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廣賢文
前言
《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增廣便讀昔時賢文》,全書近四千字,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蒙學經典。作者及成書時間不詳。在明代戲曲作家湯顯祖(公元1550—1616年)所寫的《牡丹亭》第七出“閨塾(shú)”中,有“《昔氏賢文》,把人禁殺”一句,一些學者認為,此《昔氏賢文》即《昔時賢文》。若果真如此,則《增廣賢文》的成書時間不會晚于明代。
到了清朝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5年),儒生周希陶對《增廣賢文》作了修訂,不僅對原書順序作了調整,還增加了不少新的內容,命名為《重訂增廣》。但因為《重訂增廣》所增加的內容語句不夠精練,內涵不夠深刻,其影響力明顯不及《增廣賢文》。
關于《增廣賢文》一書的性質,作者在書中的開頭有明確的說明:“昔時賢文,誨汝諄(zhūn)諄。集韻增廣,多見多聞。”意即從前優美精辟的文字,懇切地教導著你。匯集有韻律的文句,編成《增廣賢文》,以增加人們的見聞。也就是說,該書是作者匯集古代優美精辟的文字按韻律編排而成,相當于一本格言警句集,其中的文句,大多并非作者的原創。
那么,作者在區區不到四千字的《增廣賢文》中,都匯集了哪些文字呢?這其實涉及《增廣賢文》一書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
一、揭示了世態炎涼、人心險惡。中國古代有代表性的蒙學經典如《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等都是充滿正能量的作品,其中展示的多為充滿陽光的生活世界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增廣賢文》則與之不同,它首次向人們展示了社會陰暗甚至冷酷的一面。首先是人心叵(pǒ)測,人們很難交到知心的朋友:“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而且更為可怕的是,有的熟人朋友甚至比會吃人的老虎還要厲害:“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其次是人們唯利是圖,貪得無厭:“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點石化為金,人心猶未足”。這種對財富的畸形追求造成社會上到處都是嫌貧愛富的勢利之人:“貧居鬧市無人識,富在深山有遠親”,“有錢道真語,無錢語不真;不信但看筵(yán)中酒,杯杯先勸有錢人”,“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再次是世上小人多而君子少:“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茫茫四海人無數,哪個男兒是丈夫”。因此,有不少人生活得十分無聊,喜歡議論別人的長短、搬弄是非:“誰人背后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假饒染就真紅色,也被旁人說是非”,“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中,真可謂危機四伏,令人防不勝防。
二、明哲保身的處世之道。人們的處境雖然險惡,但是生活還得繼續,那么人們又該如何去應對呢?《增廣賢文》為我們設計了一整套“有效”的處世策略。
1.防。既然人心叵測,那么在與他人交往時,就要有防備之心,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而且說話也要留有余地,不要暴露自己的真實想法:“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即使在事業上一帆風順時,也要想到物極必反,從而及時采取措施,防止發生不測之事:“得寵思辱,居安慮危。念念有如臨敵日,心心常似過橋時”,“受恩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莫待是非來入耳,從前恩愛反為仇”。
2.躲。既然人情如紙,環境險惡,為了避免風險,便須采取躲避的辦法:“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在日常生活中,則要學會裝聾作啞,要深居簡出,盡量少與別人交往:“見事莫說,問事不知,閑事莫管,無事早歸。”甚至當自己遇到很大的困難,需要別人幫忙的時候,也最好不要去求人:“無錢休入眾,遭難莫尋親”,因為人都是自私的,當你一貧如洗時,人們避你唯恐不及,你再找上門去,只能自討沒趣。
3.忍。生活中常常會有無妄之災,有的事情不是你想躲就躲得掉的,那么,當麻煩甚至災禍無情地降臨到你的頭上時,又該怎么辦呢?《增廣賢文》告訴我們,此時就要學會忍耐:“觸來莫與競”,“得忍且忍,得耐且耐”,因為“不忍不耐,小事成大”。作者甚至認為,在人們遇到麻煩或是非時,不妨學做縮頭烏龜:“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近來學得烏龜法,得縮頭時且縮頭。”
4.借酒澆愁。俗話說,忍字頭上一把刀,要做到事事忍讓是極為不易的,那么,當你實在忍無可忍時,又該如何呢?作者還有一招,就是喝酒,借酒澆愁:“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醉后乾坤大,壺中日月長”。然而對于借酒澆愁的做法,作者并不自信,因為作者意識到,醉酒只是暫時的麻醉,并不能真正解愁:“藥能醫假病,酒不解真愁”。據此,作者也認為,喝酒其實并不是什么好事,它會損害人的身心健康:“清清之水為土所防,濟濟之士為酒所傷。”因此,人最好能戒酒,并通過觀察醉酒之人的丑態來堅定自己戒酒的決心:“若要斷酒法,醒眼看醉人。”作者在對待喝酒問題上這種自相矛盾的態度,事實上也意味著其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就如借酒澆愁一樣,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三、“一身都是命安排”的命定論思想。古代中國人大多信命,認為人一生的窮通壽夭、貧富禍福都是命中注定的,人無力去改變它。如在《論語·顏淵》中就有“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說法,孔子也常常把自己生活中的遭遇歸于天命的安排。在《增廣賢文》中,此類命定論的思想隨處可見,諸如“大家都是命,半點不由人”,“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萬事不由人計較,一身都是命安排”,等等。既然一切都是命中注定,那么人的所作所為無疑都是徒勞的:“萬事皆已定,浮生空自忙”。因此,人所能做的,就是安守本分,靜候命運之神的安排:“時來風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運去金成鐵,時來鐵似金”。
四、懲惡揚善的善惡觀。雖然《增廣賢文》中揭露了諸多社會中的陰暗面,但是作者并沒有因此而灰心喪氣,更沒有要求人們去同流合污。針對社會上小人眾多、人們不肯行善助人的現象,作者明確勸導人們要多做善事、不做惡事:“善事可作,惡事莫為”,“一毫之惡,勸人莫作;一毫之善,與人方便”。為什么呢?因為行善不僅能使人感到快樂,而且還能使人長壽:“為善最樂,為惡難逃”,“善必壽考,惡必早亡”。當然,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行善與作惡會帶來不同的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日子未到”,“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這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思想在中國社會中長期流行,雖然表面上看似有某種迷信的成分,實質上卻是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因為歸根結底,所有的善行都會受到人們的褒獎,而所有的惡行最終都會遭到人們的鞭撻(tà)并讓作惡者付出相應的代價。
五、重義輕財的義利觀。針對社會上一些人唯利是圖、嫌貧愛富的現象,作者明確指出,錢財并不是世上最貴重的:“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不求金玉重重貴,但愿子孫個個賢”,“黃金未為貴,安樂值錢多”,“積金千兩,不如明解經書”。這說明,在作者眼里,仁義、子孫賢能、安樂、明解經書等是比錢財更有價值的東西。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指出,人的生活離不開錢財,這是客觀事實,因此錢財并非不重要,人們喜歡錢財也沒有什么不對,關鍵在于獲取錢財的途徑一定要正當:“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寧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如果通過正當的途徑無法獲得財富,則寧愿過清貧的日子,也不要通過非法的手段去獲取財富:“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六、積極有為的人生觀。《增廣賢文》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主張忍、躲、不爭,然而,在涉及個人前途的問題上,卻主張積極進取,奮發有為,具體表現在這樣三個方面:
1.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認為讀書學習是世上最有價值的事情:“世上萬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讀書高。”為什么呢?因為人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懂得事理:“人學始知道,不學亦徒然”,否則,沒有文化的人就像穿著衣服的馬牛一樣:“有田不耕倉廩(lǐn)虛,有書不讀子孫愚。倉廩虛兮歲月乏,子孫愚兮禮義疏。……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jīnjū)。”因此,那些通過學習掌握知識的人,才是真正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好學者如禾如稻,不學者如蒿(hāo)如草。”
2.要珍惜時間,不要讓光陰虛度。作者指出,時光飛逝,人的一生是極其短暫的:“光陰似箭,日月如梭(suō)”,“記得少年騎竹馬,看看又是白頭翁”;而且時間一去不會復返:“枯木逢春猶再發,人無兩度再少年”。因此,人不應該虛度光陰:“鶯花猶怕春光老,豈可教人枉度春”,而應趁著年少之時積極努力,以免將來后悔:“月過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萬事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3.人生必須追求成功,并要為此付出艱苦的努力。作者明確指出,人生在世,應該追求功名富貴:“為官須作相,及第早爭先”;但是,正如“筍因落籜(tuò)方成竹,魚為奔波始化龍”,對功名富貴的追求不是輕而易舉、一帆風順的,它需要人在痛苦中磨煉、在寂寞中奮斗:“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工夫”,“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同時,作者還提醒人們要自強不息,力爭上游,否則就會被社會淘汰:“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這些思想,與前面那些提倡明哲保身、甘愿做縮頭烏龜的觀點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綜上所述,《增廣賢文》蘊含的思想是極其豐富的,不過,它不像《三字經》那樣致力于對經典和歷史知識的介紹,也不像《弟子規》那樣專注于教育孩子做人的規矩,更不像《幼學瓊林》那樣集中于對典故知識的解釋,而是通過匯集前人的論述,告訴人們世事的復雜、人性的弱點、處世的對策、生活的真諦和人生的目標。雖然其中的某些觀點有些偏激,有的甚至近乎冷酷,需要我們加以分析批判,但是,它對于人們更好地認識社會現實,無疑有振聾發聵(kuì)的作用;雖然有些論述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甚至存在明顯的錯誤,需要我們認真鑒別,但是,它對于我們了解事物存在的復雜性,避免對問題作簡單化處理,無疑是很好的提醒。正是因為《增廣賢文》蘊含的上述特點,加上《增廣賢文》通俗易懂,文句押韻,讀來朗朗上口,使它填補了以往蒙學讀物重知識教育、重行為指導而缺乏說理論證的空白,為中國古代蒙學經典增添了多姿多彩的篇章。
然而,遺憾的是,《增廣賢文》問世后,一直缺乏權威的定本,而且清末民初的本子,大多字跡潦草,印刷粗糙,這也導致目前出版的各種《增廣賢文》本子內容差異很大(但出版者卻常常對此不作明確的說明)。正是為了解決這種《增廣賢文》版本混亂的狀況,同時也為了使讀者能更好地把握《增廣賢文》的內涵,我們撰作了這部《華夏國學經典全本全注全譯叢書·增廣賢文》。概括地說,本書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本書的原文以民國版《增廣賢文》為底本,同時參閱了清代李光明莊精刻本《增廣賢文》、民國時期刊行的其他一些本子及當今一些較具代表性的《增廣賢文》出版物。
二、注釋簡潔、準確、客觀、全面。目前出版的許多古代經典注譯本有一個較為明顯的通病,就是注譯者作注較為隨意,這種隨意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哪些字詞須注,哪些字詞不用注,沒有統一的標準,造成一些必須加注的疑難字詞常常被有意無意地回避了,這必然會給讀者閱讀古代經典帶來很大的困難;二是注釋文字較為隨意,注譯者常常根據自己的理解來作注,而不是依據相關工具書上的解釋,這就使注釋文字缺乏權威性。本書則做到逢疑難必注,不回避問題,對于迄今仍存在分歧和爭議的地方,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或明確表示存疑,或同時列舉幾種有代表性的觀點,以提示讀者此處內容并無確解。同時,注釋文字一律采用《漢語大詞典》《辭海》《辭源》《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工具書中的解釋,以避免誤導讀者。
三、在白話翻譯部分,盡量采用直譯的做法,不作引申和發揮,并力求使譯文精致、流暢。
衷心希望廣大讀者能在賞心悅目的閱讀中,輕松把握《增廣賢文》的內容和精髓。
馮國超
2016年9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