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學前兒童美術

一、學前兒童美術的內涵

學前兒童美術,一般指3~6歲兒童在通過自己對外部世界的觀察之后,運用自己的想象,通過自由發揮創造作品的美術活動,是兒童身心發展水平體現出來的美術行為特征和作品特征。所以,學前兒童美術的概念有兩個指向,既指兒童運用工具和材料完成美術作品的行為過程,又指這種行為過程的結果即美術作品。

學前兒童美術作品以其特有的可視形象和色彩,表現出大自然的美和社會生活的美,用其鮮明的形象性和強烈的感染力表達兒童對周圍世界的認識(見圖1-14)。

圖1-14 學前兒童美術活動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學前兒童美術與平時常說的幼兒歌曲和幼兒文學的概念是不同的。幼兒歌曲與幼兒文學是指成年人為幼兒而創作的作品,只不過理解度、難易度與兒童的年齡特征接近而已,而學前兒童美術的創造者是兒童。

學前兒童美術與成人美術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學前兒童美術是兒童身體發展水平、感知覺能力、情感態度、智力程度和生活經驗的產物,而成人美術是建立在人的身心成熟和協調運作,以及情感的深沉、穩定和智力的成熟之上的,其基本內容反映出成熟的人對社會及自然的成熟的認識,以及對美術技能技巧掌握的熟練程度。

按照不同的標準,學前兒童美術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方法。按照內容來分,學前兒童美術可以分為繪畫、手工和美術欣賞三大類。按照活動方式來分,可以分為創作、欣賞和綜合。

20世紀50年代后,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一書中提出“學科結構”的概念。受其影響,艾斯納認為,兒童美術能力不是自然發展的結果,必須經過學習才能獲得,而嚴格的課程設計是美術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格里則認為,美術教育的學習,不僅僅是由內而外的創造表現,還必須兼顧由外而內的鑒賞學習。格里把美術教育提升為教育的一個基本學科,認為美術教育應包括美術創作、美術批評、美學和藝術史四大類型,主張將其納入課程的范疇。這些都反映了以學科為中心的美術教育思想。

進入21世紀以來,學前兒童美術趨向多元、開放,學科間也更加聯系緊密、互相補充。授課方式也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更注重授課過程的情感培養,真正釋放學生的情感,讓學生體會、感受藝術的美。[2]

二、學前兒童美術的特點

學前兒童美術與其他美術一樣,其作品都是由點、線、面、色彩等美術語言要素組成。但是,學前兒童美術有其鮮明的特征。

1.學前兒童美術是其與他人溝通的方式

美術是學前兒童表達對社會、自然的認識和情感,以及與他人互動的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在他們的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尚未發達的時候更是如此。兒童畫畫可能并非我們所理解的是在進行藝術創作,或許更多是在表達自己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與情感。而且,他們在表達的過程中內心充滿了強烈的情緒和身臨其境的體驗。

2.學前兒童美術是兒童生命的本真體現

學前兒童美術具有強烈的自發性,兒童以巨大的愉悅感和強烈的參與態度創作藝術,往往固執地按照自己的方式表達思想和情感,他們在創作時往往是“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3.學前兒童美術是兒童感知世界并探索世界的手段

兒童對顏料的滴灑、不經意的痕跡、混合的色彩等都充滿好奇,他們在以這種方式進行有意識的感知和探索。有些兒童甚至將天空畫成黃色或黑色,將樹畫成紅色或其他顏色,可能是因為他們尚未形成對色彩的正確認識和調配顏色的技巧,不能按物體實際的樣子表現它們,也可能是他們故意為之(見圖1-15)。總之,他們在以這種方式對世界進行著探索與表現。

圖1-15 學前兒童美術作品

正因為兒童的率性與本真,好多藝術家也在不斷將自己的繪畫意識、作品的表現形式逐步向兒童靠攏,追求兒童趣味。例如,我國的齊白石、關良、韓美林等藝術家在繼承提煉中華民族文化傳統藝術的同時,創作的作品生動活潑,情趣盎然,富有童心(見圖1-16)。西方的畢加索、保羅·克利等藝術家努力消除他們作品中的成人痕跡(見圖1-17),以便獲得與兒童美術一樣的表現性和趣味性。

圖1-16 《貓頭鷹》,韓美林

圖1-17 保羅·克利作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足县| 通辽市| 临汾市| 洛隆县| 安图县| 汨罗市| 册亨县| 万宁市| 大埔县| 晴隆县| 旌德县| 阜新市| 宁城县| 南华县| 松桃| 太湖县| 建德市| 左云县| 延庆县| 西畴县| 滕州市| 石楼县| 宜良县| 泰安市| 呼和浩特市| 突泉县| 临清市| 皋兰县| 甘泉县| 衡水市| 乡城县| 连南| 怀化市| 承德县| 沙洋县| 交口县| 遂昌县| 牟定县| 巴林右旗| 武义县| 扎鲁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