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終止“成癮即失德”的污名

十幾年前,我開始吸食海洛因和可卡因,有時一天甚至要注射多次,那些傷口現在仍然看得見。我停不下來,即使是在被學校辭退、因交易毒品被捕之后,我依然停不下來。雖然我知道,戒毒能夠幫我早日出獄。

我曾是一個成績優異的孩子,也是父母最大的驕傲。即使我讓他們一次次地失望,可他們仍然相信,是我的大腦被毒品“侵蝕”了,讓我無力應對這種慢性的、頑固的疾病。可是,周圍人不是這么看我的,他們給我的評價通常只有三個字——“不學好”,覺得我就是一個自私的、可怕的、沒救的“癮君子”。

——吸毒者H

為什么一個人會成癮?

在解釋這個問題時,不少人將問題直指成癮者的道德品行,認為是成癮者過分沉溺于享樂,被操控、被洗腦、缺少自制力等。這樣的看法并不是基于嚴謹的事實,沒有哪一項嚴肅的成癮問題研究證明成癮者一定存在性格或道德上的缺陷。人們評判成癮者是主動選擇墮入深淵時,更多的是基于文化和經驗帶來的刻板印象。

有關“成癮即失德”的迷思,擁有著漫長的歷史,也經歷過多次的演變。

公元6世紀,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列出“七宗罪”: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暴食和色欲。之后,但丁在《神曲》里根據惡行的嚴重性進行排序,“暴食”被排在第二位,其解釋是“過分貪圖逸樂”或“耽溺/沉迷”于某事物,包括酗酒、濫用藥物等成癮性行為。

18世紀,美國醫生本杰明·拉什將酗酒視為一種“意志疾病”。他在1784年出版的《烈性酒對人體的作用及其對社會幸福的影響調查》中指出:對于那些豪飲者來說,酗酒產生的生理影響,最終會掩蓋所有控制飲酒行為的努力。這一觀念,推動了美國后來的禁酒運動。

直至今日,失控與失德這兩種迷思仍然廣泛存在于人們對成癮者的認知中。

調查顯示,美國與歐洲對酒精和毒品成癮者的態度,和對精神病患者一樣消極,甚至更加惡劣。最常見的一種刻板印象就是,吸毒者意志力薄弱、無可救藥;有藥物濫用問題的人是脆弱的、無能的、可恥的、無價值的。人們傾向于給成癮者貼上“污名”標簽——懶惰、自私、暴力、狡詐、欺騙、犯罪傾向等。

多數人對于成癮者的印象,始終介于清晰與模糊之間:清晰來自僵固化、道德化的描述,來自影視劇里那些歇斯底里、咎由自取的成癮者角色;模糊來自對成癮的生理機制、心理機制以及環境影響知之甚少。這種歪曲的、片面的認知,讓許多成癮者背負上“道德淪喪”的污名,遭到周圍人的歧視與誤解。

劃重點


“污名”一詞最早源于古希臘,是指刻在或烙在身體上的表示某人不受歡迎、道德敗壞或有行為缺陷的標記。20世紀60年代,加拿大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將污名的概念引入心理學研究領域。他認為,由于個體或群體具有某種社會不期望或不歡迎的特征,降低了其在社會中的地位,污名就是社會對這些個體或群體貶低性、侮辱性的標簽。


在經歷被污名化的痛苦之后,成癮者往往會將公眾的輕蔑態度內化,導致所謂的“自我污名化”,產生羞恥感、消極的自我評價,延遲尋求治療或完全回避治療。

我每天要看很長時間的色情片,自慰十幾次,哪怕是在開會時、乘車時,也忍不住去幻想那些事情……我很痛苦,可就是停不下來。每次想起這件事,我都感到無比羞恥,覺得自己很惡心。我害怕被人發現,也沒有勇氣尋醫,不想被當成“變態”“色情狂”。

——性上癮者R的網絡日志

在過分保守的、對性污名化的社會環境中,人們對于“合適的”性欲有一個嚴苛的標準,一旦感覺自己性欲旺盛,性行為或是性幻想多于身邊的人時,就很容易認為自己“不正常”,甚至背負上“齷齪”的污名。實際上,產生性欲的原因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心理性的,比如某些腦部病變或神經系統受到損傷,抑或是患有精神分裂、邊緣型人格障礙、強迫癥等,這些問題與道德沒有任何關系。

劃重點


污名源于陳舊和錯誤的觀念,歧視和偏見給成癮者帶來的不僅是委屈,還有羞恥感。羞恥感會慢慢內化成為一種對自我的負面評價,降低尋求治療的意愿,讓戒癮變得更加艱難。


上癮不是道德層面的問題,有時也不是自愿選擇的。戒癮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而最先要邁出的一步就是,正確認識成癮的生理機制,客觀、公正地對待“上癮”的人,不要簡單粗暴地扣上“失德”的帽子,無論那個人是自己還是他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陇西县| 潮州市| 依安县| 孟村| 镇远县| 旬邑县| 南充市| 通榆县| 年辖:市辖区| 苗栗县| 阿克陶县| 靖边县| 铁岭县| 军事| 全州县| 承德县| 龙门县| 吉木乃县| 利辛县| 拉萨市| 环江| 文水县| 炎陵县| 永城市| 平谷区| 岱山县| 汕头市| 邵东县| 郸城县| 宜章县| 邵武市| 遂平县| 龙游县| 玛纳斯县| 岫岩| 贞丰县| 余干县| 嘉定区| 新闻| 昌都县| 枣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