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陶淵明的家世與生平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后改字淵明。關于陶淵明的名字有幾種不同的記載,最早的傳記《宋書·隱逸·陶潛傳》稱“陶潛,字淵明,或云淵明字元亮”。而更早撰成的顏延之《陶征士誄》則只稱為“有晉征士尋陽陶淵明”,不及其余。蕭統《文選》選錄陶淵明的作品,也同其他作家一樣,徑稱其字,署“陶淵明”。由此可見他原名陶潛,“淵明”乃是他的字,史官自然直書其名,而后輩友人顏延之及后代選家不可能直呼其名。他的另一個字“元亮”大抵廢棄不用,漸趨隱晦。或謂他由晉入宋后改名為潛,并且大有深意,無據。后人大抵習慣于稱之為“陶淵明”,本書也用此法稱為陶淵明,以省枝節。

陶淵明出生的時候,他的家庭已經處于衰落之中。他的父親雖然也當過官,但記載已經比較模糊,他又死得甚早,陶淵明小時候過得比較清苦。

陶淵明的母親孟氏是大名士孟嘉的女兒,而孟嘉乃是陶侃的女婿,這兩家是親上做親。這種情形在講究門閥的中古時代非常多見。

孟嘉是那個時代的風云人物,他先事庾亮,為廬陵從事、勸學從事,后事庾翼,終事桓溫,為長史,關系非常密切。二庾和桓溫都是那時權勢很大的人物,桓溫且有不臣之跡,孟嘉的地位自然也就很不一般。他如果不是死得比較早的話,將在政壇上扮演更大更重要的角色。

因為外祖父及其官場網絡的關系,陶淵明同桓氏家族有密切的聯系。

陶淵明從小接受了非常好的教育,把儒家的經典讀得很熟,建立了遠大的理想。因為要為家庭尋求經濟來源,他在二十歲時就仕于江州刺史桓伊,后來更直接在桓溫的接班人桓玄手下效勞。

桓玄于隆安二年(398)為江州刺史,估計在此時或稍后陶淵明就成為他的僚佐。隆安四年初,詔以桓玄領荊、江二州刺史并督八州八郡諸軍事,駐節江陵,陶淵明也跟到江陵。其間曾經作為桓玄的特使到首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去辦過事,具體有什么頭銜不知道,而地位應當是比較重要的。

隆安五年(401)冬,陶淵明遭遇母喪,依禮制退出官場,回故鄉去守孝。而就在此時桓玄積極準備東下攻取建康,到第二年元興元年(402),尚書令司馬元顯稱詔發兵討伐桓玄,桓玄得到這個求之不得的機會,立即帶兵東下,迅即攻入建康,殺司馬道子、元顯父子,自為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錄尚書事、揚州牧,領徐、荊、江三州刺史,兼統西府、北府軍,取得了中央和若干重要地方的軍政實權。元興二年冬,桓玄“接受”禪讓,稱帝,國號“楚”,改元永始。下野以后的晉安帝被打發到尋陽安置。陶淵明因為居喪沒有卷進這一番變化折騰之中。

對這種改朝換代的大變化,對晉安帝被趕出首都軟禁于尋陽,陶淵明沒有任何反對的表示或感慨。這時他在詩中一再希望能夠及時出山,做一番事業。他此時的詩句“良朋悠邈,搔首延佇”“豈無他人,念子實多”(《停云》),無非是向他的老上級桓玄致意。

桓玄垮臺后,陶淵明曾仕于劉裕、劉敬宣等武裝力量要人,最后當過八十幾天彭澤令,然后就告別官場,徹底歸隱了。

除了生母孟氏,陶淵明還有一位庶母。庶母生有一女,后來嫁到武昌程家,陶淵明稱為程氏妹。庶母死于太元元年(376),當時陶淵明十二歲、程氏妹九歲。這小女孩后來由主母孟氏帶大,她同陶淵明關系非常好。程氏妹死于義熙元年(405),聽到這個噩耗后陶淵明立即拋棄了彭澤令的官位,跑到武昌去奔喪,然后就回老家柴桑去隱居了。陶淵明歸隱的原因當然不完全在于此事,但與這根導火線也的確大有關系。陶淵明后來為她寫了祭文。

陶淵明有不止一位叔叔,其中最為知名的是陶夔,官至太常、尚書。還有一位叔叔不知其名,早死,其妻是陶淵明母親孟氏的妹妹,于是她就帶著兒子陶敬遠到陶淵明家來,一起艱難度日。陶淵明與這位比自己小十多歲的堂弟兼表弟像親兄弟一樣關系密切,曾為之寫過一首詩《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到義熙七年(辛亥,411)陶敬遠去世,陶淵明寫了內容豐富、情文并茂的《祭從弟敬遠文》。陶淵明還有一位從弟陶仲德也去世得比較早。

十年之中,陶淵明先后失去好幾位親人,心情很沉重,深感人世滄桑,變幻無常。

先前陶淵明出仕時,對他幫助比較大的是外祖父孟嘉和叔叔陶夔。孟嘉是桓溫的親密助手,陶淵明青年時代的初仕以及后來在桓玄手下任職,大約都跟他是孟嘉的外孫有關,雖然老人家已經去世,仍然可以在冥冥中發揮作用。照顧大人物的親屬,這一中國傳統源遠流長。

陶淵明最后出任彭澤令,主要出于叔叔陶夔的力量,《歸去來兮辭》的小序寫道:“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這里直截了當地說起“家叔”這一條關系學的鏈條。陶夔時任尚書,而且就在皇帝身邊。在東晉,一個人的門第和他的關系網就是他最重要的資本。陶淵明后來不再依靠門第和關系,毅然決定退隱躬耕,過清貧的生活,這在當年是不多見的。

陶淵明有過兩次婚姻,其前妻不知姓什么,而且去世甚早,大約二十多歲,那時陶淵明也就三十歲,早逝的具體原因亦復不明。關于陶淵明的第一任夫人,我們一共就只知道這么五個字——“始室喪其偏”(《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

陶淵明有一篇著名的《閑情賦》,如果是寫實之作,其中的女主人公也許就是后來他的原配夫人。據該賦的描寫,她是一位美女,善彈古琴;陶淵明為了追求其人,很費了些心思。當然,這篇辭賦的內容也可能完全是虛構的。

陶淵明的第二任夫人姓翟。據說翟氏人品高尚,同陶淵明很和諧,“志趣亦同,能安苦節,夫耕于前,妻鋤于后云”(《南史·隱逸·陶潛傳》)。可是晚年陶淵明在《與子儼等疏》中說自己“室無萊婦”——劉向《列女傳》記載老萊子之妻比她丈夫水平更高,堅決主張自力更生,不為人所制,老萊子聽了她的話才不復出為官——對翟氏的評價好像并不甚高。大約翟氏起先不大贊成他拋棄官職回老家歸隱。即使事情是如此,也還可以理解。一旦歸隱,原先體制內的待遇就失去了,有幾個夫人愿意丈夫如此?

男主外,女主內,家庭主婦要負責全家的日常生活,肯定關心丈夫的收入,據說現在有若干家庭乃是夫人控制全部經濟大權,絲毫不肯出讓一點的。陶淵明其人瀟灑,“不營生業,家務悉委之兒仆”(《晉書·隱逸·陶潛傳》),夫人如果再不抓經濟,那家庭就維持不下去了。

當陶淵明出任彭澤縣縣令的時候,有三頃公田作為他的俸祿。陶淵明打算全都種上適宜釀酒的秫,一種黏高粱,有詩云:“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對這一種植計劃,夫人提出抗議,強調必須種些粳稻,一家人要吃飯呢。陶淵明作出讓步,拿出二頃五十畝種高粱,五十畝種水稻。陶淵明當了八十幾天彭澤令就自行罷免了,計劃中的秫和稻大約都沒有拿到手。要叫翟氏一點意見沒有,那是不可能的。無米之炊,不好辦的。

好在后來她還能面對現實,同丈夫一起自力更生,“夫耕于前,妻鋤于后”,仍為恩愛夫妻。

陶淵明有五個兒子:儼(小名阿舒)、俟(阿宣)、份(阿雍)、佚(阿端)、佟(通子),分別出于前妻和續娶之妻,這些小家伙的共同點在于都不肯好好學習,陶淵明在《責子》詩中一一點名予以批評,但態度很溫和,最后甚至說:“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看來陶淵明遠非嚴父,而是很溫暖的慈父。當然他也望子成龍,但并不勉強孩子們讀書。這樣通達的家長古今皆不多見。在中古時代,凡世家出身者沒有不希望后輩繼承祖業并發揚光大的,陶淵明當然也曾抱有這樣的希望,所以當長子陶儼出生時,陶淵明作《命子》詩,希望兒子長大成才,但該詩到最后卻說“夙興夜寐,愿爾斯才。爾之不才,亦已焉哉!”他一向不勉強下一代如何如何。這是他的曠達之處,也是他的高明之處。

翟氏對此事的態度史無明文,她恐怕也沒有什么好辦法來撥亂反正,何況丈夫滿腹詩書又有什么用,還不是要“夫耕于前,妻鋤于后”?

陶淵明很愛他的孩子們,既不逼他們成才,也不打算給他們留下多少財產。他本人因歸隱而失去官俸,以后只能過緊日子。先前漢朝有一位疏廣,曾經當過太子太傅這樣的高官,退休時皇上頗多賞賜,他回家后一味請鄉親們喝酒吃飯,打算把錢都花光,不留給子女——他主張子女不依靠先輩的庇蔭,自力更生,過普通人的生活。陶淵明作《詠二疏》來歌頌他,其意直指當下。陶淵明的五個兒子后來皆默默無聞,這又有何不可。魯迅有一條遺囑說“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且介亭雜文末編·死》),他也正是陶淵明型的曠達一派。

陶淵明平時比較注意養生保健,也吃一些補品。五十多歲以后,身體健康每況愈下,但當他確知自己已經不治之時,就拒絕服藥,很平靜地處理后事,并自作祭文和挽歌,總結自己的一生。陶淵明去世后,友人顏延之為作誄文,謚曰“靖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川市| 高雄县| 奉节县| 灵丘县| 平顶山市| 广宁县| 大田县| 洪湖市| 泸水县| 德庆县| 南宫市| 南康市| 西乌珠穆沁旗| 穆棱市| 南涧| 吴堡县| 慈利县| 迁西县| 新乡市| 光山县| 庄河市| 武夷山市| 武清区| 德州市| 垫江县| 陕西省| 射洪县| 广灵县| 徐汇区| 内乡县| 苍梧县| 张家港市| 永德县| 西乡县| 沧源| 喀什市| 东丽区| 特克斯县| 大石桥市| 沂水县| 华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