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黃家宅·“被喬遷”
我家所處的黃家宅,是我太爺爺入贅的黃家的祖宅所在地。
整個黃家宅,我能睜眼看世界時,也就剩下四戶人家了,各家主還都是穿著“黃”的“馬甲”的。
——此處的“黃”指的是“姓氏”非“顏色”哦。
——“馬甲”發音“魔蓋”。
我從小見到的黃氏祖宅群,已分成了三塊相對獨立的區域。一塊在東南方位,共有五間,四間小的接一間大的,全是三角屋頂的磚瓦房,坐西向東、南北一字排開,我家就在這排房子的最南面。另兩塊都在西北方位,均坐北朝南、東西一字排開。兩塊房屋之間隔開了數米,中間可能原來是有房子且左右相互連上的,只因之前倒塌了沒有重建罷了,倒成了東西兩家自然的隔斷了。兩邊各有三四間的樣子,也都是三角屋頂的磚瓦房。
——“屋頂”發音“窩頂”,叫“屋面”發音“窩米”。
——“隔斷”發音“隔兌”。
不用想,以前這個宅村的住房都是稻草房。舊社會時期的農村百姓也就這條件了,好歹能有個擋風避雨、防曬御寒的地方了。
——“住房”發音“續王”。
——“稻草房”發音“稻草王”,叫“草屋”發音“草窩”、“草屋棚”發音“草窩浜”等。
——“防”發音“綁”。
——“地方”叫“世界”發音“思嘎”:空間、區域等。
我家所在的東西向平瓦房,是解放后遷移重建的,而且還是不得不重建的。
咋的啦?說來難以置信。
——“咋的啦”叫“咋喇”、“做啥啦”發音“組啥喇”、“哪能啦”發音“哪能喇”等。
——“不小心”發音“勿小心”,叫“不當心”發音“勿當心”、“不留心”發音“勿留心”。
——“生產隊”發音“森踩嘚”:源于農村公社化、農業合作化中構建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具體存在的時間為1958年至1984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隨著人民公社解體,大多數農村地區按照生產隊轄域直接過渡到了村民小組,生產隊隊長簡稱“隊長”,也同步改稱“村民小組長”。不過,不少農村的原住民依然習慣成自然的把“村民小組”叫作“生產隊”、“小隊”、“隊”,對著“村民小組長”直呼“隊長”。而規規矩矩叫“村民小組”、“村民小組長”的,反而會讓人感覺太書生氣、不接地氣。就是現在走進農村,遇上的一些老農,嘴里無意識的脫口而出把村委會叫作“大隊”、把鄉政府鎮政府叫作“公社”。你當場予以糾正,收獲的也只是“對額對額”、“是額是額”,下次呢,照舊,唉。
——“楊輝十二隊”:“楊輝大隊第十二生產隊”的簡稱。
——“差不多”叫“毛估估”、“大差不差”發音“肚搓勿搓”、“喇愣囊”、“大約目張”發音“大丫目張”、“大耳刮子”、“下壁下沿”發音“下壁下移”等等。
——“腰”叫“腰撥子”。
——“寫”發音“下”。
——“好玩”發音“好邁”,叫“好別相”,也有寫成“好白相”的:有趣味。
又舊又破的草屋哪經得起火燒呀。火災過后,房子根本沒法再住人了,重新造房勢在必行。還建草屋,已經不現實了,哪怕條件再不濟,也只能按當下通行的三角屋頂的磚瓦房的樣式建造了。不然的話,難看、落伍也就算了,主要是房子不耐用,住著潮濕、悶熱不舒服,安全更是無從談起。要知道,我新場老家那個地方,屬沿海地區,臺風暴雨不要太多哦。
——“火災”叫“著火”發音“撒服”、“火著”發音“服撒”。
——“造房”發音“搔王”,叫“造房子”發音“搔王子”。
——“難看”發音“奈窺”,叫“潑”、“潑泥啞豆”等。
——“落伍”發音“牢伍”。
——“算了”叫“就剛了”發音“休剛嘞”:就這樣了、就這么著了。
——“舒服”發音“素臥”,叫“適宜”發音“澀宜”、“思腮”等。
——“那個地方”叫“那個角”發音“噯匝高”、“那個絞圈”發音“噯個搞缺”等。
——相對應的,“這個地方”叫“這只角”發音“咯匝高”或“疊匝高”、“這只絞圈”發音“咯匝搞缺”、“這個絞圈”發音“疊個搞缺”等。
——“臺風”發音“嘚轟”。
也許有風水先生的暗中相助吧,我太爺爺帶著大奶奶、我爺爺并聯手一排上的老鄰居,組團重建房屋時來了個乾坤大挪移。不但整排房子整體往南面移了幾十米,由原來的宅村后面到了最前面,連坐相都作了九十度的變動,坐北朝南改為坐西朝東了。
——“先生”發音“細?!?。
——“暗”發音“噯”,叫“暗促促”發音“噯促促”。
這就扭乾坤、順風水,從今往后風和日麗、沒病沒災啦?“吃飽了撐的吧”,我聽到祖上好像有過這么個說法后,很是輕蔑地嘀咕著。
受當時當地形勢及自身資源所限,各自新建的房子依然材料粗放、樣式簡樸、整體低矮、房間狹小。但好歹已用足勁了,好歹鳥槍換大炮、草屋變成磚瓦房了,好歹算是我的“黃”家的第一次舉家喬遷。盡管不得已為之,盡管仍土得掉渣。
——“及”發音“結”。
——“自身”發音“私身”。
——“房間”發音“王蓋”。
——“鳥”叫“吊”、“爆吊”等。
——“用足勁”叫“用足勁道”發音“用作勁道”、“用盡把力”發音“用盡撥烈”、“聯身體撲上去”發音“理身體撲桑起”等。
東南方位的四小間一大間中,南面的四小間全是我的“黃”家的。南面第二間由我太爺爺太奶奶居住。我大奶奶因其集大嫂二嫂于一身的特殊身份,子女又多,原本就擁有著兩間,重建后繼續兩間,是南面的第三第四間。我爺爺成家后居住在最南面的一間里。
剩下的最北面的一個大套間,屋頂明顯比南面的四間高出一頭,室內空間也更高大寬敞,是太爺爺“替身體”的黃家原主人的哥哥家的后代的。
——房屋“寬敞”叫“豪野”發音“豪雅”、“寬馳”發音“窺賜”、“寬落落”發音“窺牢牢”、“大大道道”發音“肚肚到到”等。
考慮到當時的父親已過十歲,將來還要在這里娶妻生子,爺爺和奶奶一合計,并征得太爺爺太奶奶首肯,借著重新造房的機會,自行在正屋南墻外側擴建了一間輔舍。
——“自行”發音“私行”。
——“正屋”發音“正窩”:主人及子女們居住的正式、規整的房子。
——“外側”發音“阿側”,叫“外檔”發音“阿檔”。
——“輔舍”發音“輔賽”,叫“小屋”發音“小窩”:輔助用房。在新場農村,這樣的“小屋”一般用作家里老人居住地,或安放一頂灶頭用來燒飯,或干脆作為存放農具、雜物的倉庫,是“正屋”的補充。
太爺爺和太奶奶都過世后,老兩口居住的房屋變成了客堂,大奶奶和我爺爺兩個小“黃”家各擁有半間,中間沒有用木板或磚墻予以物理分隔。平時,兩家就在各自的一半區域存放自家的各式農具,更多的是堆放集體經濟組織分發給每家每戶的稻草、棉花桿、油菜桿、豌豆桿等等。我家養的大黃狗的家也安在我方的客堂里。
——“客堂”發音“喀堂”:整間的客廳。
——“木板”發音“冒掰”。
——“平時”叫“平常中間”發音“平常中蓋”。
——“稻草”叫“稻柴”發音“稻撒”。
——“棉花桿”叫“棉花萓”。
——“油菜桿”叫“油菜梗”發音“油菜綱”。
——“豌豆桿”叫“豆萁柴”發音“豆萁撒”。
——“大黃狗”發音“肚王個”。
西北方位的房子里,東側住著老大保根老伯伯一家,西側住著老二紀飛老伯伯和他父母親。他倆是親兄弟,和我父親同輩。雖是黃氏后代,但與我太爺爺“替身體”的黃家原主人已不知道分了多少支、隔了多少代,基本上只剩下同為“黃”姓的近鄰可以用來說道了。