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戰略的供血系統:供應鏈戰略
在2016年的中亞地區部員工座談會上,任正非表達了對“戰略”一詞的理解:“什么叫戰略?‘略’是什么意思?‘略’是指舍棄一部分東西。你不舍棄一部分東西,不叫“略”;沒有方向,不叫“戰”。對于形勢不好的市場,要敢于拋棄一部分,聚焦一部分,聚焦后有利潤就行了。”
雖然華為十分重視企業戰略,但在發展過程中也走了一些彎路,如錯失了小靈通的市場機會。盡管如此,華為在戰略上的取舍,依然是業界典范。
時代的每一粒灰,都是落在華為頭上的理想疆域
在一篇名為《北國之春》的文章中,任正非說過這樣一段話:“華為成長在全球信息產業發展最快的時期,特別是中國從一個落后網改造成世界級先進網,迅速發展的大潮流中,華為像一片樹葉,有幸掉到了這個潮流的大船上,是躺在大船上隨波逐流到今天,本身并沒有經歷驚濤駭浪、洪水泛濫、大堤崩潰等危機的考驗。因此華為的成功應該是機遇大于其素質與本領。”
這段有些自謙的話,準確揭示了華為成長的宏觀背景和必要條件。
華為準確把握了時代的“風口”,開局定位通信市場。任正非用“拼命三郎”的精神,讓公司從一個“門外漢”慢慢變成了中國通信市場的巨頭。
華為于1987年創立,一開始并沒有做手機業務,僅僅是香港地區一家生產用戶交換機的公司的銷售代理商。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隨著產業理念和市場的發展和變化,華為開始自主研發交換機,先后在北京、上海成立研發中心和知識產權部,并于1998年進軍歐美市場。
對眾多無法鍛造能力的企業而言,根基較淺的通信設備及信息技術行業和變幻莫測的市場,是難以逾越的兩座大山。但對華為而言,這反而成了縱橫馳騁的理想疆域。
早期引入的大量高級人才,包括外界顧問與專家,成了華為前進路上的明燈,起到了很好的戰略輔導作用。
從戰略選擇上看,華為早期的定位是以產品取勝,在產品貿易的基礎上重視研發,進而重視對外銷售,逐步構建完整的營銷體系。所以在早期,產品和營銷一直是華為賴以生存的兩項基本能力,因此華為在戰略選擇上更加重視產品和營銷。
與此同時,任正非早已意識到,除產品和營銷之外,供應鏈對企業也十分重要。
師從IBM,華為學到了什么
1992年,華為銷售額已過億元。在發展鼎盛之時,任正非帶隊到美國參觀學習。看到當時最先進的AT&T 5號機后,任正非決定斥巨資開發自己的交換機。
任正非站在深意工業大廈的5層,對研發部門的員工們說:“如果研發不成功,大家各自散去找工作,我自己從樓上跳下去。”
為什么任正非會說出如此視死如歸的話?這一切得從任正非的美國之行說起。
飛機經過東京,越過太平洋,一路奔波的任正非終于抵達了美國之行的第一站——大西洋彼岸的波士頓。
任正非的這趟波士頓之行,是為了訪問一家專門生產電源的公司,他聽取了陶瓷基片、鋁基片的模塊電源的介紹。這種電源更先進、體積更小、效率更高。
離開波士頓后,任正非輾轉哈佛、麻省理工、德州儀器等的所在地,最后到了美國硅谷。
全美很多尖端工業都將研究機構設立在硅谷,如HP(惠普)、NS(Nintendo Switch,日本任天堂公司出品的電子游戲機)、AMD(Advanced Micro Devices,超微半導體公司)、Intel(英特爾)等。因此,只需要在美國硅谷考察,就能了解全美的電子技術發展情況。
在考察后的散記中,任正非寫道:“(我)參觀了DMOS(半導體場效應管)的硅片制造,十分先進。美國已開始將工業最核心的部分保留在本土生產,而將其余業務大量轉移到世界各國的分公司,以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
這段話反映了美國企業供應鏈戰略的重大變化,也讓任正非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供應鏈的重要性。
3年后,任正非再次帶隊訪美,參觀了休斯、IBM、貝爾實驗室和惠普等知名企業,其中IBM給任正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聽了一天的管理介紹,我們對IBM這樣的大公司的管理制度的規范、靈活以及響應速度快有了新的認識……我們只有加強管理與服務,在這條不歸路上,才有生存的基礎。這就是華為要實行規模化、搞活內部動力機制、加強管理與服務的戰略出發點。”
虛心學習,是一個國家、民族、企業崛起和發展壯大的必經之路。1998年,任正非斥資40億元向IBM拜師學藝,聯合IBM開展了變革咨詢項目。
在這個項目里,IBM顧問對華為面臨的許多主要問題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診斷,給出了明確的變革方向,包括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產品開發)、ISC(Integrated Supply Chain,集成供應鏈)及后來在市場、財務方面的變革。自此,IPD變革在華為推行,ISC變革也緊跟步伐,供應鏈戰略開始成為整個華為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習了IBM經驗的華為,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推行ISC變革之前,華為內部就已感受到供應鏈在業務支撐上越來越吃力。流程上,前方簽署合同的承諾與后方的生產交付能力不匹配,訂單履行周期過長,訂單無法按承諾履行;供應商實力參差不齊,供應的產品質量難以保證,采購成本居高不下;信息不對稱導致訂單、采購、生產、庫存、物流不匹配,交付不能按時完成;IT系統基礎數據不標準,準確度不高,形成信息孤島;組織復雜,部門間缺乏溝通,形成“部門墻”。
通過考察,IBM顧問指出華為供應鏈管理效率低,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與業內先進公司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國際領先的電信設備制造商的訂單及時交貨率為94%,華為僅為50%;國際庫存周轉率平均水平為9.4次/年,華為僅為3.6次/年;國際訂單履行周期平均水平為10天左右,華為為20~25天。
結合華為的實際情況,IBM顧問與華為討論提出了ISC變革方案:在方法上從流程切入,讓業務驅動變革;從組織變革著手,破除變革阻力;以計劃和預測為龍頭,帶動其他環節變革;從境內到境外,由內而外進行變革。
2004年,ISC的業務建設基本完成。隨后一年里,華為的訂單履行周期縮短至兩周,響應能力、靈活性、客戶服務水平獲得了極大提升。這一年里,華為從“冬天”醒來,開啟第二次大發展——GSC(Global Supply Chain,全球供應鏈)。
短短的時間里,華為供應鏈端到端交付概念得到初步體現,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全球供應鏈網絡。華為的收入在2005年也比前一年增長了36%,其中75%的銷售額來自境外,境外市場規模連續4年超過境內市場。
供應鏈戰略意識的覺醒,為華為供應鏈的高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企業發展輸血造血,使企業實現了快速發展。
“我們要建立世界一流的工廠”
“辦公地點在科技園,產品生產工廠在西鄉”,這是華為供應鏈早期部門分離的情況。
不少人認為工作開展多有不便,制造缺乏有效管理。為解決這一問題,華為內部就“要不要做制造以及制造怎么做”這一主題展開了激烈討論。
有人認為,制造對企業而言沒有太大作用,華為主要靠研發,應該繼續走研發的技術路線,所以沒必要投資太多在制造上。
還有人認為,可以投資制造,但是沒必要做世界一流的工廠,這樣消耗的投資太多,研發和營銷的投資就難以保障。
剩下一部分人認為,如果要做工廠,就要做世界一流的工廠。
當時的情形是支持第二種觀點的人最多,支持第三種觀點的人最少。出人意料的是,任正非堅定地支持了第三種觀點。
討論結束后,任正非便提出了要在龍崗坂田建立世界一流的工廠:“我們擬用3年建立世界一流的工廠,這個一流主要指的是管理一流、工藝及設備一流、建筑群體一流。”
為此,任正非聘請德國公司按照一流標準對工廠進行設計。
在制造行業,德國人是出了名的嚴謹。他們對待流程十分嚴格,工業軟件也十分成熟。例如西門子,將機械、電氣、電子、工藝、結構、材料、熱能等多學科能力集成到一個統一的軟件平臺上。這樣制造部門可以在這一個平臺上,通過數字化手段完成產品和工藝的設計、開發和試制驗證,減少大量重復性工作。
這些在西門子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得到了充分檢驗,華為通過借鑒德國工藝流程,直接應用其工業軟件。
除了以德國的工藝流程和工業軟件為主體,在建設工廠的過程中,華為還將日本的質量管理嵌進去,學習“檢一個、裝一個、測一個”的精益生產模式,保證制造過程的高質量、高效率。
華為將德國“高質量、高性能、高度自動化”和日本“小型、低成本、一個流自動化”之長融入大生產體系架構,以有綜合競爭力的成本實現高質量、高度自動化和部分智能化生產。
經過3年的建設,華為終于在坂田建立起世界一流的工廠,其中包括自動物流中心、機械加工中心、生產中心等。
在該工廠建成之前,工廠旁都是“斷頭路”,交通極其不便,員工要想到工廠,只能靠步行。該工廠建成之后,道路四通八達,周圍各方面基礎設施逐漸完善,車水馬龍,人來人往。
除此之外,“在城堡里辦公,用小火車通勤”也成了外界羨煞華為員工的原因之一。這是形容華為斥資100億元建設的松山湖辦公園區——歐洲小鎮,如圖1-1所示。

圖1-1 華為松山湖辦公園區——歐洲小鎮
可以說,將供應鏈納入企業重要戰略之一的華為,無論是在理念上還是在行動上,都已走到了時代前沿。
一個企業進入大規模發展階段,會面臨以下3個問題:
是不是仍然認為供應鏈特別重要?
離開供應鏈還能不能正常運行?
企業在面臨斷供等嚴重危機時,應該怎么應對?
華為對這3個問題的答案十分明確,認為沒有供應鏈,企業整個戰略是殘缺不全的,早晚都得摔跤。
2015年以來,無論是CBG,運營商BG[1],還是企業BG,華為雖然都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其仍然清醒地認識到供應鏈才是企業的命脈。
因此,即使還沒有被美國制裁,華為就已開始在內部成立供應鏈連續項目組,調集供應鏈精干力量,對供應鏈流程中涉及連續性的問題進行查漏補缺,并針對各種異常場景制定兩種以上的預案,比如對臺風、暴雨、地震、火山、供應商倒閉等導致的斷供都提前做了安排。
對規模壯大后的企業而言,供應鏈管理不再僅僅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而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能力。沒有這種能力,企業面對的可能不僅是銷量減少、訂單無法完成、客戶投訴等問題,而是生死存亡的問題。
猶如現代社會突然停電,家用電器再好,恐怕也得成為擺設。重視供應鏈戰略,將其作為企業戰略構成之一,對大多數企業而言尤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