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歸去來:不一樣的陶淵明作者名: 顧農(nóng)本章字數(shù): 1581字更新時間: 2023-10-17 11:14:52
二、陶淵明的家族情感
在陶侃的后代中,陶淵明這一支為小宗,一直不算很強,由于父親去世比較早,陶淵明小時候過得比較清苦。總之到他這一代已大有破落之勢,但他的感情完全是世族式的,只是多了些破落戶的感慨。魯迅先生說過,中國文壇上的作家“首先還得求之于破落戶中”(《且介亭雜文二集·文壇三戶》)。近現(xiàn)代如此,古代大約也是如此,陶淵明正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陶淵明的家族感情集中地見之于《贈長沙公》詩,又見之于《命子》詩。當陶淵明的長子陶儼出生時,陶淵明歷敘自家祖先顯赫的歷史,嘆息自己這一輩的衰落,希望兒子以圣賢為榜樣,長大以后光大門楣,詩中純?nèi)灰慌善坡涫雷宓目谖恰?/p>
《命子》詩當作藝術(shù)品來欣賞不免比較無味,但對于了解陶淵明的家族史以及他本人的思想?yún)s具有重要的意義。詩的前六節(jié)寫道:
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為虞賓,歷世重光。
御龍勤夏,豕韋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
紛紛戰(zhàn)國,漠漠衰周。鳳隱于林,幽人在丘。
逸虬繞云,奔鯨駭流。天集有漢,眷予愍侯。
於赫愍侯,運當攀龍。撫劍夙邁,顯茲武功。
書誓山河,啟土開封。亹亹丞相,允迪前蹤。
渾渾長源,郁郁洪柯。群川載導,眾條載羅。
時有語默,運因隆窊。在我中晉,業(yè)融長沙。
桓桓長沙,伊勛伊德。天子疇我,專征南國。
功遂辭歸,臨寵不忒。孰謂斯心,而近可得。
肅矣我祖,慎終如始。直方二臺,惠和千里。
於穆仁考,淡焉虛止。寄跡風云,冥茲慍喜。
慎終追遠,態(tài)度極其嚴肅。這里和許多家譜族譜一樣,把自家的祖先追溯到很遠很遠的堯舜時代,然后夏、商、周一代一代地數(shù)下來,重點則放在幾位查明有據(jù)的名人身上。陶淵明重點提到的偉大先輩有西周的司徒陶叔、漢朝的愍侯陶舍、稍后的丞相陶青和本朝長沙公陶侃。這里自然是陶侃世系為最近,其生平事跡也最為世人所知。
陶侃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在兩晉之交的政治舞臺上十分活躍,平定了好幾起反對中央的叛亂,立下赫赫戰(zhàn)功,挽救了這個風雨飄搖的王朝,是歷史上著名的文武雙全的大英雄。陶淵明很以他的這位曾祖父自豪,歌頌他絕不居功自傲,“功遂辭歸,臨寵不忒。孰謂斯心,而近可得”。這里顯然頗有溢美之詞,事實是陶侃在他事業(yè)的巔峰狀態(tài)即官任都督荊江雍梁交廣益寧八州諸軍事、荊江二州刺史之時,也曾頗有野心,只是因為迷信一個舊夢,未及行動,身體就不行了,遂向朝廷歸還大權(quán),得以成為勛德雙馨的一代名臣。陶侃可謂死得其時。
當然陶淵明在命子的時候,只是一味歌頌陶侃的赫赫戰(zhàn)功和他功成身退的高尚品德。關于自己的祖父和父親,也都重點稱頌他們的美德:祖父對待地方上的老百姓非常好,所謂“惠和千里”;父親對自己的出處升降則則全不在意,所謂“冥茲慍喜”。
花這么多篇幅來回顧家族史完全是為了教育兒子陶儼,希望他了解、繼承、發(fā)展本家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用心極其深遠懇摯。《命子》詩后四節(jié)寫道:
嗟余寡陋,瞻望弗及。顧慚華鬢,負影只立。
三千之罪,無后為急。我誠念哉,呱聞爾泣。
卜云佳日,占亦良時。名汝曰儼,字汝求思。
溫恭朝夕,念茲在茲。尚想孔伋,庶其企而!
厲夜生子,遽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于我。
既見其生,實欲其可。人亦有言,斯情無假。
日居月諸,漸免于孩。福不虛至,禍亦易來。
夙興夜寐,愿爾斯才。爾之不才,亦已焉哉!
初為人父的陶淵明對新生的兒子充滿了希望,希望他得到很好的發(fā)展,超過自己,這自是人之常情。“厲夜生子,遽而求火”,典出《莊子·天地》,二句非常生動風趣,一個癩子唯恐新出生的兒子也像自己一樣有嚴重的皮膚病,趕緊點起火來看,希望他一定要比自己優(yōu)秀才好。
“既見其生,實欲其可”是所有為人父母者的常情,但陶淵明這詩寫到最后卻道,如果這小子將來不能成才,那也沒有辦法,只好拉倒。當孩子還很小的時候肯說這樣曠達的話,是很不常見的。
等到十多年后,陶淵明在《責子》詩之末說起自家的幾個兒子都不大有出息,嘆息說這也實在沒有辦法,還是喝自己的酒吧——其超級的曠達與當年的《命子》詩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