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心理學拯救行為上癮
- 張霞
- 1358字
- 2023-10-17 11:26:01
令人上癮的不只毒品和酒精
——購物上癮者May
——跑步上癮者小K
上癮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物質上癮,另一類是行為上癮。
物質上癮,主要是指煙癮、酒癮、甜食癮、藥物依賴等。行為上癮與吃、喝、注射或攝入特定的物質無關,且表現形式多樣,如網癮、游戲成癮、工作成癮、健身成癮、購物成癮、社交媒體成癮等。與濫用藥物相比,行為上癮更隱蔽,不易被發現,而它的危險之處也正在于此。
多數人知道物質上癮的危害,也見證了毒品、酒精的危害性,認為遠離它們就可以避開上癮的旋渦。事實上,上癮也在隨著時代的演變而發生變化,數字時代的體驗設計家們,與那些炮制上癮物質的化學家們一樣,正在炮制著令人同等上癮的行為,而我們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獵物”。時刻目不轉睛地盯著智能手機,就是最好的注腳。
在現實生活中,嚴重的行為上癮(達到需要接受治療、無法正常生活的程度)終究是少數,中度的行為上癮卻很常見。由于它們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如嚴重上癮那么明顯和強烈,因而更容易被忽視。其實,行為上癮的破壞力絲毫不亞于物質上癮,因為它們的形成機制是類似的。
神經科學家曾認為,只有毒品和酒精等物質可以導致上癮,在他們看來,行為或許可以帶給人愉悅感,但那種愉悅無法上升成與毒品、酗酒相關的破壞性、急迫感。然而,近年來的研究卻顛覆了這一觀點。
劃重點
不要覺得玩游戲、刷手機只是“愛好”,從成癮的生理機制上來說,這些行為與吸毒、酗酒激活的是相同的大腦獎賞系統,都會讓人形成“做了還想做”的習慣。
那么,怎樣判斷自己有沒有成癮呢?
在醫學上確認成癮,需要經過嚴謹的診斷過程,非專業人士很難做到。鑒于行為上癮和物質上癮在癥狀上比較相似,我們不妨以《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對物質成癮的診斷標準為參考,對自身情況進行一個粗略的評估:
把上述的成癮物質替換成自己可能成癮的事物或行為,就可以大致判斷出自己是否存在上癮的傾向。不過,還是要聲明,這只是一個粗略的評估,不是絕對的診斷標準。目的在于,讓大家對于行為上癮和自身的情況多一點了解。許多問題只有意識到了,才有改變的可能,最可怕就是在無知與麻木中淪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