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不同的童年底色,養育不同的“我”
沒有好好當過孩子,很難當好父母
我的主要工作對象是父母和孩子。我聽無數的父母抱怨過:“怎么養個孩子這么難?!我小時候缺吃少穿,總是小心翼翼地觀察父母的臉色,生怕他們不高興,還發奮努力、刻苦學習,從來不給父母添麻煩。可是現在我每天像侍候長輩一樣侍候孩子,求他吃,求他穿,求他學習,他還總是抱怨我不愛他、不懂他,我到底哪里做錯了?!”
其實,這不是父母的錯,也不是孩子的錯,而是時代變化得太快了。過去的三四十年,社會飛速發展,使我們在短時間內跨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社會的科技和物質資源等“硬件”在迭代,人們的思想和認知等“軟件”也需要更新。對父母來說,這個軟件就是“如何當父母”的理念。
如今的年輕父母,雖然也是從兒童時期逐漸長大的,但是他們小時候的生活環境與今天的孩子的生活環境是天差地遠的。當代父母的最大困擾,就是自己沒有經歷過如今的孩子經歷的生活。這些父母還是孩子的時候,他們的父母致力于保證他們吃飽穿暖、少生病、有書讀,而做到這些已經是當時很多家庭的極限。在過去幾十年的很多家庭中,與保證基本的物質生活相比,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似乎微不足道。
而如今的孩子的最大困擾,也是自己的父母沒有經歷過自己的生活,所以父母沒辦法理解從幼兒園就開始競爭的壓力,沒辦法理解自己對平等、尊重、信任的渴求。在這個年代,與被關注、被理解、被肯定的需求相比,高考的分數則變得沒有那么讓孩子在意。
在和孩子溝通“不同頻”的時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努力進入孩子的世界。這不是讓父母穿起紙尿褲重溫童年,而是讓父母放下身段,放下是非對錯,帶著好奇心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從孩子的角度去看他們眼中的現實世界。父母用這樣的方式進入孩子的世界時,就會發現自己之所以和孩子之間有這么多的誤會,是因為自己當年沒有好好地當過孩子—要么是過早地進入了成人的世界,肩負起責任;要么是很多成長過程中的“坑”沒有被填平。
很多父母認為自己與孩子之間出現矛盾,都是孩子的錯,要想盡辦法讓孩子改變。事實上,這個改變需要由父母發起。父母應該主動調整自己,努力去適應孩子,而不能讓孩子適應自己。畢竟父母是成年人,經歷過的事更多,情緒更穩定,抗壓能力也更強。
養育孩子、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絕對不是一個單向付出時間、精力、金錢的過程,而是父母被孩子需要的過程、父母被孩子指引的過程,以及父母被孩子鼓勵的過程。其中的需要、指引、鼓勵都是父母自身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養育過程,是父母和孩子相互滋養、共同成長的過程。
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Donald. W. Winnicott.)說:“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天然的心理治療師。”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孩子帶父母重溫童年,在心理上彌補了父母當年的缺失,修復了當年的創傷;父母陪孩子度過童年,陪伴孩子按照科學的規律成長,幫助孩子在人格上超越自己,發揮天賦中蘊藏的最大潛力。
從這點來說,當好父母,要從當好孩子開始。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
鏡子似乎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吸引每個經過的人停下來,照一照,而不同的鏡子會映照出不同的模樣。例如哈哈鏡會將一個人變高或變胖等;時裝店里的鏡子雖然沒有改變照鏡子的人的模樣,卻從不同的角度呈現出不同的穿衣效果;很多年輕人喜歡對著洗手間的鏡子自拍,因為他們覺得洗手間鏡子里的自己似乎更好看。
在家庭中,也有一面神奇的鏡子—父母。
心理學家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認為,每個孩子都需要被喜悅的父母愉快且贊許地注視著。父母這樣注視孩子的時候,眼中會放射出“光芒”,在這樣的“光芒”照射下,孩子會感到安全、放松、興奮,會敢于展示自己并以此為傲。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就像我們在照鏡子的時候,希望看到充滿魅力的自己那樣,孩子在照父母這面鏡子的時候,會熱切希望看到自己被父母肯定和認可,被父母接受和欣賞。孩子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自我雛形,以及健康人格的基礎,都由此而來,科胡特稱這個過程為“鏡映”。
在一個成功的“鏡映”過程中,一方面孩子通過父母的眼睛總是看到自己好的特質,另一方面父母會通過自己眼中的“光芒”使孩子成為擁有自信和自尊的人,最終父母和孩子互為鏡子,彼此都活成自己喜歡、別人也不討厭的人。
這也是所謂的“無條件的愛”。這樣的父母會讓孩子感覺到:我愛的是你這個人,不管你長相如何,成績好壞,聽話與否,我一看到你,眼睛就發光,我一想到你,臉上就帶笑;你值得我愛,你也值得其他人愛;我愛你,也愛身為父母的自己。這個過程中,父母和孩子的狀態是:相看兩不厭,越看越喜歡。
而在一個失敗的“鏡映”過程中,一方面孩子通過父母的眼睛總是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另一方面父母會通過自己眼中的“刺”把孩子變成一無是處的人,最終父母和孩子互為鏡子,彼此都活成自己不喜歡、別人也討厭的人。
這就是所謂的“有條件的愛”。這樣的父母會讓孩子感覺到:我愛的是你的某個優點—長相好、成績好、才藝佳、聽話等,而不是你這個人;如果你不能達到我心中的某個標準,你就是不可愛的;一看到你,我就先看到缺陷,一想到你,我就先想到你和別人的差距;你如果不符合標準,不但不值得我愛,也不值得其他人愛;之所以用這種方式愛你,是因為我需要用你是否達到某個標準,來判斷我是不是個合格的父親/母親。這個過程中,父母和孩子的狀態是:相看兩生厭,越看越心煩。
經常有家長問我們,怎么樣才能當好父母?—一言以蔽之,當父母的,眼中要有“光芒”。
不是每個孩子都有幸遇到一面好鏡子,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在關鍵的年齡段完成一個高質量的“鏡映”過程。對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一面鏡子,是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鏡子。不同的鏡子,會照出不同的孩子。
古話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以父母為鏡,可以照亮孩子成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