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足的能力:做好三件事,戰勝財富焦慮
- 書簽客
- 4931字
- 2023-10-25 20:33:15
一、第一件事:學會攢錢
關于攢錢這件事,巴菲特曾經說過一句大實話:“如果你沒有很好的家庭背景,那么要想積累財富,前期只能靠攢錢,后期才能靠賺錢。”賺錢屬于開源,攢錢屬于節流,二者都能讓我們積累一定的財富。但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如果暫時沒有更多渠道去開源賺錢,那么攢錢作為節流的主要方式,就是最務實的理財方式。
(一)財富積累與人生的穩定感
擁有大量財富也許不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條件,但是擁有基本的財富確實可以讓很多普通人減少對生活的擔憂。2005年,一些社會學家曾經在德國做過一項研究,希望看看普通人和富人對同樣的事情,各自會有多高的擔憂程度(見表1-1)。
表1-1 普通人和富人對工作和生活的態度

(續表)

通過表1-1所示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在發達國家,普通的德國民眾對于自己的財務狀況、工作穩定性和未來期望都遠遠不如富人那么樂觀。
當然,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擁有一定的財富積累,確實可以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和苦惱。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例子。美國研究人員曾經對數百名富人進行過一個調查,用1到5分來衡量他們對整體生活狀態的滿意程度,調查結果顯示:對生活不滿意的受訪者,年收入中位數是20.3萬美元;對生活比較滿意的受訪者,年收入中位數是30.7萬美元;滿意度最高的受訪者,積累的財富價值為138萬美元。
因此,作為普通人,我們要做的就是盡自己的努力,去穩穩地積累財富。這樣做,不但是為了自己的成就感,更是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
(二)財富積累的三個層次
關于財富,查理·芒格說過一段話:“走到人生的某個階段時,我決心要成為一個富有之人。這并不是愛錢的緣故,而是為了追求那種獨立自主的感覺。我喜歡能夠自由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受到他人的左右。”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把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仔細看看這五層需求,我們會發現其實這些需求能否實現,與每個人的財富積累有著非常大的關系。
我們經常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每一層需求的滿足其實都需要一定的財富來作為支撐和階梯。如果我們把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和財富積累的層次進行歸類和總結,會發現每個人一生的財富積累可以歸結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人們需要獲得基本生活必需品以及安全感,這一層對應的就是打好財富基礎。
第二層是人們需要獲得社會的認可和對個人價值的肯定,這一層對應的就是取得財富獨立。
第三層是人們需要夢想和自我實現,這一層對應的就是獲得財富自由。
1.打好財富基礎
打好財富基礎,指的是我們的經濟能力可以滿足對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安全感的需求。經濟學家曼昆在《經濟學原理》這本書里提出過一個經典的問題,即人們要想明白自己的各種需求,哪些是“需要”,哪些是“想要”。
“需要”對應的是我們每個人生存的必需品,比如基本的食物、水和住處;而“想要”對應的則是饕餮盛宴、名貴跑車、奢侈箱包以及豪華別墅。無論是“需要”還是“想要”,要想實現,都需要有一定的財富基礎。沒有基本的經濟支持,我們就有可能吃不飽、穿不暖、沒有棲身的空間,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滿足我們對于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安全感的需求,是每個人打好財富基礎的關鍵目標。
好在大部分人只要通過努力工作,都可以實現這第一層的目標。在此之上,我們可以開始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甚至是更高階段的人生理想。
在滿足這一層需求的具體金額上,我們需要根據自己生活的不同城市來具體分析。比如,你生活在北京,根據北京市政府公布的數據,2021年北京市全市居民人均年度可支配收入為75002元,平均每月大約為6250元。
這對于在一線城市打拼的年輕人來講,努努力是有可能實現的。
2.取得財富獨立
在這個層次上,財富積累的目標是取得社會認可與對個人價值的肯定。一個普通人的一生,很有可能是這樣的:
父母掙錢養育孩子→孩子努力學習考上大學→孩子找到一份工作→孩子努力賺錢→孩子結婚生子→孩子再去培養下一代。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在不同程度上也會實現個人價值、獲得社會認可。
在青少年時期,大家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是基于學習成績。孩子努力學習,憑借較好的成績上個好大學,為之后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打下基礎。
在成年時期,大家比較關注的是有穩定的工作和工資收入、五險一金,未來發展路徑清晰。
然而這一路“升級打怪”并不輕松,雖然賺的越來越多,但開銷也會越來越大。能否實現財富的穩定增長,是我們為父母、自己、子女營造良好生活的關鍵,也是進入財富積累第三層的敲門磚。如果說取得財富獨立對應的就是中等收入家庭,那么2019年年初,國家統計局給出了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的測算標準。以一家三口為例,如果一家人的年收入在10萬~50萬元,則表示這樣的家庭為“中等收入家庭”。當然這個標準是針對全國的,具體到一線城市或者三線城市,收入金額會有所不同。
3.實現財富自由
在這個層次上,財富積累的目標是滿足夢想與自我實現的需求。在現實中,能夠達到這個財富積累階段的人并不多,但是這不妨礙我們為實現財富自由這一目標而奮斗。2021年,胡潤研究院發布了《2021胡潤財富自由門檻》報告。報告將財富自由分為入門級、中級、高級和國際級(見表1-2),并細分到中國的一線、二線、三線城市。“胡潤財富自由門檻”主要考慮常住房、金融投資和家庭稅后年收入。所以并不是說每個人都需要資產上億才算實現財富自由,它和你生活的城市、持有的房產、收入等綜合指標相關。
表1-2 2021年胡潤財富自由門檻

資料來源:胡潤研究院
那么現在的你處在財富積累的哪個層次上呢?
當然,無論你現在積累的財富有多少,我們都需要認清一個現實:財富自由,我們要的是自由,而不僅僅是財富,財富只是一種工具。我們要的自由,本質上就是時間上的自主權。
所以,我們之所以追求財富自由,說得更精準一點就是:個人不再為了滿足生活需要而出售自己的時間。
(三)當代年輕人攢錢大調查
賺錢不多,花錢不少,這或許是當代年輕人的真實現狀。畢竟在當下,“卷”不動的時候,很多人也想要“躺平”一下。這也就給超前消費、及時行樂帶來了很好的理由。但是,有沒有哪個時刻讓你忽然下定決心,要開始攢錢了?
人生每個階段都會面臨不同的問題,也需要負擔不同規模的支出——可能來自一場家人的重病,也可能是為了和你喜歡的人結婚,甚至來自你的買房計劃。但是在眾多理由當中,“安全感”是出現最多的詞匯。錢雖然無法解決全部問題,但是能給你帶來基礎的安全感。那么為了獲得這份安全感,年輕人是如何攢錢的呢?到底攢了多少錢呢?
不同收入的人,對自己攢錢的看法各不相同。《2022年年輕人攢錢報告》向我們展示了當代中國年輕人的攢錢理念。
直觀來看,年輕人對自己的財務狀況往往不滿意。最關鍵的影響因素是收入的高低:在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人群中,認為自己財務情況比較糟糕的人占比達到了31.2%。收入越高,人們對自己的財務狀況越滿意。但是即使月收入3萬元以上,還有8.5%的人認為自己的財務狀況很糟糕,同時有30.4%的人認為自己的財務狀況勉強及格。
再從行業來看,對自己財務狀況最滿意的是金融行業從業者、公務員、自由職業者,很意外,互聯網從業人員不在前三名。當然,自由職業者這個群體也比較割裂,在最不滿意自己財務狀況的行業中,自由職業者的占比甚至也拿了第一。
那么年輕人有沒有攢錢意識呢?
調查顯示,超過9成的年輕人表示平時有攢錢的習慣。細分下來,有39.4%的人每個月都會攢錢,還有45.9%的人隨緣攢錢。
當然,也有很多目標堅定的人會想盡一切辦法攢錢,這樣的年輕人占比在6.9%。
那么年輕人每個月存錢金額占收入的比重是多少呢?調查顯示,有接近3成的年輕人會把月收入的30%~50%積攢下來,還有27.1%的人能把10%~30%的收入攢下來。也就是說攢下30%的收入是一個相對普遍的水平(見圖1-1)。

資料來源:《2022年年輕人攢錢報告》
圖1-1 每月存款金額占收入的比例
當然,也有很多令人欽佩的人,有4.2%的人每個月把80%以上的收入存起來,我想可能這樣的年輕人家底比較厚、目標明確、有非常好的意志力,沒有房貸、車貸的壓力吧。
那么目前年輕人有多少存款呢?調查數據顯示,存款金額在1萬~50萬元的年輕人是主力軍,分布也比較均勻。也就是說,算上無存款或存款不到1萬元的人,大部分人的存款在50萬元以內,在被調查人群中的占比超過85%(見圖1-2)。

資料來源:《2022年年輕人攢錢報告》
圖1-2 年輕人存款情況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大家鼓起勇氣使勁兒攢錢呢?調查數據顯示,年輕人攢錢的三大原因分別是抵御突發風險、實現財富自由和買房。當然,還有27%的年輕人就是單純地喜歡攢錢(見圖1-3)。就像書簽客說的:錢是人膽,攢錢能夠給自己的生活增加底氣,何樂而不為呢?
那么辛苦攢下來的錢,放在哪里最合適呢?調查發現,銀行活期、定期存款是大部分人的首選。當然,還有6成左右的年輕人也會選擇基金投資或者放在余額寶/零錢通,選擇風險相對比較高的股票投資的年輕人占比次之(見圖1-4)。由此可見,年輕人在存錢方面更看重穩定性和安全性。攢錢很重要,用靠譜的方式進行理財更重要。

資料來源:《2022年年輕人攢錢報告》
圖1-3 年輕人攢錢的原因

資料來源:《2022年年輕人攢錢報告》
圖1-4 不同的投資理財方式
那么,為了達成自己攢錢的目標,大家都會做出哪些努力呢?大部分人的首選還是節省日常開支,也有超過一半的人選擇投資理財和優化支出,選擇這兩種方式的人占比都超過了50%(見圖1-5)。

資料來源:《2022年年輕人攢錢報告》
圖1-5 年輕人為攢錢所做的努力
尤其是存款少的人,比如存款在5萬元以下的人,節省日常開支和優化財務收支是最優先考慮的選擇。當存款超過50萬元的時候,投資理財的重要性就提升上來了。因此,50萬元是一個分水嶺,存款低于50萬元的時候,大家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攢錢;當存款達到50萬元以后,大家就會考慮如何投資理財(見表1-3)。
表1-3 不同存款人群的理財選擇

資料來源:《2022年年輕人攢錢報告》
(四)工薪階層的財務情況
如果要給工薪階層下個定義,那就是主要靠工資來維持生活的人,這也是大部分人的生活狀態。工薪階層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首先,工薪階層的主要收入是月薪或者年薪。
其次,工薪階層偶然收入較少,即使有,也都會用于小規模提升生活質量的消費。
最后,工薪階層的風險承受能力有限,比如通常會擔心失業等。
在過去幾年里,我們經歷了全球經濟衰退。因此,失業成為大家關注的敏感詞匯。而且,很多普通人對未來沒有詳細的規劃,甚至沒有為自己打算。金融知識的匱乏,讓一些人從主觀和客觀上都沒有了解自身理財狀況的動力。
我國改革開放已經40多年,經濟取得了長足進步,我們中的大部分人沒有真正經歷過經濟危機,但是沒有經歷過并不代表個人的經濟狀況不會陷入危機,日本就是我們的前車之鑒。
20世紀60—80年代,日本的經濟迅速發展,日本政府提出了讓1億日本人成為中產的口號——“1億總中流”。很多企業實行終身雇傭制,員工告別了失業保險。民眾看到經濟一直向好,對未來信心倍增,這也逐漸影響到了當時普通日本人的消費習慣——從儲蓄型文化向消費型文化轉變,大部分民眾不再關心儲蓄和理財,對物質享受只想立刻擁有。然而沒有哪個國家的經濟可以長盛不衰,隨著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經濟增長放緩、股市暴跌,企業市值縮水、破產加速,民眾生活開始出現困頓,加之日本社會老齡化加劇,生育率持續下降,逐漸老去的日本民眾不但沒有實現財富自由的夢想,甚至養老也只能靠自己。
因此,在宏觀經濟形勢趨緊的情況下,工薪階層更要看好自己的錢包。
一方面,我們要坦然接受消費降級。消費降級在全球經濟動蕩的當下,也許是我們最好的選擇。作為普通人,你可以減少外出吃飯的次數,減少奢侈品消費,減少打車的次數。你會發現,這些行為最終會為你每月節省上千元的開支。
千萬不要被有些人鼓吹的“錢是掙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理論忽悠了,否則,你就真的會變成“薪盡自然涼”。
另一方面,不要增加負債。裁員潮讓大家人心惶惶,尤其是當自己經濟狀況變差的時候,各方面的消費不斷增多,人們很容易陷入負債的泥坑。這個時候減少花銷才是最有保障的方案。消費時首先要考慮實用性,不是生活必需品就不要買了。消費類電子產品,比如相機、電子閱讀器等非必需品能不買就不買,因為手機已經具備了這些功能和特性。
在經濟形勢不確定的時期,我們要學會把更多的錢攢下來,因為只有錢攢了下來,我們才能有底氣應對宏觀經濟帶來的巨變,才有可能避免變成“脆弱的工薪階層”,為之后進一步投資理財、用錢生錢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