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匈奴簡史
  • 長風
  • 10324字
  • 2023-10-17 11:20:34

第二節 百蠻之國

草創基業

頭曼單于是史書上明確記載的匈奴第一位單于,他帶領族群在草原活動的時間非常長。當時的匈奴并非草原霸主,在他們西部有活躍在河西走廊、祁連山一帶的月氏,在他們東部則有生活在大興安嶺地區的東胡,在他們南面則有正在向北推進的戰國北邊三國趙、燕、秦。

趙國、燕國、秦國的疆域向北持續推進,與臨邊的匈奴、東胡沖突加劇。三國開拓疆土的同時,修筑長城,設立郡縣,在地理與政治方面努力建立農牧分界線。

趙國占有今山西中部、北部以及河北中部和西北部,趙武靈王時(前325—前299)趙國進行了“胡服騎射”改革,徹底改變了中國北方的作戰方式。想要壓制游牧軍隊,必須以騎兵對抗騎兵。

改革后的趙國軍事實力大增,一舉擊敗地處燕趙之間的中山國(都靈壽,今河北省靈壽縣)后,乘勝開拓北面疆域,把原居住在晉北及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上的林胡、樓煩部族驅趕到黃河西面的鄂爾多斯高原。趙國勢力沿大青山、烏拉山南麓向西推進到狼山,擴展疆域到河套邊沿,占據了陰山以南至黃河東流段兩岸的平原地帶(包括土默川平原和后套平原),于是在河套北部修筑長城,自代(今河北省蔚縣)西傍陰山山脈至高闕(今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西北)。又在長城沿線設置云中(治云中,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雁門(治善無,今山西省右玉縣)、代郡(治代縣,今河北省蔚縣)三個郡。趙孝成王時期(前265—前244),趙國征服鄂爾多斯高原大部,游牧此地的樓煩歸附趙國。這意味著河套平原(包括后套平原及前套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的絕大部分已經屬于趙國所有。

燕國原有河北北部和遼南一帶。戰國時期,東胡的勢力強大起來,接連發兵進攻燕國。燕國為了緩和東胡的壓力,派人質到東胡。燕昭王時(前311—前279),在東胡為人質的秦開獲得東胡人的信任,他也因此得以熟悉東胡地形政情?;貒?,秦開率領軍隊大敗東胡。東胡后退千余里,被迫遷往西遼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為進一步防范東胡,燕國沿燕山修筑了長城。長城西起造陽(今河北省赤城縣北獨石口附近),穿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等地區,東到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又東至滿番汗(今朝鮮清川江一帶)與朝鮮分界。燕國沿長城設置了上谷(治沮陽縣,今河北省懷來縣)、漁陽(治漁陽縣,今北京市密云區西南)、右北平(治無終縣,今天津市薊州區)、遼西(治陽樂縣,今遼寧省義縣西)、遼東(治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五郡。

秦國占有今陜西大部和甘肅東南部。魏國則占有今山西南部和河南北、中、東部。秦、魏二國沿今山西、陜西之間的黃河對峙并展開持續戰爭,秦國志在奪取魏國黃河以西的西河郡(今陜西東部黃河西岸地區)與上郡(今陜西省北部及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等地)。秦惠文王八年(前330),魏國將河西地區獻給秦國。兩年后(前328),魏國將上郡獻給秦國。秦國最終得到兩大戰略要地,其東北境也抵達白于山一帶。秦昭襄王時(前306—前251),義渠戎國還很強大,垂簾聽政的宣太后采取懷柔政策拉攏義渠,做了義渠王的情婦,“情投意合”三十年,宣太后為義渠王育有二子。最終,宣太后欺騙并殺死了義渠王,出兵滅了義渠,占據今慶陽、平涼和固原部分區域,西北疆域推進至鄂爾多斯高原南部。秦國在義渠故地設立隴西(治狄道縣,今甘肅省臨洮縣南)、北地(治義渠縣,今甘肅省慶陽市西南)兩郡。秦國滅了義渠后,其接管魏國的上郡轄區也向北大幅度擴展,其治所也向北遷至無定河邊的膚施(今陜西省榆林市東南),以便重兵鎮守整個秦國的北大門。為鞏固戰果,同時也為抵御匈奴和趙國,秦國在隴西、北地和上郡外圍大規模修筑長城。昭襄王長城基本修建于黃土高原和鄂爾多斯高原之上,是秦國著力打造的邊防線。

長城沒有阻止匈奴崛起南下的步伐。趙國的長城剛剛竣工,匈奴的騎兵就越過趙長城進入“河南地”。趙國也只能放棄后套平原,在代、雁門兩地屯駐重兵防御,守住土默川平原。匈奴雖然沒有突破秦國昭襄王長城,但是昭襄王長城以北的鄂爾多斯高原、后套平原皆為匈奴所有。

“河南地”的“河”當指“北河”,即今天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加河?!昂幽系亍狈秶潜逼鶠跫雍狱S河段(向東至準格爾旗段黃河),南界昭襄王長城,東達準格爾旗昭襄王長城段,西至黃河北流段,與黃河“幾”字彎區域大致相同,主要包括鄂爾多斯高原大部及其毗鄰的賀蘭山(寧夏平原)和陰山(后套平原)地區。更多的時候,人們會把鄂爾多斯高原及其毗鄰地區簡稱為“河南地”或“新秦中”。

匈奴占領了包括后套平原、鄂爾多斯高原大部在內的“河南地”,無疑對關中地區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公元前221年,秦國最終統一六國,建立了秦帝國。公元前215年,有傳言“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認為“胡”就是匈奴,派將軍蒙恬率領大軍北擊匈奴。

蒙恬大軍由“河南地”南界昭襄王長城出發,向北進攻駐牧鄂爾多斯高原的匈奴部落,取得勝利后,戰線向北推進到黃河南岸一線,占據鄂爾多斯高原。接著北渡黃河占領高闕,奪回陰山以南的后套平原,將匈奴勢力徹底逐出“河南地”,解除了匈奴騎兵對關中的直接威脅。

為了永久占領“河南地”,秦帝國在云中郡西部的九原縣城增置了九原郡(治九原縣,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九原區),轄區包括后套平原以及鄂爾多斯高原北部,并遷徙了大量移民充實邊地。而原本處于“河南地”邊緣的上郡、北地郡的范圍也大為擴展,其中上郡范圍向北擴展進入鄂爾多斯高原中部地區,北地郡由原本“河南地”西南緣向北擴大到銀川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西部。

秦帝國修筑了從都城咸陽直達九原的軍事交通要道—直道—連接關中平原與鄂爾多斯地區,九原城一躍成為秦帝國北疆的軍政中樞。秦帝國命蒙恬率三十萬大軍駐扎上郡。為什么要駐扎上郡呢?

首先,上郡位于“河南地”、關中、河東三地連接處,地處交通要沖。由上郡向南,可至關中;由上郡往北,可達鄂爾多斯高原腹地,進而渡河至陰山、漠北;由上郡向東,渡黃河渡口可至山西高原。

其次,上郡對關中具有居高臨下的戰略優勢。戰國時期,秦國在沒有奪取魏國上郡之前,戰略態勢十分被動,直到秦國奪取了上郡,才完成保障關中平原的戰略任務。

再次,上郡攻防兼備,易守難攻。上郡位于陜北高原白于山東部,核心地域是無定河流域、白于山東南麓地區,可依托白于山一線進行防御。秦昭襄王時期在白于山上和膚施(今陜西省榆林市東南)四周修筑長城,更加確保了無定河流域和白于山防線的安全。另外,上郡以北的鄂爾多斯高原平衍寬闊,易于騎兵馳騁,可上攻輻射整個“河南地”。上郡以南的陜北高原溝壑交錯,不利騎兵作戰,利于有效防守。

蒙恬駐軍上郡,說明秦帝國重在防御,保持戰略上的攻防兼備,確保其關中政治中心的安全??梢坏┐筌娬{離,北邊的黃河防線就很容易被突破,尤其在黃河的枯水期與結冰季,匈奴騎兵更容易突破,中原王朝的防線只得退守“河南地”南緣的白于山和隴西六盤山一線。

為了防范匈奴南下,秦帝國將秦、趙、燕長城修繕連接、延長,西起臨洮(今甘肅省岷縣),東至遼東(今中朝邊界鴨綠江邊),長達萬余里,在黃河的南北都有長城防御加持。萬里長城建在農牧交錯區,是兩個文明的分界線,也是兩個族群的軍事分界線。

經過秦帝國的打擊,頭曼單于只能退到陰山以北,“不敢南下而牧馬”。農耕世界的驟然強大,也迫使匈奴產生巨大危機感。即便是草原上,匈奴此時也不是最強的。而要與南方統一的農耕王朝抗衡,整合草原部落,建立統一的游牧軍事帝國就顯得非常必要,最終完成這一任務的是頭曼單于之子冒頓。

征戰大漠

雖然頭曼單于是史書記載的匈奴第一位單于,但可想而知,在他之前應該還有單于,并且匈奴在單于的繼任上一度實行類似中原王朝的嫡長子繼承制。匈奴人都知道他們未來的單于將是太子冒頓,可頭曼單于卻要廢掉太子。

頭曼有位漂亮的閼氏,但并非單于王后,而僅是單于眾多女人中的一位,當然她得到了寵幸,這點與中原王朝的故事頗為相似。閼氏希望頭曼廢掉冒頓的繼承權,而讓她年幼的兒子繼承。破壞祖制要冒巨大的風險,但頭曼單于相信自己可以駕馭此事。

當時的月氏非常強大,匈奴太子冒頓作為人質留在月氏。頭曼要廢掉冒頓的繼承權,遂謀劃借刀殺人。頭曼以出兵襲擊月氏引發兩國戰爭,為月氏名正言順殺掉冒頓提供了理由。冒頓畢竟不是等閑之輩,他奪得一匹駿馬,突出重圍,返回匈奴。史料中沒有記載頭曼的冒險行動是否遭到月氏的報復,可匈奴與月氏的關系徹底回到了敵對狀態。

冒頓的果敢表現完全有擔任未來單于的特質,頭曼對他也刮目相看,權衡之后,便放棄廢掉冒頓的想法,同時挑選一萬精銳騎兵交給冒頓統領。頭曼此舉不僅承認了冒頓享有繼承權,而且也試圖彌合父子感情之間的裂痕??擅邦D卻不這樣認為,至少他并不覺得自己會平穩坐上單于之位。

冒頓努力打造一支屬于自己的近衛軍,他發明了一種射出帶有聲響的鳴鏑箭,只要他射向哪里,他的部眾就要把利箭射向哪里。為此,冒頓分別以自己的愛馬、自己的愛妻、頭曼單于的愛馬作為射殺對象,凡是不敢射擊的一律處死。這樣,他為自己打造了一支死士部隊。借著與頭曼單于狩獵之際,冒頓把鳴鏑箭射向父親,結果可想而知,頭曼單于就這樣死在了自己兒子手里。接著,冒頓又把頭曼的閼氏及其子女和反對他的人一律誅殺。公元前209年,冒頓正式成為匈奴的新單于。

想要在游牧族群建立威權,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軍事征戰,搶掠或征賦。當時的情況是,匈奴政變剛剛結束,內部并不穩定,東邊的東胡看到了機會,雖然東胡曾遭到燕國痛擊,但并不把匈奴看在眼里,便接二連三到匈奴勒索。

第一次他們要頭曼留下的良馬,冒頓的屬下多不同意,冒頓卻大方地表示,不就一匹馬嘛,牽走!第二次他們要冒頓寵愛的美女,冒頓的屬下很氣憤,冒頓卻大方地表示,不就一個女人嘛,帶走!第三次他們要匈奴與東胡之間的一塊緩沖地帶,冒頓的屬下表示該地沒什么用,可以給。冒頓大怒道:“地者,國之本也,奈何予之”(《史記·匈奴列傳》),凡是同意送地的一律處死。接著,冒頓集結部隊對東胡發動突然襲擊,東胡王戰死。大約公元前206年,匈奴控制了大興安嶺西麓,包括西拉木倫河谷以及下游遼河流域的草原地帶,這原屬于東胡領地。東胡瓦解后,一支由呼倫貝爾進入大興安嶺北部的鮮卑山,另一支則逃到了大興安嶺南部的烏桓山。

取得了東部戰爭勝利之后,大約在公元前205年至公元前202年間,匈奴開始對西部的月氏發兵。月氏游牧于河西走廊、祁連山一帶,并非東亞人種,他們使用吐火羅語。從當時的形勢分析,月氏控制了西域諸多綠洲國家,是一個實力強勁的大國,否則匈奴也不會把太子作為人質留在月氏。匈奴擊走月氏人,占據河西走廊及今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地區。

冒頓單于東征西討,并不擔心南邊的中原王朝,因為秦帝國已經滅亡,駐扎在上郡的三十萬大軍早已撤離。中原地區戰亂頻仍,各方勢力無暇顧及北方防務。匈奴乘機奪回高闕等戰略要地,重新占領后套平原。渡過黃河,吞并樓煩、白羊兩部所在的鄂爾多斯高原大部,全部收回秦帝國占據的“河南地”,與中原王朝的邊界恢復到戰國時期的趙長城—秦昭襄王長城一線。

冒頓并沒有急于繼續南下進攻中原,而是北上征服丁零等部落,以解除后顧之憂。至此,冒頓單于基本完成了對蒙古高原諸部的統一,建立了蒙古高原上首個統一的游牧帝國。

匈奴把統治地區分為東、中、西三部分,實行的左右翼區劃制也更加完善。

中部為單于庭。匈奴在漠南、漠北分別設置了單于庭。漠北單于庭居于帝國核心區域的色楞格河流域,漠南單于庭最早在頭曼城(今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后受到中原軍事打擊,遷到今烏蘭察布中部的陰山北麓一帶。漠南單于庭是匈奴南下進軍的前方基地,直接威脅著山西高原,相應地,中原王朝設有云中、雁門及代三郡防守。

東部為左賢王庭。駐牧區域在肯特山以東至大興安嶺地區,核心區為克魯倫河流域,即呼倫貝爾草原地區。東部區域是不間斷的草原走廊,包括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壩上草原、科爾沁草原。勢力范圍直接威脅整條燕山防線及華北平原。中原王朝在燕山防線設有上谷、遼西、遼東三郡。

西部為右賢王庭。駐牧區域為東薩彥嶺—杭愛山—狼山西南,核心區為大湖盆地。其向南擴張主要區域為西套平原、后套平原、鄂爾多斯高原、河西走廊。右賢王的勢力本來遠離中原農耕區,但當單于把前套平原、后套平原以及鄂爾多斯高原也劃入右賢王的管轄范圍后,其勢力就成為懸在中原王朝頭頂的一把利劍,威脅著關中平原。中原王朝也在該區域加大了防御力度,設有隴西、北地及上郡防守。

匈奴三部分成品字結構,兩邊拱衛中央,相互策應,進退自如。

白登之圍

公元前206年,劉邦建立了漢帝國,史稱西漢。在楚漢相爭中獲勝后,帝國北部邊地問題也提上了日程。此時漢匈邊界恢復到戰國時期的趙長城—秦昭襄王長城一線,漢帝國代北(今山西北部及河北西北部一帶,即云中、雁門、代三郡所在區域)直接面臨匈奴漠南單于庭的軍事壓力。

后套平原、九原郡西部區域雖已丟失,但前套平原還保留著,其涵蓋了九原郡的核心區域與云中郡。究其原因,主要是地理因素與堅固的防御工程。西北的烏拉山、北面的大青山、東面的蠻汗山、南面的黃河,山河天險成為九原、云中二郡第一道防線;修建于蠻汗山、大青山、烏拉山南麓的趙長城,以及長城沿線修筑的障城、烽燧等防御工程成為九原、云中二郡第二道防線。這才讓疲于應付內亂、兵力吃緊的秦王朝守住了九原、云中二郡。

云中郡保障代北左翼的安全;代郡則負責代北右翼的安全,主要是防護燕山西段至太行山北段重要關口,如飛狐口、張家口、居庸關,隔絕游牧部族從此攻入華北平原腹地;介于云中郡與代郡之間的是雁門郡,其地處山西北部,由于陰山丘陵地貌破碎,不能形成有效屏障,成為游牧部族南下必經之地和中原王朝反擊的前沿陣地,北邊有殺虎口要道通往漠南。

雁門郡據有幾乎整個大同盆地,盆地東北的重鎮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是全晉之屏障、北方之門戶,防止游牧部族從陰山丘陵、張家口向南侵擾;西南的重鎮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防止游牧部族從西面的河套地區向山西高原攻擊。這樣,雁門郡不但要保障自身安全,也要承擔對代郡、云中郡的支援。一旦大同盆地失守,代北防線隨即瓦解,中原王朝只能依靠大同盆地南部的恒山(句注山)防守。恒山西接呂梁山,東連太行山,把山西北部與中南部隔斷。

由于大同盆地北部沒有明顯的地理屏障,匈奴騎兵可以輕易進入,而陰山丘陵與燕山山脈缺口處的張家口亦被匈奴占據。張家口是重要的關口,通過張家口不僅可以南下進入大同盆地,還可以向東出居庸關進入華北平原。

此時的匈奴正在崛起,而漢朝則剛從戰火中建立,實力差距明顯,導致代北防線壓力過大。有鑒于此,漢朝希望通過分封建國加強對代北的控制。漢高祖六年(前201),劉邦劃出云中、雁門、代郡五十三縣,立兄長劉喜為代王,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不僅如此,劉邦下詔將太原郡三十一縣劃出,建立韓國,命韓王信從潁川(治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遷到新封地,建都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加強防御匈奴的力量。

韓王信認為都城晉陽離邊塞過遠,不利于防御匈奴進攻,就把都城建在了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馬邑位于大同盆地西南,南控樓煩、雁門兩個關口。據朔州舊志記載,秦朝大將蒙恬率秦軍北擊匈奴,在此筑城養馬,故名馬邑。

韓王信到了封國不久,匈奴的軍隊南下圍攻馬邑,而大同的防線顯然沒有建立,此時代王劉喜可能還沒有就國。韓王信多次派使者出使匈奴,謀求和解。漢帝國雖然發兵前往支援,但也對韓王信起了疑心,認為韓王信與匈奴頻繁往來,存有二心,便毫無道理地派人去指責。韓王信見自己不被信任,索性獻出馬邑,投降匈奴,將整個大同盆地拱手讓與匈奴,匈奴與韓王信聯兵南下,越過句注山(恒山)進攻太原,抵達晉陽,深入今山西東南部。

公元前200年冬季,漢高祖劉邦御駕親征,效仿他心目中的大丈夫——“大丈夫當如是”——秦始皇。除了平叛韓王信,還要掃蕩北方,擊退匈奴。戰事進行得相當順利,銅鞮(今山西省沁縣一帶)一戰大勝后,劉邦大軍乘勝追擊,在晉陽擊敗了攔阻漢軍北上的匈奴左、右賢王與韓王信余部聯軍,并乘勝追至離石(今山西省呂梁市),再次擊敗匈奴與韓王信余部聯軍。匈奴在樓煩(今山西省寧武縣)西北集結兵力,被漢戰車部隊和騎兵擊潰。雖然漢軍取得重大勝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恰逢隆冬,天又大雪,漢軍士兵凍掉手指者占到二三成。

晉陽的劉邦得知冒頓單于屯兵恒山之南的代谷(今山西省忻州市代縣),想一鼓作氣擊敗匈奴。他前后派了多人偵察,報告都是匈奴皆老弱之兵。劉邦雖然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但至少知道匈奴不是弱國,于是派遣親信婁敬去了解實情??蓨渚催€沒返回,劉邦就急不可耐地出動三十二萬大軍,其主要為步兵,越過了句注山,追擊向北撤離的匈奴軍。

婁敬返回后告訴劉邦,兩國戰爭,主動示弱一定是匈奴的障眼法,目的是讓漢軍掉以輕心。劉邦并不以為然,責罵婁敬擾亂軍心,并把他拘押在廣武(今山西省代縣)。

正如婁敬所言,這的確是冒頓單于的計策,只不過他沒想到劉邦會輕易上當。劉邦率輕騎部隊一路絕塵,把大軍遠遠甩在后面,追殺匈奴軍隊到平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馬鋪山),卻不料冒頓單于提前在白登山設下埋伏。四十萬匈奴大軍將白登山團團圍困,漢軍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劉邦組織幾次突圍,都以失敗告終。

此時的劉邦才冷靜下來,呈現在他眼前的匈奴軍隊并非老弱之兵。匈奴騎兵西面是清一色白馬,東面是清一色青馬,北面是清一色黑馬,南面是清一色紅馬??梢娒邦D治兵之嚴整,軍隊實力之強大。要知道,經歷了秦末戰爭、楚漢相爭,中原社會經濟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連大臣上朝都只能乘牛車。

劉邦被困白登山七天七夜。無奈之下,陳平再出奇計,找到受冒頓單于寵幸的隨軍閼氏,送上厚重禮品,說辭了一番。閼氏勸冒頓放劉邦一馬,理由主要是,兩國君主不該相互為難;匈奴即便得到中原土地也無法居住;被困七日軍中不亂,說明劉邦有神靈護佑。閼氏所言理由中,后兩條都能從匈奴的習俗信仰中找到依據,可第一條理由不知道依據在哪里。

冒頓考慮后決定放過劉邦,當然不全因為聽信閼氏的話。作為純粹的草原游牧民,匈奴對農耕生活根本不感興趣,只想留在草原,而中原農耕地區無非是他們的資源補給地?,F實的情況是,韓王信余部沒有如期會軍,令人生疑,加之漢朝大軍馬上趕到,于是冒頓網開一面,讓劉邦率部趁著大霧逃跑。

白登之圍是游牧帝國與農耕帝國的首次軍事較量。匈奴向漢帝國表明了自己在世界的位置。白登之圍加速了漢匈和親締約。白登之圍后不到一年(前199),匈奴入侵代國,身為代王的劉喜棄國逃回洛陽。劉邦雖然大怒,卻也無可奈何,向婁敬問策。婁敬認為,天下初定,人們厭惡戰爭,不宜采用武力,他建議與匈奴和親。

和親政策

蒙古草原霸主匈奴與中原大漢帝國第一次巔峰對決有驚無險,為此后的漢匈關系建立打下了基礎。盡管中原再次實現了大一統,建立了漢帝國,但與之相應地,北部也多了一個統一的游牧政權。這已經是無法回避的客觀事實。

當年,秦帝國北上征伐匈奴的一幕已經成為過去。對從現實著眼的劉邦而言,過去的范式已經失效,他必須為漢匈關系找出最佳的長效解決方案。劉邦不太看重面子,是個徹底的現實主義者、實用主義者。

白登之圍已證明,要以武力解決匈奴對中原王朝的威脅根本不可行。婁敬提出和親政策,通過持續的和親,以血緣建立與匈奴王室的親屬關系,來保障兩大族群長期和平共處。劉邦同意和親,于是漢帝國與匈奴達成了雙邊和平協議。

協議內容規定,漢方以皇室公主嫁給單于,且要每年向匈奴供應一定物資。原則上雙方以趙長城—秦昭襄王長城一線為界,這點在漢文帝時期(前179—前156)更加明確下來:“長城以北引弓之國,受令單于;長城以內冠帶之室,朕亦制之?!?/p>

劉邦同意和親,并不是把親生女兒魯元公主嫁出去,當時魯元公主已經成婚,遂在宗室中找了一位公主。后歷經惠帝、文帝、景帝,到漢武帝初期,漢帝國基本很好地奉行了和親政策。

和親政策是最有效的政策,避免了戰爭,為漢帝國的休養生息、積蓄實力提供了外部環境。和親作為漢朝對外的一種政策,后來被推廣到西域的烏孫國(伊犁河流域)。必須說明的是,盡管和親政策適合當時的情況,但對于漢帝國而言,這項政策顯得有失尊嚴,并且被解讀為權宜之計,這也是后來主戰派壓倒主和派的一個重要原因。六十余年后,漢朝在馬邑設伏,終結了漢匈和親政策。

謾書受辱

公元前194年,劉邦去世,劉盈繼位,即惠帝(前194—前187在位),實際掌權者為惠帝的母親呂后。冒頓聞知劉邦去世,送來書信表示要娶呂后為妻。匈奴有收繼婚制習俗,大概冒頓覺得既然漢帝國的皇帝去世了,不妨把他的妻子娶來,似乎也沒什么不可,也算是一種和親。不過,冒頓此舉無疑是對漢廷的冒犯,呂后也異常震怒。

主戰派認為匈奴如此大不敬,應該整頓兵馬,掃蕩匈奴王庭。心情倒是可以理解,尤其對那些剛從戰場上走過來的開國將領而言。但是主和派卻有不同看法,他們認為白登之圍已用事實證明,大漢實力遠遜于匈奴,開戰的結果只會自取其辱,辱上加辱。更何況,作為文明禮儀之邦,面對文明落后的野蠻人,實在沒必要跟他們計較,那會失去大漢的君子之風。

過去的教訓,現實的考量,自我的安慰,讓漢廷決定低調處理此事。呂后命人復信冒頓,以自己年邁、不能侍候單于為由婉拒。語氣很是低微,于強悍的呂后而言,忍受如此羞辱并非易事。史料記載,冒頓單于自覺慚愧,向呂后表示歉意。

這次外交沖突和平解決后,冒頓認識到,相當長時間內,南邊的漢帝國不會對匈奴造成實質性威脅,匈奴整體實力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引弓之家

接下來的近二十年,漢匈之間維系著和親,大規模邊界戰爭并沒有發生。但隨著實力的與日俱增,匈奴開始試圖向南擴大影響力。

漢文帝三年(前177),匈奴右賢王率部從原來的駐牧地大湖盆地(阿爾泰山脈與杭愛山脈之間)進駐河南地,并攻襲上郡(治膚施縣,今陜西省榆林市東南),驅趕居守邊塞的蠻夷部落,殺掠民眾?!昂幽系亍本嚯x漢朝京師長安不足千里,匈奴的騎兵疾馳一日一夜便可到達。不過此處有托于六盤山、白于山之上的秦昭襄王長城為屏障,上郡還有重兵防守。

對匈奴的軍事侵略,漢文帝劉恒(前179—前156在位)給予嚴厲譴責,指責匈奴違背以往的既成事實與和親約定。劉恒在成為皇帝之前,于公元前196年被冊封為代王,對匈奴與邊地情況很熟悉。為了顯示漢帝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護衛邊境,他下令丞相灌嬰率領八萬五千名戰車兵,前往上郡高奴(今陜西省延安市東)支援。

這是繼白登之圍后,漢匈雙方第一次大規模出動軍事力量。漢朝的出兵起到了震懾作用,兩國并沒有直接發生正面沖突。右賢王見勢不利,退到塞外。漢朝因為濟北王起兵反抗朝廷,加之右賢王已經撤離,也順勢退兵。

右賢王此舉應該是為之后的軍事行動做準備,至少試探漢王朝的反應。關于此次匈奴入侵,冒頓單于在給漢文帝的書面解釋中強調,因為漢邊的小吏辱罵右賢王,右賢王未曾匯報,擅自發兵造成邊境局勢緊張,“絕二主之約,離兄弟之親”(《史記·匈奴列傳》)。冒頓表示,因為小吏破壞了兩國合約,他給予了處罰,命令右賢王去征服西域。很明顯冒頓是在向漢文帝炫耀肌肉。

西域,是玉門關、陽關以西地區的總稱,核心區域是新疆及其以西的中亞地區。匈奴右賢王的任務是繼續征討被冒頓單于擊潰的月氏。

冒頓第一次擊敗月氏后,月氏被迫西遷。他們在西遷的過程中,隨手滅了地處月氏西部的烏孫。烏孫國王難兜靡被殺,余部投奔臨北的匈奴。冒頓單于收養了出生不久的難兜靡之子獵驕靡,把他撫養成人,并把烏孫余部交還給他統領。烏孫得以復國,成為匈奴屬國,負責監管西域。

月氏雖然西遷,應該也沒有遷徙太遠。作為在西域有影響力的大國,月氏不可能在遭受一次軍事打擊后就徹底瓦解,但他們也試圖努力回避崛起的匈奴。公元前176年,冒頓單于“罰右賢王,使至西方求月氏擊之”(《漢書·匈奴傳》),表明匈奴要徹底消除月氏在西域的影響。

冒頓單于在給漢文帝的書信中,簡單介紹了西征的戰果,“以天之福,吏卒良,馬強力,以夷滅月氏,盡斬殺降下之。定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以為匈奴,諸引弓之民并為一家”(《史記·匈奴列傳》)。

正如冒頓單于介紹的那樣,月氏人被迫逃至今伊犁河流域。伊犁河流域位于新疆天山山脈西部,三面為天山山脈所包圍,西面深入今哈薩克斯坦境內,是一塊水草豐美之地。

月氏人打敗了原居于當地的塞種人,迫使“塞王遠遁”。遠遷到伊犁河流域的,被稱為大月氏;繼續留在河西地區與當地羌人混居的,被稱為小月氏。匈奴征伐月氏,不但征服了靠近河西走廊西端的樓蘭,還征服了阿爾泰山南麓的呼揭。同時再次強化對駐牧哈密一帶的烏孫控制,把塔里木盆地幾十個綠洲國家劃入自己的勢力范圍。蒙古高原、河西走廊、西域,所有“引弓之民”都納入了匈奴帝國體系中。

冒頓單于最后表示,希望漢與匈“復故約,以安邊民,以應始古,使少者得成其長,老者安其處,世世平樂”(《史記·匈奴列傳》)。匈奴號令北方游牧部族,控制了西域,掌控中西商路,獲取了帝國所需的人力、財力。冒頓單于深知,南方的漢帝國為定居農耕大國,并不容易征服,而且匈奴對占領耕地也并不感興趣,既然和親能獲得收益,又何必付諸戰爭。

漢文帝與他的臣僚們研讀了冒頓單于的書信,一致認為,游牧地區都是鹽堿地,不宜耕種,占領毫無用處,沒必要發動戰爭爭奪,主張繼續和親??刹恢獮楹危瑑赡旰螅ㄇ?74),漢朝才回復匈奴?;匦胖校瑵h文帝首先對冒頓單于“復故約,以安邊民,世世平樂”繼續和親的表態給予了充分肯定,但強調違約多在匈奴?!氨都s離兄弟之親者,常在匈奴?!彼捕Y節性地建議冒頓單于不必過度懲罰右賢王,給出的理由是右賢王之事發生在大赦之前。漢文帝的理由一廂情愿,漢朝的法律怎么能約束到匈奴諸侯王。最后,漢文帝以冒頓單于“伐國有功,甚苦兵事”為由,給予一定的犒勞。

可能就在冒頓單于收到漢方的書信不久,這位草原霸主、一代天驕就離世了。冒頓單于在位三十六年(前209—前174),他不但統一了蒙古高原,而且建立了對后世影響深遠的制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康县| 甘德县| 铜山县| 胶南市| 喜德县| 靖安县| 格尔木市| 江阴市| 松江区| 南丹县| 丰原市| 文成县| 云梦县| 遵义市| 安平县| 宁晋县| 辽中县| 扎鲁特旗| 安溪县| 龙井市| 大丰市| 嘉荫县| 诏安县| 文化| 沙湾县| 梧州市| 金昌市| 柘荣县| 昌都县| 大英县| 青州市| 嘉义县| 文成县| 罗山县| 民丰县| 武汉市| 西藏| 望城县| 通道| 濉溪县| 夹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