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三歲讀詩,五歲讀史
- 明末:洋鬼子被薅哭了
- 日月永明
- 2144字
- 2023-10-11 14:36:10
香山縣城。
李家書房。
徐毅趴在桌子上,雙眼瞪大,宛如銅鈴,死死的盯著眼前的畫冊,好像要將畫冊給吃進肚子中一般。
“灌鋼法,失蠟鑄造,煤礦瓦斯,鹽井吸鹵器,熔鑄…鋅,這里邊的東西…不都是紅毛鬼搞出來的嗎?怎么大明…”一時間,徐毅只感覺背后汗毛樹立。
“大明有這么多好東西,技藝都發展到這個地步…怎么會輕易亡國?”
天工開物全書上中下三卷一十八篇,一百二十三幅插圖,一百三十多種生產技術和工具名稱,形狀,工序。
“這神器譜上,火器已經發展到如此程度…”
望著左側的神器譜,徐毅面色愈發沉重,就在這時,書房的門被人推開,李可染一身疲憊的走了進來道:“弗朗機人在虎門登陸了,你都一點不去看看嗎?”
“看什么?一群紅毛鬼,到了虎門,他不把火器都卸下來,想走不是做夢一樣?”
徐毅苦笑一聲,能買就買,不能買?那就把人忽悠過來,堵住入海口,甕中捉鱉,搶就完嘍。
至于以后的信義?
狗屁,徐毅能活下去,沒有信義,也有大把人要和大明做貿易,徐毅活不下去,要信義做什么?
“你在找書?”
望著在書架上沉思的徐毅,李可染開口詢問道。
“嗯,這里有天啟七年到崇禎十七年之間的史書嗎?”
徐毅開口詢問道,他今天是陪著李可染回家省親,無所事事,李淳說家中藏書豐富,徐毅自然也想觀摩觀摩,這明代的書,和他后世見的,有什么不同和矛盾。
“崇禎十七年?那沒有,有天啟五年到崇禎十五年的史書,是皇家實錄史。當然了,也有民間史書。”李可染沒有絲毫停留,邁步走到另一間屋的書架上,摸索著。
雖是書房,但不得不說,這一間書房,比徐毅住的木板房都大了兩倍。
“都要。”
徐毅心中思慮道:“民間還能弄到皇家實錄?”
李可染嬌小的身子,抱著厚厚兩大摞書籍,放在了桌子上,指著左手邊的一摞道:“這個是皇家實錄。”
“這個是朝中大臣編寫的,也有少數民間編年史。”
看著李可染胸有成竹,似乎對這些書籍很熟悉的樣子,徐毅抬起頭,疑惑道:“民間怎么會有皇家實錄?”
聞言,李可染伸出手,在徐毅的額頭上摸了摸,又摸了摸自己的額頭道:“沒有發熱啊,怎么說起胡話了?皇家實錄當然是宮廷出來的咯、”
“這些書每年都會刊新,皇家實錄主要是宮里印刷,印刷之后運到各地售賣,聽說每年賣這些書,皇室能賺十幾萬兩呢。”
“而朝中大臣自傳的史書,刊發的就少了些,所以不是很全。”
李可染話音剛落,徐毅聽聞此言,更是迷茫無措:“你是說…圣人實錄,每年都會刊新?印刷?售賣?皇室每年還能賺不少錢?”
“是啊,從洪武元年的太祖實錄,到太宗實錄,仁宗實錄,宣宗實錄,英宗實錄,憲宗實錄…對,還有景泰野史,因為某些原因,當年發現的實錄,現在已經沒了。”
“那邊放的都是史書,不過太祖實錄改過四次,現在的是太宗朝發行的版本,建文朝的版本,沒了…”
李可染面色平靜,好似在說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在她眼中,這些實錄書籍雖然珍貴,但遠沒有到珍寶的地步,只要肯花些功夫,多花些錢,從洪武元年到崇禎十五年的實錄,都能買到。
望著隔壁屋子的書架,上邊一摞摞的擺放著各種各樣的書籍。
甚至許多書,都已經無處安放。
而在最高的地方,一個很厚的書皮,包裹著至少三十幾本書。
一張二尺寬的條子,上邊寫著字,起初離得遠,徐毅也未在意,現在想來,那放在最高的地方,厚重的書皮,還寫著小條子,那鐵定是明太祖實錄了。
“你那么懂,能給我說說,崇禎帝時期,都發生了什么大事嗎?”
看著李可染,徐毅已經沒有心思去翻實錄了,畢竟自己看還要花許多時間去尋找。
“先帝時期發生的大事,那可太多了,你想聽朝廷和邊關的,還是想聽?”李可染遲疑道。
“就說說,內地發生的事情。闖賊?”
徐毅做大明的官,自然不能把李自成抬高了,叫聲闖賊,完全不過分,反倒要是稱其闖王那才有問題!
“闖賊?唉,天不佑大明,夫復何為。”一聽到李自成,李可染頓時生出一股無力感,坐在一旁的椅子上,唉聲嘆氣道:“原本闖賊造反,對我大明而言,不足為慮。”
“闖賊雖聲勢浩大,抽絲剝繭,其可稱流寇爾,縱觀史書,流寇豈有成事之理,所謂流寇,攻一城,搶一地,其性也。難成大事!”
“自高迎祥造反,朝廷連賑帶剿,成效頗顯,大明天兵所至,流寇無不聞風喪膽,丟盔棄甲,落荒而逃。及至先帝九年,高賊身死。”
“張賊與李賊不合,先帝十年,朝廷以楊嗣昌為主帥,會兵十萬,增餉銀二百八十萬兩,四正六隅,十面張網,逐個擊破,收網全殲!”
“張賊兵敗投降,李賊于潼關遭遇天兵埋伏,丟盔棄甲,不足十七人,遁入荒山老林。”
“時年,我大明形勝,一片向好,內亂已平,關外逆賊,不過瘙癢之痛,俗話說,瘦死駱駝,終比馬大…”
說到這里,李可染忍不住伸手擦了擦眼角的清淚,徐毅沒有絲毫動作,靜靜的聽著。
“先帝十一年,內亂已平,天下昌盛,大明天兵,枕戈待旦,正欲出兵山海關,在同賊兵決戰,兵部調山東,江浙,山西,南直隸,會兵二十萬,于山東會師。”
“先帝十一年六月,一場大旱,自長城起,及至黃河兩岸,淮河,數萬萬頃糧田,顆粒無收,短短一月,災民波及五個布政司,受災百姓,超過千萬眾。”
“李賊出山,振臂一呼,千萬災民,應者云集,內亂在起,天兵四處平叛,分身乏術,先帝十一年八月,關外賊子,借道蒙古,破關而入,洗劫山西,京畿,山東,河南諸布政司。”
“先帝十二年,災害未停,旱災波及長江沿岸。張賊降而復叛!”
“先帝十三年,江浙,湖廣,川蜀,糧產銳減三分之二,黃河北岸,更是顆粒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