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聯大邏輯通識課(在大師的講堂上聽課)
- 金岳霖 殷海光
- 1943字
- 2023-10-18 10:01:02
寫在“西南聯大通識課”叢書出版前
在艱苦的抗日戰爭時期,為賡續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以國家民族大義為己任,輾轉南遷,在祖國的西南邊陲合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在極度簡陋的環境中堅持辦學。近九年的弦歌不輟中,西南聯大以文化抗衡日本帝國主義的鐵騎,豎起了一座高等教育史的豐碑,為國家民族留下一筆寶貴的歷史財富的同時,亦為現代的中國在對話世界的過程中展示了中華民族在艱難歲月中堅韌不拔的精神氣質,贏得世界的認可。
歷史雖然過去八十多年,但是西南聯大以其堅守、奮發、卓越,向我們展示了中華民族在尋求民族獨立、民族解放、民族富強的道路上的決心。西南聯大以她的方式在教學、科研、育人、生活、服務社會等多維的方面,既為我們記錄了他們對古老中國深沉的愛,也以時間畫卷展現了他們在民族危亡中始終堅定勝利和孜孜尋求中國現代化的出路,并且拼命追趕著世界的步伐。為此,我始終對西南聯大抱有著崇高的敬意和仰望。
我想這套書的出版,既是為歷史保存,也是為時代講述。從書中我們可以從細微處感知那一代人他們是那么深沉地愛著她的國家,愛著她的人民。我們會發現,抗戰中的西南聯大從歷史走來,回歸到了百年的民族夢想和現代化的道路中來審視她的價值。我想,細心的讀者可以發現,歷史從未走遠。
用朱光潛先生的話來做引:讀書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期待讀者在選讀中,我們一起可以慢慢從歷史、哲學、文學、美學的一個個側面品味西南聯大與現代中國是如何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這便是我讀這套書的感受。是為序。
西南聯大博物館館長
李紅英
于西南聯大舊址
2022年10月12日
編者的話
西南聯大誕生于民族存亡之關頭,與抗日戰爭相始終。前后雖僅8年多時間,但其以延續中華文脈為使命的“剛毅堅卓”,“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西南聯大碑文語),培育了眾多國家級、世界級的人才。不僅創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偉大奇跡,更引領思想,開啟了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絢爛篇章。
弗尼吉亞大學約翰·伊瑟雷爾教授說,“這所大學的遺產是屬于全人類的”。“西南聯大通識課”叢書,正是我們以虔誠之心,整理、保留聯大知識遺產所做的努力。
聯大之所以學術、育才成果輝煌,是因其在高壓之下仍堅持教授治校、學術自由的校風宗旨,也得益于其貫徹實施通識教育理念。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指對所有學生所普遍進行的共同文化教育,包括基礎性的語言、文化、歷史、科學知識的傳授,公民意識的陶冶,個性的熏陶,以及不直接服務于專業教育的人人皆需的一些實際能力的培養,目的在于完備學生知識結構,讓其“通”和“專”的教育互為成就,進步空間更大。
近年來,“通識”學習需求在社會中表現得越來越普遍,對自己知識素養有所要求的人,亦會主動尋找通識讀物為自己充電。這讓我們產生了將聯大教授的講義、學術成果整理編輯為適用當下的通識讀本的想法,也為保留傳承聯大知識遺產做出一點小小貢獻。
通識課有系統性,所以我們先根據學科框架設定章節,再從聯大相應教授的講義和學術成果中選取相應內容構成全書。
即便我們設定了每本書的主題,但由于同時選入多位教授的作品,因教授風格之不同,使得篇章之間也顯示為不同風格。不過,這也正好是西南聯大包容自由、百花齊放的具體表現。
聯大教授當時的授課講義多有遺失,極少部分由后人或學生整理成書。這些后期整理而成的出版物,成為我們的內容來源之一。更多教授的講義,后被教授本人修訂或展開重寫,成為其學術著作的一部分。其學術著作,就成為我們的又一內容來源。因此,我們的“西南聯大通識課”叢書基本忠實于聯大課堂所講內容,但形態已經不完全是講義形態。
為了更清晰地表現通識課讀本結構,我們對部分文章進行了重擬標題以及分節的處理。重擬標題以及分節在書中具體以編者注的方式給予說明。
由于時代語言習慣不同形成的文字差異,編者對其按現今的使用方法作了統一處理。譯名亦均改為現在標準的通用譯名。
《西南聯大邏輯通識課》是“中國邏輯學第一人”金岳霖教授及其得意門生殷海光教授二人多年從事邏輯教學與研究的結晶。需要特別提及的是,殷海光1942年畢業于西南聯大,隨即進入清華哲學研究所。雖也屬于聯大范疇,但并未直接在聯大授課。殷海光入學前便是少年天才,經聯大培養,成就已超過普通老師。金岳霖甚至在回憶錄中說自己的《邏輯》一書寫得糟糕,“我的學生殷福生(海光)給它做了更正”。師徒二人均有感于邏輯學對普通人來說既重要又難學的矛盾,為此殷海光創造性地以對話體講授邏輯,通俗易懂,成為罕見的兼具系統性和普適性的邏輯學通識讀本,因此我們將金岳霖和殷海光二人的作品同時編入本書,一方面為了實現真實的邏輯通識讀本的編輯主旨,另一方也是從金、殷師徒合作的案例,表現西南聯大文化傳承的偉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