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水力鍛錘與模鍛壓機
書名: 明末崛起,從邊軍開始作者名: 干飯忠實者本章字數: 2090字更新時間: 2023-10-31 09:15:53
崇禎元年(1628年)九月十六,當王初仁醒來時,發現外面鬧哄哄的,通過聽見的只言片語發現大家很是興奮,王初仁來到校場上才知道原來今天開始收割秋糧了,現場還擺放了很多祭品,王初仁了解后才知道原來還要祭拜一番,還需要王初仁主持祭拜。
這些古人平時舍不得吃穿,想不到在祭祀上卻這么舍得,整只羊、豬、雞、鴨、水果,比比皆是,王初仁后來了解到以前是祭祀是沒有這么好的祭品的,是因為今年比較富裕才會有這么豐盛的祭品。
這讓王初仁感到有點懵逼,自己不會啊!想要將祭祀任務推給二叔王建樹,可是王建樹說什么也不答應,說什么農事是大事,就必須祭祀,國家由皇帝,家族由族長,一縣、一府有縣令或者知府,自古以來都是最高者才能有祭祀權,這個是不能亂套的。
祭拜龍王廟和土地廟保佑收獲時和來年風調雨順,王初仁至于理解了為什么每個城堡都會有那么多廟了。
于是王初仁也只能硬著頭皮在王建樹的指導下分別在土地廟和龍王廟進行祭祀。王初仁只是走走身體,可是他看到其余人不管是讀書人、軍戶、農民、工匠甚至是接受改造的土匪全是神情凝重一臉的虞城,整個過程讓王初仁真真實實感受到了華夏古人對農事的重視。各種繁文縟節一番流程走下來,一個多時辰就沒有了。
現在大壩已經竣工,空出來了很多勞動力,王初仁打算在秋收的同時對新開荒的土地進行第一次播種,保證明年的糧食充足。
至于收糧與秋耕,王初仁也不太懂,就讓民政處處長李光高分配好人手之后讓他們自己去整,堡內總不能啥子事都要王初仁面面俱到,這樣王初仁會累死。
關于農事的事項安排好之后,王建河提醒王初仁今天是外出駐軍補給的日子,王初仁對于民政、工業、、等都可以放權,但是對于軍隊的后勤補給、軍餉、人事任命是牢牢掌控在手里的,王初仁深刻學習了后世必須把槍桿子掌控在自己手里,于是王初仁急匆匆的蛆安排了三個外出防守哨的補給事宜,軍隊的后勤很復雜,大到武器鐵甲、火藥、糧食、藥品、草束,小到油鹽醬醋布,各種損耗品,種類多,頗為復雜。
王初仁整整忙活了一上午這才將補給的物品歸類裝上了四輪馬車,七百八人的補給,四輪馬車居然裝了整整20輛。王初仁吩咐各自帶隊之人,現在是糧食收獲的關鍵時候,讓各哨哨長加強防守,萬不能讓蒙古人或者流寇流竄到黃甫川地界影響秋收。
王初仁就來到了木工廠,向木工廠廠長劉富貴以及幾個老木匠講解了水力鍛錘和模鍛壓機的大致結構,幾位老木匠聽了之后面面相覷,表示很感興趣。居然還能這么玩,其實華夏古人對于水力很早就在利用了,對于水力的利用主要體現在提水、磨坊等,主要用于民生等方面,只是工匠們只知道用水力改善其他行業的效率與便利性,鴯鹋油想到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如果走出了這一步,華夏古代的生產力還會更上一層樓。于是王初仁趁熱打鐵將水力鋸床、水力刨床的大致結構草圖交予了劉富貴。
劉富貴等幾位木匠拿到圖紙后就興奮地研究起來,對圖紙上的集中產品贊不絕口,幾人在研究討論的時候,不一會就會發出一聲“感嘆”或者“原來如此”的聲音,對這些奇妙的結構連連稱奇,幾位木匠覺得這些設備居然如此巧奪天工、如此巧妙。這讓工匠們對王初仁是越來越佩服了。
其實完成拿出來的東西也不是什么先進的設備,只是在建國初期大眾用到的一些土法設備。
水力鍛錘其實就是利用杠桿原理,水車的同軸大飛輪帶動小飛輪加速后,小飛輪帶動一個曲拐轉動,曲拐用滾珠軸承連接,曲拐的另一端通過連桿帶動杠桿的一端上下,而使另一端的錘頭上下。支點在中間,錘的左右兩邊有滑行導板卡住,錘頭可以垂直上下,錘頭根據水車的力而決定,王初仁估算,小水車應該能帶動一百公斤的錘頭,至于大水車就得試驗后才知道了。
為了讓鐵匠能夠控制錘頭的上下速度,裝有皮帶壓輪,并有手剎車可以將錘帶在空中。
這種鍛錘適用于打毛坯鐵錠或將鐵錠鍛打成軋制用的胚子,這種錘有兩個人操作,一個人掌握手柄,一個人掌鉗。還能根據鐵匠需要的鍛力大小更換錘頭。
這種鍛錘不僅作用力大,還大大提高了鍛打效率,節省了人力,只需要人掌鉗,不需要人鍛打,可以一直鍛打下去,使鐵錠的渣擠得干凈,打成的毛坯質量好。
所謂的模鍛壓機,其實和鍛錘差不多,基本原理也是通過水車大輪的同軸小飛輪帶動大飛輪,由于模鍛壓機通過大飛輪的同軸小飛輪帶動較小的大飛輪,由于模鍛壓機不要高轉速,所以最后一級飛輪不需要多大。
在最后一級飛輪上安裝一個絞盤,絞盤上的繩子連接著錘頭,錘頭通過兩根立柱上的導軌固定。
模鍛壓機工作時,飛輪帶動絞盤轉動,繩子將錘頭吊起,吊到最高處后放下錘頭,錘頭在滑軌的約束下垂直落下,向下方的模鍛臺施加一個巨大的力,模鍛臺上面是工匠們需要鍛壓的成品的模具。
這種模鍛壓機代替了小型模鍛液壓機,工匠們需要大的力,就可以把導軌和繩子做長一些或者錘頭重一些。最高能達到七八米,能處理一些較大型鍛件。
待得木匠看完圖紙,王初仁將木匠不懂的地方解釋之后,王初仁就走出了木工作坊來到堡外的土地,看著金紅色已經成熟的高粱,眾人有說有笑的收割著,全部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王初仁知道,在這個饑餓的時代,沒有什么有比豐收更讓人高興的了。
秋風吹拂著,雖然已是晌午,王初仁感受到一絲涼意,唏噓了一口氣,不愧是小冰河時期啊,有點冷啊,等到冬天該怎么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