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積極”分子·上海植物園
- 鄉愁,香稠
- 震話不黃
- 1521字
- 2024-02-10 14:34:39
195
“積極”分子·上海植物園
之前初中升高中時,教育部門把原本兩年制的高中按重點高中和普通高中分成了兩類,重點高中繼續兩年制,普通高中則首次實施三年制。也許是上普通高中的家伙接受能力有限、消化功能不足,應該兩年學完的東西吃不了、咬不碎、不消化,需要用三年時間去慢慢消受吧,其他理由我實在想不出來。很不幸,我就是那批需要多讀一年的家伙中的一個,唉,慚愧啊。
——“吃不了”叫“吃不落”發音“丘勿牢”。
——“咬不碎”叫“俠勿碎”。
如此一來,1983年參加高考的人數同比大幅減少,但招收錄取的名額卻沒少多少。這,對上海大多數的高三學子來說,又成了不幸中的大幸。每位高三學子可連續參加高考和中專考,并分別填報大學志愿、中專志愿。上不了大學、大專的,還能有機會上中專。
那時的中專,畢業了和大學、大專畢業的一樣,也轉為城市戶口,也由國家統一安排工作,也屬于“鐵飯碗”。相互間的區別無非是中專畢業的起步工資相對低一點罷了。也有便宜占的,提早畢業、提早工作、提早拿工資哦。嗨,說了這么多,考不上全是瞎扯、意淫。
由于學習底子實在不咋地,我在新場中學三年高中的成績只能算一般般。雖然年年能得到班級或學校的表彰,但都是諸如“學雷鋒積極分子”、“植樹綠化積極分子”之類,是積極投身課外活動的回報,和學習成績的好壞沒啥聯系。
——“一般般”叫“馬馬虎虎”發音“馬馬服服”,也可以叫“啞啞嗚”、“啞污搭訕”發音“啞污呆賽”等。
算是榮獲校植樹綠化積極分子的特別獎勵吧,高三那年的春季,我和初三的一位女學生一起,有幸跟隨教生物的張琴舟老師,在一個春暖花開的星期天下午,第一次走進了開園沒多久的上海植物園。此時的公園里,一群群花農正在四處栽花種樹呢。
整個參觀活動持續了大半天,先開會交流,后實地觀賞。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一個從小和泥土、花花草草打交道的農村子弟,實在想象不到,同樣的一塊土地,竟能長出如此五彩繽紛、那么漂亮好看的花草樹木。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平時眼里那么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黃土地,竟然煥發著如此勃勃的生機。
唯一和學習成績有關的一個榮譽,是在高二第二學期收尾,班級里為我上報的是“‘三好’學生”,最終因為英語分數實在太低,“翹腳”翹得厲害,學校批下來的是“‘三好’積極分子”,差了一個能量級呢。我這才醒悟,原來呀,這里的“積極”不是指“優秀”,指的是正在“積極靠攏”優秀呢。我太不見世面了,呵呵。
——“翹腳”發音“翹甲”,原意指某人的其中一條腿受傷或不靈便了,走起路來就不怎么四平八穩了。此處引申為讀書上的“偏科”,專指某科目考試的成績分數特別低、非常差勁、很不理想。英語就屬于本尊的“翹腳”科目,沒有之一。我記得特別清楚,第二個初三升高中,中考的英語成績僅為27分半,夠出類拔“底”、“翹”到十八層地獄了吧。這還不算完,經過高中的三年面壁苦修,高考時的英語竟考出27分!你想想看,花了三年心血,腦細胞死了不知多少,竟然還掉了半分,悲痛欲絕啊!更讓人崩潰的是,中師畢業來到農村小學,沒有選擇和推脫的是,“請”你必教英語。校長的理由充分加堅定,“現有的中老年教師連26個字母都認不全,你是正宗師范出來的,你不教誰教?!”就這么著,英語成了我作為專職小學老師任職期間必教的科目,一個學期、一堂課都沒落下,誤人子弟啊!唯一讓自己欣慰的是,那年小學升初中的畢業考,我教的學生,英語考試的班平均分數是全鄉所有畢業班中最高的。驚喜不驚喜?還有呢,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連我自己也差點懷疑,在自己短短的四年執教生涯里,唯一一篇在市級專業期刊《上海教育》小學版月刊上得以發表的教學類文章,就來自于我的小學英語教學體會。更有意思的是,1989年10月發表時,我已離開一線教師崗位一年有余了。意外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