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滬南公路·“11路電車”
- 鄉愁,香稠
- 震話不黃
- 1251字
- 2024-02-01 09:42:03
104
滬南公路·“11路電車”
由于路途遙遠,在當時,去一趟三奶奶家,除了新場集鎮區到縣城的一段滬南公路可以乘滬南線公交車外,其余的兩端,都要經過一眼望不到頭的農村鄉間土路和數里長的鎮區老街。想要借此逛逛縣城的話,那就更長、更久了。沿路還必須完全靠“11路電車”一步一個腳印的移動前行。返回來呢,重復同樣的路徑。三奶奶來我家的話,也是這么個走法。那時,真沒有其他的選擇了。
——這里提到的“滬南公路”,可不簡單。它曾經是南匯地區直達黃浦江畔的最主要通道,1933年由夏履之先生承建。日軍侵占南匯縣后停建。1945年,王艮仲先生發起成立“浦東地方建設公司”,繼續筑建這條公路。1947年3月,全線通車。公路自東昌路起始,經北蔡,進入南匯地區。再沿周西、周浦、沈莊、下沙、航頭、新場、宣橋、惠南,終點在南匯縣城東門。公路全長40.7公里,其中,南匯境內從新開河橋至東門為31.01公里。
——“公交車”發音“公交搓”,叫“公共汽車”發音“公共汽搓”,還聽到叫“巨龍”、“兩節頭車子”發音“兩節豆搓子”、“大車子”發音“肚搓子”等的。倒是“大巴”、“大巴士”的稱呼,應該屬于新生代的,肯定是以后好多年才有的叫法。
——“11路電車”發音“澀噎路地搓”:兩條腿,指步行哦。
記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去我三奶奶家,是1976年初的寒假里,剛過完春節,我們三兄弟一起去的。那時,哥哥上初一,弟弟讀小學一年級。我算是完成了小學課程,開年就要去楊輝中學讀初中了。
——“課程”發音“苦忍”,學這些“課”,不“苦”才怪,“忍”不了更糟。也有樂觀者寫成“酷神”的,也對,喜歡讀書,功“課”出類拔萃,當然“酷”斃了,“神”一般的存在哦。
爺爺非常難得的帶著我們一路乘到了滬南線南匯端的終點站,“東門車站”。
下車后,老爺子領著三個孫子走走停停、說說笑笑,從東到西橫穿了整個縣城,真正叫“逛東逛西”。如此一來,比以往為了圖路上省力點、能快點到,總是在薛家宅車站下車,再馬不停蹄地直奔三奶奶家,整整繞了一個大大的圈子,時間自然也多花了不少。
——“非常難得”叫“稀奇難般”發音“稀寄奈擺”。
——“逛東逛西”,還可以叫“東逛西逛”、“東兜西兜”、“兜東兜西”、“兜來兜去”發音“兜雷兜起”等:逛來逛去。“逛東逛西”一詞由于和中國的兩個省份的發音非常相似,為了添一些風趣幽默的成分,書面上也會寫成“廣東廣西”,并打上雙引號,意思也就成了“逛東逛西”了。里面提到的“兜”字,意思側重于“走來走去”。
——“快點”叫“豪掃”。
——“馬不停蹄”叫“腳不著地”發音“甲勿撒地”。
——“繞”發音“嬲”,還可以叫“兜”。這里的“兜”字則側重于“繞圈子”的意思了。
往常我們在薛家宅車站下來后,一路上看到的,滿世界都是家里隨處可見、熟得不要太熟、看了不想再看的渠道河浜爛泥路、雜草稻穗油菜花,實在沒勁。這一趟就不同了,不僅逛了整個縣城,做了一回縣城里的人,還有得吃、有得看、有得玩,開心啊,再疲勞也沒感覺了。
——“爛泥路”:土路。
——“疲勞”也叫“薩度”,還可以叫“吃力”發音“丘烈”或“丘留”、“走油”發音“擇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