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國的香文化

香水的概念來自熏香,隨著香料焚燒釋放芳香氣味。香水則通過溶劑散發,使人們產生美好感覺。了解天然香料如何被應用,有助于提升制作天然香水的廣度及創意。世界上許多古文化中對于香料的應用,大多始于祭祀、巫術、醫病,人們借助熏燃香料產生的裊裊青煙,與八方神靈溝通。

中國歷代都有特制的香爐,盛裝香料焚燒,這是中國自古以來驅疫避穢、環境熏香的香文化。圖為銅香爐。

用來熏香的香料材,大多取自本土生長的芳香植物,在晾干、裁段或磨末處理之后,做成合香焚燒。

《黃帝內經》也是芳療圣經

在古老的中國,人們早就注意到了香的妙用,以燃香、煮藥草湯沐浴、釀酒或做成香囊佩戴,來驅疫避穢。公元前771年以前的甲骨文、《楚辭》《周禮》以及《詩經》中都看得到。當時,應用的香料僅以晾干、裁段或磨末處理,種類以本土生長的植物為主,像澤蘭、白芷、花椒、藁本、肉桂、艾、蒿、郁金、菖蒲等。《黃帝內經》是最早將熏香作為治療疾病方法的醫學典籍,它將熏香稱為灸療或芳療,相較古希臘運用芳香藥草的時期更早。

在西方,有“醫學之父”稱謂的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前370年),留下了主宰西方醫學一千多年歷史的著作,里面記載了三百多種藥草處方。他提倡每天進行芳香沐浴及按摩來延年益壽。他的所有著作集結而成的文集和《黃帝內經》便是公元前東西方的兩大醫書。由此可知,芳療是人類對“香”應用的共通理念。

本是王公貴族玩賞物

三國時期,南方的吳國和東南亞及西方的海上貿易較為發達,迷迭香就在此時經由商人自羅馬帝國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經貿開始活躍,東南亞、南亞及歐洲許多“真正的香料”,如龍腦、龍涎香、檀香、沉香、安息香、蘇合香、雞舌香(丁香)、乳香、沒藥等,也大量引進中土。佛教在東漢明帝時期傳入中國后,伴隨佛經而來的還有印度的香料。雖然在漢代,外來香料已是王公貴族的玩賞品,但直到宋代以前,這些香料除了應用在祭祀、宗教外,使用得并不普遍,只作為宮廷奢侈品,這和西方世界非常相似。在古埃及、希臘、羅馬,也只有國王宗室、祭師、貴族,才能享有香料的掌管及使用權。

漢代開啟了中國香文化的大門。在漢武帝之前的西漢初期,帝王皆信仰道家神仙之說,熏香已流行于貴族階級,且專門設計香爐(博山爐)來裝盛熏香料。直至魏晉南北朝的七百多年間,香爐一直盛行不衰,且南方比北方更為流行,還一度漂洋過海去了南洋。此外,用來熏衣物的熏籠、熏被子的熏球等香具,也是漢代王墓中常見的陪葬品。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甚多,其中也發現許多青銅蒸餾器,證明早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的漢代,已經有了蒸餾技術。

唐朝愈玩愈講究

隋唐時,西域的大批香料由絲綢之路源源不絕運抵中國。唐代開始,阿拉伯人到中國經商、朝貢、學習和旅行,也把當地的玫瑰香水帶進中國,稱“大食薔薇水”“大食水”或“薔薇露”。到了北宋,阿拉伯人的蒸餾萃取技術已流傳至兩廣到閩浙一帶。大唐盛世下社會富庶繁榮,為了因應香料貿易,出現專門經營香料的商家。此外,許多文人、藥師以及宗教的參與,使人們對香料有更深入的研究,將用香文化提升到更為精細、講究、專業的境界。

唐代高宗、玄宗、武后等都是著名的愛香人士,也大多信奉佛教。佛事中都要上香、焚香及以香湯浴佛,此時香料的使用量及種類,遠遠超過前代帝王。對比漢代盛行的香爐,唐代則出現用來熏蒸環境帶有金屬提鏈的香球以及供佛的手持長柄香爐(手爐)。這些香具在敦煌壁畫中都可以看到。總括而言,由王公貴族引領的這股潮流,為香料普及于民間奠定了基礎。

合香極適合作為室外熏香。

日本香道源于唐,再傳回唐

唐朝僧人鑒真和尚在公元754年成功東渡日本,不但將佛教的戒律制度傳到日本,也將中國的醫藥、香、茶、字畫等帶了過去。當初鑒真大和尚帶了36種藥草,其中如細辛、肉桂、香附子、厚樸、蒼術、紫蘇等芳香藥草,就有近10種。精通醫術的鑒真和尚圓寂后被譽為“日本漢方醫藥始祖”。日本最后將唐代的香文化發展成一門修身養性的香道,與花道、茶道并稱日本的“雅道”。日本香道的用香方式,不是直接以火燃香,而是將預熱燒紅的炭種埋入灰中,再于灰上放一層傳熱的薄片(云母片),最后將單一香料或調制的香丸放置其上,利用熱將香氣逼出,有人稱為“煎香”。此種用香方式也傳回中國,晚唐詩人李商隱的《燒香曲》中有一句“獸焰微紅隔云母”,寫的就是這個熏香過程。

艾草是東方常用的藥草,醫書上也多有提及,常作為醫療上的香料使用。

飛入尋常百姓家

到了宋代,香文化已經普及百姓的衣食住行。由于香料的消費量極大,對外貿易中,香料的進出口量占了首位。關于香具,相較于漢唐工藝精美但冶煉耗時的銅制香爐,宋代以后大量生產的陶瓷香爐,更適宜民間使用,這也是香料能夠在民間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

普通百姓生活中,居室廳堂時刻要有熏香,各式慶典場所甚至科舉考場都要焚香,很多酒樓、茶坊、家庭乃至其他公共場所,也都用香。因此,有一種特殊行業出現了──專責焚香的香人、香婆。市集上專賣香料的店鋪也相當普及,人們不僅可以隨意買香,也可請專人上門制香,祭祀、熏燃、佩掛、妝容、紙張、銘印、墨寶等,都調入了香料。

為香道著書立說

元明兩代的對外經濟貿易,仍以香料為主要商品,馬可·波羅在《東方見聞錄》提到,在歐洲人到達東方以前,香料貿易是以中國人為主的。

中國人對香之喜好,在宋元明清的史料、詩詞、小說中,展露得淋漓盡致!文人雅士不僅品香,還能自己煉香,香譜類專書也相繼問世。其中明代周嘉胄所撰《香乘》尤為豐富,全書共二十八卷,包括香品、佛藏諸香、宮掖諸香、香異、香事分類、香事別錄、熏佩之香、香爐、香詩、香文等,舉凡有關香料品名、來由及各種用香方法,一應俱全,集明代以前香文化之大成。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有很多偏重于醫療的香料應用方式。例如:用香附子煎湯沐浴可治風寒風濕;將乳香、安息香、樟木一起燃熏,可治暈厥;將沉香、檀香、降真香、蘇合香、樟腦、皂莢等一起焚燒,能預防傳染病蔓延;含細辛,可去口臭等。《本草綱目》中提到許多用熏香止瘟疫辟惡氣的做法,和中世紀的歐洲是一樣的。某些香料如迷迭香、安息香、肉桂、胡荽、乳香等,東西方文化皆通;甘松、澤蘭、牡荊、艾、樟腦、麝香、木香、茅香、山柰等,則多見于東方。

清朝的反香之道

清中葉至民初,西方勢力在東方進行各種擄掠,內憂外患下,人們廣泛接受西方現代文化思潮。曾對香文化發展著力不少的文人,價值觀已然改變,用香的閑情逸致,已成為不合時宜、落伍的象征。熏燃香料甚至被認為有害健康。以往香文化所代表的凈心明志、修身養性的觀念,也被視為態度消極而受到不少貶抑。香文化于是日漸式微。

此外,19世紀末,西方化學合成香料相繼問世,工業化生產的香水,也在晚清進入中國,人們接觸到的香料種類更勝以往。然而,許多人造香料模糊了人們對天然氣味的需求,中國的香文化也因此受到重創。對鐘情于天然香氣的人而言,化學玫瑰香精的氣味聞起來,充其量只能說是玫瑰僵尸。

臺灣香

臺灣的香文化主要表現為制香、燒香,敬拜祖先神明,或于端午節懸掛艾草、菖蒲等習俗,熏香、品香、煎香等怡情養性的方式,則較為罕見。

縱然如此,臺灣早在明末清初就出現了生產樟腦油的香料產業,且在日據時代成立專賣制度,產量全球第一。1912年,日本人引入香茅,于三義、大湖一帶種植,開啟了臺灣香茅產業,到1951年左右,產量達至高峰,臺灣成為世界香茅油的交易中心。可惜的是,樟腦油和香茅油最后都不敵人工合成品,于20世紀60年代步入歷史。1970年左右,臺灣林業試驗所曾做過伊蘭伊蘭精油的萃取試驗,但產量并不理想;嘉義地區也曾生產茉莉和夜來香粗制精油,再運至日本精制,卻因品質及成本的問題而終止。

反倒是拜近年來芳香療法盛行所賜,我們得以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各式各樣的天然香料。懷抱自然和樸素的生活價值,尋著香氣,再度找回香文化的記憶。雖然香文化內涵中的新舊思維依然受到考驗,但那來自人類天性愛香、追求善美的本質,卻是亙古恒常。

《本草綱目》也提到一些醫療的香料應用方式,其中熏香止瘟疫辟惡氣的觀點和中世紀的歐洲是共通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清| 嘉善县| 乐业县| 东阳市| 南投市| 米易县| 永兴县| 永宁县| 渭源县| 出国| 左云县| 连城县| 金湖县| 宣武区| 错那县| 和田县| 饶平县| 兴山县| 嘉禾县| 灌云县| 漠河县| 玉溪市| 宣威市| 壶关县| 沂水县| 永定县| 隆安县| 于都县| 石首市| 许昌市| 许昌县| 泗水县| 深泽县| 马关县| 福建省| 临漳县| 德昌县| 固镇县| 弥勒县| 鄂伦春自治旗| 宜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