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以父之名 上古時期最尊貴的兵刃
中國文字歷經數千年演變至今,很多文字的原形本義已為大眾所陌生。譬如“父親”的“父”字,很少有人想過為什么要寫成這個字形。直到郭沫若才提出:“父乃斧之初字。石器時代,男子持石斧以事操作,故孳乳為父母之父。”所謂“父”者,其實從最早的字形來看,就是一個父親拿著一把斧頭。
事實還真的就是如此,在史前部族時代,為人父者,主要的職責就是持斧早出晚回,砍伐木頭是其一,狩獵是其二。
不過,斧頭在人類社會的早期,并不是人人都能手持的武器,大多數人可能更適合拿木棍石棒,有資格拿斧頭的人,不論是石斧還是青銅斧,都是這個部族里最有權威的。
也正是這個緣故,一個部落的族長,很多時候就是持斧者,因為他是眾人的“父”。看“父”字的甲骨文形態,右為右手,左為石斧,合起來就是一個“父”字。

◎“父”字甲骨文
當然后來為了區別,古人又另造一個“斧”字,專門用來指用于伐木的器具。而這個“斤”字,本義同樣是一把斧頭。所以你看現代文字,表示砍木劈柴這一概念的字,多數帶著“斤”,譬如“斫”“斬”“析”等。
斧頭可以砍伐樹木,便更足以作為一種兵器、刑具。盤古開天時,拿來分開天地的便是一柄斧子。
也因為斧子代表著權威,造字者為了將其與普通的砍伐工具相區分,又特意造出一個“鉞”字——《說文解字》有云:“車鑾聲也。從金戉聲。”于是就有人解釋說,斧的刃比鉞要窄一些。鉞的刃是弧形的,看上去就好似半個月亮——新月。近現代有一部《十八般武藝全書》,其中專門記載了兩者的尺度差異,說“鉞頭較斧大之三分”,鉞桿比斧桿約長五十厘米。此外,鉞的背上還有鉤或刺,這又與斧頭不同。
不過,實際上鉞就是尊貴版的斧頭而已。斧頭要么是石斧,要么是鐵斧,但鉞卻有用黃銅做的豪華版,叫作“黃鉞”。《史記》說,夏桀“為虐政淫荒”的時候,商湯就拿了一把鉞,號召天下諸侯起兵。而到了周武王伐紂時,也是拿一把黃鉞,斬了紂王的頭顱,懸于太白旗上。
斧鉞的第一個黃金時代是商周時期。陜西歷史博物館珍藏有現代出土的各種商周時期的青銅鉞,從實物上看,這些青銅鉞的特點,就是刃部弧曲寬闊,兩角略微上翹。至于材料,則如《考工記》所載,大體上是兩成錫配合八成銅。要說這些青銅鉞的質地還真是說得上堅韌,做工也確實精良。但問題就是斧鉞的形體實在笨重,運用到實戰中去,一斧砍空,往往就意味著敗局,所以遠不如同一時期的戈、刀、矛在戰場上的作用那么大。
河南安陽殷墟的婦好墓中,曾出土了兩件大型青銅鉞,刃寬約三百八十毫米,重量達九公斤,鉞面上刻有女主人的名號。以史實論,婦好是殷商王武丁的妃子,同時也是商朝著名的勇猛女將,多次帶兵出征。那么婦好有沒有可能拿著這一對斧鉞上陣殺敵呢?這個可能性還是比較低的,比較可信的還是拿來做一個權威的象征,類似后世的尚方寶劍。
斧鉞的這種功能,可以追溯到距今一萬年至四千年前,當時的古人,已經注意到采集玉石,然后將玉石打磨雕刻,制成所謂的玉斧。那個時代的玉斧,已經不是一種實用的工具或兵器,而是身份的象征,或是在祭祀時作為禮器使用。這種現象,在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中都能看見。
而在商周之后,斧鉞在歷史上出現的次數曾一度急劇減少,雖然《三國演義》里編排了幾個使斧頭的名將,如徐晃、韓德。前者出場是楊奉大怒,回顧陣中曰:“公明何在?”一將(徐晃)手執大斧,飛驟驊騮,直取崔勇。兩馬相交,只一合,斬崔勇于馬下。后者是夏侯楙在長安聚集諸路軍馬,時有西涼大將韓德,善使開山大斧,有萬夫不當之勇,引西羌諸路兵八萬到來。但這里要說的是,韓德基本上是純屬虛構;而徐晃,很大可能也根本不使斧頭作為兵器,槍或刀的可能更大。
《隋唐演義》里的程咬金,絕招便是所謂“三板斧”,而且每次使用之前還要報出招數名稱,因為記性不好,他一般是先說名字,然后才能想起招數。所謂第一斧劈腦袋,即用斧頭從上往下砍;第二斧鬼剔牙,即在對方橫武器招架時,收斧頭,獻斧纂,攻擊對方面部;第三斧掏耳朵,即在二馬錯蹬時,回身橫掃,由于對方前招為鐵板橋,剛起身,很難躲閃。無論對方攻擊不攻擊他,程咬金都只會這三斧子。后來在秦瓊的指點下,程咬金又自創了半招,于是便有人管他的招數叫“三斧子半”。
當然這個也是虛構成分居多,程咬金在歷史上更多以程知節之名著稱,用槊的可能性遠大于用斧頭。
歷史上屬于斧鉞的第二個興隆時期,是唐朝中后期直至宋朝。唐朝發生安史之亂,李唐這邊有個大將叫作李嗣業,身高七尺,力大超群。他曾經帶領三千步兵,與安祿山的北方騎兵在戰場上遭遇,最后李嗣業獲勝。他所依賴的兵器,據《新唐書》的記載,就是陌刀加上長柄的大斧頭。
宋朝所面對的敵人,是北方游牧民族如契丹、女真,顯然他們都以騎兵取勝。而斧鉞,這里說的是長柄的斧鉞,便發揮出了前所未有的獨特優勢。兩宋之際,在岳飛成名之前,曾有一員猛將殺敵無數,讓金人聞風喪膽,他便是人稱“王夜叉”的王德。在一次與金兀術的對戰之中,金人以鐵騎列陣,而“王夜叉”則下令全軍,手持一種特殊的兵器,向金軍發起沖鋒,沖到陣前也不言語,只管去砍對手的馬腿,這種特殊兵器便是斧鉞,結果是金兵大敗。
《水滸傳》小說中,也有使斧的英雄,如“黑旋風”李逵。《梁山泊好漢劫法場 白龍廟英雄小聚義》那一回里如是寫道:“十字路口茶坊樓上,一個虎形黑大漢,脫得赤條條的,兩只手握兩把板斧,大吼一聲,卻似半天起個霹靂,從半空中跳將下來。手起斧落,早砍翻了兩個行刑的劊子,便望監斬官馬前砍將來。”
李逵使的是一雙板斧,屬于步兵作戰用的短兵器,全稱叫作短柄單雙斧,形狀扁寬,所以稱之為板斧。《水滸傳》里另有一個用長斧的好漢,那便是“急先鋒”索超,他曾和楊志大戰五十幾個回合,不分勝負。索超的長斧斧身上有金飾,所以叫“金蘸斧”,既沉重又鋒利。估計也是斧子分量太重的緣故,索超每次上陣都是急著當先廝殺,所以人稱“急先鋒”——早點打完收工了事,畢竟長斧頭太沉了。
《西游記》中有一個巨靈神,是托塔李天王帳下的天神戰將,他使用的兵器也是斧子,叫作“宣花板斧”,體型龐大,分量極重,但沉重的斧子在巨靈神手里卻似鳳凰穿花,靈巧無比。這個宣花斧,影視《西游記》里出現的是短斧,其實是一種長柄的斧鉞。同一作品里的妖怪賽太歲,用的同是這一款兵器。小說《說唐》里,程咬金用的也是它。這些小說里的描寫,雖是虛構,但斧頭在宋朝曾風靡一時卻是真的。這個時候既有長柄的斧鉞,如開山斧、金蘸斧諸多名頭,也有步兵所用的板斧。
當然斧頭在戰場上,更多還是一種特殊條件下的輔助兵器。宋朝歷史上斧頭最知名的一次現身,是在非戰爭場合,即宋太祖趙匡胤的皇宮大內。首先是史書不止一次地記載,趙匡胤曾因為大臣勸阻他做某事而光火,于是就拿起一柄叫作“柱斧”的斧頭,一次打了御史張靄,結果是打落兩顆牙齒;另一次是打了彈劾宰相趙普的大理寺丞雷德驤,依舊是“引柱斧擊折其上腭二齒”。而最終,趙匡胤之死,也是所謂的“斧聲燭影”。還有一種說法,說他是死在了弟弟趙光義的柱斧之下:宋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壬午夜,趙匡胤招晉王趙光義議事,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看見宮內燭影搖動,仿佛趙光義離座退避,又過片刻,聽到斧子戳地擊物的聲音。當夜,太祖駕崩。
那么這里的“柱斧”,究竟是把什么樣的斧頭呢?其實就是一種水晶或玉制小斧,是朝官所用的一種禮器。宋朝皇帝還特別喜歡隨身攜帶,早晚不離身。我們讀《三國演義》,漢獻帝賜給曹操的所謂九錫,便是“車馬、衣服、樂則、朱戶、納陛、虎賁、斧鉞、弓矢、秬鬯”,斧頭也是其中之一,所以這個時候的斧頭,確實是一件尊貴的帝王之物。古代重玉,玉斧更是尊貴之物,皇帝持此,既不失威嚴,又可代表皇權浩蕩,實在是最好不過。
史上還常見大將出征之際,被授予一把斧鉞的記錄。這里便有一個專業名詞,叫作“假黃鉞”或“假節鉞”,“假”就是暫時授予你使用、到期歸還的意思,所以一旦被授予黃鉞,大將的權力就極大,有點類似于后世電視劇里的尚方寶劍。不過,“假節鉞”可比尚方寶劍厲害多了。前方將帥,一旦擁有“假節鉞”的權力,基本上就視同于皇帝御駕親征,不但可以隨意斬殺觸犯軍令的士卒,還可以斬殺軍中各個級別的將領。晉朝那會兒,還就這個權力專門劃分了四個等級,最低為“假節”,戰時可斬殺犯軍令的普通人;“持節”,戰時可斬殺犯軍令的二千石以下官員;“使持節”,則把這個權限擴大到平時;最高級的便是“假節鉞”,可殺擁有上述三種權力的人。
因此,斧鉞雖然在歷史長河的大多數時段絕非主角,但是你卻不能否認它的尊貴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