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力與典范:慧皎《高僧傳》書寫研究
- 劉學軍
- 1440字
- 2023-10-08 11:34:57
緒論
第一節 僧傳書寫問題的提出
佛教史傳相對于中國悠久的史傳傳統來說,顯然屬于后起之物——在佛教進入中國一段時間后的六朝齊梁時期才得以產生。導致這一書寫體裁出現的原因固然很復雜,但當其一旦形成,則綿延一千多年,形成了相當豐富的佛教史傳傳統,其中包括教史(紀傳體教史和編年體教史等)、傳記(佛傳、僧傳、尼傳、居士傳等)、燈錄等1。與這種佛教史傳的悠久性和豐富性形成巨大反差的情形是,這類文獻一直以來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一個突出的表現是,在能夠基本反映當時社會知識結構和思想觀念體系的歷代書目著錄中,此類文獻往往處于湮沒狀態——《隋書·經籍志》僅在四部之末略加附錄,此后歷代公私書目也置佛教史傳類書籍于“邊緣”地位。
這種反差境況的改觀,是近代學術研究范式成立之后才有的事。近代學者真正從學術研究的立場發見了佛教史傳的價值和意義。一個最具代表性的體現是,陳垣以史學家的卓識,敏銳地察覺到佛教史傳的價值,撰成《中國佛教史籍概論》一書,專門予這類文獻以精要性的評述。即便這部書屬概論性質,所選篇籍也僅是此類文獻中的一小部分,但其視野之宏闊、考辨之精審,則是超邁前人的。然而,即便如陳垣這樣的大學者,其對待佛教史傳的態度,依然還只是把它作為“與列朝史事相關”“參稽而旁考”的對象2,并沒有深入考察這類材料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書寫性質。
近代以來,真正發見佛教史傳特殊性質的學者,當首推錢穆。錢氏1969—1971年間為臺北“中國文化學院”歷史研究所博士班學生開設中國史學名著課程,臚列歷代史學代表作品,一一為之解題,發明價值。后來該課程講稿結集成《中國史學名著》一書。3該書在述及東漢以迄隋代史學之演進時,于史部“雜傳”類,單獨拈出慧皎《高僧傳》4加以表彰,對該書及其所代表的歷代僧傳著作的價值予以提示:
佛教,它本身就沒有歷史,連印度也沒有歷史,但佛教傳達中國,中國僧人就把中國文化傳統看重歷史的眼光,來記載佛教史……這情形就會和原來的宗教發生很大差異。宗教本身不看重歷史,今把一代代的教主,和下面很多其他傳教的人,分著年代,再分著門類,詳細把事情記下;把歷史意義加進去,至少其本身的宗教觀念,會因此而開明得多,就會變成一種新觀念,不啻在宗教里開辟了一個新天地。因此下面才有所謂中國佛學之產生。此即佛教之“中國化”,乃是說在宗教里邊加進了中國文化傳統中的人文歷史觀點。5
錢氏上述認識,是其治學注重文化通變精神的體現。這種從思想史、社會史、文化史等角度發見佛教史學著述價值的做法,也與其宏通的學術視野息息相關。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立足于中國學術的整體流變,別具只眼地指出了《高僧傳》及其所代表的僧傳書寫傳統在形成過程中,顯示出了一種“張力”6,即所謂的僧傳書寫7乃是“在宗教里邊加進了中國文化傳統中的人文歷史觀點”。此觀點擺脫了前人將僧傳視為“正統”史傳查差補闕材料的窠臼,開始注意到僧傳自身的書寫特征,發人之所未發,因此彌足珍貴。
然而,時至今日,距離錢氏此發見的提出已有半個世紀,我們一方面發現,錢氏的觀點還沒有得到研究者的積極響應,后來關于中古僧傳的研究依然還在既往的套路中陳陳相因;另一方面,以今日之學術眼光重新審視錢氏的觀點,似乎此中仍有進一步開掘的空間——比如中古僧傳書寫張力具體體現在何處?這種張力的形成原因有哪些?此外,如后人所不斷強調的那樣,《高僧傳》一直被奉為歷代僧傳的典范,那么,上述張力現象與這種典范價值之間,有沒有什么內在聯系?諸如此類問題,都有待于我們接續錢氏的議論,將之作為專題,深入探討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