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兵器時代的戰(zhàn)爭
- 大司馬
- 3674字
- 2023-09-27 16:06:48
第二節(jié) 止戈為武 為戰(zhàn)爭代言的冷兵器
人類數千年歷史,說到底無非五個字:“戰(zhàn)爭與和平”。當下袞袞諸公——早已習慣了在自媒體上耍嘴皮子,發(fā)表各類不負責任、虛偽至極的好戰(zhàn)言論,以獲得大眾的叫好打賞。可是別忘了,歷史推進到20世紀50年代以后,方有了當下來之不易的和平,而在此之前,所謂戰(zhàn)爭,便是地球上不論大國小國都要顧慮的頭等大事。
那么,古代中國人,將哪一件兵器與戰(zhàn)爭直接聯(lián)系起來,并視之為戰(zhàn)爭之魂呢?關于這個問題,其實我們可以從中國文字的演變來回答。
誕生于戰(zhàn)國晚期的金文“戰(zhàn)”字——目前已然發(fā)現它的兩種最早形態(tài),其一便是左邊一個“單”,如今我們推測它是一種長柄的狩獵工具。具體來講,就是一種帶杈的木棍,在丫杈兩端和分杈處,各綁一塊石頭,用來增加分量。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是拿著這樣一件簡陋的東西,小則捕鳥,大則群體圍攻如犀牛、大象之類的巨獸。“戰(zhàn)”字還有另一種寫法,左邊是一個“獸”,這自然就是表示人類攻擊的對象。

◎“戰(zhàn)”字金文
關于“武”字,大家熟識的一種講法,叫作“止戈為武”,出自《左傳》。公元前597年,當時的中國正值晉楚兩強爭霸的時代,而鄭國便是南北爭斗的焦點所在。楚國此時的國君楚莊王,發(fā)兵圍鄭,晉國自然要救援,于是雙方大軍在今天的河南鄭州附近——當時叫作邲的地域交戰(zhàn)。晉軍將帥不和,以致分歧不斷,于是楚軍果斷出擊,擊敗對手,一雪四十一年前的城濮之恥。
也就是在這一戰(zhàn)之后,當楚莊王威風凜凜地巡視戰(zhàn)場之際,他的部下,當時頗有名望且號稱楚國第二神射手的潘黨提了一個建議,那就是把戰(zhàn)場上所有的敵軍尸體都收攏起來,筑一座“京觀”。這里的“京觀”,并不是有些人所望文生義的“京城大觀園”,“京”的古義,就是高丘。上古時期,中原還有一種風俗,就是每次大戰(zhàn)之后,必然要把殺死的敵軍尸體壘起來,蓋土夯實,堆成一座金字塔形的土堆。大家所熟悉的秦趙長平之戰(zhàn),史家說秦軍將四十萬趙軍全部挖個坑活埋,其實古義中的“坑”并不一定是指活埋,更多情況,倒是在殺死敵軍之后,將尸體堆在道路兩旁,覆土以成小丘來顯示軍威。
面對潘黨的提議,楚莊王的回答,卻讓所有人出乎意料。他說起了“武”字的字義,這個“武”字,拆開來便是左邊一個“止”,右邊一個“戈”,也就是“止戈為武”,只有以戰(zhàn)止戰(zhàn),消弭戰(zhàn)爭,才能達到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的目的。所以最終,楚莊王只祭祀了河神,修建先君宗廟以報戰(zhàn)績,便班師回朝了。
歷史對此事的記載是“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為武”。但事實上這里是有誤差的,楚莊王是南方人,他對源于中原的文字其實并不十分了解,“武”這個字,確實有一個“止”,但這個“止”的本義是指腳趾,也就是軍隊行動出發(fā),開赴戰(zhàn)場作戰(zhàn)的意思,所謂“止戈為武”,其實只是一種借題發(fā)揮。
話歸本題,不論是“戰(zhàn)”,還是“武”,表示戰(zhàn)爭話題的諸多漢字,其實都離不開一個“戈”。為什么造字者要如此看重這件武器,幾乎將它作為戰(zhàn)爭話題唯一的代表呢?
我們不妨來看一看“戈”!

◎戈的結構示意圖
戈是什么呢?它的前端和后世的絕大多數兵器都不一樣,別的是尖刃,它卻是平頭,橫刃前鋒,垂直裝柄。它的前端位置,是一把橫向伸出的短刃,刃鋒向內。也就是說,它的主要用法,一是橫向打擊,二是刀鋒鉤殺。還有一種附加攻擊手段,就是用外刃來推杵,前鋒順勢啄擊對方。
有讀者曾提出疑問,說他實在想不通,明明長矛長槍式的兵器,更專注于殺傷力,古人為什么會偏偏看重戈這樣橫向打擊鉤殺,想想就別扭的武器?
這種疑問,顯然是忘卻了當時的作戰(zhàn)環(huán)境。戈這種兵器,適用于中國商周時期的兵車大作戰(zhàn)。我們都知道,杜甫有詩云:“車轔轔,馬蕭蕭。”兵車高速行進的時候,你拿尖銳的長槍去扎敵人,準確度是很難把握的。可是戈,卻可以在兩車交錯之際順手一帶,割殺敵人簡直就像割草一樣簡單。
戈的源頭是石器時代的石鐮,我們的先輩,很可能是受到了石鐮割草的啟發(fā),研發(fā)出了戈這樣的放大版石鐮,把割草變成了割人頭。正是這個緣故,當初的造字者,鑒于戈的殺人威力,這才造出了大量與戈有關的字,除了之前已經提到的“武”和“戰(zhàn)”,還有“戎”“戍”“或”“成”等,我們在這里再舉幾個例子。譬如商代甲骨文“戎”,就是由“戈”和一個“十”字組成,而這個“十”字,一般就認為是盔甲或盾牌,也就是防御性武器。四條線組成一個框,將“戈”放在框中,即表示用武器守衛(wèi)領地或城池,即后來的“國”。而一個“人”字和“戈”的組合,則變化出更多文字。如人在戈旁,用來表示持戈守衛(wèi),便是一個“戍”字;戈刃架在人頸上,則是一個“伐”字,表示用武器擊殺,即攻擊、征討。
從仿生學的角度講,戈的創(chuàng)意,很可能來自啄木鳥。古人或許觀察到鳥類長年累月啄擊樹木以獲得食物的習性,研制出這種由上而下啄刺的兵刃。正是在此基礎上,商周時期出現了標準的戈,按其部位,我們稱之為戈頭、柄、銅鐏三部分。
戈頭,又分為援、內、胡三部分。戈的主要殺傷部是用來鉤啄敵人的,稱之為“援”。平出刃,上下兩刃,前有尖鋒,通體狹長,多數體中有脊棱,剖面呈扇菱形。“援”部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聚成銳利的前鋒。援的后尾,呈棒狀的部分,用來安裝木柄,稱之為“內”。穿繩縛柄的孔,用來裝柄。戈援下刃接近闌的弧曲下沿,并沿闌側增升縛繩的穿孔,這部分稱為“胡”。開始時,胡只是為了增加穿孔而設,胡越長穿孔越多,柄和戈頭縛綁得更緊密,所以胡部就越來越長。兩周時期將胡身加刃,增強了戈的鉤割能力。胡的長度一般為戈刃的三倍,到了戰(zhàn)國時期,胡的長度有所增加,成為長胡多穿式戈。至于戈柄的尾部,比較考究的會加一個銅制□,大部分戈□不具備殺傷力,不過也有少數安裝上尖刺鋒刃,顯然不是為了裝飾,而是為了倒刺殺敵,當然這個用途肯定不會在戰(zhàn)場上經常使用。
殷商時代,可能是戈使用的第一個成熟時期。山東濟南市博物館收藏有一件商代銎內式錯金目紋青銅戈,通長二十五厘米,一般手掌張開,拇指指頭到小指指尖約二十二厘米,由此可以想象其大小。戈體寬厚,援部舌條狀,呈等腰三角形,中間起脊,無胡無穿。這件戈,因為在援末與銎內相接處,正反面各有兩個錯金環(huán)形目狀紋飾,所以叫作錯金目紋戈。
在這個時期,由于戈存在頭部會在戰(zhàn)斗中脫落的問題,國人采用了三種不同造型的戈頭:一是銎內,二是曲內,三是直內。遼寧省蓋州市九壟地南窯村曾發(fā)現一件銎內啄戈,前鋒狹長,尖端部圓鈍,形若鶴嘴,銎呈橢圓形,中孔用以穿柄,尾部為扁長方形,素身無紋飾。河南安陽武官村北殷墟一期墓葬曾出土磬折曲內戈,曲內戈的特點是援和內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而這兩種戈,共同的缺點,就是容易脫落,這在戰(zhàn)場上當然是個很嚴重的缺陷,所以最終流行款便只能是直內戈。青銅直內戈的顯著特點,就是援的下刃向下作弧形延伸的部分,增加了戈頭與柄結合部位的長度,可以把戈縛扎得更加牢固。克服了這一缺點之后,戈開始在戰(zhàn)場上被大量使用。西周時期,在沿襲商朝傳統(tǒng)的直內式樣傳統(tǒng)之上,為加強鉤擊效能,戈頭與柄從最初的垂直相交,開始逐漸加大角度,改成大于九十度的鈍角。
春秋時期,顯然是戈的黃金時代。戰(zhàn)車是當時最重要的大規(guī)模軍事單位,一般是三個人一組,一人駕車,作戰(zhàn)人員便是剩下的兩人。他們一般攜帶兩種武器,一是弓箭,用于遠程攻擊;而戈,便是中近程的主要作戰(zhàn)工具。戈和后世的矛相比更占優(yōu)勢,矛往往只能一次性攻擊,即一矛刺中,刺不中落空就一切完結,可是戈卻能先劃砍一次,再來個反手回砍。而且矛是一點式攻擊,戈哪怕是僅僅鉤住了敵人的革帶甲片,如果使用者力氣夠大,在戰(zhàn)車高速行進的條件下,甚至可以將對手一舉扯摔下車,遭到戰(zhàn)車附近步兵的圍攻,就算沒有步兵,單是馬蹄車輪也夠他受。
因為戰(zhàn)場需要,車戰(zhàn)用的戈越造越長,相應的短戈則交給步兵使用。河北省易縣燕下都曾出土大量鑄有燕王名的銅戈,湖南省長沙市瀏城橋也出土過春秋晚期銅戈,其中最長的戈柄居然超過了三米,最短的則只有一米四。
正因如此,在車兵作戰(zhàn)方法被淘汰之前,中國的“五兵”,即五種主要兵器是:戈、殳、戟、酋矛、夷矛。到戰(zhàn)國中后期,秦國的軍隊仍然大量裝備使用所謂“呂不韋戈”——出土于陜西省臨潼縣西楊村的“呂不韋戈”,在戈正面有篆字銘文十九字,內容為“五年,相邦呂不韋造,少府工室阾丞冉,工九,武庫”。其中,“五年”顯然說的是兵器的鑄造時間,即秦王政五年;“相邦呂不韋造”是說武器的督造,是由秦國的最高行政長官相邦(漢朝因避諱劉邦之名,將相邦改為相國)呂不韋親自負責的。相邦之下,則有工師、丞、工匠,三級管理。工師差不多就是今天的兵工廠廠長,丞就是車間主任,而工匠就是一手責任人,一旦發(fā)現問題便要逐級追究,你曉得的——輕則砍手砍腳,重則處死!
戈在秦滅六國,以及稍后的楚漢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主力兵器的作用。到了漢代,戈一度還是主流長兵刃,但因為鐵兵器的大規(guī)模使用,容易脫落戈頭的戈,終于被鐵矛、鐵戟逐漸取代。所以最終,戈成為一件儀仗用器,在各種儀式大典之上,偶爾展示它的榮光。除此之外,便是在古人的詩文里出現。直到大唐的李世民,詩句里還吟誦著:“昔年懷壯氣,提戈初仗節(jié)。心隨朗日高,志與秋霜潔。”這里的戈,泛指長柄的兵器,并作為一種壯士的懷古寄托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