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打仗靠走? 先秦坐車才是主流

20世紀30年代,考古隊在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曾發現戰車殘存的痕跡。為什么說僅僅是痕跡而不是戰車呢?因為古戰車的主體材料為木質,歲月長久,大部分已然腐爛,以當時的考古技術,甚至無法將其剝剔出來。一直到50年代,才由夏鼐先生率領的考古團隊,成功剝剔出戰國時期戰車保留在泥土中的形態,完整再現了古車各個部位的形制和細部尺寸。之后,各地殷商墓葬不斷被發現,大量遺跡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先秦古車的完整面目,終于得以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那么古戰車究竟是何等模樣呢?其實我們看一下甲骨文里的這個字是如何寫的,答案就很清楚了。

具體來講,戰士所在的部位叫作“輿”,即今天我們所講的車廂,最早期應該是長方形,可容納三人,分別為馭手、弓手、長戈手,后期慢慢演變為方形,最大可容四人;車的前方有一根曲木,用于駕馭馬匹,后來演變為兩根直木,稱為“轅”。馬匹數量起初為兩匹,后期擴大至四匹乃至六匹。轅的后端壓在車廂下的車軸上;前方則有一根起到平衡作用的橫木,即所謂“衡”,兩側設“人”字形“軛”架在馬身上。

◎商代甲骨文“車”

那么車輪又是如何制造出來的呢?不得不說商周先民是如此聰明,他們通過古老的制輪方法即“煣”,使用明火,軟化潮濕的木頭,使之定型為圓弧狀。成型之后的木頭,即是優質的車輪。

商周戰車的形制,古書如《考工記》,有較為詳細的記載。而古墓中出土的戰車亦可以驗證這個結論,獨轅、雙輪,為基本模式。從商到周,戰車的軌寬逐漸減小,車轅逐漸縮短,輪上輻條的數目則逐漸從十多根增多至二三十根,目的是提高戰車的速度和靈活性,同時兼顧穩定性。

車軸是戰車馳騁時急劇轉動的關鍵部件。為防損壞,戰國時期已開始在軸轂之間裝置鐵锏,以減少軸轂的摩擦。河南洛陽戰國車馬坑出土的實物,戰車的鐵锏為半筒形瓦狀,每輪四塊,均以鐵釘固定在軸桿上。

而戰車所配備的馬匹,亦有專門的稱呼。譬如豪華的四匹馬配置,其中間的兩匹叫作兩“服”,用縛在衡上的軛駕在車轅兩側。左右兩匹則稱為兩“驂”,用皮條系在車前。四匹馬合起來,則叫作“駟”——順便說一下,馬是披有皮甲的,湖北戰國墓中曾發現用來編綴馬甲的甲片,而且還根據馬的部位,有適合頂梁、鼻側、面側等不同位置的甲片,可以有效地保護駕車轅馬的頭、頸和軀干。

至于戰車所使用的兵器,殷墟曾發現一輛戰車車廂里存放有皮質圓筒形矢箙,即箭囊,內裝十支配著銅質箭鏃的利箭,旁邊則有銅弓和銅戈。可以想象這就是車上人員使用的遠近兵器。從位置來講,車廂左方者的地位最高,主射,是一車之首;他的副手居右,也就是所謂戎右,主揮戈擊刺;馭手則在他們中間,也攜有一柄短劍護身。他們所穿的盔甲也有所不同,譬如戎右,因為要揮臂格斗,故只在肩部加有披膊;御者的職責是駕車,因此兩臂披膊向下延伸,一直護到腕部,并且還接綴舌形護手,在頸部加有高高的“盆領”。此外,戰車上還配備了皮制的大型盾牌,加綴青銅部件用于加固。車廂也有青銅護甲,釘裝在外側。

戰車之上的射擊,現在一般認為射手會采用跪姿進行瞄準射擊,所以戰車往往不會在此時全速沖擊,平穩的速度更適合于射擊,亦有利于步兵的協同掩護。而兩車對沖之際,戈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可以有效地鉤中敵軍戎右,并利用戰車的速度將對方鉤下戰車,奪取戰斗的勝利。

兵車時代,步兵被稱為“徒兵”,一輛戰車之后跟隨的步兵,少則七人,多則十人,后來慢慢增加,到戰國時期已經多達七十二人。《孫臏兵法》曾對戰車與步兵的配備做過一番分析,認為影響戰車使用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地形。在平原地帶,戰車即使面對十倍的敵軍步兵,也可以毫不猶豫地進行決戰。所謂“易則利車,險則利徒。此擊車之道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至于攻擊路線,側翼包抄或許更勝于正面的沖擊,當然,這個在春秋禮戰中并不多見。禮戰時期,據說雙方都會默契地朝左行駛,便于戎右與對方進行公平較量。而弓箭手也不會主動射擊馭手,因為這樣太不厚道,即便贏了也是勝之不武。

步兵原本是跟隨在戰車之后,但這一配置規則,在春秋一開場就被打破了。被稱為“春秋第一戰”的繻葛之戰,周天子聯合陳、蔡、衛三個諸侯國攻打鄭國,當時鄭國的應對方法是把每五名步兵組成一個單位,即所謂“伍”,分散安排到戰車的左、右、后方,填補戰車之間的空隙,相互掩護,協同作戰,起到攻防自如的效果,而這種布陣方法,后來便演變為所謂“魚麗陣”。結果,戰斗一開始,鄭國右軍就將王師左翼的陳國軍隊打得潰不成軍,而左軍也將蔡、衛兩國軍隊組成的右翼擊敗,周天子的中軍陷入鄭國三路夾攻,徹底失敗。

發生在公元前589年的鞌之戰,則保留了若干禮儀習慣。譬如晉國大將韓厥追趕齊頃公,為齊頃公駕車的邴夏認出他是個人物,讓齊頃公射殺他。齊頃公卻說射殺君子不符合禮,于是不射韓厥,卻射殺了他身邊的人,因其地位比較低,就是相對君子而言的小人,按禮可射殺。而稍后戰局翻轉,韓厥要追上齊頃公,擔任齊頃公戎右的逄丑父,又和齊頃公調換了服裝和位置,等到韓厥殺過來,他從容不迫地拿出一個水瓢,讓戎右(齊頃公)下車給自己打水,頃公還傻乎乎真打來一瓢水,逄丑父只好說水太臟了,又讓其下車去尋清水,于是齊頃公終于明白了逄丑父的用意,趁此機會逃之夭夭。而韓厥面對這一切,反應是完全遵守禮節,從容等待,給了齊國臣民充分表演的時間,最后將逄丑父當作齊頃公俘虜去見主將。主將郤克發現抓錯人,反應也很淡定,他說:“代君赴難的臣子,殺了不吉利。我赦免他,用來勉勵盡忠國君的人吧。”就把逄丑父給放了。

類似禮儀,就連素來被中原視為野蠻的楚國人也嚴格遵守。發生在前597年的晉楚邲之戰,晉軍戰敗,楚軍在后面追,結果晉軍戰車擠在一起,亂哄哄動彈不得,楚軍非但沒有趁亂殺上去,還教晉軍把戰車前面的木頭去掉,這樣就不擠了,跑路也方便了。結果過一會兒晉軍又跑不動了,說是馬沒力氣了,楚軍再教晉軍把旌旗扔掉,因為旗子招風阻力大。于是晉軍感謝對手,你們真是有逃跑經驗啊,我們自嘆不如——把一場你死我活的大決戰,搞得跟情景喜劇似的。這樣的情節,也只有春秋才會有。

不過在春秋后期,就開始了車戰模式向步戰的轉變。譬如晉國,在面對北方少數民族山戎的步兵攻擊之際,考慮到戰場是太行山區,干脆就放棄了戰車編組,車上的甲士也成了步兵,與原來的步兵合在一起,組成了以前鋒、后衛、左翼、右翼、前拒為編組的步兵方陣,其基本單位就是二十五人的小方陣,其中十五人為重甲步兵,就是原來的戰車兵。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陵县| 砚山县| 延长县| 井陉县| 图木舒克市| 霞浦县| 伊宁市| 云林县| 册亨县| 余姚市| 新干县| 比如县| 桦甸市| 敖汉旗| 大余县| 阿拉善盟| 新密市| 洪泽县| 安庆市| 台安县| 尚义县| 彝良县| 九台市| 峨眉山市| 万州区| 哈密市| 德江县| 屏东市| 乐清市| 普兰县| 桃园市| 新建县| 嘉鱼县| 乌拉特前旗| 普格县| 手机| 仁布县| 土默特左旗| 长垣县| 阿城市| 二手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