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
去留自便
因為要畢業迎接中考,初三的畢業考比其他年級的期末考試明顯要早一二個月,這方面我是老運動員了,嘻嘻。
剛完成了畢業考,校長會同班主任把全體初三學生召集了起來,主題只有一個,每個同學做一次自我選擇。準備報考高中乃至中專的,繼續留在教室,參加最后階段的復習迎考沖刺。初中畢業了就想要踏入社會參加工作了,就可以立馬背起書包走出教室、離開學校,待初中畢業典禮時再回學校拿證書就完事了,擁有多年的“學生”帽子就此甩掉。
——“召集”發音“掃葉”,叫“吹哨子”發音“刺叫壁”。現如在,“吹哨子”發音“刺叫壁”,在當地原住民口中形象的成了某活動、聚會、聚餐等的“召集人”、“組織者”的代名詞了。
——“哨子”發音“叫壁”。
原本寂靜的教室慢慢嘈雜起來。一些成績在班里一直處于中上的學生基本保持原有的端坐姿勢。部分成績老是墊底、壓陣的學生,二話不說,起身拎起書包闊步跨門而出,讀書對他或她來說就是遭罪,不如出去學個手藝、進個工廠,最不濟就種地去,也比被關在學校里強。說心里話,老師們也巴不得這些“小祖宗”早點和學校拜拜呢。
——學習成績“墊底、壓陣”叫“滅腳名”發音“滅甲名”、“喇末腳”發音“喇么甲”、“阿末腳”發音“阿么甲”、“末腳個”發音“么甲個”、“喇末腳名”發音“喇么甲名”、“阿末腳名”發音“阿么甲名”、“喇末腳個”發音“喇么甲個”等等。
——“壓陣”叫“壓梢”發音“阿梢”。
最讓學生自己和老師共同糾結的,是成績不算差甚至屬于好的,本人還想讀下去,卻因家境清貧或家里在讀小孩多個,家庭已無力承受他或她的只出不進的教育負擔了。家里的大人早盤算好,自家孩子就是讀完高中也鐵定考不上大學,還不如現在就停下來,直接去做工掙錢得了。看著這些學生磨磨蹭蹭的起身、慢慢騰騰的出門,教室里的氣氛變得特別的壓抑和難受。
當然,也確有學習成績還好、自己卻無心戀戰的,家長勸說、老師挽留都無濟于事。看著這么幾位成績遠遠高于我一大截,卻毅然決然地起身,背上書包,仰首挺胸地步出教室,還一副滿不在乎、“不讀書照樣威震八方”的神情,讓仍坐在教室里的不少同學投去了羨慕加嫉妒的眼光,其中包括我哦。
這波仰首挺胸的同學中,就有我很崇拜的家住小周家宅的倪生觀學哥。他當時的學習成績特別好,還是“好班”的呢。他和我一樣,有一個哥哥、一個弟弟,家里的條件好像也不咋地。讀書花錢,做工收錢,一出一進,對入不敷出的家庭來說,怎么取舍不言而喻。唉,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啊。老兄弟,今天的你一切可安好?
而我呢,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除了哆嗦還是哆嗦。我是無路可退也無路可逃,一年的復讀就是為了今天的留下,為了去爭奪那張看似觸手可及實則毫無勝算的高中入場券。
——“哆嗦”叫“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