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足的能力:做好三件事,戰勝財富焦慮
- 書簽客
- 2937字
- 2023-10-25 20:33:16
二、第二件事:學會開源
很多人之所以能變得富有,本質上是因為他們掌握了積累財富的“底層邏輯”,即使再次變得一無所有,這些邏輯也可以讓他們東山再起。
(一)我們的時代,我們的財富
財富本身不僅僅是錢那么簡單。從古至今,財富還會體現為權利、資源以及資本。早期封建權貴們的財富絕大多數來自權利,清朝的和珅就是這一類權貴的代表,當時甚至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民謠。到了近代,財富更多是資源的象征,比如鋼鐵、煤炭、石油等。而在當代,則是資本在發揮引領作用,比如我們熟悉的巴菲特、互聯網企業背后的投資機構等。
當然,這三種財富形式在當前呈現出一種共存狀態,只不過不同時期起的作用不同。但一個難以打破的規律是:你離這些財富要素越近就會越富有,離得越遠就會越貧窮。美國的城市研究所(UrbanInstitute)曾發布過一組數據:在1963—2016年的50多年間,在美國總人口中占比10%的頂級階層,其財富增長速度遠超其他階層,到2016年,這一階層所擁有的財富已是中產階層的12倍,而在50多年前還只是6倍。
(二)你的焦慮來自收入嗎
在今天,如果你不表現出一些焦慮感,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比如,月入5萬元的“95后”覺得自己事業不成功,月入1萬元以下的覺得沒有資格結婚。坐在星巴克里的人,不是聊財富自由就是聊上千萬的大項目。在這樣的環境里,你不焦慮才不正常呢。
很多事情,短期看是復雜的,長期看是簡單的。
那么,我們國家的普通老百姓,到底每個月掙多少錢呢?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如果你現在一個月掙5000元,一點也不丟人。國內大部分人收入的中位數就是在5000元上下。這里說的是中位數,是指統計學上按照一定順序排列的一組數據中,位于中間的那個,而不是我們說的平均數。中位數相對更加客觀,畢竟如果用平均數計算,你和全國首富的收入一平均,你也可以打敗全球99.9999999%的人。
所以,在中國談論工資收入或者稅后收入,一定要小心謹慎,需要看你針對的具體是哪一類人群。
(三)如何優雅地老去
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是人,很多經濟現象都可以在人口層面上找到答案。如果一個國家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了7%,即可被定義為老齡化社會。根據統計,2019年,我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已經達到12.6%,養老困局并非遠慮而是近憂。同時,只靠退休金或者養老保險,難以過上理想的晚年生活。只有提前做好應對準備,才能獲得穩定長久的幸福。
養老雖然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但是我們每個人都不得不去面對。我們面對的不僅僅是自己的養老,還有父母的養老。2021年就有調研機構指出,有超過七成的“90后”開始考慮養老問題,但是大部分人還沒有具體的規劃。
目前,我國的養老金體系主要有三大支柱,分別是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和商業養老保險(見圖1-6)。

資料來源:勾股大數據
圖1-6 中國養老金體系三大支柱
第一支柱目前是普通中國人養老的主要收入來源。基本養老金目前的支付方式是“現收現付”:參加工作的人每個月繳納養老金,一部分會作為養老金發放給已經退休的老人。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詞——代際贍養。簡單講,就是現在工作的人養活已經退休的人。未來我們退休了,到時候會有年輕人來交錢給我們養老。
但是,未來的人口可能不會一直增長,甚至會出現下降。2019年的時候,是2個養老保險繳納者養1個退休人員,根據預測,到2050年就是1個養老保險繳納者養1個退休人員,壓力可想而知。
所以,要優雅地老去,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當然,國家已經替我們想到前面去了。2022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而個人養老金的性質就屬于我們剛才說的第三個支柱——商業養老保險。個人養老金是同代自養,也就是說放進去的錢不會給別人,只是給自己養老用。那么這個個人養老金是怎么實現養老的呢?
實際上,就是國家給你開一個賬戶,你可以在這個賬戶存一定金額的錢,然后這些錢被拿去買公募基金、銀行理財、保險等金融產品,以此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個人自愿參加,國家統一管理。
這樣一來,國家就成了個人的私人理財規劃師。目前每人每年最多存1.2萬元,當然這筆錢不是強制性的,個人自愿參與,它最大的目的就是幫助我們每個人實現財產升值,同時還可以抵稅。
可能有讀者會問,既然都是買理財產品,為何我不可以直接自己購買,非要走這個國家的賬戶,而且每年只能買1.2萬元?自己操作,自己理財,自己養老,不是更好嗎?
事實上,自己來操作是很難的。要知道,在當下的理財市場,大部分普通人能夠堅持的投資時間不超過半年,很難長期持有,更別說堅持到有收益的時候。從個人收益來看,2021年我國的CPI漲幅是1.1%,貸款利率約為5%,兩者之和為6.1%,這也是當前我們的資金成本。換句話說,個人養老金投資收益要超過6.1%才算不虧本。
坦白地講,6.1%的年化收益率,在當前來看,大部分人是達不到的。
但是我們的個人養老金投資可以做到,而且已經實現了。以社保基金收益來看,2008—2020年的年均投資收益率在8%以上(見圖1-7)。

資料來源:勾股大數據
圖1-7 全國社保基金年均投資收益率
而國家未來要給我們管理的個人養老金賬戶,對接的產品理論上與社保基金是一致的,都經過了國家層層篩選,安全性遠高于市場同類產品,收益率相對有保障。所以對大多數人而言,為了盡可能享受到長期投資的復利效應,參與具有長期封閉期的個人養老金是最佳選擇。
此外,再從整體層面來考慮,作為典型的長期資金來源,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推行也利好股市長牛、慢牛格局的形成。我們不妨簡單地估算一下,假設有1億人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平均每人每年存入1萬元,每年就能為市場帶來1萬億元的增量資金。而且因為賬戶的特殊屬性,這筆錢在投資者退休后才能支取。這也就意味著,這些“活水”是長期穩定的錢。
這樣的方案能否成功呢?實際上,美國很早就實行了類似的方案(見圖1-8)。

圖1-8 美國退休支持體系
我國推出的個人養老金制度,類似于美國的“個人退休賬戶”。我們經常說美國人不愛存錢,實際上美國人是不把錢存在銀行里,而是存在了退休賬戶中,不斷獲得收益。起初,美國的養老金管理機構將這些錢主要放在銀行存款里。1990年后,基金、股票、債券的投資占比開始提升,如今基金已成為美國個人退休賬戶最重要的投資方向。大量“活水”為資本市場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長期資金,直接成為美股長期大牛市的有力推手。
目前,美國國家統籌的第一基礎養老金規模占比僅為7.7%,個人退休賬戶占比超過32%。所以在養老這件事情上,需要我們自己和國家一起努力,優秀的投資和養老渠道不要輕易丟棄,要好好利用起來,這樣才能為我們的養老生活打造堅實的基礎。
(四)人到中年,要學會給自己“撐傘”
今天,讓自己高興可能不需要錢就行,看看短視頻就能讓你樂半天;但是那些煩心事多半和錢脫離不了關系,花錢帶來的快感,總是轉瞬即逝。
但是手中有錢就能做到心里不慌。過了35歲,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不再年輕了。書簽客不想給各位讀者灌雞湯,恰恰相反,承認自己進入中年,是很多人都需要面對的憂傷。
人到中年,你我都要面對現實,看似沒有出路,實則別有洞天。你是要把年齡作為自己的借口,開始停滯不前,還是要破繭重生、鳳凰涅槃,不給自己的心設限?油膩并不可怕,時間不會因你而停止,破局才是關鍵,最怕的是安于現狀的想法在你心中久久不能散去。
幼兒時有人給你撐傘,少年時不需要別人撐傘,中年時需要自己給自己撐傘。自己的局,要靠自己去破。痛,抗不過去就是痛苦;扛過去就是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