健康。但是身體生病,沒有人能及時察覺病情,致使病邪在體內停留蔓延,日益深入,附著于骨髓。我內心暗自憂慮。我想用針刺的方法來祛除病人的疾病,應該怎么做啊?岐伯回答說:鹽的味道是咸的,鹽咸這個特性可以使器皿滲水;琴弦斷絕之時,發出的聲音嘶啞刺耳;樹木陳腐,樹葉就會飄零凋落。人的病情深重,發出的聲音如同呃逆之聲。人出現類似的情況,說明臟腑精氣敗壞,用藥物已經無法治療,用針刺也無法取效。這種情況下,病人皮膚肌肉已經損傷敗壞,體內血氣交爭而使膚色晦暗發黑。

【解讀】

本篇名《寶命全形論》,這里的“寶”和“全”都是動詞,“寶”是珍惜的意思,“全”是保全的意思,“寶命全形”就是說珍惜性命、保全形體。姚止庵說,“命者人所寶,形者命所倚,欲寶其命,必全其形”。中醫本來就是治病救人的,所以本篇所敘述的,都是教人珍惜性命、保全形體的方法。

“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按照《易經》的說法,乾為天,坤為地。《易傳·系辭上》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在上是尊貴的,地在下是卑微的,天地乾坤也就確定下來了,這就是古人對天地自然秩序的描述。這句話也含有對宇宙結構的描述,有蓋天說的成分,但主要是強調“氣”的作用,因而又含有宣夜說的思想。天地之間,人是最為尊貴的,王冰說:“天以德流,地以氣化,德氣相合,而乃生焉。”天地陰陽之氣相合,萬物才得以生化,所以人是由天地之氣生成的。黃帝的詢問體現了以人為貴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這一句。以人為貴,即人本思想,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核心。中國自古就有人本思想的傳統,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本文是《黃帝內經》中人本思想的代表,即重視人的生命,保全人的性命。“天地之間,人為貴”,對于人來說,最寶貴的就是生命,人沒有了生命,一切都沒有意義。

人究竟是從哪里來的?這是一個哲學問題,沒有標準答案。這里提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在關于人的本原和生成問題上,《黃帝內經》吸收了《周易》《莊子》有關人的生成的思想,認為氣是天地萬物的本原,是生命的基本條件,生命是天地四時陰陽兩氣相感的產物,是自然界物質變化的結果。天地陰陽二氣不僅產生了萬物,還產生了人,即人是由天地之氣的相互作用產生的。《黃帝內經》的意象思維方式主要是取象類比,即“援物比類”。《周易》以天地、日月為法象,以四時有序遞遷為天地變化通泰的昭示,成為比類法則的示范,《黃帝內經》據此確立了“宇宙大天地—人體小天地”的類比模式,提出了“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的生命功能結構模型。

接下來岐伯連用三個比喻來回答黃帝的問題:罐子中的鹽、琴瑟的弦斷、樹葉的枯萎,這些都是自然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說明了內在的疾病一定會通過外在的癥狀表現出來。這里的“壞腑”,是指臟器敗壞,但張介賓認為,這里的“壞腑”是指中腑,也就是脾胃,“中腑既壞……不為早治,故無濟也”。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脾胃一旦敗壞,那么無論是服用湯藥,還是針刺治療,都無法治愈了。這是因為沒有給予早期治療,疾病日久加重,損傷后天之本,以至于氣血交爭,皮絕形傷,病入膏肓。現在人們講究養生之道,以求寶命全形,這里就提醒我們,疾病發生之初,剛剛出現癥狀時,我們就應該及時關注,給予治療,防止病情加重。

本節主要講述了人是天地陰陽兩氣相感的產物,是自然界物質變化的結果,人與自然息息相關,一切都是相通的,因此人體內在疾病的變化也和自然界的現象一樣,會通過外在的癥狀表現出來,醫者在診斷治病時,就可以根據這些癥狀來判斷不同的病情。

帝曰:余念其痛,心為之亂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聞之,以為殘賊,為之奈何?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動之變,五勝更立;能達虛實之數者,獨出獨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語譯】

黃帝問:我為病人的痛苦而感傷,內心因此感到迷茫疑惑、惶恐不安。治療疾病,若不得當,反而會加重他們的病情,我又不能以身替代。百姓聽說后,會認為我殘忍暴虐。對此我該怎么辦呢?岐伯回答:人的形體出生在地上,人的生命懸系于天,天地之氣感應和合,才產生了人。人如果能順應四季陰陽的變化,那么天地的陽氣陰精就能養育人類;能夠通曉萬物變化規律的人,可稱之為“天之子”。自然界有陰陽之分,人有左右手足共十二處大關節;自然界有寒暑的變化,人體有虛實的消長。能夠效法天地陰陽變化的人,就不會違背四季變化的規律;通曉十二經脈原理的人,即使是圣人智者也不能超越;能夠洞察八節之風的變動、對五行生克了然于心,又能夠通曉人體虛實變化道理的人,就能具有獨立的見解和行動,即使是病人極細微的呼吸、吟嘆之聲也能感知,即使是如秋毫般細微的東西也能歷歷在目。

【解讀】

在本節中,岐伯說明了人與天地在虛實陰陽等方面的相互關系。黃帝作為當時的統治者,具有深厚的仁愛之心,向岐伯詢問疾病的應對之法。這里岐伯的回答體現了《黃帝內經》中非常重要的天人相應的思想,以及對“天”“人”的認識。“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天地陰陽之氣相合生成了人,從本體論層面說明“氣”是人的總體來源,這與西方的神創論不同。混沌始開,清陽之氣上升為天,濁陰之氣下沉為地,天賦予人生命,地給予人形體,形成天、地、人三才。《周易·系辭下》言:“《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圣人作《易》時之所以立天、地、人三才之道,乃是為了順從人的本性與自然現象的必然性,最終使人能夠與自然規律相一致,這與《黃帝內經》中天人相應的觀點是完全符合的。“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這里提出了“天子”的概念,張介賓說,“知周萬物,則能參天地,贊化育,以壽國壽民,是謂天之子也”,即天子是掌握天地自然規律、利益眾生的人,這不同于我們以往對天子的認識:封建社會對最高統治者的稱呼。只要掌握天地規律,明白自然秩序,大公無私,心懷天下,人人皆可為天子。

接下來岐伯詳細講述了天人是如何相應的。天人相應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天人相似,二是天人相動,三是天人相通。

“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十二節,指人身十二處大關節,包括上肢的肩、肘、腕和下肢的股、膝、踝關節,一說指人體十二經脈。楊上善的觀點符合第一種說法:“天有十二時,分為陰陽,子午之左為陽,子午之右為陰,人之左手足六大節為陽,右手足六大節為陰,此為一合也。”十二時與人體的手足相應,這里主要體現了天人相似,人體與天地萬物的形態結構相類似。自然界寒暑的變化是天地陰陽之氣消長導致的,《周易》用十二辟卦,也叫十二消息卦,形象地解釋了這一變化。十二辟卦包括復卦、臨卦、泰卦、大壯卦、夬卦、乾卦、姤卦、遁卦、否卦、觀卦、剝卦、坤卦,如圖所示,上面一排陽氣逐漸上升,到了乾卦陽氣最足,這時陰氣就開始上升了,下面一排是陰氣越來越足了。

一年十二個月,按陰歷來說從十一月開始一陽來復,從冬至那天,陽歷12月22日,陽氣開始復蘇。所以復卦是陰歷十一月,臨卦是陰歷十二月,陽氣上升,正月就是泰卦。有個詞叫三陽開泰,并不是羊年才是三陽開泰,而是所有年的春節都是三陽開泰。大壯是陰歷二月,夬卦是陰歷三月,乾卦是陰歷四月,這時陽氣最足。一過乾卦,陰氣開始復蘇,陰歷五月是姤卦,六月遁卦、七月否卦、八月觀卦、九月剝卦、十月坤卦,這完全符合這十二個月陰陽之氣變化的情況。前六個卦是陽氣越來越多,陽氣上升。養生最重要的就是養陽氣,人衰老就是陽氣慢慢減弱的過程,最后沒有陽氣時,人也就不行了。當陽氣上升時,陰氣就減少;當陰氣上升時,陽氣就減少。這就是消息,消就是消退,息就是增長、生長,消息的意思就是消長,也就是說陽消陰息、陰消陽息。

十二消息卦

天人相動是指人體生理功能的節律隨天地四時之氣的運動變化而改變。“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如果人能通曉天地陰陽的變化,就能順應四時養生。楊上善曰,“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故能知天地陰陽變化,理與四時合契,此一能也”,人與天之間存在著隨應而動和制天而用的統一關系。《黃帝內經》也認為人體生理功能變化的節律與天地自然四時變化的節律一致,人體生理功能隨著自然界年、季、月、日、時的變化發生相應的變化。

天人相通指人與天的規律相通。“能存八動之變,五勝更立;能達虛實之數者,獨出獨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八動”指八風的變動,“五勝”指五行的生克,對自然界的八風變動、五行生克了然于心的人,能夠通察萬物,無所不知。由自然之道而察人體之病,由此可見,人體與自然界的具體運動規律相通。

《黃帝內經》的天人相應思想強調自然的運動變化對人的生理、病理機能產生制約作用,這一觀點為科學發展所證實,與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是不同的。董仲舒認為,天不僅能影響人,人亦能影響天,天人感應的中介是氣,這樣氣就具有了神秘的性質,天被人格化,最終陷入神學目的論中。《黃帝內經》的天人相應論不承認人能影響天,不將天意志化,而是把天看成客觀存在的自然物質。其天人相應思想是建立在氣論自然觀的基礎上的。人類作為氣所化生的萬物中的一部分,其運動變化的規律與天地自然是一致的。因此天能夠影響人,而人并不能影響天。

本節是《黃帝內經》對人作為醫學主體的能動性的最精彩的描述。我們可以發現,《黃帝內經》認為主體能動性的發揮是有條件的,人只有“應四時”,天地才能“為之父母”;人只有“知萬物”,才能“謂之天子”。這些描述也體現了天人相應的思想,講述了人與天地如何相應。人如果能通曉并順應天地陰陽之道,就能夠超凡入圣,被稱為天子。

帝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小大,日有短長,萬物并至,不可勝量,虛實呿吟,敢問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腑臟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

【語譯】

黃帝問:人出生就有形體,形體的生成與生命活動離不開陰陽的變化。天地陰陽之氣和合,在地域上分為九州,在時令上分為四季,月份有小大的不同,白晝有長短的不同,萬物并存在世上,它們的陰陽變化不可能一一估量,根據細微的聲音來判斷人體的虛實,請問應該用什么方法呢?岐伯回答:木受金克就折伐,火受水克就熄滅,土受木克就穿透,金受火克就缺損,水受土克就絕流,萬物都是這樣,不可窮盡。用針灸治病有五個原則當公布于天下,黎民百姓都只知道吃飽肚子,沒有人了解這些道理。第一是調養精神,第二是懂得養生,第三是辨識藥物的真偽,第四是掌握制作針具的大小尺寸,第五是懂得臟腑氣血的診斷。這五個原則確立之后,運用時還應當根據需要有所先后。當今的醫生運用針刺方法,虛證用補法,實證用瀉法,這些都是一般的醫生都知曉的道理。如果能夠效法天地陰陽消長的規律,隨機應變地運用各種治法,那么取得的療效就如同聲音帶來的回響、像追隨著身體的影子一樣迅捷明顯。醫道并不神秘,只要掌握其中的規律,針法就能自如地運用。

【解讀】

本節講述了針刺的寶命全形之法,這里的問答非常有趣,黃帝問病因,并沒有局限于人體,而是涉及陰陽、天地、九野、四時、月份、日子、萬物,而岐伯的回答也不是直接講述治病的方法,而是先論述了五行相克的道理,金克木,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說明萬事萬物都是一樣的道理,并由此引出針灸的五個原則。《黃帝內經》認為,人體內的五行(即五臟)與自然界的五行(四季變化)的運動規律是一致的,從功能上講,人體就是一個小天地。這一思想后來成為中醫學的核心,中醫學家就是以此為根據來認識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指導養生治療的。

“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臟血氣之診。”這不僅是針灸五法,也是寶命全形的五法。

第一是“治神”,即調養心神、使其專一。楊上善認為:“魂神意魄志,以神為主,故皆名神。欲為針者,先須理神也。”人有五志,其中最重要的是神,所以把五志統稱為神,想要針刺治療時,也應該先梳理心神。《靈蘭秘典論》里說“主明則下安”,心神安定清明,則五志都能夠安定,醫者針刺時也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二是“養身”,即養護身體。大家都知道“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六淫的侵襲、形體勞逸、外傷等,會傷害我們的身體。形與神是相互依存的關系,神為形之主,形為神之舍,形與神的高度統一是生命體的主要特征,健康的心理必然與生理同步,因此中醫學歷來重視形與神的結合調養,所以說“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從《黃帝內經》起,中醫學就推崇恬淡虛無的精神境界,追求平和安詳的情緒狀態,“譚而不治,是為正治”,養神以安形是中醫養生的最高原則。

第三是“知毒藥為真”,即辨識藥物的真正功效。姚止庵詳細說明了治病時對針藥的選擇:“病可速取者針為便,病宜緩治者藥為安。但知之不真,則宜正宜從,未免與病相左耳。”急病以針灸為主,可以快速達到療效,慢病以藥物為主,可以安定病情,但如果不知道藥物的真正功效,就不能正確治療疾病,甚至添病害人。

第四是“制砭石小大”,即掌握制作針具的大小尺寸。上古時候沒有冶鑄技術,人們用砭石為針,根據人體不同的身體部位、不同病情的需要制作不同的尺寸,直到九針的產生,才開始代替砭石治療。

第五是“知腑臟血氣之診”,即懂得診斷臟腑氣血的虛實。張介賓認為:“不知腑臟,則陰陽表里不明,不知血氣,則經絡虛實不辨,皆不足以言針。”治病就是調理身體的陰陽,腑為陽,臟為陰,氣為陽,血為陰,人體不離陰陽,只有陰陽中和,才能身體健康。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即五種方法各有所長,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有所先后,靈活應用,不拘泥于順序。

在《黃帝內經》看來,一切疾病的發生最終都是氣運動失常的結果。“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這就是說,在充分了解發病原因的基礎上,取法天地準則,施以適當治療,就能收到“影響”之效,鬼神是不起作用的。要效法天地準則,根據天地陰陽之氣調和人體氣血虛實,掌握疾病的發展規律,這樣在治療上就能達到“獨來獨往”的自由境界。在這里,《黃帝內經》充分吸收了老子的思想,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說,“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道才是天下的主宰,而不是鬼神。

本節先講述了針刺的原理,并確立了針刺的五個法則,強調一個醫生只明白虛實補瀉是不夠的,必須效法天地陰陽消長的規律,隨機應變地運用五種法則,這樣才能提高療效,治病救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治神”是第一位的,無論治病還是養生,都要遵循這個法則。

帝曰:愿聞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備,后乃存針,眾脈不見,眾兇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施于人。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間不容瞚。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伏如橫弩,起如發機。

【語譯】

黃帝說:希望聽你講一講針刺的方法。岐伯說:大凡針刺的根本原則,首先必須安定神志、集中精神,五臟的虛實已經確定,三部九候脈象的變化已經完全掌握,然后才能進針。盡管周圍眾目睽睽卻視而不見,眾口喧鬧卻聽而不聞。外表的癥狀需要與內在的病機相符合,不能把外表的癥候作為診斷的首要依據,要體驗玩味人體經脈氣血循環往來的運行情況,才能給病人施用針刺療法。病人有虛證、有實證,對于五種虛證的病人不可以用近速的瀉法針刺,對于五種實證的病人不可以用遠遲的補法針刺。到了應當進針的時候,應迅速下針,刻不容緩。運針手法要專一,針具要光潔。上下勻稱,靜心觀察進針后氣至的情況以及經氣的變化。針刺得氣后的細微變化是玄妙渺茫的,不能明見其具體形態。手下可以感覺到經氣的往來反應,當經氣氣至時,就像群鳥一樣集合;經氣盛大的時候,手下感覺好像稷一樣繁茂。通常醫生只感覺到經氣往來如鳥在飛翔,卻不知道它的形跡。氣未至時,留針有如張弓待發,氣應時起針猶如撥機發箭。

【解讀】

本節講述用針之道,詳細講解了針刺方法,包括針刺前的準備、針刺的時機、病情的把握、針刺時得氣的感覺。前文已經提及要以人為本,這里又強調醫生需要先安定自己的心神,排除外物干擾,定五臟之脈,備九候之診,只有通過仔細的觀察、詳細的診斷,病情的虛實了然于心后,才能進針施以治療,應機決策,毫厘不差。“五虛”,指五臟精氣不足的五種虛證,即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后、飲食不入。“五實”,指邪氣阻閉五臟所致的五種實證,即脈盛、皮熱、腹脹、前后不通、悶瞀。治療時,要手持針而心不亂營,針明凈而中病得所,此持針之要道。然而針下的氣血是不可見的,岐伯就用比喻來形容經氣往來的感覺。楊上善解釋為鳳凰的鳴叫,并以鳳鳴之聲比喻針刺之妙:“烏烏稷稷,鳳凰雄雌聲也。鳳凰群雜而飛,雄雌相和,不見其雜……譬善用針者,妙見針下氣之虛實,了然不亂也。”好的醫者應當心中有數,通過針下經氣的運行來判斷氣血虛實,行針之時,必須掌握病機,無失其宜。

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岐伯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于眾物。

【語譯】

黃帝說:如何針刺虛證?如何針刺實證?岐伯說:針刺虛證要等到經氣實時才出針,針刺實證要等到經氣虛時才出針。經氣已到來,當謹慎運針,不失時機。針刺的程度或深或淺,全在于醫生根據病情靈活掌握;針刺的穴位有遠有近,而留針候氣的道理是一致的。醫生在針刺時如同面臨深淵,又如手握虎符,精神不能被外界事物擾亂。

【解讀】

本節講到了疾病的虛實應該如何治療。中醫治病講究實則瀉之,虛則補之,楊上善認為虛病的人應該“補之須實”,實病的人應該“瀉之須虛”,針刺經氣到來時,要慎重把握,無失時機,進針的深淺、取穴的遠近,全在醫生的心領神會,全靠醫生的內心體驗和感受。汪昂在《醫方集解·序》中說:“運用之妙,在于一心。”這句話道出了針刺不可名狀的玄妙和神秘,同時也說明,針刺取氣要靠醫生盡心盡意的體會和感悟。郭玉說:“神存于心手之際,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得氣的感覺真真切切又無法用言語來形容、描述。施針時,應并心一志,小心翼翼,好像面對深淵,手握虎符,全神貫注,左右無視。醫者仁心,治病救人,病人以性命相托,醫生怎能不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細致入微地診治呢?

本篇主要論述如何寶命全形,先講到了人是自然的產物,人由天地之氣相合而生,天人相應。天地有四時更替,寒暑交疊,陰陽消長,對應于人則有虛實的變化,人們應該順應天地陰陽之道來休養生息。人們可以通過針刺的方法來寶命全形。“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腑臟血氣之診”,這既是針刺的五大法則,也是養生的要則。用針時則要專心致志,集中精神,達到對外界的聲色不聞不見的程度,對于疾病的治療,則要把握氣的虛實,有針對性地進行針刺。這些內容無論是在治病方面,還是在日常的養生保健方面,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包头市| 博客| 屏边| 石渠县| 搜索| 泽普县| 平和县| 扶余县| 广平县| 鹤山市| 保德县| 亚东县| 宁都县| 寿宁县| 长沙县| 聂荣县| 临城县| 大田县| 邵武市| 库伦旗| 清徐县| 邮箱| 仙居县| 宜城市| 孟津县| 霸州市| 疏勒县| 北海市| 定兴县| 五寨县| 泗水县| 滦平县| 乐清市| 泽库县| 淳安县| 浮梁县| 晴隆县| 桐柏县| 斗六市| 尼玛县| 施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