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酋長如何掌權:史前政治經濟學
- (美)蒂莫西·厄爾
- 1092字
- 2023-09-28 11:17:38
導言
政治權力的本質
關于人類社會進化的問題是人類學及其他社會科學所面臨的一大難題。相關學術史很長、成就極多,涉及社會、政治、經濟等不同層面的理論 (如Harris,1968).如果想對此有所了解,我建議閱讀最近的一些綜合性研究,如詹森與厄爾 (Johnson and Earle,1987),普萊斯與費曼 (Price and Feinman,1995),或桑德森(Sanderson,1995)的著作。大部分理論常常強調人類社會的整合特性 (如Flannery,1972;Service,1962;Steward,1955),認為問題的解決得益于領袖的出現,并繼而使群體迎來成功。
然而,一種對社會進程的新認識則強調個體的能動性。布魯菲爾 (Brumfiel,1992,1994)便著重關注人類群體中多樣的利益與動機,以及社會中反映性別、年齡、派別、族屬、階級等的不同群體。復雜社會并沒有那么等級分明 (hierarchical),而實際上更像是 “異質性的” (heterarchical)(Ehrenreich,Crumley and Levy,1995),這意味著這些群體會使內在的等級劃分產生分裂并反抗社會的整體一致性。這些新觀點揭露了將人類社會制度化的問題。然而,盡管關注人類生活中的無政府化傾向是有意義的,但我們也知道,復雜人類社會仍是帶有較強制度性的。這究竟是如何發生的?為了回答這一問題,我將重點關注領導者如何獲得權力,以及權力是如何被制度化的。
從政治邏輯出發,我相信領導權帶來的個人收益足以解釋對威望與統治權的追求。或許不是所有人都想要統治他人,但卻永遠存在有這種想法的個體。為什么?有人會試圖尋求生物學意義上的解釋,認為這帶來了成功的再分配。這種論斷簡單且具說服力,但卻超出了本書想要討論的范圍。追隨利奇 (Leach,1954)的觀點,我姑且假設在所有社會中總會有人尋求政治上的優勢。這當然可能是錯的。我們要認識到,不同的文化在根本上具有差異,且都應在各自的體系內去理解。這是人類學家的信條。不過,在人類的多樣性之中,顯然也存在一些社會生活層面上相似的主題與過程。在這里,我想劃定一種一般意義上普遍存在的社會行動——政治統治的制度化及其延續。
盡管從政治的角度來看,試圖建立統治的動機反復出現,但不同社會中的領導者對統治的具體追求卻也有所差異。一些文化的價值體系會阻止政治權力的發展,并作為一種文化 (意識形態)工具來反對擁有政治欲望的個體。而在大多數文化中,獲取權力的過程也是復雜及多維的。這涉及與其他潛在領導者的競爭,以及社會對領導權的反抗或限制。
我并不是想說明所有社會情境下都會出現領導者。想要建立統治的個體會因為各種原因失敗,文化也是其重要因素之一。我并不試圖解決動力問題——即為什么人們想做他們做的事,這離我的考古學視角太遠。我將集中關注組織問題,其目的是理解酋邦的區域性組織是如何建立,以及如何被潛在精英所統治的 (參見Mann,1986:7)。
在這層意義上,我考察的問題可被簡化為:是什么使得潛在領導者成功或失敗?本書試圖回答這么一個直接的問題,并對政治過程及其在人類社會進化中的位置做出基本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