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國難思良將
- 明末袁督師之子,南洋圈地起家
- 暗月白
- 2068字
- 2023-10-18 10:32:00
來的人看上去形色慌張,還有好幾個人一身縣衙衙役的打扮。
袁文弼聽到王椿一聲喊,不由吃了一驚,瞿州守?難道他說的就是如今崖州最大的官,知州大人瞿罕?
這位崖州的父母官,他久仰大名,卻還沒見過面。
這位瞿知州有點不簡單,史有記載,是著名的瓊州名宦之一,后世被稱為海南十大廉吏之一。
“一身正氣入崖來,兩袖清風單騎歸”,便可以簡單概括他在崖州擔任知州四年的事跡。
袁文弼確實注意到,堡墻下的眾人中,有一位形貌清矍的中年文士,跟旁邊其他人驚慌失措不同,此刻雖然遇到險境,卻依舊保持了一分從容沉穩。
“是知州瞿大人,快開堡門!”
這時黃友桂也上了堡墻來,他去過幾次崖城,見過瞿罕這位崖州知州幾面,此刻一眼便認了出來。
堡門當即被徐徐打開,袁文弼趕忙跟隨一眾人走下堡墻,去迎接瞿罕,心里則暗自納罕,怎么這位堂堂崖州知州,跑到他們鹿回頭堡來了。
難道崖城已經被海賊陷落,局勢不可能這么快糜爛吧。
崖州怎么說,也是瓊島重地,崖州灣駐扎有崖州水寨前司,設一把總統領,雖然軍務廢弛,但怎么說也應該有十來條船,五六百兵丁的,怎么說也有一戰之力。
此外還有崖城千戶所也在附近,雖然衛所兵不堪用,但守守城,不出城浪戰,還是勉強可堪一用的。
袁文弼懷著一肚子疑惑,來到堡門外,見到了風塵仆仆逃來的瞿罕一行人。
“小子袁文弼,見過父母官瞿州守大人!”
袁文弼迎上前去,朝著來人中走在前面的那位氣度不俗的中年文士畢恭畢敬的行了一禮。
雖然對方今天沒有穿正式官袍,但來人中如果有知州大人,也只能是對方了。
中年文士正是如今的崖州知州瞿罕,同時崖州還領著感恩縣,可以管一管旁邊感恩縣的事。
他站在城門處,目光在眼前少年身上打量幾眼,撫須道:“這位便是袁少公子么,往日我在州衙,也多有聽聞你的名字,今日一見,芝蘭玉樹,生于庭階,小小年紀,已露崢嶸,果然是虎父無犬子,見面更勝聞名啊!”
看他氣度從容,依舊不緊不慢,似乎并不知道如今局勢兇險,有海賊犯境,還有閑心情贊嘆人幾句。
袁文弼聽了苦笑,也暗自佩服一下對方的這份處變不驚的定力,心說你這位父母官老大人剛見面就逮著一頓猛夸,小子實在受之不起啊。
王椿這會兒也上前來,跟瞿罕行禮相見,瞿罕瞥了他一眼,并沒怎么言語,對這位擅離職守的巡檢沒給什么好臉色。
王椿正有些尷尬,這時黃友桂走上前一步,急忙問道:“瞿大人,崖城可有不測之險?”
瞿罕掃了他一眼,沉聲說道:“海賊只是初來,崖城尚是無恙!”
眾人聽說崖城還安穩無恙,沒有陷落于賊手,這才大大松了口氣。
同時心中又起了疑惑,若是崖城沒有陷落,為何這位知州大人不趕緊想著回城,組織官紳鄉民,商議御賊之策,卻大老遠跑到他們這鹿回頭堡來做什么。
難道對方如此不堪,聽見賊來,就望風棄城而逃?
這不大可能吧,這是明顯的找死行為啊。明朝地方官失了城池,就是死罪,即使最后保住城池,你這棄城而逃的行為,事后也難逃被罷官論罪的結局。
瞿罕顯然也清楚眾人此刻心中的疑惑,當即三言兩語,便把事情簡單敘說了一遍。
原來他此次出行,本是要巡視崖州各處海防御所和村寨,今日剛走到崖東地界,卻沒想,就碰到了海賊入侵崖境的事。
聞訊之后,正要返回崖城,卻又不料,聽說前面的平安嶺已經被賊寇占住,封鎖了崖東前往崖西的唯一一條陸上要道。
如果要從北邊繞過去,那就要翻山越嶺,還要穿越黎區,根本就是此路不通。
如果走南邊的海路,則更是兇險,隨時會遭遇到海賊的半道截殺。
不得已之下,聽說這里有一個鹿回頭堡還算堅固安穩,便跑來這里暫且安身,再從長計議了。
眾人聽了之后,這才明白是這么一回事。
這時袁文弼立刻表態道:“州守老大人,你能屈身前來敝堡暫避,是對敝堡的信任,你盡管放心,我等必竭盡全力,護得大人的周全,那海賊若是敢來,必叫他們有去無回,這里便是其葬身之地!”
瞿罕聽了,連聲說了幾句“好”,雖然心里還有疑慮,但對方這樣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豪言壯語,還是令他十分欣賞的。
當即一群人簇擁了瞿罕,走入堡中,正要往內堡去暫時歇息,這時瞿罕卻說要上堡墻看看。
當他巡視了一遍堡中的防務,看到防御設施嚴整,守衛莊丁并不驚慌,井然有序,刀槍齊備,似有一戰之力,心里大為寬心。
這個鹿回頭堡,果然不簡單啊。
想到這位袁少公子以及堡中之人的來路,他又不覺得奇怪了。
這些人,可都是曾經那位袁督師的親屬部下,見過多大風浪,整治一個小小堡寨,豈不是小菜一碟的事。
巡視一遍,安心之后,他才在眾人簇擁下,進了內堡,來到袁府正廳,落座奉茶,歇息片刻。
“國難思良將啊——”
剛剛坐下,還沒來得及喝上一口熱茶,瞿罕突然長嘆一聲,想到如今天下局勢糜爛,有感而發。
作為朝廷主政一方的官員,雖然地處偏遠,但他時常能從朝廷例行傳送的邸報中,時刻獲悉天下的大事消息。
如今的大明可說內憂外患,內有流賊肆虐,席卷中原,大勢已成,外有滿虜兵強馬壯,磨刀霍霍,虎視眈眈。
曾經強盛的大明,如今已如一條四處漏水的破船,岌岌可危,隨時有傾覆之禍,亡國之相已露端倪。
大廳中,因為他的這一句有感而發,一時變得寂靜無聲。
多數人可能只是在感嘆,而袁文弼卻確鑿無疑的知道,到了明年四月,北方那位崇禎帝,就要在煤山上吊,宣告大明的滅亡了。
南明?不說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